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性
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究竟何为“文化自觉”李宗桂(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
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
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
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
这种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按照费孝通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
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
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
■“文化自觉”首先是谁的自觉冯骥才: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文化自觉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党和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党和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
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
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
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怎样理解“文化自觉”中的“人格的自觉”和“个人的自觉”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文化也是有层次的。
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
提高文化自信知识点总结
提高文化自信知识点总结文化自信是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
一、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文化自觉是指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与使命。
文化自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文化有自觉,才能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2.文化自觉是文化自尊心的来源文化自觉是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尊心和荣誉感。
3.文化自觉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保障文化自觉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也可以激发人们对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的积极认同和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具有坚定的信心。
1.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积极认同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具有积极认同的态度,认可自己文化的优秀之处。
2.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具有坚定的信心。
三、提高文化自信的途径1.提高文化自信的意识要提高文化自信,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深入了解自己文化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文化,才能对自己文化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可以通过读书、观影、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去了解自己的文化。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增强文化自信。
4.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使文化更有生命力与活力,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
四、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树立民族精神的需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是树立起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尊感的重要因素。
2.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自信,会传递出一种国家形象,也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3.文化自信是国民的精神需求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会影响到国民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到国民的精神需求。
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的特征1. 中华文化的自觉性: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自我自觉性强,自古以来就有“传承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的口号。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觉力量去创造和传承着中国文化,这种自觉力量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觉性在中华文化中也表现为文化自信,文化自我意识强烈,文化重视传统习俗,文化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以体系的形式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来,中国历史上有诸多法制文化、哲学文化、军事文化、官方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合而为一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所在。
3. 中华文化的传统性:这里说的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悠久,自然形成了各种民俗、各种工艺,例如精湛的剪纸、烫金、篆刻、年画等,它们经历了无数的年代,形成了历史的感染力,仍然在当今的民间文化中继续传承,被世世代代喜爱和传颂着,到今天它们也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4. 中华文化的求新性:中华文化有着求新的优秀传统,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大部分都致力于探索自然世界,开拓新思想,一代代传承下来,中国发展出了中国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医疗、教育等,以及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都反映着中国人民求新的优良品质。
5. 中华文化的历史性: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也是其一大特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历史观念一直在演变、交融、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历史格局,传统的中国历史观念仍在深入民心,中国的历史文明至今仍旧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传承。
不变的是历史的流淌,而变化着的是历史观念的变迁;不变的是历史积淀,而变化着的是历史文明的发展。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 How hard you did, how lucky you get!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 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3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着优势;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要通过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来增强文化自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规律;要通过深刻认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来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阐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要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集新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面对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文化传承意识的觉醒中国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波折,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甚至遭受了文化层面上的侵略和掠夺,这种痛苦和屈辱的回忆,让当代的中国人更加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开始以史为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自觉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思考,正是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继承中国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以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为主干,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些不仅是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对外宣传时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面临思维惯性、群体压力、外来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视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新和互动性,这是中国文化自觉性的开展方向。
三、多元文化交流与审美潮流的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与自己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富有魅力的文化艺术形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让中国人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许多中国创作人和文化企业也开始着力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同时,人们对审美潮流的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单一的审美观念所束缚,而是追求个性、包容和多元化。
这种审美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增强。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一、本文概述《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是一篇深入探讨文化自觉现象的文章。
本文旨在阐述文化自觉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文化自觉。
通过对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分析其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传播和实践等途径培养和提高文化自觉能力。
文章将结合个人体验和观察,对文化自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以期引发读者对文化自觉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实践。
本文将从文化自觉的定义入手,逐步展开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文化自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包括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意义。
随后,文章将提出实现文化自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文化教育、推广文化交流活动、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等。
文章将总结文化自觉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呼吁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文化自觉的实践,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文化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深远的概念。
它首先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群对其自身文化的觉醒、认知、反思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而且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和价值,积极寻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自觉的内涵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即能够理性看待和评价自身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即能够预测和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对自身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即能够主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文化自觉的特征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即文化自觉强调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和独立的思考;二是批判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创新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四是开放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变得越发重要。
文化自觉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一种主动的认同和自觉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下文将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一。
学校应该营造出积极向上、多元开放的教育氛围。
首先,学校要注重教师的文化自觉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化研究,才能在教学中传达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文化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积极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同自身所属的文化。
首先,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要注重文化多元性的教育,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增切国际视野。
另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比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可以举办各类文化讲座、比赛、展览等,邀请专家学者和传统文化艺术家来校园进行交流和分享。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晚会、端午节龙舟比赛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需要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论述文2000字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论述文2000字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今世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国更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信地走出去,展示我国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文化自觉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有着清醒而自觉的认识和认同。
要增强文化自觉,就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不断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2.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骄傲,有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各国进行对话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播。
3.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的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个我国人应该做的。
作为一个拥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有信心和骄傲。
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发展与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结回顾: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魅力,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发展贡献我国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以上对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探讨,相信你对这一主题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光发热。
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自觉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自觉性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意识和审美情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自觉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注重课堂教育1.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教师可以定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作品给学生,鼓励他们去阅读。
同时,可以组织课外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和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
2.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在各个学科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性。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经典作品;在历史课上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艺术课上可以让学生欣赏、分析各种艺术形式。
3.灌输社会价值观: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拥有公民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课外活动1.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参观,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文化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力。
2.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演讲比赛、文化艺术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文化的理解。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区志愿服务、参观工厂、实习等。
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1.开设创作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创作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作。
通过写作、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创造力和审美情感。
2.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论文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辩论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3.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环境和道德等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简述文化自觉的内容
简述文化自觉的内容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习俗和风情等方面的认同感、认同度和自信心。
在现代社会,文化自觉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
它不仅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还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文化自觉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自觉。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自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源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们,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二、价值观自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和认同。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文化自觉的价值观自觉方面,就是要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
三、文化传承自觉。
文化传承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觉的文化传承自觉方面,就是要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去。
四、创新自觉。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文化自觉的创新自觉方面,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创新潜力,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新成果。
五、对外交流自觉。
文化自觉的对外交流自觉方面,就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同时也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自信心。
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积极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文化自觉是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认同和价值的意识。
只有国家或民族自觉地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与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觉对于培养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十分重要。
在各国争相涌入国际舞台的时候,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发展。
文化自信是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尊。
只有国家或民族真正自信,才能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文化自信是对外企业家区分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与外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
文化自信对于培养国家或民族的影响力和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能够在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赢得尊重和认可,增强自己的软实力,进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文化自强是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
文化自强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发展中充分发挥自主权和创造力。
文化自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一个具有文化自强能力的国家,能够真正把握自身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节奏,通过自主创新而不是被动接受,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成果,增强自身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只有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国家或民族才能培养出强大的文化自强能力,实现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总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文化自觉是培养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与外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自强是国家或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方面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一个国家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多样性。
文化自觉的意义
文化自觉的意义摘要:一、文化自觉的定义与内涵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1.对个人成长的启示2.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意义三、提升文化自觉的途径1.学习传统文化2.关注时事热点3.跨文化交流四、文化自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文化自信的表现2.文化创新的驱动力正文: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特点、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自觉传承。
在当今世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自觉对个人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个人只有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坚定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觉使我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瑰宝,将优秀的文化基因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文化自觉还要求我们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
通过关注国内外大事,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文化自觉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民族,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呢?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这不仅包括经典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还包括民间风俗、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其次,我们要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
通过阅读新闻、观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等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特点,增进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文化自觉已成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同时,文化自觉也是文化创新的驱动力。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作为学校,特别是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尤为重要。
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觉意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需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我们处在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深刻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作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需要倡导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校园应该倡导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尊重,形成融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应该鼓励学生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根和魂。
校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参与热情,使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作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牢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树立起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只有让学生从小懂得爱国爱民、报效祖国的情怀,才能培养出更多爱国爱民、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
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的推动下,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培养出更多热爱自己民族文化、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提高建设安全文化的自觉性
提高建设安全文化的自觉性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安全文化的自觉性指的是每个人都要对自身、家庭、社会的安全问题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愿意主动参与到安全建设中来,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提高建设安全文化的自觉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是生命的底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只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够提高安全意识,进而做到自觉遵守各个方面的安全规定。
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要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同时,广泛开展安全意识培训和活动,提高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敏感性。
2. 完善法律制度: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全、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完善法律制度可以为建设安全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加强对各类安全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安全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和权责边界,使安全条例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家自觉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3. 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防范事故和灾害的基础。
加强安全管理,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个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职责。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管和检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执行,以提高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文化自觉性的重要保障。
科技的发展可以为安全工作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安全的预测性、预防性和控制性。
比如,在交通领域,可以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电力领域,可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安全性。
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可以为安全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提高人们的安全自觉性和主动性。
5. 增强风险意识:风险是安全问题的来源,只有识别、评估和控制好各种风险,才能够提高建设安全文化的自觉性。
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我们应当深刻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本文将从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同和自觉。
也就是说,在接受现代化文化冲击的同时,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主选择和价值认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了解我们所属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只有在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文化自觉还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对于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轻易抛弃。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接,使其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作用。
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我们可以将其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家庭价值观念和商业道德。
最后,文化自觉还需要我们拥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需要展现出开放的胸怀,接纳其他文化的长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文化更加充盈,更具吸引力。
二、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保存和发扬光大。
文化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显重要。
首先,文化传承需要有良好的传承环境和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和传承机构,为后代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家庭和学校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教育,培养后代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意识。
其次,文化传承需要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的精神家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既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觉性是指个体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纳、理解和传承文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能力。
同时,文化自觉性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情操修养,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的新一代青年。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学校应该将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课程设置中。
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传统文化等,深入浅出地传授学生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另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
最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需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愿和自觉的基础上参与文化教育活动。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如讲座、讨论、辩论、文化创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性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性1. 引言旅游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文化资源的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
文化自觉性是指从业人员意识到自己作为旅游服务的承担者,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为游客提供真正的文化体验。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文化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性。
2. 增加文化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性,首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和培训。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文化知识的学习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学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资源。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听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2.2 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语言、音乐、舞蹈等形式向游客展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为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可以参加相关的艺术培训班,学习相关技巧和表达方法。
2.3 跨文化交流的培训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旅游从业人员经常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交流。
因此,他们应该接受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培训,学习如何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 建立文化保护意识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表达能力,旅游从业人员还应该树立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文化保护工作。
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点:3.1 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旅游从业人员可以积极参与本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亲身体验和学习本地文化,传递给游客真实的文化体验。
3.2 维护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好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手工艺等珍贵的文化资源,让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3 鼓励游客尊重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向游客传递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鼓励游客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风俗,避免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和侵害。
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增强文化自觉性
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增强文化自觉性提到爱国教育,我们不难联想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然而,爱国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对国家充满热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责任。
本文将探讨学生如何通过爱国教育增强文化自觉性。
一、学习历史,传承文化学生应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家的奋斗历程和文化传统。
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国家的温情和历史使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能培养其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学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资源,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学习民族英雄的事迹,传承中华文化。
二、参观纪念馆,感悟民族优秀传统学生参观纪念馆,如革命纪念馆、抗战纪念馆等,可以深刻感受到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英勇奋斗精神。
这些参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伟大人物,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传统进行深刻思考,悟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性。
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文化自觉性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通过实践去实现。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亲身体验社会,并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触碰到社会的脉搏,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四、关注民族文化,弘扬传统价值观学生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弘扬传统价值观。
他们可以通过了解传统音乐、传统绘画、传统戏曲等形式,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和特点。
同时,学生也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等,这些都是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五、坚守自我,独立思考学生在接受爱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盲从不顺从,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见。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觉性,让自己的思想具备深度和广度。
结语通过爱国教育增强文化自觉性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任务,更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民族文化传承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传承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文化自觉”是费孝通老先生于1997 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
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①这一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10 万一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 个,而作为以多民族著称的云南就有这7 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文化变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
同时民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这些人口数较少的民族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对那些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影响则更为严重。
例如,云南玉溪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中的一员“花腰傣”,其人数虽不足10 万人,居住在近500 平方公里的哀牢山下、红河谷地,长期封闭的区域。
却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引人瞩目,让各位专家、学者、游客止足关注,这与民俗旅游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自觉”对其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费孝通老先生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看到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后,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一概念。
而很多民族地区的发展则又以旅游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尤为突出,面临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更为严峻。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开拓本土文化资源,展示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业,在中国各地发展势头很快。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由于其投资少、内容多、接触面广、影响力大、经济效益高、创汇收入多等特点,越来越受各级地方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青睐,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9年国家XX局推出了“’ 99生态环境旅游年”,也是’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的一年。
新平县XX局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机制,全面进行新平县旅游资源的规划,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旅游业对现代服务流通业的龙头启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自觉性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
中国人大都没有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盲目的崇洋媚外,中国许多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步消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重蹈古埃及在文化上被灭族的覆辙。
一、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现在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在影视文化上,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加偏好国外的作品;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传统食物明显占有优势,但吃西餐的也不少。
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
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宣传不如外国,青少年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6.7%的青少年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仅有11.0%的人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而这其中仅有11.1%的女同学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
女同学大都比较感性,因此判断也比较准确,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休闲选择、充裕的休闲时间、良好的物质条件、外国节日的入侵、国民的春节的无所谓的态度、对春节的开发得不充分等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为春节和圣诞节有趣的分别有22%和20.6%,而37.6%的青少年却认为无论是春节还是圣诞节都很无聊。
圣诞节与春节各有千秋。
这在数据上由很明显的显现,此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渡过圣诞节的方式多种多样,19.5%的青少年选择逛街;31.7%的青少年选择在家陪家人;15.9%的青少年选择去看电影;31.7%的青少年选择与朋友聚会;26.8%的青少年选择睡觉;还有26.8%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过圣诞节。
虽然圣诞节传入中国,但是明显的中国化了,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而不具备浓厚西方色彩,这对抵制外国文化的入侵有积极作用。
同圣诞节相比,除了传统的方式(如守岁等)外,还有其他方式来渡过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
其中52.4%的青少年会选择传统方式;18.3%的青少年选择逛街;52.4%的青少年选择看电视;34.1%的青少年选择睡觉;19.5%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
这里不难发现,最传统的方式还是得到保留,外国文化的冲击并不大,同样,逛街这种方式则是明显是西方传来的。
影视文化方面,中国与外国同堂竞技,各有千秋,共放光芒,毕竟竞争才能促进发展,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就电影而论,54.3%的青少年喜欢中国电影,80.5%的青少年喜欢外国电影。
确实客观上,中国电影普遍没有欧美大片拍摄的好,无论是情节、场面、细节、导演还是演员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政府的巨大投资对中国的影视事业促进下,这种差距在不断减小,中国的影视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其实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都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选择,因此最大的得益者还是消费者。
二、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1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概念的影响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其中还有16.85%的人坦白道“在音乐、舞蹈、影视等观念方面,对外来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偏爱”。
28.45%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同时2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为对的就会坚持去做,不管父母持的是什么态度”。
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形式,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自我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更应该引起警觉。
2大学生生活模式受外来文化引导16.85%的大学生已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随口说出时兴的外语单词,反映出“语言表达的外来趋势”;着装的另类化趋势和”对偶像的狂热推崇”也分别在14.5%和10.4%的大学生身上有所反应;18.7%的大学生”举止的日渐西化”;3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音乐视听的选择”有了全新的标准,更易于接受来自异域的独特风格。
(一)外来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深入走访调查后调研组认为外来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因素:1、价值观。
金钱观念在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关于”金钱是否是万能的”这一问题,比例最多的被调查者(39%)表示不赞同,其次为赞同的态度(34%),再次是中性的一般态度(25%),可见持不同的人居于主要地位,但总体来看,其态度显得较为分化;另外大学生也认为金钱只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并不是盲目崇拜钱的,而是正确地对待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
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意识争强,消费观念也开始由“节约型”转向“享受型”。
调查显示,有48%的被调查者在面对“就您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衣食住行方面,您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人选择主张“坚固实惠和高标准”,而40%的人主张“以经济实惠为主”。
因此“勤俭节约”的消费态度还是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认同“即时行乐”的观点,但他们重视享受的倾向正在增强。
2形象形象是由服装、发型、珠宝饰物和手工制品等的表现构成,一定的社会氛围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产生影响。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遵循朋友圈的打扮规则,以显示自己的需要,取得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
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叛逆,在调查中就有人说:“我们穿着打扮表达了我们自身,但事实上表达了我们的环境。
”从早期校园朴实无华的装扮,到现在穿衣服变成了穿“概念”:“哈韩”、“新生代”、“后新生代”、“次新生代”。
传媒业的发达使得外来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以前在形象设计方面,大学生的嗅觉往往很灵敏,总在第一时间跟随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3休闲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影响,是大学生的休闲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1)音乐是当代大学生的亚文化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就是情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日益丰富,流行音乐进入大学生们的视野。
一首歌能在大学生中流行,首先必须是旋律吸引人,其次是歌词能表达他们的心境。
(2)“偶像崇拜”也是近几年来比较多的见的现象。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偶像排位中,影视歌星占据了主导地位。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35.1%的没有也不想有追星的经历,但“曾经经历”、“正在经历”、“没有经历但想经历一次”的人加起来达到了55%,而且个人的“主题评价”正在取代“社会评价”的地位。
其中外来偶像尤其是中势文化地区的偶像正在日益有利地占据着很多大学生的偶像行列。
三、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更像是一个联合的欧盟,而非一个单独的国家。
当经济增长和国际化所带来的利益在不断影响着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国外品牌不断打入中国市场,并将取代国内品牌。
据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外来商品已在我国占有很大市场,严重影响我国国内产品的销售,大大削减了我国国内产品的销量,还有就是:相比于女性,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多得作用在男性身上;物有所值的花费正在侵蚀品牌作为高等级消费的衡量标准;中国消费者愿意试验和尝试新的品牌、产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者不愿意额外加价在一个抽象的理念上。
很多城市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于尝试新的品牌有兴趣。
增加“新功能或者服务”的价值的新品牌的印象激发了购买的欲望。
当我们同样问了消费者都购买的是哪些品牌时,一共记录了超过50个品牌,但是两个运动品牌被提及的最多:耐克和阿迪达斯。
在所有的层级城市中,这两个流行的国际运动鞋品牌的消费者在所有品牌中的所占比例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者高过其实际的市场占有和地位。
相对来说在第一级城市对外来品牌的消费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在调查中的发现70%的上海消费者愿意尝试新的品牌,更乐意接受外来商品,他们绝不属于顽固的消费者。
对于上海购鞋的居民来说,他们购买国际品牌、认可国际品牌要远多于国内品牌。
对于零售宣传,口碑和有权利的高端媒体和广告在第一级城市中对待新品牌的态度会是批判和严苛的;口碑尤其在上海和成都的消费者中相当重要。
对于高档品牌,外来商品在一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导致了一个很明显的“光环效应”。
因为在第三级的城市中,消费者对在大城市看到过一些品牌的偏爱表明他们对效仿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的渴望。
一个公认的品牌进入百货公司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销售服装传统的渠道。
在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城市中,百货公司和独立商店仍然是人们购买鞋子的主要地方。
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增加了通过这两个渠道来购买他们的鞋子。
四、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
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
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
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
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
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