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最新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读写表示千克和克的数值。

2. 能够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白板、书籍、千克和克的示例物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块示例物品(如一包面粉),问学生它有多重?2.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面粉重50千克,现在你们想一想,面粉重50千克意味着面粉有多重?3.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包克示例物品(如一袋米),并问学生它有多重?4.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米重5000克,现在你们想一想,米重5000克意味着米有多重?5. 教师总结:千克和克都是重量的单位,千克比克大得多。

Step 2:千克和克的换算1. 教师出示一个重物(如一袋鸡蛋),问学生它有多重?2. 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在黑板上,并问学生如何表示这个重量?3. 学生回答“几千几百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换算成千克。

4. 教师出示一个轻物(如一只苹果),问学生它有多重?5. 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在黑板上,并问学生如何表示这个重量?6. 学生回答“几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换算成千克。

7. 教师出示多个示例物品,引导学生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Step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提问:小明家有一个果篮,里面有5千克苹果和150克橘子,这些水果一共有多重?2. 学生思考后,提出回答,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3.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4. 教师出示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Step 4:巩固与拓展1. 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教师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千克和克的概念,并强调它们是重量的单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Step 6:课后延伸1. 学生在家里可以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思考它们的重量应该用千克还是克来表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克和千克单元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的名称。

2.能够准确地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能够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准确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灵活应用克和千克进行问题的解答。

四、教学准备1.板书: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公式。

2.教学素材:实物重物、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实际场景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讲解: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作:让学生参与练习,通过操作体会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克和千克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5.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转换方法。

六、课堂练习1.将3000克转换为千克是多少?2.用千克表示25 000克。

3.如果一个西瓜有6000克,那么它的重量用千克表示是多少?七、课堂讨论1.讨论学生在家中和学校遇到的质量单位换算问题,让学生分享解决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用克和千克来完成真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如购物计算等。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需要用到克和千克的场景?记录下来。

九、教学反思1.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转换?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两个质量单位进行计算。

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准确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和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乐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数值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三、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教学课件3.实验器材:秤盘、砝码、不同物品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教具向学生展示不同物品的质量。

2.让学生尝试用克、千克等单位来描述这些物品的质量。

第二步:引入1.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第三步:示范1.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如何将某物品的质量从克转换为千克,或反之。

2.让学生跟随示范操作,掌握具体的换算方法。

第四步:练习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五步:拓展1.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与千克的换算知识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更多与质量、重量相关的问题。

第六步: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记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掌握了如何将物品的重量从克转换为千克,或反之。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会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

六、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2.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克与千克进行换算并解答。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获得知识,并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教学难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克和千克(一)是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咱们来认一认看: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平时生活中肯定很会注意观察!、(二)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那你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三)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克和千克”。

(板书:克与千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 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三、感知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一)认识克。

现在咱们先来认识克:1.感受1克重的物体(1)每两个同学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1个2分硬币)(2)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板书:1克(1g)。

2.估计1克重的物体(1)记住1克的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具: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2枚;1元硬币1个;橡皮1块)(2)全班交流并小结:小朋友各有各的说法,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基础,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实例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运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问题解决法等,通过实物、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重量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

2.准备克和千克的标识牌。

3.准备重量计算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重量物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称呼这些物品的重量的?学生可能会说“重”、“轻”、“好重”、“好轻”等,教师引导学生用更准确的重量单位来称呼它们。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克和千克的标识牌,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和样子。

然后,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加深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的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堆物品,学生需要用克和千克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每类物品的总重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重量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克和千克,还有哪些重量单位?学生可能会提到“吨”、“两”等。

《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和千克》一、教学内容《克和千克》是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质量单位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质量单位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建立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2. 让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3. 培养学生的单位换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天平、砝码、钩码、各种小物品等。

2. 学具:电子秤、天平、砝码、钩码、各种小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物品,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3. 巩固: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2. 1千克等于1000克。

3. 单位换算。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品,用克和千克来描述它们的质量。

2. 让学生尝试进行单位换算,如:将500克换算成千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质量单位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换算克和千克,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难点:实际问题的应用,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实物示范,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练习册,以便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

2.提出问题:“克和千克有什么区别?”
第二步:讲解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换算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如果一个西瓜重5000克,那么它等于多少千克?”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总结
1.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教学延伸
1.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换算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成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的: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可以进展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p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理论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详细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究、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搜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拟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含义及换算,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理解质量单位,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含义及换算,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含义及换算。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理解质量单位,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质量单位卡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文具等,用于课堂实践。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的标签上的质量单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怎样计量质量的?质量有哪些单位?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质量单位卡片,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换算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物品进行质量的计量和估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教案1--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教案1--3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本教案
主备人 课题 审核人 执教者 称一称:课本第87~89页 年 月 日 课时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 教学目标 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1、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2、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 独立前置 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将手中现有的物品都称一称,想一想一千克与具体物品数量之间的 关系。 分组活动。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 小组交流 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教学随记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1、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2、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 独立前置 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将手中现有的物品都称一称,想一想一千克与具体物品数量之间的 关系。 教学随记
教学反思教学ຫໍສະໝຸດ 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本教案
主备人 课题 审核人 执教者 称一称:课本第87~89页 年 月 日 课时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 教学目标 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换算,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并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和简单计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换算,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质量单位卡片、实物道具、电子白板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道具,如苹果、书包等,引导学生认识质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质量单位,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计量这些物品的质量呢?2.呈现(10分钟)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单位。

同时,讲解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

3.操练(1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小组讨论记录表。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记录质量等。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能够进行质量的单位换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单位,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是很清晰,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质量单位的换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质量单位换算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质量单位的换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质量单位换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克和千克(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如何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个属性。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

4.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质量单位进行物体质量的估测。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

2.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一台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石头、书、苹果等)3. 计算器4. 教学PPT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吗?”2. 新课导入:讲解质量的概念,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4. 总结讲解:讲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进行换算练习。

5.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质量估测,并使用计算器进行换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应用。

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2.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3. 质量单位换算4. 质量估测与应用作业设计1. 测量家中物品的质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2. 进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练习。

3.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质量估测,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使用和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准确无误。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2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口香糖 1角硬币 1元硬币 1千克面条 500克白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好,今天我来给你们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让生回答。

(课件出示课题克和千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学生读:克和千克(师板书课题)。

对于克和千克你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说过吗?让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于克和千克并不陌生,很多同学在生活中见过。

那关于克和千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个个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我们班的学生也知道一些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这不他们正在讨论一道关于可的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认为对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活动一:一头牛会是400克吗?教师:刚才同学们也围绕:“一头牛重400克”展开讨论,也许通过对这一箱学习材料的研究,你们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填一填等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

我会判断:一头牛大约重400克。

......反馈:再判断“一头牛重400克”这条信息的对错,了解学生实践记录单的填写情况。

教师:同学们刚才讨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两个硬币没有质量标签。

我们不能正确写下这两个硬币的质量。

教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他的,填写了这些物体的质量后,这句话正确吗?理由是什么?学生:一袋白糖是500克,一包面条是300看,而400克在它们之间,牛不可能那么轻,所以这句话中的信息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

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

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

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

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

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

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

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