刍议曾国藩思想性格的梅山烙印

合集下载

浅谈曾国藩的理学观

浅谈曾国藩的理学观

浅谈曾国藩的理学观摘要: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家的领军人物。

他不仅是理学的一大信仰者,而且是理学修养极深的一代大儒。

他就是按照中国“内圣外王”圣贤之道要求自己,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大步骤修养自己。

①(《曾国藩成功全集》,李贺编著,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9;第4页)他的学术以理学为核心,广泛吸收百家杂学,并使咸同时期一度出现了理学复兴的局面,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③④⑤⑥⑦自20世纪90年代初唐明浩三卷本小说《曾国藩》出版后,大陆顿时引发了“曾国藩热”。

曾国藩家书、家训、为官治学之道的作品充斥着各种书店,而各大图书馆的书架上,也相继摆满了不同人撰写的《曾国藩传》或《曾国藩评传》。

时贤著者多注重研究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洋务运动,笔者拟就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一、理学观之特点曾国藩以理学为学术的四大门类之一,虽然这一观点源自于姚鼐,但却是由他继承和完善了姚鼐的思想。

首先,曾国藩的理学继承了儒家道统,加强了理学的权威性。

他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中提出其理学的系统理论,谈论的内容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

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

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

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艺诗赋皆是也。

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曾国藩全集》第14册第442页)曾国藩以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分别与孔门德行、文学、言语、政事各科相对应,这个学术纲领是对孔学的全面继承,从而更加合理且名正言顺的体现他学术纲领的权威性和理论性。

但是他的这一学术纲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认识和琢磨的过程。

最初是由孔学兵、政、礼、乐四科的趋向开始的。

孔子的《论语》中倡导德行尤甚,于是他就通过日记记录而引发深思,从孔子的德行科中探寻了理学之源,而后能自道其所得。

通过对理学理论的深化,他继续思考理学对于社会的功效,推广到人生修养方面,因此继承了儒学的道统。

论《曾国藩》中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论《曾国藩》中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论《曾国藩》中主人公的悲剧形象作者:陶静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内容摘要: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小说《曾国藩》中他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悲剧;二是不被理解的悲剧;三是性格本身的悲剧;四是教育失败的悲剧。

关键词:曾国藩悲剧悲剧形象历史上的曾国藩是站在那一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前沿的人物 ,是以儒学为主体,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是传统文化进行到封建末世的一个聚焦点。

百余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反差巨大:“誉之则为圣相”,“国家之肱股”“知古之完人”,“谳之则为元凶”“乱世之鬼枭”“民族之罪人”。

究竟孰是孰非,既不能简单地为他做翻案文章,也不能轻易地将他如同描写慈禧、袁世凯的小说那样无情地进行揭露和鞭挞一番,这都将会偏离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

唐浩明在编辑长达30卷的《曾国藩全集》中全面认识了曾国藩,在阅读大量近代史著、文集、野史中深刻了解了曾国藩,在艰苦的调查访问中多方熟悉了曾国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撰写十来万字的论文,重新审视曾国藩。

正因为如此,唐浩明才能在其长篇小说《曾国藩》中,把历史的起初和艺术的真实统一起来,塑造出了一个典型完善的悲剧艺术形象。

一曾国藩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是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去揭示悲剧艺术形象,也只能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去探寻他的悲剧根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该相信自己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

”[1]因而它的代表人物的毁灭,也就具有一定的悲剧性。

曾国藩的悲剧就是中国的封建制度濒临坍塌,但尚未根本死亡时期酿成的悲剧。

他生于嘉庆,长于道光,成于咸丰,终于同治,这四代君主统治时期,既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代,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崩溃的起始阶段。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军阀”一词在《辞海》中该词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湘军被许多著名历史学家认定为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因此湘军体制也就成了近代军阀制度的开端。

1、1、湘军是与团练、乡勇不同的历史范畴,湘军始于团练,后发展为乡勇,后成为湘军。

在内部结构上,湘军的士兵与将帅之间结成了牢固的隶属关系,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实行以将领为中心的招募制;在募勇的标准上规定:一是统帅亲自招人,不假于他手,这种募兵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军制基础;而死严定标准;三是原籍招募,取保具结。

这种兵制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宗法性与依附性,具有生死与共、其同进退的组织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性。

“兵为将有”是湘军组建上最大的特点,形成了谁招募便服从于谁和全国服从曾国藩的格局,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支独特的私人武装。

这种模式后为李鸿章、袁志凯等效仿,形成了近代军阀武装集团。

2、从军阀政治形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曾创立湘军时期是军阀政治滋生期,其特点表现为君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地方势力已经形成影响政治的实力、军阀政治岁能影响政治但不能违背皇权政治,为军阀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湘军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军制、军权和政局上,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创立湘军不但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开创了“兵为将有”的状况,在地方上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因此近代军阀制度起源于曾。

4、曾国藩开近代新型幕府制度之先河,而幕府是近代军阀的雏形。

5、从军事近代化的视角来看,晚清军事制度的变革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最为深刻地内容。

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过程,湘军制度成为后来军阀割据的重要历史参照体系。

“将领中心制”是对清朝“经制兵”制度的否定,这使军权和政治实权从皇室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地方督抚大员手中,从而导致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

6、湘军独立的筹饷制度导致了清政府财权下移,为近代军阀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曾国藩“治家八宝”对梅山家庭文化的影响——兼议我国当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

曾国藩“治家八宝”对梅山家庭文化的影响——兼议我国当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

曾国藩“治家八宝”对梅山家庭文化的影响——兼议我国当代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作者:刘楚魁刘红梅范大平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3期刘楚魁刘红梅范大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摘要:曾国藩的家训内涵丰富,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由于曾国藩及其统领湘军的特定因素,使它对梅山丈化影响深远,可以借鉴它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庭服务关键词:曾国藩;治家;梅山文化中图分类号:G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3-0060-04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重臣,湖南娄底双峰县(旧属湘乡县)人。

他在家书中将自其祖父星冈公起形成的家训概括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并认为要“常说常行,八者都好”。

曾国藩这一治家思想与实践在古今中外引起了积极反响。

人们将上述曾家“八字”家训戏称为“治家八宝饭”。

《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即文化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的。

所谓家庭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

它是家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家庭成员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情感渗透功能、鼓舞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曾氏治家“八宝饭”便是曾氏家庭文化的具体反映。

一、曾国藩治家思想与梅山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影响梅山家庭文化的理论依据(一)曾国藩的治家思想是梅山精神的扩展和延伸古时候,梅山地区自然环境险恶,交通闭塞,加上长期“不与中国通”,朝廷对该地区实行“压、挤、打”的政策,使这里战乱频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

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人们发挥群体的力量,想方设法,在与险恶的环境与残酷的外来势力的拼搏中以斗争为手段,通过勇猛顽强而制胜,以众为合力,以义为血性,自然养成了崇武、剽悍、合群、尚义的气节,境外称其为“梅山蛮劲”,即梅山精神,它是梅山文化的核心。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1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

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读后感2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

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

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

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浅析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浅析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河南科技大学学年论文(二)论文题目:浅析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143班院系:人文学院指导老师:***2017年9月1日摘要: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染的结果。

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之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是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都与他的性格有关,与他的成长、生存环境有关。

关键词:曾国藩;性格特征;形成原因①目录引言 (2)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志 (2)忍 (3)谦 (4)俭 (4)勤 (5)慎 (6)二、曾国藩性格形成的自然社会原因 (6)自然环境因素 (7)社会环境因素 (7)三、曾国藩性格形成的人文原因 (8)家庭环境因素 (8)自身努力因素 (9)结语 (9)参考文献 (11)引言文化性格是由一定文化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它由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积淀而成,贯穿在人的一生行为之中。

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时,就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他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又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还有其自身的修炼。

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

曾国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建树,写就的传奇,均受到其性格的影响。

从曾国藩一生不凡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恒心、能忍耐、勤劳节俭、务实谨慎的人。

志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曾麟书的教导有关。

曾麟书从几十年17次考试才中举的经历中悟出一条真理“有志者事竟成!”因此,他自有一套教导曾国藩的方法,那便是不厌其烦地励其志,耐心教导,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儿子。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文档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文档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曾国藩的人格思想固然是他个人的人生目标,体现为他的人生理想。

但是,这一人格理念的形成,却是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反映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及其湖湘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曾国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表达出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演变的趋势。

所以,我们分析曾国藩的人格理想,不仅可以由此追溯他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时亦可以了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对他心灵深处的影响。

确实,曾国藩在学术思想方面向来就是以“一宗宋儒”著称,并且在史书上留下了“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的历史评价,所以,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首先鲜明地体现出宋儒的思想特征。

程朱等宋儒所推动的理学思潮又被称之为“内圣之学”,因为他们总是将理想人格的“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即如当时有人概括的那样:“二程之学,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而己必欲学而至于圣人。

”《外书》卷十二,《二程集》第420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 程朱等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一种能够实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的崇高道德境界的典范,他们称之为“圣贤气象”。

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崇高的道德境界、成就为理想的圣人?理学家们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了一系列修养心性的工夫,包括居敬、穷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道问学、尊德性等等。

尤有特色的是,他们还以这些德性修身功夫作为历代圣人相传的“心法”、“道统”。

程朱等人所推崇的圣人及其道统授受系统中的圣贤人物成为曾国藩所景仰的理想人格,“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 《圣哲画象论》,《曾国藩全集》第14 册,《诗文》第249 页. ,孔孟之上,另还包括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

曾国藩不仅在道统序列上,而且在道德内涵上,完全沿袭了宋儒推崇的人格理想,无论是圣贤还是君子,他们均是那种能够实现诚、敬等各种涵养功夫的人,他说:“果有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复贺长龄》,《曾国藩全集》第21 册,《书信(一)》第4 页.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体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1500字《曾国藩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曾国藩生平和事业的传记著作。

通过对曾国藩的一生进行详细的记述和解读,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风云变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曾国藩传中对曾国藩的塑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人物,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教育家到文学家,他几乎涉及到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他不仅担任过重要的政治职位,也在战争中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曾国藩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抱着忠诚、奉献的态度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成为一位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伟大人物。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对曾国藩的品格和人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

其次,曾国藩传中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与演变。

曾国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晚清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他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弊端,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曾国藩秉持着“弱国外交”的原则,主张以内治外和,他提出了“养士不再养兵”的战略,通过培养人才来保障国家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曾国藩传中也描述了曾国藩对家庭和教育的重视。

曾国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他对文化和教育的热爱感染了他的子女和弟子。

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鼓励子女注重品德和学问的培养。

曾国藩坚信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学生,他们继承了曾国藩的理念和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更加清楚了教育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自己受到的教育。

总之,《曾国藩传》不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更是一本展示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的巨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

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

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

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

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

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

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

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

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

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

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

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曾国藩传》是一部全面介绍曾国藩的传记,作者萧一山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描述,展现了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

阅读这部传记,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这部传记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

作者通过对曾国藩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曾国藩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他在这个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曾国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其次,这部传记展现了曾国藩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并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组织才能。

同时,他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为清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官员和将领。

这些事迹充分展示了曾国藩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此外,这部传记还深刻剖析了曾国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和资料,展现了曾国藩刚毅、坚强、自信、果断的性格特点。

同时,他也分析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如他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等等。

这些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曾国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最后,这部传记让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不仅了解了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还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借鉴经验、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曾国藩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还深刻剖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可以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曾国藩儒雅的血性读后感

曾国藩儒雅的血性读后感

曾国藩儒雅的血性读后感曾国藩儒雅的血性是一本讲述曾国藩生平的书籍,作者刘心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资料梳理出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形象和地位。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卓越才能,成功地挽救了国家危机,将满清王朝延续了下来。

他的治国功绩和一生的经历,符合“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血性的魅力。

读完《曾国藩儒雅的血性》这本书,我不禁被曾国藩这位伟人所深深打动。

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他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坚持着“学为政,立身以学”的信仰,不断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被视为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

同时,我也被书中描述的曾国藩的血性所感动。

曾国藩有一颗坚定的心,有敢于冒险的胆量,有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他被苦难压倒的时候,他总能够挣扎起来,一往无前。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勇敢的气魄和大胆的决心。

这种气魄和决心不仅具有当代的启示价值,更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这一伟人的真正内涵。

《曾国藩儒雅的血性》在近几年来备受关注,它具备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它为人们呈现出了曾国藩这位中国近代化的领袖人物的形象和基本思想。

同时,它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曾国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本历史研究的著作,《曾国藩儒雅的血性》也提供了大量的实证和理论参考,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然,回顾曾国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推动未来。

曾国藩自身的大气、志向、卓越,是我们需要接受和传承的。

在当今这个变革莫测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曾国藩的儒雅精神和血性力量,以应对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站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和文化的流变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以期更好地发挥我们自己的力量。

总结来说,《曾国藩儒雅的血性》是一本具有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曾国藩的文化性格:明强、拙浑、坚忍、平实

曾国藩的文化性格:明强、拙浑、坚忍、平实

曾国藩的文化性格:明强、拙浑、坚忍、平实文化性格是指由一定文化决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

它由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积淀而成,贯穿在人的一生行为中。

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时,就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他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又与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熏陶有关。

从曾国藩一生的不凡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确实是一个具有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

这种特征在他的日记、书信等文字记载中就有大量的反映。

明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不强。

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

拙浑拙浑即拙诚浑含。

曾国藩时常自称“钝拙”,因而主张去伪崇拙,不尚机权,以“拙诚”破“机巧”。

钝拙又是与含浑有密切联系的。

浑者,浊而不清也;也指糊涂,不明事理;亦有天然之意,如浑朴,浑厚,浑金璞玉。

守拙用浑,是曾国藩性格特质中智慧的显现。

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政治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

他说,“浑则无往不宜。

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坚忍曾国藩还经常将忍之涵养置放于时间与空间的大背景里来定位,这就使得他所身体力行的坚忍,具有极大的涵容性和主动性。

正因为有这种认识,翻开曾国藩著作,坚忍维持、坚忍力争、坚忍支撑、坚忍不懈等字眼随处可见。

曾国藩认为,讲坚忍得讲方法。

他的方法是随而解之,不置胸次。

就是随时加以化解,不往心上去,不能傻忍,以致伤肝伤身。

总之,忍以克己,是曾国藩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从一个文弱书生而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但他的功业、思想和精神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职业性格的角度,来分析曾国藩的突出性格特点是如何助力他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

MAP 职业性格是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开发的测验,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三类,共 24 个维度。

其中,思维倾向包括学习领悟、决策力、理论思考等;态度和动力包括乐观、主动性、内省性等;人际特点包括社交自信、说服他人、支配性等。

思维倾向的突出特质:天赋平平,崇尚笨拙然而,正是这段多次科考不中的经历,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他崇尚笨拙,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种笨拙的精神,使他能够下苦功夫,不投机取巧,稳健扎实地前进。

他在自我管理方面也给自己拟定了 12 条要求,如早起、读书不二、谨言、养气等,通过写日课来反省自己,逐渐改掉不好的习惯。

这种态度和动力的特质,使曾国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坚韧的心态,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态度和动力的突出特质:乐观坚韧,内省性极强曾国藩给自己起号“涤生”,意为“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他通过写日记来反省自己,将其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立志“学做圣人”后,他更加注重自我管理和内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例如,在戒烟的过程中,他将其比作婴儿断乳,形象地表达了戒烟的难度和决心。

戒烟的成功增强了他“学做圣贤”的信心,也让他意识到,很多事情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磨练,不能急于求成。

这种内省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此外,曾国藩还在自我管理方面给自己拟定了 12 条要求,涵盖了敬、静坐、早起、读书、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和夜不出门等方面。

通过这些要求,他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乐观坚韧、内省性极强的态度和动力特质,使曾国藩能够在自我管理和成长方面不断进步,也为他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初中读后感作文800字对曾国藩正面和侧面的思考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30岁。

从那时起,他做了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然后达到了他的巅峰生活。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决心对一个人个性的发展是决定性的。

人类的巨大潜力往往是未知的。

古往今来,有抱负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实现抱负的人却很少。

曾国藩真正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脚踏实地的方式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实践。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监督,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

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第二,善于运用力量,强迫自己与环境保持一致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

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

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监督自己。

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

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区,以团队规则的形式相互制约。

实际上,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

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

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晚清思想人物漫谈之曾国藩

晚清思想人物漫谈之曾国藩

晚清思想人物漫谈之曾国藩毫无疑问,曾国藩是近代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皆对其保持了高度的关注热情。

从曾氏家书到曾氏理学,从曾氏的对联到相人之术,皆成了研究对象。

当然,曾国藩热最显着的体现就是当年《曾国藩家书》的一版再版,以及唐浩明《曾国藩》一书的风行。

作为湖南人,我很早就听过他的故事,也听爸爸讲起过他的对联,高二那年学校还组织我们前往湖南双峰荷叶镇曾国藩故居‐‐&rdqu;富厚堂&rdqu;参观过。

不过,我真正对曾国藩有较深的认识却是在大二的时候了。

1840年以,中国一直面临着如何应对外冲击的问题,因此李泽厚后说中国1840年以的主题是两个,&ldqu;救亡&rdqu;和&ldqu;启蒙&rdqu;,而&ldqu;救亡&rdqu;压倒了&ldqu;启蒙&rdqu;。

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因其&ldqu;老&rdqu;而且&ldqu;大&rdqu;,因此,传统明形成了一个&ldqu;超稳定结构&rdqu;,一时之间,对西方挑战的反应期也不可能太短,要实现现代化的转身更非易事。

其实在1894中日战争以前,自西方的政治、经济、化等影响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之城市和商埠,而中原内陆所受冲击甚微,包括士大夫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性格都为忠君爱国宗经的传统型。

尽管如此,社会并不稳定,超稳定结构还是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内部挑战,那就是&ldqu;太平天国运动&rdqu;,这次运动势凶猛,几乎将满清大厦一举推倒。

这场战争是清朝最关注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传统政治秩序的考验,也是对传统化秩序的考验。

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曾国藩,毫无疑问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荷叶塘人(今属双峰县)。

冷眼识英才

冷眼识英才

冷眼识英才曾国藩最重要的本领是冷眼识英才,从刘松山这件事情上就可以想见。

《清史稿》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曾国藩每次识人的特异办法。

它说曾国藩为人威重,凛然不可犯,长着美须髯,胡子非常长,三角眼棱角非常分明。

每次见人的时候,他总是盯着对方仔细端详很长时间,一句话不说,直把这个人看得心里发慌。

随后,两个人才开始对话,主要是曾国藩提问题,考察对方思路是否有条理。

对话完成,这个人告退,他立即在日记中写这个人长得什么样子,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有什么突出的优缺点。

《清史稿》还特别用了三句话,专门讲曾国藩在这个方面的才能。

第一句话是,经过面试、谈话后,对人优劣的评价“无或爽者”。

第二句说他将俸入包括养廉银等全部用来养士,“老儒宿学,群相归依。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第三句是说他“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就是从来没有失过眼。

尽管这样的记载多少有些美化,但他确实在识人方面有超乎常人的本领。

不光正史,他身边的幕僚也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例证。

桐城诸生方宗诚是曾国藩身边比较晚加入的一个幕僚,他的日记中记载了第一次到安庆拜见曾国藩时的情景和感受。

曾国藩当时是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手握十几万重兵的湘军统帅,按照他的这些身份推测,肯定是一个威严又高大的形象。

令方宗诚意想不到的是,曾大人一点架子没有,就像一个老教师:凡属士人来求见,无不立时召见,退则记其人言语气象如何,皆笔之日记。

在总督衙署设置了一个箱子,专门接收各方人士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晚上定时开视,有可采纳的,立即施行。

予初次见面,以公虚心纳善,知无不言,公皆笑纳,临行书楹联以赠,有敛气乃宏才学识一语,盖以予学无含蓄,圭角太露,故警戒之也。

经过这一次“面试”,方宗诚得出曾国藩“好贤出于天性”的结论,立即决定加入曾国藩的幕府。

曾国藩最愿意送给人的“礼物”就是楹联之类,他送给方宗诚的楹联是针对方性格外露的弱点而发,“敛气乃宏才学识”带有规诫的意味。

这让方宗诚钦佩不已。

曾国藩统帅湘军的道德践履与人格魅力

曾国藩统帅湘军的道德践履与人格魅力

曾国藩统帅湘军的道德践履与人格魅力清王朝依靠八旗兵定鼎中原。

但入关后八旗兵逐渐腐败,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已不可用,只好依靠改编的汉人部队即绿营。

绿营在乾隆年间也和八旗兵一样腐败。

到嘉庆年问,历时九年的川陕白莲教起义,就是依靠团练才镇压下去。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王朝也只有继续依靠地方武装,任命团练大臣办团练。

曾国藩就是咸丰帝任命的在湖南办团练的大臣之一。

后来湖南的团练由曾国藩统帅出省作战,发展成为湘军。

曾国藩对绿营的腐败有深刻认识,他说:“以今日绿营之习气,与今日调遗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一心一气,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

断不能办此贼也。

”(《曾国藩全集》第21卷第186页,岳麓书杜,1994年版)曾国藩彻底否定了绿营。

按照新的建军机制组建湘军:由统帅挑选营官。

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招募勇丁。

曾国藩把这种方式组建的湘军比作“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叶,皆一气贯通。

”(《曾国藩全集》第10卷第6323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由于层层招募,组成“这棵树”的是利害相关、思想相通、地域相同、社会关系相近的人。

维系“这棵树”生存的不是普通军队的组织纪律。

而是家族、亲朋、师生关系。

湘军的招募制,使“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么惠。

”(《曾国藩全集》第10卷第6323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湘军还有另一条原则,如果统领、分统、营官去位,其统部队一般要解散。

由新统领或新营官去重新组建。

这就使得湘军各护其长。

心怕头头去位后在重新组建中地位降落影响前程,甚至被斥退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

湘军的这种建制,虽然克服了绿营的许多恶弊,但也因层层招募、层层隶属,造成只听命于直接长官而难以统一指挥的困难。

然而,湘军的这种建制,并没有影响曾国藩作为最高统帅的统一指挥。

如果不是这样,湘军就不能镇压太平天国,清廷也就不会对曾国藩既恨且忌。

李鸿章在《曾国藩神道碑》说:“公治军,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7.“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 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A. 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 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 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 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是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继承,故B正确;汉武帝的思想被后世所采用,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德治国的作用,故C错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受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D错误。
9.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 专制主义的缺陷
B. 当权者的需要
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文化 和荆 楚文 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l 1 。 涟水及 其 支流测 水是 双峰县 境 内的 主要 河 流 。
涟水 系湖 南省第 一大 河 流湘江 的支 流 , 源于新 邵 发
流 梅 山文 化学 术 界将 梅 山文 化 的 空 间 范 围分 为 县观 音 山西 南 麓 , 经 梅 山文 化 发 祥 地 的 部 分 地
第 4期 21 0 1年 0 8月
湖南 人文科 技学 院学 报
Ju a fHu a n tueo ma ie ,S in ea dT c n lg o r l n nI stt fHu nt s ce c n e h ooy n o i i
No. 4
Au .2 1 g 0 1
刍 议 曾 国藩 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格 的梅 山烙 印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1 湖南 娄底 47 0 ; 10 12 , 湖南 人文科技 学院 中文 系 , 湖南 娄底 4 70 ) 10 1
[ 摘 要] 曾国藩家 乡在梅 山文化 区域 , 曾长期在 家 乡生 活和 学 习, 他 后又 受梅 山名人 思 想的影响 , 他 的思想性格 使
总第 11期 2
刘楚 魁等 : 刍议 曾国藩思想性格 的梅山烙印
冷水 江 、 化 县 以及 益 阳市 的 安 化 县 、 江 县 等地 洋务不 仅 仅是 为 了镇压 太 平天 国 , 同时为 了促 进 新 桃 而
底、 益阳、 邵阳、 湘潭 、 怀化 、 长沙 、 常德等地; 第三层 孙 水相 汇于 娄 星 区 内 的犁 头 嘴 。资江 是 当时 梅 山 它 次是辐射圈 , 包括长江以南的湖南 、 广西 、 广东等省 文 化核 心 区域 对外 联 系最 主要 的通 道 , 发源 于 广
在 份; 第四层次是指迁徙到海外和境外的梅山人的后 西 壮族 自治 区 的资源县 , 流经邵 阳市 和娄 底市 的

互 彰都 为 曾国藩 的思 想性 格

曾 国藩 思 想 性 格 的 梅 山 烙 印 益 阳 , 乡 、 乡等 地 ; 州 辖邵 阳等 地 , 州 辖 地 湘 宁 邵 辰
包 括溆 浦等 地 ; 州 辖地 包 括 武 陵 、 源 等 地 。这 鼎 桃

的成 因
梅 山文化 是 居住 在 古 称 梅 山溪 峒 一 带 的人 民
史料 说 明 , 国藩 故 里 处 于 梅 山文 化 的 空 间 范 曾
并 而 0 世 世代 代所创 造 和 传 承 的一 种 地 域性 的 民族 传 统 围 , 非 当今 的新 说 法 , 早 在 l00多 年 以 前 人 文化 , 瑶族 和苗族 等梅 山少数 民族文化 与汉 文 化 们 就有 了广 泛认 同 。 是 互 相影 响 和融 合 的 产 物 。现在 学 术 界将 它视 为 湖
( ) 一 自然与地理条件的影响
体 与“ ” 勤 ” 蛮 “ …
关 于梅 山 的 具 体 位 置 , 宋 史 ・梅 山 峒 蛮 传 》 《 留下 了鲜 明烙 印 。拙作 就此 略抒 管 见 , 以求教 专 家 有 具体 记载 : 其 地 东 接 潭 , 接 邵 , 西 则 辰 , “ 南 其 其 大方 。 北 则鼎 澧 , 梅 山居其 中 。 宋 朝 时 , 州 辖 地 包 括 而 ” 潭
物 。他虽然 去世 19年 了 , 是 其思想 和 言行 至今 称 为余波 圈 。 3 但
仍 然影 响广 泛 。俗话说 , 方 山水养 一方 人 。这 既 一
曾国藩 故 乡 在 湖 南 省 娄 底 市 双 峰 县 荷 叶 镇
指 当地 的 自然环 境 为人们 提供衣 食之 源 , 也指 当地 ( 旧属湖南 省湘 乡县 ) 处 于娄 底 、 阳 和湘 潭 三个 , 衡 的人 文社会 环 境 培 养 人们 的思 想 和性 格 。曾 国藩 地 级市 的交界 地 , 梅 山文化 区域 圈 内。曾 国藩 生 在
[ 收稿 日 ]0 1 0 — 0 期 2 1 — 7 2. [ 作者简 介] 刘 ̄ ( 9 9 ) 男, 14 - , 湖南涟 源人 , 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教授 , 究方向 : 研 梅山文化 与社会 学; 刘红梅 ( 9 3 ) 女 , 17一 , 湖南涟 源 人 . 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 , 士, 究方 向: 湖 硕 研 古代文学与梅 山文化 。
打 上 了鲜 明 的梅 山烙 印 。
刘 楚 魁 刘 红 梅 2
[ 关键词]曾国藩; 思想性格 ; 山文化 梅 [ 中图分类号 ] 12 G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3— 7 2 2 1 ) 4— 14— 3 17 0 1 (0 1 0 0 4 0
曾 国藩 是 中 国近代 史 上 一 位 有重 要 影 响 的人 裔 与受 梅 山文 化 影 响很 深 的 海外 华 侨 、 人 社 会 , 华
在梅 山文化 区域 内 生活 了 2 0多年 , 山文 化 的基 于斯 , 梅 长于斯 , 长期受梅山文化熏陶, 其思想性格 打 本 内核 “ 及 其衍 生 的基 本 精 神 , 蛮 ” 勇 ” 蛮” 即“ “ 等 上 鲜 明的梅 山烙 印是很 自然 的 。 义 ,蛮 ” 忍 ” 通 , 蛮 ” 义 ” 重 , 蛮 ” 智 ” “ “ 相 “ “ 兼 “ “ 一
即新邵 县 、 源市 和娄 星 区后 在 山半 冲入 境 , 涟 经 四个空 间层 次 。第一层 次 为核心 圈 , 指发祥 地新 化 方 , 杏子 铺 、 口流 人湘 乡 , 江 于湘潭 县的河 口汇人 县和安 化县 ( 县均 指 14 二 99年 以前 的行 政 区划 , 笔 溪 口、 然 者注 。 ; 二层 次是 区域 圈 , )第 指受 其 发 祥 地 影 响后 湘 江 , 后流 入洞庭 湖 。它是梅 山文 化 区域 内的一 与 即 的文 化 与发祥地 文化 基本 相 同的地 方 , 即现今 的娄 条 重要 河 流 , 梅 山文 化 区域 内的另 一 条河 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