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新疆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问题及机理分析_刘新平
。尽管 流 转 的规模 较 小 , 但 是在 新疆 各 县市 都
有 土 地 流 转 现 象 , 发生 土 地 流转 的 范 围 广 , 但 进 展 不 平衡 , 南北 疆差 异 较大 。
隐性流 转较 为 盛行 , 土地 流 转程序 不规 范 〔
活 水平 和 质量 。 通 过 为 广大 农 民提供 各 种公 共 产 品
和 公 共 服 务 , 建 立 健全 农 村 的社 会 保 障体 系 , 以期 推 动农 村 经济 发展 , 促 进农 业 规 模化 经 营 的顺 利 开
展 以及 农 业 产业 结 构 的优 化 与调 整 。
济效 益 。 同时 , 土 地 经 营权 流转 的农 民也 得 到 租 赁
大 , 出 租 的 比重 达 到 了
另 一 种 主要 的方 式 。 土 地流 转 中 出现 的 问题 农 地 流 转规 模 小 , 范 围 广 , 进 展 不 平衡 。
几 乎增加 了
,是新疆土地流转 中
起伏 , 由仅 占承包土地 面积 的 到
土地流 转面 积 占耕地 总 面积 的比重也 由
, 总 体 上 呈 现 上 升 的 趋 势 , 但 比重仍 然偏
低 表
表
年份
。
一
承 包面 积
由于 新疆 经 济发 展缓 慢 且地 区发 展 不平 衡 , 加 上第
二 、 三产业 在全 疆 国 民经 济 中的 比重 仍 然较 低 , 社
年新疆土 地流转总面积统计
耕地 面 积 流 转 占承 包
比 重
刀
会在一 定 时期 并 不能 增 加较 多 的 就业 岗 位 , 大 多数 农 民依 然 不 愿放 弃土 地 , 农 民 在 土地 流 转 中仍 然会
对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思考
3《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5期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已经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富裕的必需工作。
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也为提高农业效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在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加大技能型劳务输出作为强占劳务市场的核心来抓,在“阳光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从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外出劳动力流动80%以自发就业为主,亲属介绍占转移人数17.28%;政府单位组织在外就业的仅占2.72%。
一、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现的主要问题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参加培训愿望不迫切。
由于中国农村受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胆识与谋略,导致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恋土恋乡不愿外出打工,对培训以后的工作预期不明确。
2.培训机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培训供给增加,但是由于其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需要,培训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第一,在培训观念上,存在以会代训,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第二,在培训目标上,专业设置盲目,就业率不高,作为培训单位,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过程简单,培训效果不高,重点不突出。
3.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不够,领导认识不到位。
(1)多部门主管,管理权限分散,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出现重复培训现象,没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管理机构部门;(2)政府的培训经费不足,造成有些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拿不到培训收入,影响了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3)认识不到位,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对上级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工作措施不力,培训规模较小。
4.少数民族群众语言障碍。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总人口1925万人,其中汉族占40.61%,各少数民族占59.39%。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标体系并进行量化 。 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包括劳 动力 自身因素 、 制度因素 、 经济因素。 1劳动力 自身因素 : . 指劳动力 自身所具备 的 转移能力的高低。根据乔根森模型可知 , 第一产 业 劳 动率 高 低 决定 了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释 放 能 力的大小 , 是第一产业劳动力 向第二 、 三产业转 移 的重 要 条件 之 一 ; 村 劳动 力 受教 育 程度 决 定 农 劳动 力 转 移就 业 能力 的一 个最 直 接表 现 , 高 的 较
方公里 , 占我 国面积的 。但新疆许多地区都是 戈 壁 沙 漠 ,可 供 人 们 居 住 生 活 的绿 洲 面 积 约 为 1. 35 7万 平方 公 里 ( 人 工 绿洲 和天 然绿 洲 )而 含 , 且新疆少数 民族 固有 的生育观念 和国家特殊 的 扶持政策使得新疆人 口出生率 、 自然增长率居全 国前 列 。据 新疆 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结果 显 示 , 区 全 常住人 口为 2 8 . 万人 ,同第 五次的 14 . 11 3 3 85 5 9 万 人相 比 ,O年 共增 加 353 人 , 1 3. 8万 年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 8 说 明新 疆 人数 将继 续增 大 , 地矛 盾 . %, 6 人 将会更加突 出, 最终导致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 供给增加。 目前 , 新疆经济发 展缓慢 , 农村剩 余劳动力
注: 数据来源 19 9 9年 0 1 新疆统计年 鉴》 2 1 年《
5 1.1 4 8 亿元 , 8 三次产业产值 比重分别为 3 . %、 33 9
8 . % 、26 % , 与 全 国 的 三 产 比 重 l.3 、 23 7 6. 4 9O% 8 .7 8 .7 64 %、00 %相 比 ,新疆 第 一 产业 产 值 略高 于
关于新疆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21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2006年中央的一号文件要求各地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因此,对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1.1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①农业机械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新疆200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46.5万千瓦,农村人均机械总动力1.07千瓦。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7.2%。
②农田水利建设位居前茅。
2004年,新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06.6千公顷,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拥有量的5.7%,在全国位居第6位。
③保护地栽培水平居先。
2004年,新疆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0.56万吨,占全国总使用量的6.3%,在全国位居第2位。
1.2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4年,新疆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82.4%,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但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这一水平标志着农业劳动力素质已大大提高。
1.3农业产出能力得到加强新疆地大物博,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得天独厚,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要有二类:一类是粮食、香梨、哈密瓜、葡萄、加工番茄、油葵、红花、啤酒大麦、杏、石榴等优势特色农产品。
第二类是畜牧业。
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有可利用草地7.2亿亩。
1.4产业化经营进展良好近年来,新疆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比如:麦趣尔集团、维维天山雪、新天国际、香梨股份、纵横股份等。
这些龙头企业决定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实证检验——以新疆为例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在我国二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尤为突出。
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境况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严重流失,经济衰退,农业效益低下所形成的乡村衰退问题,农村发展面临着自身内生力量丢失的窘境。
我国农村发展面对如此不利条件,使得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日益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便是这种现象的明显表征。
在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生态中,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城乡居民在收入层面上的差异,而且农村居民取得收入的能力与机会也与城市居民差距明显,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便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尤其是在城乡区域间,仍存在着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使得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不断加剧,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上也逐渐显现差异,直接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针对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那么,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居民面对的“低收入——低保障——低消费”的窘境,进而缩小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实证检验——以新疆为例付煜袁培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剖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会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 富余劳动力异地就业问题 研究” ( 1 O Y J B 8 4 0 0 1 7 )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
金 项 目“ 新疆 农 村 少 数 民族 人 口就 业 和 外 出务 工 情 况 调 查 研 究 ” ( 1 1 B S H 0 2 1 )
人, 合计 占全 疆农村 剩余 劳 动力 总 数 的 3 0 . 2 5 % 。 ∞ 此外 , 新 疆 乡镇 企 业 发展 缓 慢 和 二 三产 业 结构 不合
理, 可提 供 的就业 岗位 也少 。可 见 , 对 新疆 农村 剩余 劳动力 转移 的研究 还 显得 非 常紧迫 和重要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2 0
・
区域 经 济 ・
《 新疆财经》 2 0 1 4年 第 1 期
新 疆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影 响 因素 研 究
基 于 分 位 数 回 归 方 法
李焕 芝 。 黄明凤
( 1 .中国农 业银行 新疆 生产建 设 兵 团分 行 乌鲁木 齐市 光 明路 支行 , 新 疆 乌 鲁木 齐 8 3 0 0 0 2 ;
业部 门高 于农业 部 门维持 生计 的 固定工 资水 平 , 就 可 获得无 限供 给 的劳 动 力 。美 国发 展经 济 学 家拉 尼 斯 和费景汉 ( 1 9 6 1 ) 提 出人 口流动 模 型 , 并 对刘 易 斯模 型 的 不足 进 行 了 修正 和 扩 展 , 他 们 提 出 人 口增 长 对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的阻碍 , 确立“ 临界 最 小努 力 ” 的概念 和 准 则 , 扩 大 了剩 余 劳 动 力 的范 畴 。美 国 经 济学家 托达 罗 ( 1 9 6 9 ) 阐述 了乡村一 城 市劳 动力转 移模 型 , 并 指 出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过 程 中不 仅取 决 于城 乡预期 收入 差异 , 还取 决 于城 市 就业 率 和 失业 率 ; 英 国经济 学 家科 林 ・克拉 克 ( 1 9 4 0 ) 在 此基 础 上 计量 和 比较 了不 同收 入水平 下 就业 人 口在三 次产 业 中分布 结 构 的变 动 趋 势 , 指 出 劳动 力分 布 结 构变 化 的动因是产 业 之间相 对 的收入 差距 ; 美 国经 济 学家 西 奥 多 ・w. 舒尔茨( 1 9 6 0 ) 从 人 力 资本 投 资 角度
新疆霍城县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新疆霍城县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摘要: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
产业集聚区对用工的需求,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器,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
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县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认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聚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霍城县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基于产业集聚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对于有效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作用显著,我国的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由区域内的企业根据地区的特色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多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需求较低,因而对于长期从事农业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在产业集聚区寻找就业机会。
1 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2010年,霍城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8.117万人,其中主要包括五个镇,合计4.2737万人;七个乡和良繁中心,合计3.8433万人。
转移来源、去向详细情况如下图1-1所示。
从转移去向来看,林果种植业、第二产业吸纳的转移劳动力最多,分别达到3.02、3.018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66%,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较少。
说明该县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农业内部和第二产业。
由于霍城县近年来注重发挥县域资源优势,林果种植业发展较好,并不断调整进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而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劳动力。
(资料来源:霍城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提供数据提供。
)2010年,霍城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8.12万人,其中转移至疆内为8.47万人,伊犁州内的劳动力为6.10万人,转移至伊犁州内的人数较多,占疆内的72%,说明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在本地区甚至本县从事其他工作。
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为例
少 数 民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从 农 村 向 城 市 转 移 , 已 成 为 南 疆 三 地 州 解 决 农 村 劳 动 力 过 剩 、 进 民族 地 区 促 经 济发 展 、 现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脱 贫 致 富 的 重 要 途 径 。 实 南 疆 少 数 民族 向北 疆 及 内地 的 流 动 将 有 利 于促 进 族 际
广泛。
大县 , 面积 2 5 总 . 6万 平 方 公 里 。全 县 总 人 口约 4 . 79 万人 , 维吾尔 、 、 、 萨 克 、 古 等 1 有 汉 回 哈 蒙 4个 民族 , 其
中维 吾 尔 族 人 口 占全 县 总 人 口的 9 . % , 均 占有 耕 91 人 地 面 积 不 足 1 1亩 , 有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1 . . 共 2 6万 余
由此 逐 年 递 增 。 针 对 这 一 现 实 情 况 , 玉 县 政 府 从 墨
交 流 和 理 解 , 促 进 多 民族 国 家 统 一 和 发 展 提 供 积 极 为
力 量 。少 数 民 族 流 动人 口问 题 具 有 敏 感 性 、 杂 性 、 复 民
族 性 、 教 性 等特 点 , 一 般 的农 民 工 问题 有 共 性 但 也 宗 与 有其 特 性 , 果 对 其 没 有 适 当 、 确 的认 识 , 会 直 接 如 正 则
区经 济 发 展 、 现 少 数 民族 地 区脱 贫 致 富 的 重 要途 径 。 南疆 三地 州 自然 环 境 恶 劣 , 二 产 业 、 三 产 业 发 展 严 重 滞 实 第 第 后 。 村 劳 动 力 剩 余 是 普遍 现 象 。 目前 南疆 三地 州 如 墨 玉 县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工 作 虽 开 展 顺 利 , 劳 动 力 本 身 农 但 与 少 数 民族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服 务 与 管 理 工 作 还 存 在 诸 多 问题 亟 待 解 决 。 关 键 词 南 疆 三 地 州 少 数 民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新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及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 ,收获 “ 口红利”的程度高低关键 人
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程度。
就业观念的保守也反映为创业思想的陈旧和能力 的落后 。从全国的情况看 ,农 民收入高的地 区,也是 农 民以从事乡镇企业 、私营和个体经济实现创业和就 业 比重高 的地区。以农村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和个体 经济的就业人数来看 ,农村第二 、三产业就业 比重在
事简单体力劳动。 目前 ,全 国各地的劳动力供求 、工资基本上 由市
场调节 ,已经形成劳动力的 自由流动竞争机制 。新疆 在改革开放过程 中,伴随着内地 劳动力在新疆务工就 业 ,实际上 已经形成疆 内外 劳动者 的竞争性劳动力市
在新疆广大农村地 区,相 当部分农牧 民存在小富
即安 、不 富也安 、因循守 旧的思想 ,缺乏长远发展 的
况
新疆 由于政治 、历史 、自然 、地理 、交通等多种
原 因,国民经济在 国内属于欠发达地区 ,新疆农 村劳
动力处于绝对过剩状态 ,存 在大量的富余 劳动力。根
据 自治 区统计局统计测算 ,全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
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 困难 的关键因素。 2 农牧 民存在语言障碍、普遍缺乏 劳动技能 ,劳 .
理 论 与 实 践 T E R T A O I N H O E , L RZ c H O
靳 疆 农 牧 区 富 宗 劳 动 力 转 稿 就 业 硇 困 难 及 出 路
■李 鹏
【 提
要】 新疆农牧 区的 富余 劳动 力转移就 业数 量少 ,重要 原 因 于就业观 念保 守、语 言障碍 、技 能落 在
域小 、行业差 、渠道单一 ,新疆农牧 民劳动力转移就 业 困难较大。 3 农牧 民创业意识和能力落后 ,农村第二、三产 .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裕民县为例
加快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镇和二 、 三产业转移就业 , 是解决 农 民增收 问题 , 确保农 民收入持续快速 增长 , 推 动社 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和新型工业 化进 程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统筹 发展的重大 举措 。近年来 , 新 疆裕民县坚持 以“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 裕 民县农 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现状 新疆裕 民县是一个 以农 为主 、农牧结合 的边境 县 ,总面积 6 2 2 0 平方公里 , 总人 口 5 . 3 万人 , 由汉 族 、 哈萨克斯坦 、 回族等 1 9
( 一)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 就 地 转移 ” 战略 实施 状 况 旅游业是裕 民县农村剩余 劳动力“ 就地 转移 ” 战略实施 的重 要保 障, 农牧 民依靠 丰富 的旅游资 源 , 在旅游 沿线开设 近 5 0家
资 料 来源 : 裕 民县 人 事 劳动 与 社 会 保 障 局 内部 资料
安” 的思想。
表2 2 0 0 8年裕 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转 移 长 期 异地 务 工 人 员 季 节性 异 地 务工 输 出 劳 动 力 劳 务 收 入 总 人 次 人 次 人 次 ( 人) ( 万元)
7 21 5 21 3 6 5 07 9 961 5 33 7 4
一
近年来 , 为保证农村剩余 劳动力能够得 到及 时有 序转 移 , 裕 民县建立完善 了乡镇人力 资源市场 , 聘请村 队的村长 、 妇女 主任 等兼任 劳务信息员 , 形成 了以县为 中心 、 以乡镇为平 台 、 以村队 社 区为 网点 的“ 三位一体” 农村 剩余 劳动力工作服务体系 。2 0 0 8 年1 至 7月各乡人力资源市场先后 开展 了“ 春风行动 ” 、 “ 民营企 业招聘周” 等各 类就业招聘会 1 2 次, 提供 岗位 6 5 2个 , 提供职业 介绍 3 5 4人 , 保障 了“ 异地输 出” 战略的顺利实施 。 从表 2中可 以看 出, 2 0 0 8年裕 民县全 县已实现异地长 期务 工人员 2 1 3 6人 ( 次) ,占转移总人次的 2 9 %,季 节性异地务工 5 0 7 9人( 次) , 占转移总人次的 7 1 %。季节性异地务工人员 占转移 总人次 的比例要远远大于长期在异地务 工的人员 ,这恰恰 符合 了裕民县大部分农牧 民不愿长期在外打工 , “ 固守 本土 移工作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思 想观 念 落后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牧区 , 文化 素 质 和汉 语 水平 低 。 村 劳动 力 素质 高 低直 接 影 响农 村 农 劳 动力 向非农 产 业 和城 市转 移 的规 模 和层 次 农 村 劳 动力 素质 越
『J 二 作者 : 红 , 9 0 女 , 疆农 业 大 学经 济 与 贸易 学 院 , 2第 杨 17 , 新 副教 授 、 究 生 导 师 ; 究方 向 : 资 与 管理 。 研 研 投
54
村 劳动 力 在 各 行 业 的 分 布 情 况 : 业 从 业 人 员 为 37 9人 . 农 镇 结 合 各 自实 际 , 本 乡 、 农 村 劳 动 力 、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等 进 农 23 占 对 镇 农 村 从 业 人 数 的 7 .7 : 事 工 业 的 7 9人 . 99 % 从 2 占农 村 从 业 人 数 的 1 . 行 了全 面 摸 底 , 清 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意 向 、 训 愿 望 , 而 摸 培 从 7%: 事交通运输和计算机信息传输 的 11 8 从 5 2人 . 占农 村 从 业 人 确 保 有 针 对 性 的 为农 村 劳动 力 提 供 转 移 、 训 服 务 工 作 培 数 的 36 % : 事 批 发 零 售餐 饮业 的 2 3 . 9 从 3 6人 . 占农 村 从 业 人 数 的 32积 极 推 进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进 农 村 劳 动 力 在 农 村 内 . 促 5 1 其 他 从 业 人员 为 32 人 , . %; 7 61 占农 村 从 业 人 数 的 88 %。 . 5 由此 部转 移 可 以看 出 , 农村 劳动 力从 事 与 农 业 相 关 的 比重 还 是 很 大 的 在 第 在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中 .一 是 要 进 一 步 推 进 农 业 内部 二 三 产 业 中从 事 交通 运 输 、商 贸 和 餐 饮 服 务 业 的劳 动 力 数 量 比 结 构 调 整 .大 力 发 展 劳 动 密 集 型 农 业 .支 持 农 产 品 龙 头 加 工 企 较 多 。 主 要 是 因为 这 些 行 业 是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产 业 而 且 要 求 的文 业 , 加 劳 动 力就 业 机 会 。 二 是 加 大 旅 游业 的 发 展 . 鲁 木 齐 县 这 增 乌 化 素 质 不 高 , 事 这 样 的行 业 还 是 比较 容 易 的 。 从 有 这 方 面 的 地 理 优 势 .形 成 旅 游 一 休 闲度 假 一 娱 乐 一 条 线 的服 2 . 地转移多 . 2就 异地 转移 少 务 行 业 。服 务 业 也 是 属 于 劳 动 密集 型 的产 业 . 这样 可 以 吸 收周 围 调 研 的结 果 显 示 :农 村 劳 动 力 选 择 乡 镇 内就 业 的 占外 出 劳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从事 交通运输 、批 发零 售, 餐饮服 务等 第 三产业 .比重 大的 地 区主 要是北 疆 。 资料显示 ,2 0 0 5年来垒疆农村 中从事第 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 3 .2万人 .增长 4o l . %l占劳动力总量的 8 9 34 . %,低于垒
4 O岁的 青壮年 占6 .6 1 1 %,这一方面说 周平均数 6 4个百分点 。 . 明新疆农村劳动 力大军中 多数正处于体能 13 .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 力状况及转移 最 佳时期 ,对发 展农村 各业 生产 、振* 情 况 农 村经济很 有利 ・ 另一 方面 也说 明新疆 余劳动力高 农村中学生辍学及童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 选 1 0万人 ,受地 城 .语言 信息 、观 5
以 上 , 实 现 农 牧 民 人 均 劳 务 创 收 1072 元 ,增 收 2 6元 。北 疆 地 区 以 农 业 、 工业 为 主 ,少部 分地 区 以牧 业为 主 ,第 二 产
能 从 事一 般性 的 ,对 技 能 、技 术要 求不 高的 工种 ,导致 就业 范 围狭 窄 ,影 响收 入水 平 。 2. 3新疆 劳动 力地 域分布不平衡 ,转 移难度的地区差异 劳 动 力地 域 分布 不平 衡 ,导 致 南疆 . 地 区的 资源 负荷 重 ,转 移难 度 大 。南疆 虽 有一 定可 开发 的土 地 资源 ,但基 础 条 件 差 ,存在 着第 一产 业 质的不 成熟 , I 二 、三 产业 发展 缓慢 ,经 济发 展竞 争 力
故附 近 的建 制 镇 是 离 农 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 业 的理 想 之
地。
3 3加强农村劳动 力职业技能培 训及 . 信息 中介 组织 建 设 ,引导 农 村剩 余劳 动 力转 移有序流动 农村劳动 力素 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劳 动 力转移 的一 个重 要 因素 ,随 着新疆 经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
[ 关键词 ]西部农村 ; 剩余 劳动力转移 ; 元体 制 二
[ 中图分类 号]F 0 34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5 4 (0 6 0 —0 2 —0 0 1 1 02 0 )5 0 9 5
20 年 第 5 06 期
No. 2 0 5. O 6
我 国 西部农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 制 约 因素 及 有 效 途 径
张建深 , 李 辉
( 北 民族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院 , 肃 兰 州 7 0 3 ) 西 甘 3 0 0
[ 要 ]我 国西部农 村, 摘 由于人 口增加、 土地 资源 有限,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不仅规 模 巨大, 而且 区域 内分布 不均衡 , 严 重制 约着经济 和社会 的快速发展 。加 大教育投入 , 尽快提 高劳动 力素质, 开发人 力 资源 ; 发展 县 域经济 , 开发农 村产 业,
中及中等文化程度占 88 %, .2 大专及 以上 文化程 度占 0 3 %, 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的比重高 达 .7 其 9 . %。此外, 08 在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68 . %。可见, 国西部地 区农村剩余劳动 我
集中在西部地区, 这些劳动力中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 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的务工人员, 还有数以千万 计的劳动力处于显性或隐性失业状态。 ・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率高且区域内数量分布不均衡。由于我 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 农村剩
余劳动力虽带有普遍性, 但在各地区数量分布不均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农村劳动力剩余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 6 ] 李静, 高继宏. 新疆城镇化 与绿 洲农 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关系的
实证 研 究U 】 _ 华 东经 济 管 理 , 2 0 1 3 , ( 0 7 ) . [ 7 】 徐明. 新 疆 人 力 资 本 、就 业 结 构 变 动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动 态 关 系
景 下 ,尤 其要 加强 对少 数 民族 的汉 语水 平 的培
设施建设 的投入力度 ,鼓励就地 自主创业 ,政府 给予 扶 持 ,让 更 多 的剩 余 劳 动 力 就 地 消 化 。实 现
“ 离 乡 不 离 镇 ,离 镇 不 离 县 ,离 县 不 离 省 ” 的 发
展模式 。依靠科技创新 ,发挥 区域优势 ,全面推 进 绿 洲 农 业 向 现 代 农 业 、粗 放 型 向集 约 型 转 变 , 加 大 非农 经济 比重 ,为劳 动力转 移 提供 有利 条
坛, 2 0 1 1 , ( 0 4 ) .
[ 4 ] 赵红杰. 新疆产 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及 影响 因素分析U 1 . 石河子大学学报 , 2 0 1 2 , ( 0 6 ) . [ 5 】 新疆财经 学院课 题组 新 疆产业结构转换对 就业的影响及其 对策Ⅱ 】 . 新疆经济, 2 0 0 3 , ( ( ) 5 )
( 四 )稳 定发 展 第 二 产 业 ,大 力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研 究【 J ] . 湖南商学院学报, 2 0 1 2 , ( 1 n ) .
[ 8 ] 陈君. 新疆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 对策卟 区域 经济, 2 0 1 1 , ( 0 1 ) .
【 9 】 依 帕热 ・ 伊 明 新 疆 少数 民 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就 业 研 究
部 门 。将传 统的一元 化服务业 向多元化服务业发 展 ,已经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服务部 门,努力 向信 息现代化发展 。实现第三产业 内部结构升级 ,使 第 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 的主渠道 ,将第三
偏远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新疆吉木乃县为例
一
1 吉木 乃县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的 现状
近 年 来 ,吉 木 乃 县 劳 动 力 总 数 在 不 断 上 升 ,从 2 0 1 0年 的 8 4 2 6人 上 升 至 2 0 1 3年 的 1 0 7 8 2人 ,增 加 了 2 3 5 6人 , 上 升 了 2 7 . 9 % :农 村 人 口从 2 0 1 0年 的 1 9 4 2 0人 上 升 至 2 0 1 3年 2 1 1 5 2 人。 增加 了 1 7 3 2人 : 农 村 劳 动 力 占农 村 人 I Z l 总数 从 2 0 1 0年 的 4 3 . 3 %上 升 至 2 0 1 3年 5 0 . 9 %: 农 村 富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人 数 从 2 0 1 0 年5 1 0 7人 上 升 至 2 0 1 3年 7 0 6 0人 , 上 升了 3 8 . 3 %; 从 近 几 年 转 移人员 性别构成上看 . 每 年 全 县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男 性 占 总 转 移人 数 的 6 2 %左 右 , 女性劳 动力 占 3 8 %左 右 ; 从 转 移 人 员 文 化
究, 分 析 偏 远 地 区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过 程 中存 在 的 困难 及 问题 , 以 寻 找 适 应 偏 远 地 区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对 策 , 最终 实
现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顺 利 转 移 。
[ 关键词 ] 农 村 富 余 劳动 力 ; 转移 ; 偏远地 区 [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4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以 就 地 转 移 为 主 ,每 年 就 地 转 移 人 员 占总 转 移 人 数 的 7 0 %, 县
昌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 , 因此 , 下 文将 重 点 从 劳 动 力 自身 因 素 进 行 分 析 。
2 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影 响 因素分 析
2村劳 动力得 到了解放 , 已经 开 始 向 非 农 部 门 转 移 , 这 对 增
加农民收入 , 改 善 农 民 生 活 做 出 了很 大 的 贡 献 。
根 据 调 查 结 果 得 知 ,农 民 的 文 化 程 度 集 中 在 初 中 水 平 , 占
6 1 . 1 8 %。其 次 是 小学 和 高 中 , 分别 占 1 6 . 4 7 %和 1 1 . 7 6 %。文 化程
度的高低 对农 村劳 动力转 移产生影 响 , 文化程 度越 高 , 有外 出
农业 是我 国的基础产 业 , 解决 好“ 三农 ” 问题 , 是 全 面 建 设 小康社会 的基本要求 , 也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基 础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就 是 由于 农 业 部 门劳 动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 将 一 部 分 农 业
劳动力 解放出来 , 这 些 劳 动 力 具 有 劳 动 意愿 、 劳动 能力 , 他 们 不 用再 被束 缚在农 业部 门 , 可 以流动到第 二 、 第 三 产 业 去 从 事 生 产, 获得 劳 动 报 酬 , 增 加 收入 。近 年 来 , 随着 经 济 的快 速 发展 , 新
1 昌吉 市农 村劳 动力 转移 现 状
昌吉 市 为 加 快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 实现农 民增 收 , 一 直 在 积 极探索 中。 2 0 1 1 年 昌吉 市 建立 市 、 街道 ( 乡镇) 、 社 区 三 级 创 业 指
务 工 经 历 的人 越 多 , 这 些 人 更 偏 向 于在 离 家 不 远 的 城 市 或 者 内 地 发 达 地 区择 业 , 因 为受 教 育 的 关 系 . 转 移 劳 动 力 的 年 龄 随 受
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商场现代化》2012年8月(下旬刊)总第693期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的研究。
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经济第一任务就是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共识。
这些年,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当中,劳动力转移规模逐渐加大,在外工作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多,这样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呈现连年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增速不断加快。
在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比重不断加大。
200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679元,占纯收入比重为24%。
2010年工资性收入1989元,占纯收入比重为39%,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2010年比200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1310元,增长193%。
伴随着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支柱,农民增收的重要亮点。
两年份工资收入对比图如图1所示,两年份占工资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对比图如图2所示:二、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接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市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最终去处,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拓展是互相促进的。
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是全新的课题。
城市还没有作好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备,配套政策不足,在城市的管理上没有适应。
突然增加的城市人口和快速膨胀的城市规模,给大城市的管理形成很大压力,交通拥挤,供应紧张,住房短缺,转移劳动力的政治待遇、社会福利和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没有相应的保证措施。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应对不力,尤其是在人员的安置上没有相应的接纳能力,造成的失业和就业困难。
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典型性特征
新疆农业乘余劳动力 I J 转移的非典型性特征
口文 /司光南
提要
吸 新疆是一个城市经济与农村 例 失 衡 , 纳 劳 动 力 能 力难 度 加 大 为 9 .:.:9 8年 轻 工 业 、 重 工 业 之 比 5941 17
经济并存 的具有特殊省 情的大省 区, 经 其
1 5. 重 6 4 霍夫 曼比率是指 消费 品工 业净产 值 达 到 4 .:8 , 工 业 的年 均 增 长 速 度 为
应 于所处发展 阶段 的非典 型性特征 。
关键 词 : 疆 : 新 农业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 三 次 产 业 : 市 化 城 中图 分 类 号 : 20 文 献 标 识 码 : F9 A
0 2年 轻 资本资料产业 与其他产业三种类型 , 他认 问题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得 到解 决 。2 0 为 凡 是 某 类 产 业 的产 品 有 7 % 以上 是 消 工 业 、 工 业 之 比 为 2 .: .。根 据 霍 夫 5 重 647 6 3 费 资 料 的 归 消 费 资 料 产 业 ,5 7 %以上 是 资 曼理论 , 当一 国的重工业 与轻 工业产值之 霍 大 时 说 本资料的归资本产业 , 不能归入上述两类 比 ( 夫曼 系 数 ) 于 1 , 明 该 国进 入
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和对策分析
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和对策分析【摘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力状况,本文研究思路是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运用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时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转移的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对策一、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喀什地区劳动力总体状况:喀什地区农村聚集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劳动力剩余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2009年末,喀什地区总人口有37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06万)高达77.62%,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新疆工业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加之劳动力增长较快,流动滞后,所以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较为严重。
二、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1)政府引导为主。
喀什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培训先行、广辟渠道、全面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结构布局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劳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扩大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拓宽转移领域范围,切实实现农民增收。
(2)女性劳动力转移为主。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38.7%,女性劳动力占61.3%,女性比例高出男性比例22.6个百分点,说明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偏多,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需求性质。
喀什地区开展权益维护,解决出门顾虑。
加大劳动力权益维护力度,对输出青年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大建立团组织的力度,选配优秀的支部委员,通过组织的力量有效地维护外出青工的合法权益,让外出劳动力出门安心,工作踏实。
(3)转移劳动力年龄偏轻。
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的待业人为主。
年龄主要以16~25岁左右;这种低龄化转移造就父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很重,社会层面的理解很少,自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转移导致青年人行为能力出现时常,心理压力过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产 业 转移 的农 村劳 动力规 模逐 年增加 ,转 移速度 逐年递 增 ,这显 示 了新 疆非农 就业 稳定性 相对提 高 。但农 业剩 余 劳动力 规模 也逐 年递增 ,且其 增量 比向二 、三产业 转移人 数 的增 量要 大 ,这 主要 是 由于供 大于求 且转 移速 度较 慢。 4 .分 布特 征 :第二产 业成 为重 点 ,转 移行业 呈 现 多样 化 。由表 2可 以看 出 ,农 村剩 余 劳动力
年 份
20 20 0 3~ 0 8年 新 疆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情况
2 o o3 2o O4 20 05 2o 06 2 0 O7 2 o o8
农 村 剩 余 劳 动力 规 模 ( 人 ) 万
向二 、 三产 业 转 移 人 数 ( 人 ) 万
3o 6 0 .5
5.l 14
20 0 8年 ,新疆 农业剩 余 劳 动 力共 转 移 就 业 达 17万 人次 ,其 中转 移 城 镇 就业 7 . 2万 人 次 , 8 47
转移 区外 就业 l.5万 人次 ,有 组织转移 6. 1 人次 ,劳务 收入 达到 5 62 86 万 5亿元 ,创历史新 高 。 1 .总量 特征 :数 量较 多 ,逐年 增 多 。新 疆农 村 劳 动 力逐 年 增 加 ,农 村 劳 动 力资 源 比较 丰富 。 据测算 ,20 新疆 农村剩 余 劳动力 将达到 2 18 09年 8.0万人 。随着 农 业 劳动生 产率 的逐 步 提高 ,农 村 土地 流 转 的实 施 ,农 村剩 余 劳动力 数量将 逐年 增多 。 2 结构 特征 :男性 比例 较大 ,年轻化 特征 明显 。据调查 ,当前 新疆转 移 的农 村剩余 劳动力 中 , .
① 颜 萍 、董 洋 :《 疆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规 模 测 算 实 证研 究》,《 北 人 口》 20 第 2期 。 新 西 08年
② 明拥军 、陈彤 :《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政策导 向探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 0 8年第 4期 。
・
5 ・ O
新 疆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的有 效转移
就业 的 比例一 直保 持在 9 % 以上 ,转 移到 乡村 就业 的 比重 为 8. % ,而转移 到城镇 就 业 的 比重 仅 0 85
为 1. % 。 据 有关 资料 统计 ,每年 出疆 的农 民工不足 2 5 ② 1 0万 ,而进疆 的农 民工 则 高达 10多万 。 2 6 .外 出方 式特 征 :自发迁 移 比重 较小 ,政府 组织 程 度较 高 。 当前决定 新 疆农 村 劳 动力外 出务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5 3 (0 1 3 0O 4 336 09 3 0 2 1 )o —o 5 —o
作者简介 :马德 ,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新疆乌鲁木齐
8 0 1 ) 30 1 。
一
、
新疆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3 5 1 l. O
5.6 56
32 1 2.3
5.8 9 8
3 12 3.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2 34
3 9 6 3 .5
7 .2 0 6
37 0 5.8
7.8 52
转移速度 ( ) %
1 .0 7 1
1.4 76
l.9 8 5
1. 5 9 1
2 .9 O 7
工不 是来 自于 正式 劳动供求 信 息渠道 ,而 主要来 自于政 府组织 、个人 的从业 经验 、家里亲 戚朋友 的
介 绍 以及舆 论 导 向等 非正 式劳 动供求 信息渠 道 ,劳动力 的流动 不是 以劳动力 的供求 为导 向 , 自发 迁
移 的 比重较 小 ,政府 组织转 移 的程度较 高 。除政府 组织 外 ,其他 形式 的外 出转 移就业 都具 有很强 的
新 疆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有 效 转 移
马 德
内容提要 :文章从分析 当前新疆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 的现状和特 征人手 ,进一 步分 析制约其有效转 移
的相关 因素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推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有效转移。 关键词 :新疆 农村 剩余 劳动力 有效转移 就业管理 劳务培训
盲 目性 。而政 府 组织 的转 移 就业 这一 形式 ,又从 一个 侧 面反 映 出新 疆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的 自发动
力和 积极 性不 够 。
7 .外 出时 间特征 :兼 业 性 和 季 节 性 。新 疆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主 要转 移 到疆 内 的非 农 产 业 就业 ,
主要 转 向第 二产 业 的局 面未能 突破 。 自西 部大开 发 以来 ,新疆 明确 了工业 化发展战 略 ,工业 化 的迅
猛 发展 提供 了大 量 的就业机 会 ,农村剩 余 劳动力 向二 、三 产业转 移 的行业 分 布呈现 多样化趋 势 。
5 .流 向特征 :疆 内互转 强 于向疆 外 转移 ,疆 外 劳 动力 转入 量 大 。新 疆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在疆 内
但 又 广泛 存在 着利 用 闲 暇时 间或 家庭 辅助 劳力 进 行家 庭农 业生 产 与经 营活 动 ,转 移 出的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并非 是完 全放 弃 土地 和脱 离农 业 ,仍 然是 根 系农业 和农 村 ,具 有 明显 的兼业 性 质 。同 时 ,由于 新 疆 特殊 的地 理气 候环 境 ,导 致 转移 出 的农村 劳 动力 在疆 内就 业具 有很 强 的季节 性 。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