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合集下载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

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

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

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县民宗局供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学说。

基本观点包括: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

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

同时,他们对宗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与社会作用姓名:孙语晗学号: 3140105304年级:大二专业:求是科学班(生物科学)指导老师:浦永春班级和序号:周三下午班 96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纲领、政策的总和。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

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际性、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1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唯物史观中“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将宗教作为一种反映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上层建筑加以研究和阐释,得到了这样近似宗教定义的结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结合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宗教产生于人在现实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其本质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它的雏形是当原始人类在物质匮乏的状况下最初进行对未知自然的探索时,由于缺少科学知识而对种种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和神秘感,进而将自然的力量形象化而产生的各种为人所崇拜的“神”。

31刘仲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新疆社会科学》,1998(4):1-8;2恩格斯/著《反杜林论》;3孙文君《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章编号]1003-6547 (2009). 09-0032-02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异己力量的无力摆脱。

当被压迫者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这就为能够带来精神上虚幻的幸福的宗教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

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其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两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

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

强调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反对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

认为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的原则。

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也提出了要向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总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201402071220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和反映,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探索和寻求。

二、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逃避。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虚构和想象,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臆想和臆测。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和幻想,是人类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避和放弃。

三、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压迫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控制的一种途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方式。

四、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阶段密切相关。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文化表现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思想和信仰。

总之,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宗教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0610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发展的今天,宗教的教义、教规、信仰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其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宗教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对其真正涵义的理解和把握对社会中宗教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涵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阐释前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该理论的提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宗教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更是当今宗教管理政策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在社会发展中,一定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涵义内容,正确理解宗教观念,以期能够使宗教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观念,因此亦可称其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思想,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宗教中基本问题,这种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往任何一种宗教思想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易形式,以及产生的社会结构,都是这个时期政治和历史的根基。

”所以,宗教的性质就应该深入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于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对宗教信仰实际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对宗教的本质与根源的考察,最终还是要从宗教的物质基础入手。

在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时,必须从各个发展阶段来考察其物质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并通过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来解释宗教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步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方面所形成的相关理论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再由革命民主的观念转向共产主义,最后才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期间经历了比较漫长曲折的过程。

事实上,他们的宗教观的最终形成也是如此,由信仰宗教向批判宗教转变,从唯心主义无神论转向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从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宗教的本质和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异化,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不能满足物质需要。

为了避免自己沦为物质的奴隶,人们希望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上保留一点人性”。

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此。

为了争取主宰世界的权利,人们把自己改造成有意识、有目的的人。

“人非工具,并且只有人才能成为工具”。

如果工具比主人还厉害,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把宗教看成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抗议和反抗,因此也就是说,宗教的出现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但是,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宗教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精神工具,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都是相对的,当它走向衰亡时,旧的社会形态必然也就走向解体。

但这种相对的、历史的变革是客观的,最终也将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的消亡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这样,人们对宗教这一精神文明领域内的丰富遗产的探讨,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告诉我们: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但是,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宗教总是适应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任何国家里,宗教总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往往又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保护者或维护者。

所以,当代中国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坚持党的宗教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受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

3。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宗教,不同的宗教都有不同的信仰群体和活动场所。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 在现 实物 质世界得 不 到实现 ,只

思想文化 ・
能 借助幻 想 在精神 世界 里实 现 ,故宗 教是 现实 世 界 的颠倒 反 映 。因此 ,从人 世 间 ,从 人类社 会 现
实 和历 史解 释宗教 的 产生 、发展 、演 变 、消亡 , “ 到宗 教 的 每个 发展 阶段 的 现 成 物 质 世 界 中” (《 德 意 志 意识 形 态 》 , 《 全 集 》第 三 卷 ,第 1 7 0 页 ,人 民出版社 1 9 6 0 年) 去 寻找宗教 的本质 , 是 马克 思观 察宗 教 的基本方 法 。马克 思这 样看 宗 教 ,得 出几点结论 : 第 一 ,关 于 “ 拜 物 教 ” 。拜 物 教 本 指 崇 拜
( 作 者 :北京市 西城 区新 文化街 1 2 号 院2 号楼5 0 4 室 ,邮
编1 0 0 0 3 1)
2 0
找人 的秘密 ,而应 到 “ 现实 的”人类
社会 生产生 活 中找宗教 的秘 密 。宗 教 作为 人类文 化之 一 ,它 也是人 的本 质 的对 象化 ,但 “ 宗教是 人 的本 质在 幻 想 中的实现 ,因为人 的本质 不具有 真 正 的现实性 ” (《 ( 黑 格尔 法哲 学批 判 )导言 》, 《 文集 》第一 卷 ,人 民 出版社2 0 0 9 年 ,第 3 页 )。人性异化 ,
人们 借此 可 以解释 ,为 什么社 会生 产力越 发展 ,
宗教神灵 、天命 等的影响就越缩 小地盘 。 第二 ,所 有神 灵都 是没有 实 现或实 现而 又失
去 了的 c a我意 识 的幻想 的对 象化 。在各 宗教 中 ,
三、为政与正心
简 论 马 克 思 的 宗 教 观
口 张 茂 泽
“ 政 者 ,正 也 ” ,还包 含 正 心 。 为政 者 为 了正 身 ,正 道 ,首先必须正心 。 “ 心 之 官则 思 ,思 则得 之 ,不 思则 不 得 也 。 ” ( 《 孟 子 ・ 告子 章句上 》 )心 的功能是 思考 。思考 ,就会 有所得 ; 不思 考 ,就不会有 所得 。古人所 说 的 “ 心 ” ,实 际上是指 人 的 大脑 。 “ 心思 ”一词 ,把大脑 及其 思维功 能恰 当地联结 在 起 。正 心 ,也就 是端 正思想 ,或者 说树立 正确 的思想 ;今 天 ,即通常所说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 儒 家 经 典 之一 的 《 大学 》说 : “ 古 之 欲 明 明德 于 天 下 者 ,先治其 国 ;欲治其 国者 ,先齐其 家 ;欲 齐其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修 其身者 ,先 正其心 。” 它明确指 出正心 对 于修 身 的重 要 ;正心是 实现修 、齐 、治 、平 之道 的思想基 础 和前 提 条件 。 为什么说 修身在 于正心 ? 《 大 学 》作 了一番解 释 : “ 所 谓修 身在 正其心 者 ,身 有所忿 惋 ,则 不得其 正 ;有 所恐惧 , 则不 得其 正 ;有 所好 乐 ,则 不得其 正 ;有所 忧患 ,则不得 其 正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 闻 ,食 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 身在正其心 。”一个 人如果 陷人愤怒 、恐惧 、逸乐和个人得失 的忧虑之 中,就无法正心。 “ 心不 在焉 ” ,思想不用在所做的 事情上 ,那就会看也看不见 ,听也 听不进 ,吃也 吃不香 。注意 力不集 中,事情就办不成。此即修 身在 于正心 的道理所在 。为 政者正心 ,就是要心系天下 ,心系百姓 。

坊 间论 马 克 思 的宗 教 观 ,多 以 “ 宗教 是人 民 的鸦 片”概 括 。其实 , 马克思 的宗教 观远非 如此 简单 ,它有 丰富深刻的思想 内容。 宗教 是人类 文化 的一部分 ,但 宗
教 文化 和其他 文化 不 同。马克 思秉 承 文艺 复兴 、启 蒙运 动余 绪 ,对 宗教进
概括它 ,就是 “ 思想纯正无邪”。这也告诉人们 ,正心 ,就是
思想纯正 。当今为政 者 ,如能将 “ 思无邪”作为座右铭 ,时时 自我约束 ,也不至于 那么多人 因腐败 、渎职而落马后 ,痛哭 流涕 ,悔不 当初 。 生活 在 2 5 0 0 多年 前 的 孔子 ,深受 世 界 各 国学 界 和人 民 的尊敬 。 “ 政者 ,正 也”及 与之相 关 的中国古训 ,构 成一个 思 想体 系 ,不仅 具有 学术价 值 ,对 于 当今 中国 ,乃至 世界各 国 ,都是值得根 据本 国国情 ,古 为今 用 ,加 以借鉴 的。

思想文化 ・
密相连 ,而道居于首要位置 。 “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 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 贵焉 ,耻也。” (《 论语 ・ 泰伯篇 》 ) “ 子 日: ‘ 宁武子 ,邦 有道 则知 ,邦无道 则愚 。其知 可及也 ,其愚 不可及 也 。 ’” (《 论语 ・ 公 冶长篇 》 ) 天下有道 ,还是无道 ;邦 国有道 ,还 是无道 ,是观察时局 、作 出进退决策 的重要依据 。

力 量 进 一 步 想 象 为 有 人 格 或 半 人 格 。经 过 想
象 ,这 种对 象性 力量 就成 为所谓 的神或天 命 。在 信 仰 者看来 ,借 助信 仰 、崇拜 ,借 助针对 对象 的
相关 宗教仪 式 ,就可以左 右这对 象性力量 。
正 因为神 或天命 源 于社会 实践 中的力 量 ,故
行 科学 解剖 ,认 为宗教 是颠倒 的现 实 世界 。归根结 底 ,是人 创造 了宗教 ,
而 不 是 宗 教 创 造 了 人 。 不 应 到 宗 教 里
孑 L 子说 : “《诗 》 三 百 ,一 言 以蔽 之 , 日 : ‘ 思 无 邪 ’。” (《 论语 ・ 为政篇 》 ) 《 诗经 》三百篇 ,用一句话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