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卷AlAKqU

合集下载

【江西省】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江西省】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江西省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社会流动,简而言之,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

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感慨颇多:“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饿饥。

”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

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土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

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和唐代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前土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时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商品经济竞争性强,胜负盈亏难料。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

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

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如今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

”其实,宋时已有此一说:“此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者。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

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适应,人们格外重视教育后代:“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以此来防止家道衰败。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一)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一)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上饶县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本试卷共32页,3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Cl 35.5K 39Cr 52Mn 55Ge 73Ag 108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在细胞核中没有分布B. 提取细胞中全部核酸进行碱基分析可知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C.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 甲基绿染色剂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染色剂使RNA呈现红色【解析】细胞核中既有DNA又有RNA,A错误;细胞中既有DNA又有RNA,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相等,RNA是单链结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可能不相等,因此提取细胞中全部核酸进行碱基分析可知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B错误;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甲基绿染色剂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染色剂使RNA呈现红色,D正确。

2017年汉语高考模拟试题含答案(重新整理)

2017年汉语高考模拟试题含答案(重新整理)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汉语第I卷一、知识与应用(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zhàng 泡涨.涨.潮头昏脑涨.水涨.船高B.qiǎng 勉强.强.求强.词夺理强.人所难C.xiāo 骁.勇枭.首一幅肖.像削.足适履D.chán 孱.弱巉.岩阿谀谄.媚蟾.宫折桂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临摹膨胀汗流夹背浮想联翩B.佳肴度假发自肺腑名门旺族C.浩渺安祥以逸待劳芳草萋萋D.闲暇梦魇山清水秀委曲求全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语,完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A.晦暗―昏暗嗟叹―赞叹恬静―安静B.着实―确实羁绊―束缚安分―安逸C.孤僻―冷僻慰藉―安慰绮丽―美丽D.苍穹―天空腐朽―腐败放任―放纵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充沛的精力充足的时间充分的准备B.观看表演观测地形观赏园林C.待人宽厚视野宽广环境宽裕D.雪花飘落烟雾飘散枯叶飘零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是贬义的一项是A.自从她得到奥运金牌后,在体育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人物。

B.他在这个问题上虚怀若谷。

C.这本书因为内容夸大其词,所以好多读者都不喜欢。

D.文章结构匀称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比例协调。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议论文不靠人物形象塑造取胜,但涉及到相关事例的描述时,也应做到细腻传神、具体而微。

B.由于采制工艺精湛独到,制出的茶质地优良,冲泡后汤色翠绿,饮后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怡。

C.报告会上,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认真聆听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很多人表示获益匪浅。

D.相声大师侯耀文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精彩表演却深深地留在了观众们的记忆里。

7.将下列形容词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①磅礴②端正③肃穆④饱满⑤刚劲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丰厚____,结构阔大____,整体上显得大气____,雄壮____,庄严____,有人称赞它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 文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 文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十)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昏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荼,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

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

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

江西省赣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17年3月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物品评在我国发韧甚早。

《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

《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

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

孔子重视“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强调“听其言观其行”。

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

谥法是指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

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

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

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

相人术虽长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7年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

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

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CS20170607项目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2017年汉语高考模拟试题含答案(重新整理)

2017年汉语高考模拟试题含答案(重新整理)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汉语第I卷一、知识与应用(本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zhàng 泡涨.涨.潮头昏脑涨.水涨.船高B.qiǎng 勉强.强.求强.词夺理强.人所难C.xiāo 骁.勇枭.首一幅肖.像削.足适履D.chán 孱.弱巉.岩阿谀谄.媚蟾.宫折桂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临摹膨胀汗流夹背浮想联翩B.佳肴度假发自肺腑名门旺族C.浩渺安祥以逸待劳芳草萋萋D.闲暇梦魇山清水秀委曲求全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语,完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A.晦暗―昏暗嗟叹―赞叹恬静―安静B.着实―确实羁绊―束缚安分―安逸C.孤僻―冷僻慰藉―安慰绮丽―美丽D.苍穹―天空腐朽―腐败放任―放纵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充沛的精力充足的时间充分的准备B.观看表演观测地形观赏园林C.待人宽厚视野宽广环境宽裕D.雪花飘落烟雾飘散枯叶飘零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是贬义的一项是A.自从她得到奥运金牌后,在体育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人物。

B.他在这个问题上虚怀若谷。

C.这本书因为内容夸大其词,所以好多读者都不喜欢。

D.文章结构匀称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比例协调。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议论文不靠人物形象塑造取胜,但涉及到相关事例的描述时,也应做到细腻传神、具体而微。

B.由于采制工艺精湛独到,制出的茶质地优良,冲泡后汤色翠绿,饮后齿颊留芳,令人心旷神怡。

C.报告会上,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认真聆听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很多人表示获益匪浅。

D.相声大师侯耀文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精彩表演却深深地留在了观众们的记忆里。

7.将下列形容词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①磅礴②端正③肃穆④饱满⑤刚劲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丰厚____,结构阔大____,整体上显得大气____,雄壮____,庄严____,有人称赞它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2017江西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江西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江西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洗手间里的晚餐一位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4岁的儿子相依为命。

主人得知女佣的情况后,曾邀请她和孩子一起住过来,给她们腾出一个房间,一切免费。

母亲谢绝了。

其实母亲知道,主人家,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4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好多客人。

就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

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一个人见不到我会害怕的。

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侧门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

她从主人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

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和大人一起吃,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单间。

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飘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

女佣支支吾吾地说,我一直在忙着,没时间照看他,也许,他是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

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

主人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孩子答,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普通用卷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普通用卷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

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

《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AlAPqP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AlAPqP

2017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二模测试卷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札也可以称为手扎、尺牍、书翰或者书信,诸名之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又有所区别与侧重。

书札与尺牍、尺素兼重物质形式与文体形式,相比之下,后二者又更为古雅一些。

这是因为书写尺牍所用之质材,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不是用竹简,即是用木犊,偶尔亦用小幅丝帛织物,即为尺素,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用“简”“牍”“札”“牒”或“素”等称呼书信的由来。

手札与书札、书翰相近,但书札、书翰强调其为书写的作品,而手札强调其出于书写者的亲笔。

书信则侧重其文体内容,着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

但是,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使用这些名词时,各自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免混用。

还有人使用“尺素”或“笺素”之称,在追求古雅之外,又更加强调笺纸的形式种类及其物质文化意义。

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有《笺素珍赏》,其副标题就是“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

也有人使用“名人墨迹”这个名称。

从字面上看“名人墨迹”当然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形式或文体形式,但手札无疑是其中之荦荦大端。

江西省宜春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5分)(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

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

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

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

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

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

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

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

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

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

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九)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九)

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九)一、现代文阅读(35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

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

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

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

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

”“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

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17届高三全真模拟语文试卷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

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

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