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省考教育学整理笔记小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三)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
(四)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
从20世纪80年代后地位发生动摇。
(五)交往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
《教育概论》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劳动生产,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从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总之:目前我国比较倾向于交往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1.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深入。
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
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3.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4.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和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赞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7、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为断变化的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本章重点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的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德育的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的基本模式等。
此外,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等知识点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
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进入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名词。
就西方而言,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到19世纪中叶,斯宾塞发表《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就我国来看,虽然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就是德育,但并无“德育”之名。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有学者认为,l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①。
l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
在其影响之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要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②。
今天,尽管“德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不同的教育观对德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狭义的品德是指道德品质,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014年高校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关于教育学学的知识点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不同历史的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
中世纪大学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19世纪后半期,新变化的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他们的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起作用。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证,运用经济力量来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等,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1)苏联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根基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014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4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一、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二、评价目标的说明三、试卷结构四、考试内容一、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了解最初步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2、能掌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3、结合知识教学,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四、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4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1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第1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2节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29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
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等高等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招聘考试)
绪论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①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②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8)现代教育学: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1)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精编)
绪论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①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②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8)现代教育学: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1)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简答题必考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简答题必考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中学)简答题必考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2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了哪些调整。
3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简述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5简述班主任应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6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
7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
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9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15.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16.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17.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18.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9.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20.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述与教育相关的特征,包括智力、性格、身体素质等。
环境: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等外在条件。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
学校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构成要素。
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包括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___的掌握研究理论、___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都在不同方面对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与教育相关的特征,环境则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等外在条件。
学校教育则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
养目标,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
智育是基础,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智育的补充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是教育学的又一理论基础,它为教育学提供了人类社会运行
的规律和机制,是理解和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02
社会学基础的重要性
社会学基础对于教育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
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社会学视角。
03
常见的社会学基础
常见的社会学基础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这些社会
哲学基础对于教育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它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为教育政策制定 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常见的哲学基础
常见的哲学基础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存 在主义等,这些哲学流派对教育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的定义
心理学基础是教育学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它为教育学提供了 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是理解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心 理发展的重要工具。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 泛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 生、设计课程和评估教育效果。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学将更加注重技术与教育 的融合,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
个性化教育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育学将进 一步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目标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教育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02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2014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2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1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第2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3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4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考试重点整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 3、学校教育制度(1)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___学校教育制度_______。
(13年1月真题)(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3)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军事技术教育)、书(学字)、数(计量)。
以礼、乐为中心【例题·选择题】我国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答案】A【解析】: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从西周以后,出现了“国学”和“乡学”,这就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精选)
绪论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①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②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8)现代教育学: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1)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活动是界定教育的起点。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征: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终身教育思潮: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的教育过程。
2、教育的形态1)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
(4)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陈述了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 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_手打(DOC)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论述教育问题,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等各种论著中。
●教育方面的论著多属论文形式,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三、萌芽阶段的代表任务及思想1、孔子人性观:“性相近,习相远也”、道德观:“仁”,忠孝和仁爱/教育内容:“以六艺教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2、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授3、老子“无为”/回归自然,一切顺其自然4、乐正克《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目的:“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核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主要是:教学相长原则;启发善喻原则;因材施教与长善救失原则;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劳逸结合的原则等。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韩愈《师说》6、朱熹、《朱子语录》7、苏格拉底8、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性、智慧、哲学家、灵魂、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9、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四、教育学的发展——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精品)
绪论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①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②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8)现代教育学: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1)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精品】
绪论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在两方面:①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②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5)教育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分化与拓展的趋势.20世纪有关教育的研究和知识,已不再是用“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所能包揽的了,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6)教育是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是一致的,(教育的永恒性,即有人,才有教育) 7)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衡量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8)现代教育学:宏观上需要经济学为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9)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而教育事业运行的结果,则又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0)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11)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开始有人研究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教育学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最早孕育在哲学体系中.2)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纪录《论语》里.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四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特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仅仅是以某种教育思想的形式,与当时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尚未从其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等各种论著中。
● 教育方面的论著多属论文形式,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代表人物及思想 1、 孔子 《论语》 人性观:“性相近,习相远也/ 道德观:“仁”,”非礼勿视,~听,~言,~动”,强调忠孝和仁爱/教育内容:“以六艺教人”,即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2、墨子:兼爱/非攻/ 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说知”3、乐正克《学记》 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专著/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目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试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主要是: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而道尊”的教师观;启发善喻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禁于未发”与长善救失原则;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5、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6、柏拉图《理想国》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注意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教育学的发展——独立形态阶段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写出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教育的论述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
/研究教育问题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化的程度。
代表人物及思想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核心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泛智教育”(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提出: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 普及初等教育、建立学校教育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教师的职业。
地位:夸美纽斯由于写了这部著作,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2、卢梭《爱弥儿》 ——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3、康德《康德论教育》——人的主体性的认识/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高度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道德社会性中的规范作用。
4、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培养初等教育教师5、洛克—— “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实施),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轻视国民教育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自此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
a 构建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b 强调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两个基础c 教育研究要达到科学水平,必须要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运用科学的方法d 系统研究了教学和教学过程,提出“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e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传统三中心)的特点f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g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他认为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是管理的有效方法四、教育学的发展——发展多样化阶段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
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对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课程、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等理论的认识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教育改革的实践和实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代表人物及思想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重视学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2、杜威——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教育即生活/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标榜民主教育、进步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否定:理论的指导作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学派(杜威)的对立局面3、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五、教育学的发展——理论深化阶段特点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
“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发展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及思想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发现学习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4、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2)受教育者:只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3)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a)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b)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之外以及动物界是不存在的。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体现: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就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说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的关系,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B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一方面“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另一方面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
四、教育的起源:神化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㈠神话起源论代表: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为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㈡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评价:这种观点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㈢心理起源论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㈣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社会起源论)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授和社会生活经验传递教育之所以从劳动中起源1.首先是源于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之所以必要,是因为:1要把这点滴经验和制造方法传递给集体成员和后代2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
劳动活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必要。
3劳动从它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有了劳动,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就得有教育。
4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是对环境的一种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发现和适应。
5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教育的发展: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教育㈢封建社会教育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㈤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③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④教育内容简单⑤教育没有阶级性㈡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①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②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节的。
③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