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2~15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社会学概论资料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资料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资料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行为B. 社会行为C. 心理现象D. 自然现象答案:B2.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谁?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尔凯姆D. 斯宾塞答案:C3. 社会结构是指什么?A. 社会成员的组织形式B. 社会成员的互动模式C. 社会成员的等级制度D. 社会成员的信仰体系答案:A4.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什么的过程?A. 社会规范B. 个人技能C. 科学知识D. 艺术鉴赏答案:A5.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基于什么?A. 年龄B. 性别C. 经济地位D. 宗教信仰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各个部分(如家庭、教育、宗教等)都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化、社会控制等。

2. 什么是社会资本,它对社会有何影响?答案: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信任等社会关系所获得的资源和优势。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交易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1. 论述现代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答案: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经济、教育、健康和权力等方面。

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制度、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分配、种族和性别歧视、社会结构的固化等。

这些不平等往往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某城市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低收入群体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远离工作机会和教育资源。

请分析这种现象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影响。

答案: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社会空间的隔离,加剧社会阶层分化。

低收入群体由于居住在城市边缘,可能面临就业机会少、通勤时间长、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流动,也可能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社会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我们对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研)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宁夏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8、201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解释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并讨论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理论是指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它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变迁和发展规律,旨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提供了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最后,社会学理论还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促进学界的学术发展。

2.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并讨论其优点和批评。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系统,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体的稳定和运行起着功能。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性和相互关联性,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维持。

功能主义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对社会存在的秩序和稳定进行了解释,理论假设合理且易于理解。

此外,它强调了社会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性,有助于理解社会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然而,功能主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它过于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忽视了社会冲突和变革的存在。

其次,功能主义理论忽视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解释力度有限。

最后,该理论在对社会变迁和变革的解释上相对不足,无法很好地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 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基础,分析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决策过程。

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人目标和意义的选择性行动。

在社会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评估不同行动的意义和可能的结果,并根据这些评估进行决策。

首先,个体在社会行为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目标。

个体的兴趣和目标会影响其对不同行动的评估和选择。

其次,社会情境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个体会考虑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最后,个体的行为决策还受到信息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组织(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2011年研)答: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中山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简答题,南开大学2016年研)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

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

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一、名词解释1.哈贝马斯(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研)答: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

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企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基础”来描述、批判和分析现代社会的结构。

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2.沟通理性答: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生活世界答:(1)生活世界,包括文化、世界、人格三个方面,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

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

(2)对应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哈贝马斯将文化、社会和人格看作是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要素: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人类间的相互沟通不单只是依靠文化资料和媒介,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总和生育率答:总和生育率(TFR ),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

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

其计算方法为:4915TFR 35GFRx x f ==∑总和生育率()=式中,GFR 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

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龄妇女年平均生育水平。

2.人口老龄化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属于人口结构问题,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速度快和绝对数大。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3.范式(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相关试题:解释范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由库恩提出,它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家集团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因此,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是统一的、规范的。

库恩的“范式”理论指出,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不仅要对研究发现即理论一一进行逻辑检验,而且还要考察影响研究模式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与社会学现象学派注重实际的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是一致的。

4.实地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研;贛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实地研究,是指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6~19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6~19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组织(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从狭义上看,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3.社会资本(兰州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科尔曼认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家庭和邻里、社区等原始性社会组织所提供的,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原始性社会组织的逐渐衰落,原有的社会资本不断受到侵蚀,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如增强家庭生活与养老保障的职能,或有目的地创建一些社会组织等等,以此填补原始社会资本缺失的真空。

4.法人行动者相关试题: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简答题,南开大学2016年研)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社会整体观答: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有机团结(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社会团结(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有机团结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3.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涂尔干)(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我称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

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哪怕它不符合道德,我们就不应当剔除它;相反,如果这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也有科学的论据来证明改良的合理性。

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就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所以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在他看来,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4.集体意识(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集体意识是涂尔干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2021年考研真题库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2021年考研真题库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2021年考研题库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学科概述一、名词解释社会运行(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无论是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二、简答题1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1)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

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2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哪些特征?答:社会学学科的特征主要包括:(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社会学视角看来,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第⼀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的?答:社会学产⽣于19世纪三、四⼗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

(1)两⼤⾰命是社会学产⽣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命使社会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对社会学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盾等。

这些社会运⾏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多德、霍布斯等⼈的影响,⽽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关于“⼈⽣不能⽆群”等思想的启⽰。

②从康德到⿊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科学观点的影响,⼜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相关试题:(1)社会分层(河北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宁夏大学2017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2)社会流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要有:主观法、客观法和声望法。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2.社会分化相关试题:社会分化及其后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社会分化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有: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3.阶层答: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

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例如我们提到的管理者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私营企业家阶层等。

在讨论社会阶层(社会阶级)问题时有两种观点:①它是对社会群体的等级层次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关系;②在一定条件下,它反映了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①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他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时空分离答:时空分离是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

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Ifred Schutz)(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3.自然态度的悬置答: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

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他的用意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十二章新功能主义
一、名词解释
1.单面社会
答: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进行剖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变得单一化、一体化,即没有对抗的社会,对现存的秩序只有肯定面而没有否定面的社会。

单面社会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机械化的盛行使花费在生产劳动中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②工人的职业分层发生了变化,蓝领工人变少和白领工人增多;
③劳动的特点和改变的生产工具,同时改变着劳动者的意识;④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使工人的否定性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工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自身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

2.新功能主义
答:新功能主义理论以亚历山大为代表,亚历山大是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

亚历山大在其《新功能主义》一书的导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功能主义观点。

他指出,新功能主义的出现,虽然不是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的翻版,但二者的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他认为“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所指的并非是一套概念、一种方法、一种模式或一种意识形态。

毋宁说,它指的是一种传统。

他用新的观点对功能主义及社会学理论传统作了诠释与重建。

一方面努力发掘和
发展帕森斯的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又指出其不足,通过借鉴和引入其他理论的合理要素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在一般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上进行重构。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

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亚历山大是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

他用这一新的观点对功能主义及社会学理论传统作了诠释与重建。

新功能主义的特点包括:
(1)新功能主义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

亚历山大既强调与帕森斯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其中,亚历山大批判了帕森斯理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主张在“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上重建多维度的理论框架。

新功能主义者还重新解释了帕森斯理论,以此矫正反功能主义的偏颇。

(2)新功能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的流派保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

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并探索微观个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对宏观社会学领域的冲突理论,新功能主义主张在保持帕森斯“规范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对权力、战争、强制、冲突等问题的分析,并把社会变迁分析纳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论中。

(3)新功能主义重视非经验因素对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

亚历山大从后实证主义观点指出,非经验因素对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样是重要的,尤其是对社会科学来说。

(4)新功能主义以后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而传统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亚历山大从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经典”的中心地位做了新的说明。

他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者观点是基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并过分强调了知识发展的经验积累性。

(5)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

新功能理论倡导者除了具有共同的理论传统外,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之第一阶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观点,在话语分析上是全新的,决非是对帕森斯观点的简单复苏。

他发挥得多而继承得少,且融合了以往的不同学派的观点。

2.简述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答: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主要强调系统自身的功能方面,而不是结构对维护系统的功能。

社会系统是指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从整体社会到具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如角色。

社会系统产生于人们之间的行动关系。

(1)社会系统的内涵
①社会系统形成的基本机制是借助于符号规则所进行的沟通。

②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自我指涉,是指系统按照自身的规律对其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偶发事件加以记录和加工处理的性质。

或者说系统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社会系统是一种自我再生性系统。

③社会系统的基础是沟通,每一个系统都是由不同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而这些要素和关系是靠沟通维系的。

(2)社会系统的类型
①互动系统,是最简单的社会系统,它是在个体间共同在场并相互感知时所形成的。

但为了适应更广的社会生活,互动系统要依赖于组织系统。

②组织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协调个体的动机和偏好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具体条件协调个体之间的行动,组织系统可从三个方面降低环境的复杂性:
a.从时间维向说,它形成了组织的吐故纳新规则,并规范了当前和未来的活动;
b.从空间维向说,它形成了由权威协调的劳动分工;
c.从符号维向说,它明确了指导行动的各种规则。

③社会整体系统,是在互动系统和组织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一个包含所有相互关系的沟通行动的综合性系统。

它包括了一切形式的沟通,而且构成了进一步沟通的意义性基准。

社会系统利用高度普遍化的沟通符号规则,如货币和权力,去降低环境复杂性。

三类系统的分化包括功能领域的分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教育等不同专门领域);进出规则的分化;对不同的沟通媒介(如货币、权力、爱等)依赖性的分化。

三个系统之间的分化虽然组成了社会的不整合,甚至冲突。

但卢曼指出,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化是相互消长的。

在社会系统分化的同时,不同层次的系统通过在对方内部“筑巢”或渗透,从而也加强了社会整合过程。

这一方面可为行动的选择提供时间、物质和社会的保证,另一方面可构成子系统周遭环境的秩序或结构。

(3)社会系统与环境
卢曼关注的是由社会系统所造成的行动的结果,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一切社会系统都存在于多维的环境之中,环境导致了系统必须应付的无穷无尽的复杂性。

系统环境包括三个
维向:
①时间维向,时间形成了系统的高度复杂性。

②物质维向,物质环境指的是行动发生的可能的物质因素。

③符号维向,符号是人类行动和沟通的重要媒介。

社会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降低由环境所导致的复杂性,以维持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有序运作。

在社会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复杂性是根据系统的标准加以记录和处理的。

为了系统的需要而加以利用和降低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在高度的环境复杂性与降低系统复杂性之间所维持的这种差异,便成为系统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特征。

3.简述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

答: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功能主义者虽然对分化问题有所论述,但人们通常都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家的分化论持有批评态度,因为他们的分化论与其整个功能主义观点一样,是一种保守的、抽象的理论。

卢曼在其系统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化问题作了独到的论述。

卢曼认为,社会分化主要是指系统的分化(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包括部门分化、等级分化和功能分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卢曼尤其侧重于对功能分化的分析。

(1)卢曼指出了传统的社会分化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从马克思和涂尔干到帕森斯都认为系统的分化是有限度的,故他们都提出分化过程有终结;
②传统理论过分强调了价值共识在对不同的系统整合中的重要性;
③这些理论把许多过程,如犯罪、冲突、价值分歧及非人格性,视为越轨行为或病态行
为,然而,它们总存在于不同系统之中;
④以前的理论难以解释社会分层的持久存在,并把它视为罪恶的根源或不断产生冲突的根源。

(2)卢曼并不赞同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现代社会导致了“公共人的失落”“公共领域的缩小”及“合法性危机”的观点。

他认为分化,尤其是现代的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使得传统上的关于社会的概念在描述上已不再适用了。

通过对社会分化的分析,卢曼得出了两点结论:
①功能分化的世界系统似乎逐渐削弱了其功能必要性;
②计划不能取代进化,相反,它使我们更加依赖于非计划性的进化发展。

(3)卢曼进而参照生物进化论,论述了社会的进化。

他提出进化是系统在与其环境的联系中不断分化的过程。

具体说,有七个方面的含义:
①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整体社会系统之间的不断分化;
②进化包括这三类系统内部的分化;
③进化包括整体社会系统不断分化出各类功能领域,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家庭、科学和教育;
④功能分化伴随着不同沟通媒介应用的增加;
⑤进化过程中伴随着个人、角色、节目和价值之间的明显的分化;
⑥进化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分化:a.部门化;b.分层;c.功能分化;
⑦进化性分化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它与环境的关系。

卢曼认为社会系统的进化机制与生物进化的机制是功能等价的。

这些机制形成了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异,选择那些促进系统适应性的变异,以及稳定这些具有适应性的结构。

社会文化系统进化的性状表现在三个方面:a.变异;b.选择;c.稳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