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明清时期的官报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明清时期,国家每六年或十二年从优秀的生员(秀才)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子监深造,称拔贡生,毕业后,分配至全国各地任知县、州判等,到了清代中后期,因捐官候补的多如牛毛,几乎取消了拔贡。
恩贡,顾命思义,就是皇帝照顾功臣的子弟,赐贡生身份,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也可以做官。
童生经过县府省三堂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生员功名,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分县庠生和郡庠生,起码也相当于今天的985本科毕业生,庠生里面特别优秀者,国家会给予一定的钱米补助,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称为食廪,也称廪膳生。
取得了庠生功名后,有一定的特权,国家免二人徭役,见了县令不跪,更重要的是拿到了乡试(省级公务员考试)的考试资格证。
乡试考中了称举人,享受国家科级以上干部待遇了!才算真正的出人头地了。
举人、贡生经省学政推荐,可以参加会试(国家县级干部选拔),路途经费由国家拔款,背上或船上插面旗"奉旨会试",连强盗都会敬而远之。
会试考中了称贡士,贡士选拔上了称进士。
进士分三等,第一等,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能立即任命七品八品的官。
第二等录取约二十至五十名,赐进士出身,一般授翰林院院庶吉士,待分配。
第三等录取约一百至二百名,赐同进士出身,进入国子监学习,待分配。
进士仕途起点都比较高,往往都能任命七品知县等,大学士六部尚书几乎都是进士身价。
考中了举人、贡生、贡士、进士,国家都会拔二十两银子,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石树旗杆,以示对读书人的鼓励和恩宠。
不同之处在于选拔方式和待遇,拔贡、恩贡虽然也要考试却属于特招生,也就是现代说的保送,秀才、举人、进士等都属于科举一级一级选拔出来的,走的是普通流程。
庠生多指普通学生,也是秀才的意思,一般都在地方找工作或者继续参加科考。
廪生是考到第一名的童生,层次比秀才低一些,但也有相应的俸禄(跟奖学金、助学金差不多)。
中国早期的报刊与官报研究
中国早期的报刊与官报研究作者:林正琦印明子鲍计国来源:《商情》2015年第44期【摘要】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累计有20种左右。
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广州,还分布于汉口、宁波、厦门等通商城市。
比较有名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原由英商出版的香港《华字日报》、《近事编录》等报,这时也转为中国人所有。
这些报纸的版式和体例,都仿效外国报纸。
所不同的是,它们大多重视政论的作用,特别是《循环日报》,每天刊登 1篇言论,评议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开创了中国报刊的政论传统。
【关键词】早期邸报报刊外国人一、中国早期的主流报刊中国早期报刊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时期。
当时朝廷已开始有专门职官出巡各地采风问俗,上报史官以记录流传。
“诗三百”就是这样形成的。
也有人说《春秋》就是“断烂朝报”。
进入秦汉以后,“官报”的雏形出现,如“起居注”、“月表”、“日历”、“时政记”等。
但这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早期报刊开始于“官报”,即王朝政府的机关报。
它开始于唐代,称作“邸报”,又称“邸钞”、“阁钞”、“朝报”“条报”、“杂报”、“状报”。
“邸”者,官邸,最先是“郡国朝宿之舍”,即诸侯、地方官吏进京居住的官舍。
官报因由这种“官邸”的邸吏负责传发,故称“邸报”。
“邸报”在唐代初具规模。
现存孙可之的《开元杂报》一文,即是关于“邸报”的最早记载,也是一篇时事评论,相当于今天的社论。
到了宋代,“邸报”更为流行,史书也正式作了记载。
“邸报”最初为手工誊写,宋时开始有了雕版印刷,到明代崇祯年间才普遍采用活字印刷。
负责传发“邸报”的机关,各个朝代不同。
唐代由“邸吏”,即“邸务留后使”传发,宋代改为由“进奏官”传发,元代由通政院传发,明代由通政司传发。
到了清代,“邸报”改名为“京报”,又称“塘报”、“驿报”、“宫门钞”、“辕门钞”,由内阁负责发行。
元明清时期
科技文化之元杂剧
傀儡戏( 傀儡戏(上) 说书人( 说书人(下)
元朝科技文化: 元朝科技文化:元曲
唐诗宋词到元代发展 成为曲。 成为曲。曲牌有固定的乐 可以填词演唱。 谱,可以填词演唱。曲本 来是单独演唱的, 来是单独演唱的,把它们 串联起来再加上念白用来 叙述故事和铺衍情节, 叙述故事和铺衍情节,这 就成了“戏曲” 就成了“戏曲”。 元代是中国戏剧大 发展的时期, 发展的时期,亡国的汉人 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安慰 的虚拟空间
元朝的政治: 元朝的政治: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
就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线索而言, 就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线索而言,两 宋金元是孕育明清极端专制主义皇权的关 键阶段。在宋朝……忠君成为臣民绝对、 ……忠君成为臣民绝对 键阶段。在宋朝……忠君成为臣民绝对、 无条件必须履行的准则。……至金朝 至金朝( 无条件必须履行的准则。……至金朝(还 有后来的元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有后来的元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 天下色彩明显, 天下色彩明显,传统官僚制度对皇权的约 限制机能大为削弱。 束、限制机能大为削弱。这种家天下的政 治模式, 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绝 无条件忠君观念, 对、无条件忠君观念,导致了皇权的显著 强化,影响后代历史至为深远。 强化,影响后代历史至为深远。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
明朝政治变化之二— 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朝政治变化之二—
内阁制度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 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 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 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 备顾问而已。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 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 讲读之官,不置官属, 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中古--元明清时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在内阁之外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亲
贵构成,称“国议”,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
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皇帝裁决。
返回
乾清门的西边是军机处,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 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始设军机房,清乾 隆即位后,改称总理处,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设军机 大臣,军机章京,无定额,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 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中经乾隆、嘉庆、道光、咸 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裁 返回 撤,历时170余年。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
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 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 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 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 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返回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 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 与清廷对抗。“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 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 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返回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 (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 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 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 政治: 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 ──(清)施琅《靖海纪事》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 军事: 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 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 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 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请回答: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 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试述元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利分配-精选资料
试述元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利分配元朝将全国官员分为“土官”和“流官”两种,两者相对应。
胡邵华在《土流参治的典范一清末民初西双版纳土流参治研究》中解释道,土官和流官有着不同的含义,土官是中央王朝任命的,可以世袭的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是中央王朝派遣的定期轮换的官吏。
土官和流官对上都是中央王朝的臣仆,必须永远忠于朝廷;对下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主宰民众,任意压榨和杀害民众。
土官与流官在名称和职权上都有所区别。
清臣鄂尔泰在《分别流土考成疏》中说:“窃惟流土之分,原以地属边徼,入版图未久官斯地者于倮俗苗情,实难调习,故土官为之铨制,流官为之弹压,开端创始,不得不然。
”、元代土官和流官权利的交错元代统一全国后,为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些地区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使之成为元朝政权在当地统治与管理的基础。
元朝时期土官职分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和长官司,以及总管、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
《元史?百官志》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这是行省与郡县之间上传下达的行政机构,多设于边疆重地,其长官多由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
宣慰司之下有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其在 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又说:西南夷诸溪洞各置 长官司,秩如下州;达鲁花赤、长官与副长官,“参用土人为之”。
土巡检、土千户、土酋吏作为基层官员,由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 任的更为普遍。
元朝土官制度的任用原则是土流参用,在行省和宣慰司两 级,一般会以流官大员主持,以土官辅之。
而在路及以下机构中都广泛任用土官,各民族首领一方面成为了行省中的官吏, 另一 方面仍是所属部落或洞寨的首领,元朝并不改变其习俗和组织形 式。
另外元朝为了利用土官的传统势力来稳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 统治,还给予其不同于流官的特殊待遇。
只要土官对元朝忠诚, 便允许他们世守其土,官职也可以世袭,长久统治自己的属民,并且用法律形式将土官的世袭和特殊地位确定下来。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明代官报发行制度
明代官报发行制度
在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主要涉及官方的邸报。
这些邸报由通政司和六科共同负责发布,之后由各省派驻京城的提塘官按照各自所需,加工复制后发往本省。
明朝的邸报内容丰富,上至皇帝的谕旨,下至天象和农事,都采用书册式发行,逐日抄发,每日一册。
明代还出现了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出现,使得抄报行和送报人等相关职业随之兴起,这使得报业初步呈现出了独立的社会行业特征。
然而,明代的《京报》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它主要由民间人士抄传。
报房的抄传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容与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只是偶尔刊登一些由报房自行采写的社会新闻。
总的来说,明代的官报发行制度呈现出官方的邸报和民间的《京报》并存的特点。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和限制。
中国历史简介(唐宋元明清)
唐朝历史唐朝建立:李渊为唐高祖,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周时期: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开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持续八年,大唐盛世结束。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局面。
会昌灭佛:唐武宗李炎,大规模毁坏佛像,迫害僧人。
晚唐衰落: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唐末乱象生。
唐朝灭亡:907年,唐朝灭亡。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
宋朝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统一中国。
这期间,北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设立监察机构、实施农田水利政策等,使得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北宋也存在着诸如官僚腐败、兵力积弱等问题,为其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历经高宗、孝宗、理宗等十位皇帝。
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但政治上较为腐败,军事力量薄弱,对外政策软弱。
宋朝灭亡(1279年):南宋末年,元朝军队攻破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宋朝最终灭亡。
元朝历史是蒙古族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大元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了中原地区。
元朝的政治制度以蒙古旧制为基础,设立了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经济方面,元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纸币、修筑水利、兴办农田水利等,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文化方面,元朝融合了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元文化。
在科技方面,元朝在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元朝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治腐败、剥削压迫等,激化了社会矛盾。
同时,由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加速了元朝的衰落。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内政策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内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
从政治制度和国内政策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国内政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延续了元朝的制度框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个层次。
中央政权由皇帝掌握,下设内阁、六部、都察院等机构。
内阁是最重要的政治机构,负责制定重大政策和决策。
六部是负责民生和经济的部门,包括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吏部。
都察院是皇帝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地方官吏的行政行为进行监察。
明朝的官员分为九品中正制和九卿制。
九品中正制是指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等,每等中分为正副两员。
九卿制是指中央政府首席官员的职位,共有九卿,包括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和吏部尚书。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延续了明朝的框架,但是作了一些改进。
清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和内阁。
内阁分为两部,一部是东厂,负责情报搜集和镇压异己,另一部是西厂,负责官场监督。
清朝的官员分为三品、二品和一品。
其中三品官员以县令、知州等为主,二品官员以巡抚、巡按等为主,一品官员则是大臣。
国内政策明朝的国内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政策、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
明朝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倡导耕读传统,推行科学种田。
明成祖赵煦曾下令修酌古事,确立“循古倡新”的方针。
这种倡导传统、重视创新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成。
明朝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税制、贸易以及工商业政策。
明朝实行的税收制度主要是粮食赋、田赋和钱粮赋。
其中,田赋是最重要的一种税收,由农民缴纳,收入直接用于军费和官薪。
在贸易方面,明朝实行的主要是“关市海禁制度”,即只允许在关税站和市镇进行商业活动。
在工商业方面,明朝重视手工业,倡导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明朝缺乏市场经济,对商人的限制也比较严格。
清朝的国内政策相对于明朝来说更加开放和宽松。
【最新】元明清代法律制度
2021/2/2年3月
111
2021/2/25
廷杖制度
明代皇帝为强化君主专制,强迫臣民就范,经常
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规定的刑罚)。诸如:枭首示 众,剥皮实草,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等等。但经常 使用的是廷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 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朱元璋在位期间
曾将工部尚书薛祥杖杀于朝堂之上。明太祖死后, “廷杖”之刑被愈益广泛地使用。明武宗正德初年, 宦官刘瑾禀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权责大臣,使 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礼案”,被 杖责的大臣多达134人,死者竟有16人。至明亡崇祯皇 帝也没有停止杖责大臣的制度。皇帝法外用刑,加深 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法制实施造成恶劣影响。
有关于风纪者,类集成书”,称之为《风宪宏纲》。英宗时,元 代地方政府还编集元初至英宗时期的法律,称之为《大元圣政国 朝典章》,简称《元典章》。这部元代法律汇编,共有60卷1 0类373目,成为研究元代法制的珍贵资料。
3.《大元通制》的制定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英
宗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订了元代较为完备的成文法 典 《大元通制》。这部法典共2539条,分制诏、条格、断例、别类 四部分;有名例、卫禁、职制、祭令、学规、军律、户婚、食货、 大恶、奸非、盗贼、诈伪、诉讼、斗殴、杀伤、禁令、杂犯、捕
3.明例的制定 明代的例是由典型判例,发展而成为单行成例,例
经过汇编后成为通行法律。明初限制和不主张单独使用例。明宪宗成化以后, 用例之风蔓延。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刑部删定《问刑条例》, 使之成为正式法律。弘治十三年增《问刑条例》至297条,出现律、例并行的 局面。至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将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合编为《大 明律集解附例》,开创律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元明清部分
第四单元元明清时期以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权力机构和行省制度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棉纺织业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政治中枢权力机构演变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和军机处平定三藩之乱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设台湾府平定准噶尔分裂叛乱势力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土地赋税政策商业和海外贸易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儒家思想的发展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文学艺术成就课标综述必修一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必修二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必修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选修四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了解李时珍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元朝设中书省掌管政事,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官制,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由皇帝监理宰相之职,大力加强皇权。
内阁是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清朝达到巅峰。
我国古代官报的发展演变_理论说明
我国古代官报的发展演变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代官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告和通报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古代政府的管理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消息传播工具,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官报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官报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以及官报在现代信息时代中的价值与启示进行探讨,以期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官报在不同时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其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理论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介绍古代官报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古代政府对于公众信息传递需求背景下,官方通报工具初步形成和特点;然后,我们将探索官报在不同朝代中的演变与变革,揭示政府机构对于官方媒体内容以及通信手段方面进行改良优化带来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古代官报的社会意义与影响,包括其在提升消息传播效率和统治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然后,我们将分析官报在现代信息时代的价值与启示,特别是对于现代媒体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并探讨如何保持官报精神并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培养公民阅读官方媒体的能力和素养建设;最后,我们将总结古代官报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并展望它在未来可能具有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对于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相应启示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探究我国古代官报的演变历程、社会意义与影响以及现代信息时代中的价值与启示。
通过对古代政府通报机制和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政府管理手段与社会传播工具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在理论上也可以为现代新闻传媒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公众对于官方媒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古代官报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继续发扬其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2. 官报的起源与发展2.1 古代官方通报的需求古代社会中,政府需要及时向民众传递重要消息和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背诵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4)汉代:察举制①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②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③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官员管理(1)考核①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②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2)监察①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明清时期的官僚体制与社会阶层
明清时期的官僚体制与社会阶层一、引言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严格依赖于官僚体制和社会阶层的运作。
官僚体制是指由一系列具有特殊职权和责任的官员组成的政府机构,而社会阶层则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而形成的层级结构。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官僚体制的构成、特点以及其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
二、明清时期的官僚体制1. 官员选拔体制在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体制是官僚体制中重要的一环。
明代实行科举制度,以乡试、会试和殿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而清代则采用了八股取士制度,强调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制度不仅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机制,也保证了政府内部一定程度的权力平衡。
2. 官员职权及责任明清时期,官员职权的划分十分清晰。
官员们根据自己的职位和级别,负责管理和监督各自辖区的政务,从而实施国家的政策。
官员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百姓的福祉,同时也要向上级报告工作,并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
3. 官员等级体系明清时期,官员等级体系是官僚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官员按照等级和职位的不同,被划分为九品中正制或九品芝麻官制。
等级越高的官员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也越高,拥有更多特权和荣耀。
官员的晋升与考核有密切关联,必须通过表现出色和取得成绩才能晋升。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1. 贵族士大夫在明清时期,贵族士大夫是社会阶层中地位最高的一类人。
他们通常出身于具有显赫世家背景的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或世袭而成为官员。
贵族士大夫享有许多特权,如官员佩戴的朝服、拥有土地和农民作为封地等。
他们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最大的财富。
2. 商业资本家在明清时期,一些商人通过商业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社会阶层中的资本家。
这些资本家通常经营着跨区域的商业帝国,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经验。
他们通过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和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财富和权力。
3. 农民和工匠农民和工匠是明清时期社会阶层中最底层的一类人。
他们通常是土地的佃农或手工业工人,靠劳动和手艺维持生计。
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讲解
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讲解唐至清代是云南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
云南交通线的拓建与兴衰,不仅受到社会发展、经济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与封建王朝的治边方略亦密切相关。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一: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
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
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
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内”,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
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了农民起义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此外,在外交、军事上接连进退失据,先是听从蔡京之议,与金国连手攻击日渐末路的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名过户”予金,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二:岳飞攻夺朱仙镇王云五辑《宋武穆公飞年谱》页二八七录《行实编年》:“桧闻之益惧,知武穆之志,必不可和,乃先诏韩世忠张俊杨忻(换水旁)中刘崎(换金旁)以本军归,而后言以上,以武穆孤军不可留,乞姑令班师,一日以金书字牌十有二,武穆嗟惋至泣下,东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集合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 《申报》简介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后,成为著名大报。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 《新民报》简介作为《新民晚报》的前身和“母本”、1929年创刊于南京的《新民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了。
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
《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极力主张抗日,1938年7月7日,周恩来同志为《新民报》抗战周年纪念特刊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
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新民报》创刊,出四开小型报晚刊,1945年2月1日,《新民报》成都版增出日刊。
重庆、成都日晚刊都受到欢迎。
日销数共达十万份。
解放后《新民晚报》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发行量和报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报纸--《大公报》•《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
(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众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情况的,也是《大公报》。
户部内设机构
户部内设机构户部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管理财政、物资和人口。
其内部设置了多个机构,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户部的职能。
本文将介绍户部的内设机构。
一、户部尚书台户部尚书台是户部的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的财政工作。
尚书台在唐代开始设立,多为位于京城的大型机构。
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台更为庞大,下设七处、十三司、司局等多个部门,具有相当的行政权力和经济影响力。
二、直隶总督衙门直隶总督衙门是明清时期负责直隶省(今山东、河北)财政的机构。
总督一般由京城贵族和官僚子弟担任,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等方面的权力,直接掌管直隶的政务。
同时,总督衙门还管辖直隶省各地的衙门和机构,是直隶省最高的权威机构之一。
三、江南扬州仓库江南扬州仓库是明清时期户部设立的一个重要仓储机构,它的职责是储存、管理粮食、布匹等物资。
此外,江南仓库还兼有财政、征缴、发行等职能。
江南仓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仓库之一,曾一度管理全国的粮食储备。
四、粮储司粮储司是明清时期户部设立的常设机构之一。
它的职责是负责每年的储粮、调拨、供应及计算等工作。
春夏时节,粮储司要向地方政府及民间购入粮食,然后储存起来。
秋冬时节,粮储司要对存粮情况进行核算,并分发到各地,以供应人民的需求。
粮储司是明清时期粮食市场的主导机构之一。
五、官报司官报司是明清时期户部设立的一个机构,它的职责是负责发行官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类公报和政治通信。
官报司的设立标志着明清时期政治文化往官方出版和唯正主义压制方向发展的特点。
六、财计司财计司是明清时期户部设立的一个机构,它的职责是负责管理财务和账目,以及计算利息和税收等金融方面的问题。
财计司是明清时期财务管理的主导机构之一,涵盖了各种税收、收支平衡等经济政策。
七、印饷司印饷司是明清时期户部设立的一个机构,它的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铸造和发行钱币。
印饷司是明清时期货币政策的主导机构之一,掌管了国家的货币制度和发行政策。
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
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一、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土司的形成和特点土司,又叫土官,它是元、明、清中央政权借鉴前代的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各族上层因俗而治的一种官职。
土司制度的特点,一是土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二是置于少数民族地区,三是实行世袭制。
中原政府通过土官治理少数民族的作法,最早见于儒家经典。
《易?观?象辞》云:“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礼记?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1](P1338)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因俗而治”思想的滥觞和理论依据。
战国秦汉时期的楚庄乔王滇,秦置吏员管理西南夷,汉设都尉、县属,唐置“都护”和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制,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然而汉唐以来的“属国”、“都护”,羁縻土府、州、县,或命汉官,或任土酋,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一种松散的宗主与从属关系。
元、明、清三代创立和推行的土司制,则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制度性管理。
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形成于什么时代?对此,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
王继光《甘青土司制溯源》一文,以《明史?土司传》及《明会典》等史籍不录甘青土司为依据,认为“明王朝没有在甘青地区正式推行过土司制度”,他认为甘青土司统治体系的形成,“至清王朝建立,才得以正式确认”。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论及清朝在边疆“因俗而治”的政策时,只说它在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实行土司制度,设立土官等,也没有提甘青地区的土司。
[2]这都是可以商榷的。
明朝在甘青地区未推行土司制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事实上,元代就已经在甘青地区任命了许多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入明后,这些土官大都被明朝政府授以原职。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强豪人物,只要愿意投诚,也都授以官职。
如元甘肃行省理问所官祁贡哥星吉,洪武元年归附后,授副千户世袭。
元甘肃行省右丞,蒙古人朵尔只失结于洪武四年归附后,授指挥佥事世袭。
明清时期的举报制度是怎么样的?明清制度简介
明清时期的举报制度是怎么样的?明清制度简介>明朝:民众可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明朝,朱元璋认为元末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统治者在政治上过于宽纵、姑息,造成政权衰亡、天下大乱,明朝时,朱元璋对举报十分重视,他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
据史籍记载,有常熟县陈寿六等人把贪财害民的官吏顾英绑缚至京面奏,朱元璋当即就对他们进行了封赏,还免除了他们3年的杂泛差役,并警告当地官员,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一律族诛。
当然,明朝的举报制度也十分严格,明朝时,对诬告的处罚比唐宋两代还要重,不但要反坐,而且还要加等处罚,不过,明朝不提倡民间举报,采用了不少“息讼”制度,像诬告连坐还加等处罚就是其中一种手段,此外还推行半官方性质的调解制度,很多事情先请本地里甲、乡老人调节,如果调解不成,才可向官府起诉。
明朝举报要选:有3、6、9的日子不仅如此,为了少举报,明朝还限制起诉时间,明朝中期地方官府有“放告日”制度,规定民事案件仅在特定的“放告日”才能起诉,一般为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六、十六、二十六、初九、十九、二十九。
明朝举报还要经过严格的逐级复审,从基层开始,在搞清事实、拟定应给予的处罚后,无论当事人的意思如何,案件须一级级复审,直到有权作出终审判决的机关为止,在审理案件中,州县只能自行审结杖一百以下的案件。
明律中还进一步明确地域管辖和身份管辖,如同一案件被告在几个地方时,由其中罪名最重的被告所在地的官府管辖;同一罪名的被告分散在几处,由被告人数最多的地方的官府管辖;若罪名相同、各地被告人数相同,则应由最先受理案件的官府管辖。
清朝:一年只有几十天可以举报清朝对举报限制更严了,不仅在时间上限制,在诉讼形式上也有许多限制。
比明朝更甚,清朝可以举报的时间更短,凡是农忙季节,一般都禁止诉讼,清朝律例规定,每年四月初一至七月三十,为“农忙止讼”期,除谋反、大逆、盗贼、人命等重大案件外,官府一律不受理诉讼,在其余八个月中,也尽量限制起诉,清朝各地方官府一般都规定“词讼日”或“放告日”,清初多为每月的逢三、逢六、逢九日,清中后期多为每月逢三、逢八日,实际上,一年可举报的日子也不过几十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皇帝起居内容为主,完全没有民间信息, 更无时评,不受民间欢迎;
手抄刻印的质量差,发行缓慢,价格昂贵。 京报受西式新报的冲击于清末衰亡。
“探听抚按题奏副封、传报消息者,缉 事衙门巡城御史访拿究问,斩首示众。”
——《明会典》
明代对邸报的严密控制
“故事、奏章非发钞,外人无由知;非 奉旨,邸报不许传抄。”
“凡涉边事,邸报一概不敢传抄,满城 人皆以边事为讳”。
——《明史·王应熊传》
清代早期官报
清代邸报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 个环节。
明代的诽谤罪
明仁宗谕都御史刘观、大理卿吴谦曰: “往者法司以诬陷为功,人或片言及国 事,辙论诽谤,身家破灭,莫复办理。 今数月间,此风又萌。夫治道所急者求 言,所患者以言为讳。奈何禁诽谤哉?”
——《明史·刑法志》
明代对邸报的严密控制
“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于人者,斩。 常事杖一百。”
“若边将报到军情重事而漏泄者,杖一 百,徒一年”。
与“天谴说”相对应的有“祥瑞说”,天 显“祥瑞”之兆,是为了嘉奖皇帝的“德 政”,如“祥云瑞气”、“嘉谷瑞麦”、 “紫气东来”、“七彩虹霓”之类。
明代的言论控制
明代五刑:“笞、杖、徒、流、死”。 死刑有:绞刑、斩刑、凌迟; 十恶不赦之罪有:谋反、谋大逆、谋叛、
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 义、内乱,多数与言论有关。 洪武年间,“廷杖”之刑盛行。 建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天变邸钞》
《天变邸钞》是报道发生在明熹宗天启六年 五月初六日的一起特大灾异现象。
现代专家学者们认为,此次灾异现象是由地 震引起的火药库爆炸事件。
全文约六千字,对此次灾难进行了详细的描 述,一般认为它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
它类似于今天的“号外”,有明显的谋利倾 向。
《天变邸钞》与“天谴说”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的官报
第一节 元代小本及言论制度
元代的“小本”
元代因为受蒙古游牧文化的影响和限制, 没有官办的“邸报”;
民间小报“小本”应运而生,它是宋代 小报的延续;
“小本”主要传报来自朝廷的政事消息。 “小本”私下刻印售卖,但仍处于不合
法的地位,受到朝廷查禁;
元代对言论的严厉禁止
“各省提塘官设报房,凡钦奉谕旨及题 奏等事件,亲赴六科抄录刊刷转发。”
——《清会典》
提塘报房小报
清代提塘官发行的一种小报,又称小抄。 主要刊载的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自行采录来的
消息,目的是为本省官员提供更多跟本省有关 的朝廷消息。 提塘小报见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 “近闻各省提塘及刷写报文者,除科钞外,将 大小事件采取写录,名曰小报。”
今天一些地名中还有“十里铺”、“五 里铺”等,它来源于驿站名称。
“万历邸抄”
明代的一些士大夫知识分子有抄录邸报 的习惯,因此,万历年间的邸报被按照 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邸报汇编, 人们称之为“万历邸抄”。抄录者在摘 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 删节、注释和综合。明抄本“万历邸抄” 共32册,现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
《元史》中列举的言论罪有:“讹言惑 众”、“妄言时政”、“诽谤朝廷”等;
“诸公事,非当言而言,拳其耳,再犯 笞,三犯杖,四犯论死”,又发布皇帝诏旨的 文件、处理公文。
六科:将皇帝看过、批阅并同意发布的奏 章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传看,或供 “邸报”抄传。
手抄本每月银1两2钱;刊刻本银2钱至 300文不等;
订户多为官绅及士大夫,由报房直接雇 人送给订户。
民间信局及“良乡报”
“道咸之间,有所谓良乡报者,盖有信局 特设于顺天之良乡,例发之京报出京后, 由良按站雇人接递,省中官宪,自出资以 购之,而塘饷或裁或减各省不同,要之, 恶其迟延以示惩罚耳。然良乡报价贵,不 易得阅,至有月需三五千钱者,于是省中 之提塘又买良乡报而翻印售卖 矣。”
“提塘”:各省派提塘官常驻京师,担任 军事情报和文报及奏章的长传下达的任务。
明代邸报的内容
一、皇帝的谕旨。 二、皇帝的起居言行及皇家各类消息。 三、官吏的任免。 四、臣僚的奏章摘要。 五、战乱及军事消息。 六、科举消息“鼎甲单”。
明代的民间报房和塘报
明中叶后,北京等地出现了民间报房和 以从事抄报的专门行业。
“近日都下邸报有留中未下,先已发钞 者;边塞机宜,有未经奏闻先有传 者……报房贾儿博锱珠之利,不顾缓 急。”
明代还有专门传递军事消息的快报,称 之为“塘报”。
元明清的“塘”与“铺”
“塘”与“铺”是自元明清以来的驿站, 驿道上每“十里一塘”,“五里一铺”, 塘有塘兵,铺有铺兵,负责驿传的车马、 饲料供给官员住宿及公文传递,保障驿 道畅通。
——《申报》
“辕门抄”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 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其 他重要城市,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 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因为这些地 方官府消息来源于官府衙门,旧时称官 府为“辕门”,所以这一类地方报纸被 称为“辕门抄”。
清末“京报”
京报的没落
京报在内容上照抄官报,宫门抄、谕旨、 题奏,与上海新报相比,内容单调;
自乾隆到清末,北京民间报房十余家,如 公慎堂、聚兴、公兴、聚升、合成、杜记、 集文、同顺、天华、公兴、聚恒、洪兴、 永兴、同文、信义、连升等。
通称“京报”,各报房掌柜多为山东人。
清代“京报”
京报初为“白本”,多手抄或雕版印刷, 价格昂贵;
同治年间加黄色封面,题“京报”二字, 竖排书册式,每日一期;
“灾者,天之谴;异者,天之威也;谴 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 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为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 :《春秋繁露 》
天谴说对皇帝的制约作用
皇帝因为害怕这种人怨天怒的征兆,应对 之策有:净身斋戒,求神拜天,大赦天下, 开仓济民、免征租税、下罪己诏、改建年 号,与民更始。
(清)蒋良骐:《东华录》
提塘小报被查禁的原因
提塘报房私自抄写刻印的,内容不同于 正式的科钞;
小报往往先于部文到达,事先泄露了军 政机密。
刊载了报道失实的消息,如“何遇恩、 邵南山案”。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的民间报房
民间报房始于乾隆中叶,从提塘报房中分 离出来。以刻报为营生,进而设立自办的 报房。
各省驻京提塘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和 发行工作。
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类。 清代官报主要内容有三部分:宫门抄、
上谕和僚臣章奏。
“宫门抄”
宫门抄是清代京报中三大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是报道皇帝起居、大臣觐见皇帝及 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重大动态政事活动 的报道。
清代的提塘报房
清代提塘所管理的报房,属于半官方性 质,受到法律的认可,也称公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