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
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随堂达标检测
15.(2023·宁夏模拟)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 史演进的是 ( D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 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C ) A.奖励耕战 B.实施“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福州模拟)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 号纪年。这一做法 ( C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16.(2023·锡林郭勒模拟)(12分)“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 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 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C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文化交流1.1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深民族认同感统一多民族国家必须重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采取多种措施,使不同民族之间感受到平等、尊重和互助。
在教育方面,要让各族孩子从小就学习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了解包容、合作共进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
1.2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历史,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元共生、交融发展,才能增进民族团结。
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习惯,并促进相互交流和融合。
举办民族文化节、义演、展览等活动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和了解,培养民族宽容和共情。
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互补2.1 加强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创造有利于多民族长期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政策协作,共同推进各项经济建设,形成互补性优势,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2 拓展经济发展领域,提高经济活力在经济发展领域创新,拓展地区特色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体系,推动区域发展。
加大对重点经济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大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化经济,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
三、保障国家安全,确保国家和平稳定3.1 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是保障多民族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
要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全力保障国家安全。
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影响各民族人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主权利。
3.2 消除恐怖主义,维护社会和谐恐怖主义等极端分子会危害社会和谐,威胁国家安全。
因此,加强打击恐怖主义等极端分子的力度,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
制定相应的社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国家安全的整体防御力。
四、坚持和平共处,促进国际交流4.1 坚持和平共处,推动多边合作统一多民族国家必须发展和平友好的国际局势,加强同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文将从秦汉统一、南北朝的分合、唐宋辽金元的统一以及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此时的中国境内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如中原地区的汉族、北方的胡、羌族等。
秦朝的统一,通过中央集权和行政区划的改革,有效整合了各个民族的力量,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统一。
同时,秦王朝还通过修筑长城来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保护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
二、南北朝的分合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为北魏、东魏等朝代,南方为南朝宋、南齐等朝代。
这一时期,民族的分化和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南方以汉族为主,而北方则较多胡、鲜卑等少数民族。
然而,南北朝历史并非一片分离,多次的统一与融合也纷繁上演。
在南北分裂的300多年后,北方的隋朝统治者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统一中央政权。
这一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北方各民族的特色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大一统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
三、唐宋辽金元的统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太宗时期统一了中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唐盛世。
唐朝的统一力量包括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回纥族、突厥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文明进程注入了活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南宋时期,南部地区多数为汉族,北方则分布着多个民族如契丹族、党项族等。
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政权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统一,稳定国家疆域。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延续了下来。
四、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明朝统一了中国后,明朝政权对于中国各族民众采取了包容的政策。
明朝中晚期,辽东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被明朝皇帝清朝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第六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元、明、清[复习目标]1.掌握蒙古兴起,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经济、民族政策和措施,辩证、客观地评价元朝的历史地位。
2.掌握元、明、清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三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及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封建社会衰落的总体体现和趋势。
3.掌握元明清各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意义,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的继承性和巩固性及历史影响。
4.把握元明清三朝封建统治者采取的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概况,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认识政治、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5.掌握元明清对外关系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新特点和产生的影响。
6.掌握元明清时期科技文化概况和特点,运甩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文化的时代特征,认识科技文学与总体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
[要点梳理]本单元叙述的是从13世纪—19世纪(鸦片战争前)的历史,包括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再度形成大一统局面的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元明清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其间三朝虽都有过强盛阶段,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
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强化,明清时达到顶点。
在经济上,突出的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曾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由于中外差距的拉大,中国逐渐失去了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动性。
与此时期政治、经济相适应,此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出现了文学艺术繁盛,科技相对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学课件及相关试题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阶段特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统一国家的时代需要,唐朝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程标准热词聚焦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归晋及西晋的灭亡;东晋南朝的政治和经济;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2)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统治:隋朝的政治、经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政策(3)唐朝后期的统治: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排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政权建立:220年,称帝,定都,国号魏。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史称蜀汉。
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的治理。
2.西晋统治(1)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
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中国以外的周边各族,被视为蛮、夷、戎、狄。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集解》:“诸夏,中国也”。
说明“中国”的称呼已由周室的王畿所在,扩大到所有华夏诸国。
及至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
《孟子·滕文公》:“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随着地区的开发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愈益密切,“中国”一词已发展成为华夏诸国所在中原地区的通称。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槃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北师大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
过程与方法
收集历史上中央政权加强对台湾、西 藏和新疆地区管辖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 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回答问题,提 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识读《清 朝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地理方位 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 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清初和清以前历代王朝加强 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 我们的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认 识到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 不易,应倍加珍惜今天民族团结、国家安 定的政治局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深 对台湾、西藏和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认识。
• 作业布置
进行实践探究“畅想考察” ——考察 西藏地区的风俗。
• 作业布置
进行实践探究“畅想考察” ——考察 西藏地区的风俗。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 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设立 伊犁将军,进行多伦会盟、建避暑山庄和外 八庙等史实,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认识清初民族政策刚柔 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收集历史上中央政权加强对台湾、西 藏和新疆地区管辖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 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回答问题,提 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识读《清 朝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地理方位 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 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引导学生回顾唐朝、元朝时,西藏地 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 解清代西藏地区与中央的关系。通过组织学 生讨论理解顺治、康熙册封的重要意义,以 及驻藏大臣对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了解 “金瓶掣签”制度。引导学生理解将军、参 赞的设立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重要作用。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a
19
4、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 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 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 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 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 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 港异常繁忙。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a
7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
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
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
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
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
各民族的关系。
a
3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 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 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 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 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 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 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 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 是分不开的。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元朝的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元朝的统一消除了中国境内众多割据割据势力,包括南宋、西夏、辽等等,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化管理。
这有效地减少了内外部敌对势力对中国边疆的威胁,维护了国家的边疆稳定、繁荣和统一。
2.促进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背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得以促进。
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各种民族在统治者的管理下相互交流和互动,不同民族之间逐渐混合、融合,形成了新的多元民族文化。
这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打下基础。
3.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元朝通过实行统一的行政体制、财政制度和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统一的统治结构和贸易路线,使得各个地区间的交流和贸易得到便利,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元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政策,鼓励生产和商业活动,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提升。
4.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元朝帝国的形成和统一,使得中国人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身份认同。
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元朝的统一也为后来明朝、清朝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元朝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包括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促进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等方面。
这些方面对于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时期中国境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中国以外的周边各族,被视为蛮、夷、戎、狄。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集解》:“诸夏,中国也”。
说明“中国”的称呼已由周室的王畿所在,扩大到所有华夏诸国。
及至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
《孟子·滕文公》:“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随着地区的开发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愈益密切,“中国”一词已发展成为华夏诸国所在中原地区的通称。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境及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国又东灭,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中部;今境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把疆界推进到今的黄河及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槃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被誉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努力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统一与多民族融合早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统一和多民族融合便有了初步的形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建立者夏禹通过各地贵族的联盟与辅佐,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
夏朝统一的过程中,夏禹积极吸纳当地各族的精英人士,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融合。
相继而来的商朝和西周时期也保持了这种统一和多民族融合的趋势。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统一成果,并通过与周边各族的友好交往,进一步扩大了统一的范围。
而西周时期,周王室采取了分封制度,通过封爵和赐姓等方式,将周边各族的族长和贵族置于统治之下,实现了多民族的共存与统一。
二、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一之一便是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通过强大的武力和辅佐,先后征服了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在秦朝的统一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法律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灭族政策,削弱了各民族的权力,降低了各民族的地位,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满和动荡。
三、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展与汉化影响隋朝的统一将南北各民族聚集到了一起,隋文帝制定了许多措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唐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通过军事力量和移民政策,向西扩展并吸纳了更多的民族,中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在唐朝时期,汉化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华夷之辨显著加剧,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汉化和统治。
四、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另一次重要的统一是元朝的统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除了蒙古族人的主导外,也吸纳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使得多民族的交融和融合得以实现。
五、清朝的统一与少数民族自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高中历史高考复 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表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由活跃、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某某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政治:1、明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原因:、、、。
口号:。
政权:。
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年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变革:一条鞭法:目的:。
内容:。
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内容:。
意义:。
经济: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缓慢发展:出现:条件:、。
时间,地区,部门,标志。
清朝前期缓慢发展:表现:、。
缓慢原因:。
民族关系:1、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
(四)文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红楼梦 曹雪芹(前80回曹雪芹写作,后40回高鹗续写) 地位: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原名:《石头记》 出版时间:乾隆晚期 内容:《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
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的历史命运。
三、小结
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的统一 巩固统治的措施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台湾、西藏、新疆) 经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政治: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设立、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文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和京剧艺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目
录
1
2
清朝的统一 巩固统治的措施
1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经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政治: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
文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清朝的统一
起源:靺鞨(唐)——女真(金)——满洲(清) 发展: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
内容:①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②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 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评价:好: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坏(影响):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阶段特征
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 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
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 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夕阳与曙光)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封建专制制度达 到顶峰
封建自然经济占 主导,资本主义 萌芽缓慢发展
西方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重商主义,政府 鼓励对外扩张,18世纪中后 期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
对外 “海禁”“闭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关系 锁国”
7、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地位、特点、 影响及明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 (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 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经济: 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条件(3)政策: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对科技 的支持和重视。(4)文化: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5)对外:民族交 往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科技进步。(6)源泉: 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7)主观: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和创造;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 索精神。地位: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 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停滞。
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 到来,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成为世界文 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理解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理解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指由若干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它们通常会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有独特的历史,让这个国家充满异域风情,但是也会因此而带来文化冲突,民族间的心理不适应从而导致治安失灵,滋生种族仇恨,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因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为基础,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社会行为,在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文化文明等方面加以保护和尊重,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与教育,使不同民族更好地了解各自文化特点,增进彼此了解,消除民族间的歧视和偏见,提高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之间共同进步,建立繁荣发展的多民族国家。
;。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复习重点
知识[一]政治: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作用;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及“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几项政治制度。
[二]经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三]对外关系文化: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四]文化: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认识1、明朝建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专制。
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这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大明律》是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工具。
其制定,是明代强化皇权的又一种表现。
特务统治,也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4、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正是其产生的根源。
5、东林党揭露魏忠贤的专横,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危机。
6、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
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7、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其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是皇权越变越大,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8、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明朝后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9、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10、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1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同分裂和叛乱势力斗争,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区、台湾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归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清朝的疆域,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12、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13、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政权演变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南京。
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后即皇帝位,
(1421年迁都北京)。
明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宦官
专权及土地兼并剧烈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并引发农民战争。
1644年李自成农
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后金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领导下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
后迁都沈阳,以加强对明朝的
攻势。
清朝
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金为清。
1644年入关进京,正式开始对全中国的统
治。
接着清军南下与汉族官僚地主继续镇压农民起义军,至南明小朝廷灭亡,
清基本统一中国。
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为辛亥
革命推翻。
制
度政明朝君主
专制加强
1、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a.在中央,废丞相制,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权空前
提高。
b.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大权统归中央。
策 c.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
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4、采用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1、清初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2、雍正帝设军机处。
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后撤销),标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3、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按军事组织的形式建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等职能。
使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闭关政策
1.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使逐渐落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