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共151页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讲诉
2018/9/15
25
三、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及《新华日报》 的斗争
2018/9/15
26
第四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沦陷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1932年3月1日,伪满州国成立 。日伪政权创 办了大批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1、日伪的报纸主要有: 东北:《满洲新闻》《满洲日报》《康德新闻》
2018/9/15
10
6、新四军四师的《拂晓报》 三、新闻界的整风与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
(一) 《解放日报》的改版与新闻界的整风
1942年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 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 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闻界的整风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2年3月至1942年8月,党报的 版面改革, 《解放日报》改版。
2018/9/15
17
1946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 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 2、确立 “全党办报”思想,批判 “同人办报”
观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
内战,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2018/9/15
2
二、两极新闻事业共处的主要形式
1、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和国民党的新闻工作
者可以联系起来办一家报纸
2、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 的机关报,共产党也同意国民党在解放区公开出版 自己的机关报。 3、主要由共产党员和进步新闻工作者组成的 通讯社在国统区成为合法通讯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时传媒与新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时传媒与新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抗战,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时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面对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传媒与新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民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动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一、战争背景与传媒兴起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府迅速组织起来,并加强了对传媒的控制与引导。
由于战时背景的特殊性,传媒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爆发之初,政府迅速成立了宣传部门,指导和监管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
同时,由于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中国传媒的发展并不完善,但是仍然能够为抗战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新闻报道与鼓舞民心传媒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起到了鼓舞民心的作用。
许多新闻活动关注着英勇的中国军队和抗战英雄,通过报道他们的事迹来激励人们的斗志。
国内外的新闻记者积极报道军队的胜利和英雄的事迹,这无疑是在推动整个国家的抗战热情。
三、抗战宣传与意识形态引导传媒在战时还承担起了抗战宣传与意识形态引导的任务。
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民众宣传抗日情绪,并动员人们投身于抗日战争中。
同时,宣传部门还积极引导民众的思想,通过媒体宣传一些抗日英雄的形象和英勇事迹,以激发民众参与到抗战中。
四、战争资源调配与信息公开在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战争资源的调配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媒体通过报道战争资源的调配、募集捐款等信息,引导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抗战。
同时,媒体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及时披露战争进展和资源使用情况,保证了信息公开与透明。
五、反对战争谣言与敌对宣传在战争时期,敌对势力经常以各种手段散布战争谣言,试图破坏中国的战斗士气。
传媒在战争中也肩负起了反对战争谣言和敌对宣传的责任。
媒体通过报道胜利的事例以及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有效地遏制了敌对宣传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PPT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 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 实。 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 点》,指出:“新 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 人办报”观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 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 走群众路线。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 “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 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 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2、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1)遭遇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障碍 纸张:推、拖、扣,企图断绝供应 发行:控制报贩和邮局,只准办报不准发行 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闻检查、新闻封锁
(2)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物质条件: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 购买、收购、创办小型纸厂 发行:雇用报童,建立发行队伍 言论、新闻报道方面:公开抵抗,揭露真相 (皖南事变);拒检;暴检
汉斯· 希伯 “奔走欧亚、血染沂蒙” 投笔从戎的“洋八路” 血染沂蒙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 希伯墓
四、《新华日报》在斗争中成长
1、发展轨迹
1938年1月 在汉口创刊 九个多月
1938年10月 26日在重庆出版
八 年 零 四 个 月 1947年2月 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斯特朗: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到广州报道了著名的省港大罢 工。 1927年,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 动,写下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书。 1937年抗战开始后, 斯特朗到山西八路军总部采访 了朱德等领导人,后发表反映抗日民族 统一战 线的《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 1940年,她到重庆采访了周恩来。 1946年访问延安,毛泽东在同她的谈话中提出著名的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她的《中国 人 征服了中国》一书 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 等地的经历。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延安:⑴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博古。
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呼号XNCR。
⑶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社长博古,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
*1940年春天,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周恩来负责领导下,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克服了广播发动机、发电、天线等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了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广播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延安台的广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⑴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⑵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3月31日,毛泽东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
190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⑶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
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也得到明显改变。
⑷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中国新闻史第九章
二、《解放日报》的创办及发展(1941.5.16~1947.3.27)
LOGO
几个阶段: • 1、(1941.5.16-9.15)延安,对开半张(四开二版), 社长博古。 •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本报同人完全 相信,由于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协力斗争的结果,世界 必然要变成一个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国必然要变成 一个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企 图,我们是能够粉碎的。团结,团结,团结,这就是我 们的武器,也就是我们的口号。今当本报发刊之始,愿 掬至诚,以告国人。 • (《解放日报》发刊词)
LOGO
• •
•
2、(1941.9.16-1942.4.1),扩 大版面,变为对开四版 博古提出新的版面安排:一 版欧洲,二版远东,三版国内, 四版上半版是延安和边区,下半 版是《文艺》和其他专刊,把原 来常在头版发表的党的活动搬到 三版,延安和边区的版面缩小了 。 其基本顺序:一国际,二国内 ,三边区,四本部(指延安)
)
1941 8 24
LOGO
(1941
另有《共产党人》(1939.10.2)张 闻天主持 《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1.15) 《中国青年》(1939.4.16)
《中国工人》(1940.1) 《边区群众报》(1940.3.25)等
LOGO
华北抗日根据地:《抗敌报》(1937、12、 11)→《晋察冀日报》(1940、11、7—— 1948.6.14),邓拓(1912-1966)任社长兼 总编辑。是中共在华北敌后各根据地中出版最 早、时间最长的报刊。
LOGO
二、《解放日报》的创办及发展( 1941.5.16~1947.3.27)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八份机关报。 它是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刷新 版)和新华社电讯小报《今日新闻》合并后 改版而来的。 1947年3月13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延 安,《解放日报》在敌人的炮火中,出版了 在延安的最后一期报纸。 1947年3月14日,《解放日报》社撤出延 安,迁移到瓦窑堡。1947年3月15日至27日 ,《解放日报》在瓦窑堡出版了由对开改为 八开的“小报”,共计13期。 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共 出版了2130期。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PPT课件
民营:《大公报》、《时事新报》、《新民报》 原来:《新蜀报》、《商务日报》、《国民公
报》、《西南日报》
.
23
2、桂林
《新华日报》设分馆 《救亡日报》迁 国际新闻社总部 《广西日报》 《力报》
.
24
(二)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法》、《记者法》 行政执法机构:资政局弘法处、满洲弘
报协会 华北:登记审核制度 华中:宣传局、宣传委员会
.
37
(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修正公布” “计划新闻制度” 1941年1月24日:颁布《出版法》
.
38
(四)上海“孤岛”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 动
1937.11.12-1941.12.8 “洋旗报” 最有影响:《译报》、《每日译报》、
.
12
(四)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与报道
1.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3.汉斯·希伯
.
13
1.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自传体小说:《大地 的女儿》
德《法兰克福日报》 和《曼彻斯特卫报》 特派记者
朱德传记:《伟大的 道路》
.
14
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创办主编《莫斯科新 闻》
6次到中国旅行、采 访
.
15
3.汉斯·希伯
建立上海第一个国际 “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中国正越战越强》 等长篇政论
书稿:《中国团结抗 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 军》
.
16
二、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和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 事业
(二)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三)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
第九章_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新华通讯社的发展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 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共同接受中央党报委员会的领 导,新华社开始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各地方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 1945年,新华社由抗战开始进的20多人,增加到110
多人。
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1940年春,党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 任,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
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上海文化界救亡
协会的机关报。
汉口的抗日报刊
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党政治中心,也成为抗战 初期新闻事业的中心
《群众》: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后迁到重庆出版。
展 四,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报道
一、延安等坑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新中华报》于1939年2月7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 党中央加强了对《新中华报》的领导。毛泽东题词 : “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941年5月 15日,为了集中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 《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15日终刊。
(3)善于利用矛盾。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 斗争,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 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
(4)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用 “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去胜利。“皖南 事变”
2、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
(1)《新华日报》除依中共驻重庆代表团, 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 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之外,还依靠地下党组 织在读者中物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 为报纸写稿。
抗日战争期间的新闻事业 第二次 xx
•
• 延安第一个“麦克风”——访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解放日报》:
1941年5月16日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 出版,中共中央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 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初期革 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 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第一任社长是博 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 余光生等。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版面改革:以“外”为主变以“我”为主。 2、社论改革:结合实际,有的放矢。1942年4-5月,10国际/51全部+16整风/41 国内 3、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突出整风运动、大生产、各解放区抗敌斗争; 国际新闻由照转改为编写,表达观点。 4、副刊改革:办专刊专栏,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社会科学发 展,普及文化知识。《学习》专刊《新闻通讯》 5、各版栏目改革:新增和改革。
•
• •
艰苦创业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背景:报刊、通讯社的局限性;日本和国民党的破坏干扰。 组织:1940春,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朱主持,军委三局九分队(傅英 豪)。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 勘查台址:王皮湾村,两口石窑洞(机房、动力间),两口土窑洞 (播音室、备稿室)。
热 点
热 点
相关新闻 2011校车惨剧 同样触目惊心
2011年9月山东淄博:朝晖幼儿园一辆超载中巴校车翻车,车上二十多名3到 6岁的孩子不同程度受伤。2011年9月湖北荆州一幼儿园两名幼儿被遗忘在校 车内一天,直至当日下午放学时才被人发现,发现时已停止呼吸。 2011年8月海南三亚:某幼儿园老师未清点人数就关闭车门,直至当天下午4 时才发现一名3岁男孩被遗留车内并已停止呼吸。
抗战时期的抗日新闻事业
抗战时期的抗日新闻事业舆论宣传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无论是在旧时代还是在新时代都是这样,抗战时期的进步新闻事业不分左中右派,不分国、共两党的机关报亦或是私营公营,大体上都能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认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是:“集中一切力量,反对日本法西斯军阀侵略者,加紧对外宣传,力争国外援助,实现对日制裁。
”[1](p752)有利于国内外人民了解当时各地的战况,是抗战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新闻事业(一)新华社抗战爆发后,无论是在抗日根据地、国统区还是在沦陷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一批新闻刊物和其他新闻单位,为鼓舞中国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志和揭露日本侵华的阴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工作。
早在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诞生于江西瑞金。
它既进行新闻电讯广播,也出版报纸《红色中华》。
红军长征时期暂时中止了发布新闻的工作。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又恢复了收发新闻的业务。
1937年1月,鉴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党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
名称改变以后,报纸与通讯社仍然是一个机构,一班人马。
新华社设在延安,沿袭了原来的工作制度、继承了原有的优良传统,成为党中央的耳目和喉舌。
七七事变后,新华社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出来。
中国共产党有关抗日救国的宣言、通电及评论文章都由新华社发出。
在收讯方面,范围也比以前更加广泛,不仅接受国内的电讯,还与国外的较大通讯社有来往。
消息也比以前更加灵通,充分。
新华社配合政治、军事斗争,在新闻战线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播发了一系列具有战斗性的稿件,发挥了揭露敌人、孤立反动派、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
它尽量收集,发表各种新闻,尽量揭露事实的真相,而且它的稿件均以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斗争的需要为基准,积极宣传中共的各种抗日主张,鼓舞人民积极进行抗日以争取民族解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十: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十: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1941年创刊于延安,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社长先后为博古、廖承志等,总编先后为杨松、陆定一等。
毛泽东经常亲自指导工作。
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在新闻工作整风中走在了最前面,树立了榜样。
①在版面编排上,改版前的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第三版是国内新闻,第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
这样的版面需要大量的国际新闻,在新华社不能提供的情况下,主要篇幅被国外通讯社占据。
这样的版面结构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
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
改版后报纸面貌为之一新,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②在宣传内容上,改版前存在严重问题,有些重大稿件放在极不显着的位置,如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并且曾刊登过丑化根据地的杂文,影响极坏。
改版后,该报对整风运动进行集中宣传,有力地指导了整风运动的开展。
③在社论写作上,改版前该报模仿苏联《真理报》等报纸,每天必发一篇社论。
由于当时报社条件不足,因此有些社论就属于勉强凑数,产生了不少错误。
改版后不强求每天一篇社论,这样社论的质量大大提高。
全党办报运动:全党办报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的。
1942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各机关应把帮助和利用《解放日报》作为经常的业务之一。
②《解放日报》配合这个决定,有力地指导了全党办报运动的开展。
《解放日报》重视培养通讯员,使报纸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实行了“全党办报”方针后,该报稿源丰富,版面充实,大大加强了党性以及与实际、与群众的联系。
③在全党办报思想的指导下,黑板报运动和读报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
黑板报是群众办的报,是发扬民主、指导基层工作、教育和团结群众的有力工具。
并且还能向上级报纸提供稿件。
第九讲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解放日报》整风过程
•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这一天它在登载中共 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了改版社论《致 读者》。
• 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三版主 要是国内新闻,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改版后, 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 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 论。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 位。
第九讲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上讲内容
•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讲内容
•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 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 沦陷区新闻事业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 中共党报系统的建立 •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 《解放日报》整风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 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与报道
《新中华报》
• 《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改名 《新中华报》,期号续前。在延安 出版,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 据地范围内发行,国民党发动的第 二次反共高潮中,发表抗议通电、 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 道"皖南事变"真相。对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 的战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 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 1941年5月15日停刊,改组为《解 放日报》(延安)
《解放日报》
•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 月16日在延安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 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 一方面是日本侵略军大扫荡,一方面是 国民党的二次反共。《新中华报》是周 出两期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中共中央 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 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为了集中力 量,《中国青年》、《中国工人》、 《中国妇女》。《中国文化》。《共产 党人》、《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 杂志》等都先后停办。
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部分
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上海是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许多抗日的报刊便首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抗战》三日刊和《救亡日报》。
《抗战》三日刊,1937年8月19日创刊。
从第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邹韬奋主编。
在创刊号上表明其“内容力求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它突出报道“八一三”上海抗战,主张全民抗战和持久战,沤歌中国士兵的英勇战斗,痛斥亲日派汉奸的妥协言行。
它发扬了《生活》、《大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并作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11月下旬第30号起迁往武汉出版。
《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初为国共合作创办,双方出资、出人。
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救亡日报》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它是一张专登特写、评论、战地采访通讯以及文艺作品的4开4版小型报,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最多日销3500多份。
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广州、桂林出版。
此外,在上海的抗日救亡期刊还有《文化战线》、《战时妇女》。
《救亡周刊》、《战线》、《战时联合旬刊》等。
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党的军政中心,也是抗战初期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春,共产党和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问题时,共产党就提出要在南京创办报刊,蒋介石口头虽然同意,实际竭力阻挠。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10月间,才同意共产党在南京筹办报纸。
共产党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试版送审。
但这时南京已危在旦夕,共产党报刊未能正式出版。
随后,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先后出版了它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937年12月正正日在汉口创刊,它比《新华日报》早创刊一个月。
在这一个多月中,《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同志集中力量办这个刊物,在国民党从上海、南京节节败退的时期,它发表过中共中央文件,也对国内战局、抗战政策以及国际问题作过研究,还发表了不少有关推动群众运动的文章。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的新 闻事业
• • • • • •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抗日战争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一) 《解放》周刊:37年4月创办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办,16 开铅印,后改为半月刊;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主张,争取民主。 《新中华报》 《八路军军政杂志》:39年1月创办,月刊,24开本, 八路军总政治部主办,毛泽东亲撰发刊词。1942年3月 停刊。 《中国青年》:39年4月16日创办,41年3月停刊。发 表毛泽东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
• •
•;: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 口,1947年2月28日被查封,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共中央机 关报.开始由长江局领导,39年1月改为中共 南方局领导,1946年后由中共四川省委领 导.周恩来任董事长,46年前,社长为潘梓年, 总经理熊瑾玎,总编先后为华岗,吴克坚等. 以后社长为傅钟,张友渔等. <群众>周刊主编潘梓年,编辑人员的合影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 • 上海”孤岛”的新闻事业: 孤岛是指, 上海沦陷后从1937 年11 月12 日到1941 年12 月8 日的租界. 共产党和其 他爱国人士利用租界宣传抗日, 成为孤岛 新闻事业的主流. 共产党领导的报刊:< 译报>( 夏衍主编) 洋旗报:< 每日译报>,< 文汇报>( 严宝礼),< 申报>, < 新闻报>,< 华美晚报>( 受到炸弹 袭击)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
•
•
•
《新华日报》运用合法和非法手段从三个方面 同国民党进行斗争。 ①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的斗争。”让你办报 但不让你说话”.开天窗,算帐,不送检直接刊登, 如,周恩来的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千古奇 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②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通讯员,改写中央 台消息,民主人士. ③反对国民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让 你办报但不让你发行” .雇佣100多名贫苦人家 的孩子,”小报童”作用巨大.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9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分沦陷。
1932年1月28日,日军于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第19路军奋起抵抗。
3月9日日本扶植溥仪作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占山海关。
3月3日,日军入侵承德,热河失陷。
3月9日,第29军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激战。
1935年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6月27日,《秦土协定》签定。
6月28日,丰台事件发生,日军非法进驻丰台。
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
10月19日,红军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城),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冀东防共自制治委员会”成立。
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2月25日,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24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先后殉国。
次日,北平失陷。
30日,天津失陷。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22-25日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国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艰苦的持久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时传媒与新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时传媒与新闻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传媒与新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也彰显了中国传媒与新闻在战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时传媒与新闻的特点以及对战争进程和民众士气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战时传媒与新闻的发展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中国的传媒与新闻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国内的新闻机构相对较少,新闻报道大都来自官方发布,报道内容较为局限和有限。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的传媒与新闻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二、战时传媒与新闻的特点1. 宣传抗战精神中国的战时传媒与新闻致力于宣传抗战精神,鼓舞士气。
各类宣传画、电影、海报等大量涌现,以歌颂英雄、激励人心的方式向民众传递抗战的重要性,并唤醒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
2. 报道战争实况战时传媒与新闻积极报道战争的实况,将战区动态及时传递给全国各地。
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情况下,各类战地记者通过采访士兵、前线报道等方式,将战争场面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让他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3. 发布抗战政策中国战时的传媒与新闻机构也承担了发布抗战政策的重要任务。
政府与军方通过报纸、广播、通讯社等宣布政策,并及时向民众传递战时的指示和命令。
这种发布方式让广大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战略和动态,增强了抗战的力量与凝聚力。
三、战时传媒与新闻对战争的影响1. 激发民众斗志战时传媒与新闻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斗志,加强了民众的抗战信念。
它们通过刊载英雄事迹、抗战胜利消息等报道,激励民众投身战火,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奋斗到底。
2. 凝聚国家力量中国的战时传媒与新闻扩大了国内团结力量。
它们通过宣传民族主义、民主精神以及国家困难时期的众志成城,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凝聚力,形成了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强大团结。
3. 向世界传递真相战时传媒与新闻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日本侵略的真相。
通过国际媒体和记者的报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接触到了更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