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产业链重构格局下的“压力测试” 与“机会窗口”

合集下载

抓住“窗口期”-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

抓住“窗口期”-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

抓住“窗口期” 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日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总体向好,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从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各部委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来看,解决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不变,同时将更强调“固本培元”、优化经济结构,与此同时,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部门也在持续推进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扩大消费、促居民增收等激活内需潜力的举措。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接近常年增长水平。

4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这主要是指与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相比,当前国内消费修复仍然相对较缓;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当前小微企业经营景气度偏低,就业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意味着在总量高增的经济数据下,这些结构性问题还需要重点解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政治局会议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提供了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撰文指出,面对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新老问题,要抢抓经济稳中向好的宝贵时间窗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是国家对稳增长的最新定调,这一“窗口期”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国际方面,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衰退期,国际政策环境和流动性水平整体宽松,政策转向言之尚早,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宝贵“窗口期”;国内方面,结合去年基数较低和当前经济恢复情况来看,今年实现6%以上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不大,而且相比于稳增长而言,今年的调结构、防风险等工作的重要性上升。

加快构建我国软件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我国软件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我国软件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者:冯正好冯冠霖来源:《中国信息化》2021年第03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會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

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

面对这种外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

构建我国软件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不仅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更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软件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内涵一是加快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以高质量的软件产业发展供给引领市场和消费。

这就要求软件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不但要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类型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不断提高软件产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构建完整的生态,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各个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在当前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实现软件产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发挥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引领和赋能作用。

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

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

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作者:李文龙梁帆魏曙光来源:《科学与管理》2024年第03期關键词: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产业链韧性;空间杜宾模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力争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值此特殊局势,如何强化国内产业链稳定性,有效抵御外部干扰对产业链的冲击,已经成为国内焦点。

我国产业链植根于世界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受逆全球化、疫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可见,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性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产业协同集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经济赋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显现。

因此,在协同发展与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与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对提升产业链韧性,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产业链韧性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业链韧性是一种复杂的适应性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部分环节出现问题时,产业链系统仍能对外部冲击和干扰做出及时调整、保持动态平衡,并迅速恢复正常运转[1]。

提升产业链韧性就是保持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2],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是有效保障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保证[3];是地区主动适应全球供应链调整的现实选择[4];是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应对断链风险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策略[5]。

也有部分学者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精准把握产业链的关键薄弱环节,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多地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数字金融满足产业链主体维稳、创新的资金需求,为核心技术的突破夯实基础,解决“卡脖子”难题,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6]。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

水产养殖调查报告篇一: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庆阳市西峰区水产养殖情况汇报按照庆阳市水产工作站《关于在全市开展渔业情况调查研究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站高度重视,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投入到全区渔业生产情况调查摸底中去。

经过一周的摸底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西峰区渔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庆阳市西峰区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泾河流域,在泾河流域中属于其一级支流马莲河和蒲河流域。

西峰区面积,其中马莲河流域面积为,占总面积的%,蒲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1、水面分布及养殖情况①池塘:池塘水面总面积126亩,其中肖金47亩,董志20亩,显胜40亩,后官寨10亩,彭原5亩,温泉乡3亩,西街办1亩。

其中从事养殖生产的为60亩,从事休闲渔业(垂钓)的为76亩(详见附件一)。

②水库:水库总水域面积1770亩左右,共有各类水库5座,均属山谷型黄土坝,分别是巴家咀水库、南小河沟水库、花果山水库、王咀水库及王家湾水库(详见附件二)。

其中:巴家咀水库和南小河沟水库作为人饮水源;花果山水库用于养殖,面积为350亩;王咀水库、王家湾水库目前用于休闲222渔业(垂钓)。

③塘坝:全区塘坝共有70多座,其中适于养殖的塘坝24座,水面面积为1300亩左右,(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水产养殖调查报告)基本用于休闲垂钓(详见附件三)。

④人工湖:西峰城区雨洪资源节水工程水域面积232亩,其中北湖166亩,南湖66亩(详见附件四)。

南湖于XX 年投入鱼苗一次,用于休闲垂钓,XX年城区面积扩大后,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水质变差,湖中鱼相继死亡。

北湖工程仍在建设之中。

⑤河流:流经西峰区的河流主要有蒲河、黑河、澜泥河、盖家川、砚瓦川和齐家川等6条,流经总长度为公里(详见附件五)。

其中,马莲河支流盖家川、砚瓦川、齐家川因受西峰城区排污影响,水质污染严重,不适于从事养殖生产;蒲河和澜泥河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可用于渔业养殖;黑河作为人饮水源汇入巴家咀水库,因此也无法从事养殖生产。

后疫情时代的金融市场和资产轮动

后疫情时代的金融市场和资产轮动

后疫情时代的金融市场和资产轮动图 /新华社现在比较确定的是衰退已经在后期,复苏已经越来越近,虽然反弹力度不会太大。

2020年我们见证了成群来袭的黑天鹅:A股创下2008年以来单日暴跌记录、美股史无前例的十天四次熔断、油价暴跌甚至一度出现“负油价”、港股连跌史上第三次破净、阿根廷主权债务违约等,连股神巴菲特都惊呼“活久见”,普通投资者更是措手不及。

虽然最坏最恐慌的阶段已经过去,但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冲击其实远没有结束,金融市场的动荡局势预计还会延续。

管清友 |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基于此,我们需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金融周期和资产表现,帮助大家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一、经济展望:追忆似水繁荣,适应收缩型经济新常态其实,疫情之前经济本就处于下行通道,大家都在讨论要不要保6。

疫情之后经济下行40焦点透视 >压力进一步凸显,6%看来是已经保不住了,更重要的是保民生和稳就业。

从政策力度来看,这次的宽松刺激相对比较克制,不再是放水快速扩张,更多的是希望于内生增长动力,似水繁荣已经终结,收缩经济将成为新常态。

从长周期看,增长自然减速、经济持续承压是大势所趋。

从全球的经验来看,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普遍经历了减速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就像汽车高速跑了很久以后总要慢慢减速,慢慢降温。

从美国、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经济减速期平均时间为20年,最终稳定在3%左右。

如果说中国经济增速从2008年步入换挡期,目前刚刚走过了10年,GDP增速从高点14.2%下降到了6.1%,也就是说,还有至少10年左右的减速期,经济下行压力本就是比较大的,还有不少之前宽松刺激后的遗留问题等待解决。

从短周期看,疫情像沙子一样增大了经济运行摩擦力,经济总体还是比较虚弱的。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著高于2003年非典,也比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差不多可以跟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比。

经济复苏之路: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经济复苏之路: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经济复苏之路: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复苏之路不仅关乎国家自身发展,更对全球经济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

1. 疫情后的中国经济挑战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封锁措施、供应链中断以及消费者信心下滑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然而,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财政刺激、货币政策宽松等,以稳定经济基本盘。

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全面复苏之路,但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需面对诸多挑战。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疫情期间,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而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则蓬勃发展。

这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疫情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的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中国正加快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面对疫情,国际合作和开放是应对的关键。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通过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中国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促进国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中国还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5.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内需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疫情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等,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问题阐述 (3)1.3 研究方法 (5)2. 理论框架 (6)2.1 碳排放交易机制 (6)2.2 控理论与碳排放减排 (8)2.3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9)3.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 (11)3.1 需求不确定性对碳排放的影响 (11)3.2 碳交易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 (12)3.3 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策略的影响 (14)4.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模型 (15)4.1 模型假设 (16)4.2 模型构建 (18)4.3 模型参数设定 (19)4.4 激励机制设计 (20)5. 案例分析与验证 (21)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22)5.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23)5.3 案例验证 (25)6. 结论与建议 (26)6.1 研究结论 (27)6.2 政策建议 (28)6.3 未来研究方向 (29)1. 内容概述本文档探讨在需求波动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日益加强,碳减排逐渐成为企业经营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

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波动性给供应链碳减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需求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预测未来碳排放量,使其更难以制定长期碳减排目标并进行投资决策。

另一方面,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使得采用高成本碳减排技术的经济性难以估测。

本文档将首先分析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的影响,然后探讨现有的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我们基于博弈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性更强、可操作性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框架。

结合案例研究,分析该框架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作为连接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对于减少碳排放和推动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
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仗”
2024/1/5
2024/1/5
目录
01 添 加 标 题
格局重构 竞争加速
添加标题
02
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
添加标题
03
深化改革 自立自强
格局重构 竞争加速
一.全球科技革命演进加速,科技创新空前活跃 二.世界科技力量格局重构,新经济体贡献上升 三.各国高新科技竞争激烈,话语争夺形势逼人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
➢ 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 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 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 尊重不同类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规律, 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
➢ 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
4.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 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充分调动各类主 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关键核心技 术攻坚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 供动力。
3. 科技自强的需求愈发迫切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中的“卡脖子”,最终会形 成新发展格局的堵点和梗阻。
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就会被锁定 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低端。
2024/1/5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 以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国内 大循环的“稳健性”,为融入国际大循环、提 升国际竞争力筑牢创新根基。
3.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 完善以坚守学术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 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 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释放各 类人才创新活力。
➢ 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战略 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 现机制,培育锻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大变局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变局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利用举国体制、制度优势、市场优 势,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重要 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后发 优势的空间日趋缩小。只有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 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金融支持 实体经济体制机制、金融科技、注册制、银行改革、数字货币
三是高标准市场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互联网垄断、如社区买菜补
贴 ●要素市场化运行:要素流动不畅,城镇地价格形成机制,集体土
地入市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
●四是拓展投资空间 ●1、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短板 ●2、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国家水网、川
藏铁路、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生态修复、送电输气、应急保 障等重大工程和项目 ●3、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高端装备:80%芯片装备、70%汽车、40%大型石化进 口,85%自给中低端
(2)分配环节重在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2018年基尼系数0.468,连续19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工资被平均,拖后腿了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乡村振兴解答
(3)流通环节重在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与实体经济循环
●百年的起点? 变的起点? 变了什么? 量变质变?
●先看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蒸汽时代(1760-1840),工业1.0

第二次,电气时代(1860-1950),工业2.0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根据政府要求做好防疫工作
人员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或不清楚相关要求
对人员进行训,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领料/发料/入库/出货等数据错误
对仓库的统计数据进行检查和核对,确保其符合要求
记帐不及时或不记帐或未定期进行盘点或盘点有偏差 资材部
物料标识不清楚或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或过期变质
对仓库人员的作业进行检查和核对,确保其符合要求 对物料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要求
LQ/QR-XZ-013A
2 3 6 一般
3 5 15 高 3 5 15 高 3 5 15 高 2 3 6 一般 3 5 15 高 3 5 15 高 2 3 6 一般
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
序 过程 号 编号 12 SP03 13 SP04
14 SP05
15 SP06
16 SP07
过程 名称 人力 资源
客户流失或订单下滑或价格降低
同客户进行加强沟通或开发新的产品
人员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或不清楚相关要求
对人员进行训,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6
MP01
体系 策划
领导层
未明确体系策划的内容等要求
对体系策划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LQ/QR-XZ-013A
风险和机遇评估 严重 发生 风险 风险 程度 频率 系数 等级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公司生产受到限制
根据政府要求做好防疫工作
沟通渠道不畅通或沟通信息错误或信息缺失(含环境要求) 规定客户沟通的渠道和内容
5
COP05
客户 满意
客户投诉/退货的信息不准确或投诉/退货未及时处理 营销中心
未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或没有及时进行
规定客户投诉/退货的处理流程及时效性 规定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要求(内容、时机以及方式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作者:郑明月肖劲松来源:《新经济导刊》2020年第03期面对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遭受冲击和重塑,这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发展战略,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凭借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制造业体系,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体系,并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外贸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31.8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但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中国的发展战略,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一)国际不利因素激增,国际循环受阻1.“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近年来,美国先后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公约,并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美国优先”成为其国内认知主流。

疫情下的经济反弹新冠疫情后的重建之路

疫情下的经济反弹新冠疫情后的重建之路

疫情下的经济反弹新冠疫情后的重建之路疫情下的经济反弹:新冠疫情后的重建之路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国家的GDP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失业率飙升,贸易活动受限。

然而,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国纷纷开始探索经济的反弹之路。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冠疫情后的重建和经济反弹策略。

一、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冲击,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全球贸易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供应链中断,订单减少,出口量下降,从而导致许多工厂停工或生产减产。

其次,旅游业、餐饮业等与人员流动紧密相关的行业遭受了空前的打击,使得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此外,就业市场也严重受损,许多公司纷纷裁员,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很多家庭陷入贫困。

因此,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不容小觑。

二、疫情后的重建之路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了推动经济的快速恢复,各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

首先,应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旅游业、餐饮业等,提供补贴和贷款等形式的资金援助。

其次,对受到失业影响的人员进行再培训,提供技能补贴,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2.创新科技与数字经济在新冠疫情期间,科技和数字经济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诸如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都蓬勃发展,成为疫情期间经济增长的动力。

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这些领域的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减税优惠。

此外,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带宽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水平,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促进国际合作与经济开放面对疫情的全球冲击,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经济复苏的成果。

政府应加强与各国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避免保护主义的抬头。

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合作,打造稳定可靠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重大传染病毒疫情影响及应对答卷答案

重大传染病毒疫情影响及应对答卷答案

重大传染病毒疫情影响及应对答卷答案世界疫情大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之策(随堂测试题答案)
1.单选根据本讲,房地产是我国要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向。

(B)
A正确B错误
2.单选根据本讲,我国应大力发展信新型基建,停止发展传统基建。

(B)
A正确B错误
3.单选根据本讲,要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对美出口。

(A)
A正确B错误
4.单选根据本讲,第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依旧在上涨。

(A)
A正确B错误
5.单选根据本讲,新冠肺炎疫情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风险和矛盾的结合使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冲击演化为长期性影响。

(A)A正确B错误
6.单选根据本讲,我国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建立在(D)基
础上的。

A政策补贴B劳动力红利C专业化D规模经济
7.单选根据本讲,供给侧改革是总需求管理的(D)。

A要求B基础C前提D抓手
8.单选根据本讲,资产价格的上涨未来要通过(C)实现。

A市场需求B国家政策C产出回报D加杠杆
9.单选根据本讲,产能管理要立足于创新性、补短板和(D)。

A统一化B专业化C分类化D差异化
10.单选根据本讲,生产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是指(A)。

A优质的生产和良好的产品供给B稳定的市场需求C完善的产业链D成套的服务体系。

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内需恢复:疫情期间,由于封锁和限制措施,消费需求急剧下降,特别是零售、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受到了重大冲击。

疫情过后,恢复内需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挑战。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稳定就业等举措,刺激民众的消费需求,促进内需的快速恢复。

2. 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和贸易国家,高度依赖出口。

然而,疫情后的全球经济恢复的速度和路径仍然不确定,出口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性。

3. 外资流入的不确定性:疫情使得全球跨国投资陷入停滞,外国投资者因为经济不确定性而对中国经济持谨慎态度。

中国经济面临吸引外资的压力,需要推出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流入。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等都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

4. 就业压力:疫情导致很多企业暂停生产,导致大量职工失业,就业压力加大。

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公共就业岗位、提供职业培训等途径,刺激就业,帮助失业人口重新就业。

5. 财政压力:疫情期间,政府采取大规模财政支出来应对疫情,财政压力加大。

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调整财政政策的挑战。

政府需要平衡稳增长和控制风险的关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策略等方式,实现财政压力的缓解。

6. 供应链重构:疫情暴露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脆弱性。

由于跨国供应链的中断和限制,中国企业面临着供应链和生产链的重构挑战。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力,降低供应链风险。

综上所述,疫情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内需恢复、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外资流入的不确定性、就业压力、财政压力和供应链重构等诸多挑战。

2022工程类—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2工程类—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2工程类—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根据本课程,经济的深度全球化推动产业链向()发展。

A.分散化B.网络式C.单点式D.区域化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短期破坏。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月份工业增速陡然下降。

A.1B.2C.3D.4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3.根据本课程,()的发展模式多见于基础产业和处于发展初期。

A.投资推动型B.要素推动型C.创新推动型D.制度维持型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4.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

A.建筑业和制造业的整合B.建筑从业者的工业化思维转型C.标准化D.模数化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本课程中,阿斯麦的研发人员占比高达()。

A.4成B.5成C.6成D.7成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6.本课程认为,安全工作首先是要()。

A.防范正确B.政治正确C.落实正确D.立法正确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7.自计算机诞生以来,每隔5至10年信息技术领域就会出现()的重大技术变革,这一特征延续至今。

A.颠覆性B.革命性C.创新性D.跨越性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FP5-FP7计划由()提出。

A.欧盟B.美国C.日本D.中国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根据本课程,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蓬勃发展。

A.智能经济B.数字经济C.生物经济D.低碳经济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0.在5G的具体应用场景中,车与车之间交互的信息模式简写为()。

A.V2IB.V2PC.V2ND.V2V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1.根据本课程,()是软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A.标准B.技术D.管理体制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2.根据本课程,目前Intel正在研究在()晶圆上使用现有的工艺、设备制造自旋量子位的技术。

nyt1121.17-2006

nyt1121.17-2006

标题: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 疫情爆发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1.1 新冠病毒的爆发和全球范围内的传播1.2 各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1.3 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波动2. 新冠病毒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2.1 生产和物流中断导致的供应链断裂2.2 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采购策略调整2.3 供应链多元化与应对策略3.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与应对之策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整 3.2 各国央行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应对措施3.3 经济政策的引导与调整4. 新冠病毒疫情对各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1 不同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4.2 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的影响4.3 防疫措施对各行业的限制与影响5. 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5.1 股市、债市和外汇市场的波动与风险5.2 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风险管理5.3 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的选择与配置6. 国际合作与全球经济恢复的路径6.1 各国合作应对疫情和经济挑战的必要性6.2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调整6.3 跨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重要性7. 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全球化进程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影响7.1 全球化进程受阻与路径调整7.2 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和重构7.3 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与未来发展趋势8. 结语8.1 必须保持乐观,同时保持谨慎8.2 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共享责任8.3 只有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渡过难关,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

9.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冠疫情的传播,全球经济陷入了一片不确定性和挑战之中。

生产中断、供应链断裂以及消费市场的萎缩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然而,正如危机中孕育着机遇一样,全球经济也将面临着重塑和调整的契机。

9.1 挑战: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和重塑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许多跨国公司因此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供应链布局。

一些公司开始考虑将生产基地从单一国家转移到多个国家,以减少集中风险。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形势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形势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自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形势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受到了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迅速蔓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随着中国政府有力的防疫举措和经济刺激政策的采取,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对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疫情的爆发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陷入停滞,出口和投资活动也受到了重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

这是中国自199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经济方面,疫情还给中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上升,这给中国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压力。

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在疫情爆发之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防疫措施,包括封城、限制人员流动、加强医疗救助等,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随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发展。

其中包括减税降费、增加财政支出、提供贷款支持等。

中国政府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缓解了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三、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随着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和经济刺激政策的采取,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工业生产、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出口也在逐步恢复。

除了经济数据外,中国其他一些指标也表明了经济的逐渐复苏。

中国的就业市场逐渐稳定,失业率逐渐下降;消费市场逐步回暖,零售销售额逐渐增长。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冠肺炎疫情:产业链重构格局下的“压力测试” 与“机会窗口”
作者:杨宜崔玮张昕田园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9期
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显著冲击,国际分工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大国和外贸大国,更加需要清晰认识此次疫情对经济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此外,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下,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产业链转移等风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外贸及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冲击的“压力测试”,还是完善经济体系的“调整期”。

因此,强化协同防控措施,加快完善政策体系,提前谋划“后疫情经济”的方略及路径,对于实现有效的“倒逼升级”以及加快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间产品货物贸易大国、全球供应链中枢与产业链重构
从外贸总量上来看,我国目前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2018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约30.51万亿元,占全球的份额为11.8%;2019年又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

从2019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来看,铁矿砂、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大宗商品进口量显著增加,出口则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占比近六成)。

中间品贸易在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

这种贸易结构使得我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生产国的角色,即从资源出口国(巴西、俄罗斯等)进口原材料,生产加工后出口到消费国(美国、欧盟国家等),以中间品贸易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演进,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根据“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分析,2018年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我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中位数)。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制造业自身实力以及人力资本与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物流服务体系。

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及营商环境改善,使得我国以“我国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备,并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与中枢。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调整的。

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显著,产品生产环节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含量日益增加,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高,一般贸易方式比重适度调整,这些因素均成为促使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推进器。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关税等贸易壁垒促使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成本增加,全球供应链面临被打乱甚至破碎的境地;2018年以来的经贸摩擦,不断冲击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
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逐步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向美国和欧洲回流的趋势愈发明显,全球产业链处于重构之中。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的“压力测试”
(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外贸承压
本次疫情对我国外贸产生多方面的冲击:一是在春节假期延长、节后复工难度加大的影响下,外贸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停摆、产能保障乏力、供货能力下降等困难;二是部分地区封城封路,交运物流不畅,原材料、配件、成品等物流运输能力不足,同时企业上下游及供应链相关环节受到影响,其难以满足生产及出运的需求,导致外贸企业很多订单交货困难;三是部分国家通过加强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检疫等设置贸易壁垒,国外进口企业甚至中止履行合同,致使我国外贸企业的客户流失、货物拒收、订单转移等贸易风险加大。

上述冲击都会造成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萎缩,出口增速明显下降。

此外,肺炎疫情冲击导致我国内需增速下降,加工贸易行业的出口增速下降又会进一步降低我国外贸进口增速,一些中小外资企业将面临成本增高、资金断链的较大风险,外贸业态遭受一定破坏,我国外贸承受较大压力。

(二)疫情使得全球供应链存在局部“断链”风险
鉴于我国以中间品为主的贸易结构,疫情期间复工难度加大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条传导等因素,将使我国对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他国生产链出现中断。

例如,在汽车行业,我国汽车制造、零部件供应受疫情影响而被迫停止,目前已有多家车企宣布延长假期、暂时停产。

受我国供应商复工延后的影响,韩国现代汽车现有库存即将耗尽,决定逐步暂停在韩汽车生产线。

疫情重灾区湖北是我国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武汉更是我国四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博世、法雷奥、采埃孚等世界汽车零部件前20强中有一半落户武汉。

而这些供应商的延迟生产,将对全球汽车零部件供给产生一定影响。

类似情形同样出现在手机通信、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如富士康、和硕在内地的工厂复工推迟,苹果手机供应可能会陷入短缺。

我国外贸的供给缺口通过产业链影响其他国家的生产,对以我国为重要节点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产生了扰动。

随着疫情继续发展、涉及全球161个国家、众多行业受到大面积的冲击,全球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

(三)疫情“溢出效应”对全球产业链带来显著冲击
在当前全球贸易链条衔接尤为紧密的情况下,产业链上游原材料需求端的冲击将传导至下游生产环节;而制造业下游产品需求整体低迷,又会经产业链反馈至上游,使上游需求缩紧程度进一步加剧,产生疫情的“溢出效应”。

全球供应链中断将通过进口渠道反向影响到我国,即国外企业生产过程中断及其产成品库存消耗殆尽,将使我国中间品、最终品进口也将面临一定困难,一些国外市场可能向他国所处的供应链倾斜。

当前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
境外疫情开始蔓延发酵,国际股市连日大跌,因此从全球供应链布局来看,全球市场遭受重创的可能性加大,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涟漪效应”,全球产业链将遭受较大冲击。

三、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价值链重塑的“机会窗口”
(一)疫情一时难以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力来看,虽然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控制,许多地区已有序开展复工复产,疫情對经济负面影响将得到有效抑制,我国经济活力将逐渐恢复。

另一方面,现有疫情对我国外贸行业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是局部的,目前只是汽车零部件、手机、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遭受较大冲击,而这些行业也只会对我国内地贸易依存度较高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的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是市场长期运行得到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已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中分工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家,以及作为经联合国认定的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具备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并且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中。

对于许多国外企业而言,产业跨国转移难度大、时间长,其间不仅涉及关税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物流成本、基础设施、供应链、配套产业的完善度和成熟度等,因此摆脱对我国供应链的依赖,将会导致巨大的利益损失。

加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内,故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国家所替代。

(二)疫情会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下的“加速因子”
当前全球产业链体系正处于分化与重构的新阶段。

全球范围内的经贸摩擦不仅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而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经贸摩擦短期内不仅增加双边贸易成本,还使得跨国公司生产中间品及参与产业链的成本大幅提高,进而加快了企业部分产业链回迁与转移步伐,导致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将主要向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加速转移,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可能转移至日韩、欧洲等国家或地区。

这种重构格局原本呈现为一种长期性缓慢变化的趋势,然而此次疫情则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下的“加速因子”。

例如,停产的韩国现代汽车正在启动应急方法,紧急扩大在国内和东南亚的采购规模;对我国十分依赖的伊莱克斯也在寻找其他供货商。

因此,不仅对他国而言,对我国来说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当前全球供应链布局所发生的变化,适度降低对单一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加强市场多元化布局及供应链本土化能力,规避单一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

(三)疫情冲击下我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优化与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为我国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长期以来以中间品为主的外贸比较优势和制造业规模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然而,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并未具有绝对优势,制造业长期“大而不强”,不仅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不具有主动性,而且所处地位长期低端锁定;我国出口品增加值长期处于低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

在我国逐步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时,发达国家会利用市场优势和先进技术进行阻截,限制我国产业价值链升级。

此次疫情对我国中间品供应链撕开了一个“口子”,也促使我国更深刻地思考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下未来的发展路径。

在此次全国抗疫的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以及远程诊断、线上交付等新模式、新业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要动力。

因此,应加速推进我国传统产业与高科技、高端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倒逼产业效能提升、防范多重市场风险,助力我国所处价值链向中高端延展,继而巩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楊宜,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校长、教授。

崔玮,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

张昕,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博士。

田园,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