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法治保障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破坏和威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一目标既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也涉及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总体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法治保障和人人参与。
首先,生态优先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生态优先,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保护红线划定,阻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
通过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动绿色发展需要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
通过加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这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资源环境税改革等措施。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强化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保障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法治保障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这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明确各方责任,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最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人人参与。
通过促进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个人需要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和环保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023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心得3篇
2023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心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国家的复兴必然要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思,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之美助推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以生态之美聚产业,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的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在于农业的兴盛,农业兴盛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生态,良好的生态为农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前,绿色农业大行其道,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群众对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尤为偏爱,良好的生态在助力绿色农业的同时,其绿水青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本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置身其中可以忘却忧愁与烦恼,是天然的休闲场所。
广大党员干部,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做好乡村产业,就要抓住绿色农业与休闲观光这两条根本之路,通过在本地的细致走访考察,在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农产品与合适的休闲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与休闲方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以生态之美牵人才,筑牢乡村振兴之本。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的振兴,人才是创造一切的前提,在当前新农业模式、新的乡村生产关系的背景下,我们都急需一批高素质人才。
但高素质人才大都聚集在城市,乡村高素质人才较少,乡村是田园风光、农家特色、山水宽广,有别于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有着一份恬静、淡然之美,乡村的独特之处,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牵引人才到乡村的机会,我们要充分把握乡村独有的特色风光,以灵活机动不拘泥形式的方式牵引人才,让高素质人才在下乡工作的同时感受乡村气息。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对自然进行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了法治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力度来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本文将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探讨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一、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立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可以确保各项环境政策的顺利实施。
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明确人们的环境权益,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和惩罚措施。
这些法律应当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大气、水域、土地等多个领域。
同时,还应当注重协调各个法律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执法力度的加强法律制度只有得到有效的执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法人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他们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对于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要及时处理,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同时,应当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
只有加强执法力度,才能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司法保障的强化司法是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
当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发生时,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处理。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审理此类案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司法机关也要及时回应公众的举报和诉求,加强司法公正和透明度,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
只有司法保障得到强化,才能对违法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免受破坏。
结语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和强化司法保障,可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共同营造绿色宜居的美好家园。
以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的文章,请您参考。
我国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看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我国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看法。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管理环境污染源,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要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们需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三、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之一。
为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投入。
要建立健全绿色产业政策体系,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四、鼓励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还需要加大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引导。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减少能源消耗,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鼓励骑行、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减少交通排放。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型,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低碳生活。
绿色生态文明须以法治为保障
绿色生态文明须以法治为保障入冬以来,持续弥漫于我国许多地区的雾霾再次引发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强烈关注。
将绿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绿色必须以法治为保障,法治是党和国家加强环境治理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与方式,生态法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加快生态立法进程,进一步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尽快将环境权写入宪法。
纵览世界环境权立法实践,环境权入宪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将环境权转化为宪法上的公民权,通过宪法宣示环境权的内涵与价值,才能为环境权的保障和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坚实基础。
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法的地位与层级。
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应当对环保法修订实施以来已有的创新做法进行进一步提炼,上升为法律制度。
笔者认为,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以后可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从地位和内容方面更加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统帅作用,并以此协调环境保护基本法与各单行法的关系。
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构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体系。
修订后环境保护法可定义为环保领域基本、综合性法,并首次规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为推动环境保护法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一步,要明确环境权的基本概念,确定公民环境权的基本内容、主张方式、诉讼原则等,为环境执法、环境诉讼等单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支撑与遵循依据。
同时,推进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修订与完善,努力建构权责清晰、衔接有序、系统完整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探索环保警察执法新模式,不断增强生态执法刚性近20年来,环境保护法律执行“难”“软”“疲”的问题,促使理论界与实务界将目光投向了警察权,环境保护警察呼之而出。
目前,环境保护警察的实践探索存在两种模式:一是环境保护部门主导模式;二是公安机关主导模式。
这两种模式在实践运行中各有优劣,学术界也莫衷一是。
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5)2.1 绿色发展定义 (6)2.2 绿色发展内涵 (7)2.3 绿色发展意义 (8)三、中国绿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10)3.1 中国绿色发展成就 (11)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2)四、“中国方案”的总体框架 (13)4.1 基本原则 (15)4.2 主要目标 (16)4.3 重点任务 (17)五、“中国方案”的实施路径 (18)5.1 绿色经济 (19)5.2 绿色产业 (20)5.3 绿色能源 (21)5.4 绿色城市 (22)5.5 绿色乡村 (24)六、“中国方案”的保障措施 (24)6.1 政策支持 (26)6.2 技术创新 (27)6.3 培育新动能 (28)6.4 国际合作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结论总结 (31)7.2 展望未来 (32)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碳排放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方案”涵盖了绿色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与绿色产业等。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决心,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文档通过详细阐述“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实施路径和成功案例,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
结合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对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巨大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年度绿色发展工作总结(3篇)
第1篇2022年,我国绿色发展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以下是对本年度绿色发展工作的总结。
一、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本年度,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一方面,修订完善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们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3%,重污染天气天数减少14.6%。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4.3%。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我们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领军企业。
新能源汽车、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绿色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四、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我们积极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在交通出行、购物消费、垃圾分类等方面,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绿色发展治理,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存在问题及展望尽管本年度绿色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能源结构仍需优化,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总之,2022年我国绿色发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治保障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治保障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法治保障则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治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例如,对于新兴的环境污染形式,如电子垃圾污染、光污染等,需要及时纳入法律规制的范畴。
同时,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对于企业的污染排放,应当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惩罚措施,以遏制其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其监管职责和失职问责机制,确保其有效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
其次,严格的执法监督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这需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
执法部门应当加强日常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执法合力。
例如,环保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应当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还应当加强公众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执法监督中来。
对于公众举报的环境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和处理,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
再者,公正的司法审判是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
法院在审理环境案件时,应当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法作出判决。
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应当给予严厉的制裁,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同时,应当建立专门的环境法庭,培养专业的环境审判法官,提高环境司法的专业化水平。
在司法实践中,要注重运用恢复性司法理念,对于受损的生态环境,要求责任人采取修复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与路径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开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本文将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一、绿色发展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减少环境污染。
2. 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广循环经济、发展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3. 推动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加大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保护力度,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 培育绿色文明: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重视度,增强绿色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和积极践行以下路径:1. 产业升级和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产业的开展。
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结合,提高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2. 改革和法治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打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 培育绿色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树立绿色发展观念。
通过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环保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吸引境外绿色资金投入到中国的绿色项目中。
法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法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引言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而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法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法治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与法治的关系1.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加剧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给人类和地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威胁到生命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法治的概念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规范行为,保障公正、稳定和可预测性的社会秩序。
法治通过建立法律框架和执行机构,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
3. 法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需要法治的支持和保障。
法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法治保障环境权益1. 立法保护环境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环境权益的保护范围和要求,规范公民、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2. 环境监管和执法法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是环境监管和执法。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执法系统,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惩罚违法者,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破坏的发生。
3. 环境公益诉讼法治还提供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途径,公民、组织和环保机构可以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保护环境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1. 绿色经济的法治支持法治可以通过鼓励和规范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例如,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 环境信息公开透明法治还可以促进环境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部门应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提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相关信息,增加社会监督和参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效力。
3. 跨国环境治理的法治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跨国合作来解决。
法治可以为各国之间的环境治理提供法律框架和规则,促进跨国环境问题的协商和解决,构建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为了推动广西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为此,我们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保护好广西的绿水青山。
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我们将推动资源型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绿色技术和装备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广西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将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法治是保障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相衔接,形成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广西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引进和合作,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广西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实施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我们将加快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广西、绿色广西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挑战。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而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小培养人们珍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现状。
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教育,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第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基础。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对违法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
同时,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引导社会各界共同遵守环保法规,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氛围。
第三、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朝着环保、节能、低碳的方向发展。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生态价值和环保效益。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加强对各类环境污染源的监管。
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改善大气质量和水质状况,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
第五、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推动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加强跨国界环境问题的协调与合作。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全力以赴,形成合力攻坚。
只有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碧水、青山。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思路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思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如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发展。
相反,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系统完整,全面协调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系统完整、全面协调。
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全方位、全过程上加以考虑和协调。
三、法治保障,强化治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法治保障、强化治理。
严格执法、重拳打击环境犯罪和违法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推进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增强监管执法的效能,加强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促进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有效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国际合作,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合作、共建共享。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中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等重大环保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公平、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纵向的协调和横向的联动。
整体系统观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法治保障
整体系统观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法治保障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紧迫任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未来。
在此背景下,构建与整体系统观相适应的法治保障,对于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系统观强调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全面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系统的视角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法治保障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力量,能够为碳中和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规范各方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将从整体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法治保障。
分析当前碳中和法治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碳中和法治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结合具体实践,探讨如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碳中和目标的法治保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体系统观下的碳中和目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整体系统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强调,碳中和不仅是单一的环境保护行动,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
在这一观念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协同行动。
整体系统观要求我们将碳中和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整体系统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应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整体系统观还强调政策与法治在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法治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法治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保障呢?首先,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复杂,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比如,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应当制定更加严格、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明确污染者的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同时,对于新兴的生态领域,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也需要及时填补法律空白,做到有法可依。
科学合理的立法理念不可或缺。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应当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
不能仅仅在环境问题出现后才进行处罚和治理,而要通过法律手段提前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
例如,在项目建设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应当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保护。
严格公正的执法是关键环节。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再完善的法律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
环保执法部门应当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在执法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防止权力滥用和执法腐败。
健全的司法保障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公民、社会组织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有效的救济。
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环境法庭,培养专业的环境司法人才,提高环境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司法实践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
实践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实践途径:
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布局,确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法治保障: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执法力度。
建设法治保障体系,通过法治手段推动企业和公众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
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重点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推动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
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环保责任感的公民。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等国际倡议,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这些实践途径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法的法治保障与效果
生态环境法的法治保障与效果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于201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并于2018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
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通过法治手段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法在保障生态环境中的法治作用及其效果。
二、法治保障法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法的出台以及对其执行的要求,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首先,生态环境法的出台将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过去,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执行力度有限。
而生态环境法的制定,使得环境保护有法可依,确保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法律的实施能够约束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行为,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对环境进行保护,从而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其次,生态环境法的执行需要依靠司法机构的支持。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通过司法机构的介入,能够确保法律得到公正执行。
特别是对一些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如非法排污、野生动物交易等,司法机关能够依法追究责任,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起到震慑作用。
最后,生态环境法的执行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法律的执行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公众监督的机制以及环保组织的参与,都能够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并提供法律支持。
此外,企业和个人也应当树立法律意识,主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法治效果生态环境法的出台以及执行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法治效果。
尽管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法在保障生态环境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首先,生态环境法的实施通过惩罚机制有效遏制了环境侵害。
生态环境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设立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例如,对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严重违法者面临巨额罚款甚至是刑事处罚。
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1.1 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总体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这些规划为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
1.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政府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1.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能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2.1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中国政府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了一批绿色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技术研发。
近年来,中国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技术突破。
2.2 推广绿色技术应用中国政府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应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
例如,中国钢铁行业积极推进“绿色钢铁”建设,提高钢厂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程度。
三、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3.1 发展循环经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废旧塑料回收率不断提高。
3.2 发展绿色金融中国政府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产业,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中国设立了绿色信贷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
3.3 发展绿色消费中国政府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推动绿色消费成为社会风尚。
法治环境保障措施
法治环境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法治环境保障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首先,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要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执行的效力和公正性。
同时,要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二、加强环境监管力度环境监管是保障法治环境的关键环节。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首先,要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取环境质量信息,增强环境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另外,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高效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确保环境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查处。
同时,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环境执法的震慑力。
三、强化环境责任追究环境责任追究是法治环境保障的重要内容。
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包括加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和加强行政和刑事追责。
首先,要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环境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责任主体和赔偿标准,实现环境损害的全面修复和赔偿。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环境行政和刑事追责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法治环境保障的重要支撑。
加强国际合作包括加强国际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和加强跨国执法合作。
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法律体系的建设,参与国际环保议题的合作和磋商,推动国际环保法律标准的制定和落实。
其次,要加强跨国执法合作,建立健全的执法信息交流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大对跨国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共同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法治环境保障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推进绿色发展包括加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的应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对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几个重要的举措。
一、环境保护对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密不可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的积累和恶化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我们需要保护环境资源,推动绿色发展。
首先,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是消耗资源、排放污染,导致环境破坏。
而绿色发展强调的是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环境保护,我们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保护水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最后,环境保护可以推动科技创新。
在环境保护的推动下,各个行业对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各国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首先,加强环境立法和政策支持。
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生活方式。
其次,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的落实。
再次,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法治保障作者:张定乾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28期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也是我们党在21世纪,面对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更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文章就“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法治保障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绿色发展;五大理念;法治保障“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隋况新问题,适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也是我们党在21世纪,面对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更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就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法制保障进行有益探讨一、“绿色发展”的总述(一)“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内涵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而言,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
其内涵的发展模式囊括:1.均衡发展;2.节约发展;3.循环发展;4.低碳发展;5.安全法发展;6.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行为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包含: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绿色政治生态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社会发展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引领中国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
(二)“绿色发展”的意义面临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当前中国经济下滑需要,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理念,也是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化解危机、迎接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我国“绿色发展”的现状(一)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上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贫国。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然而,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气候变化的压力,今后我国如何就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因为这一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了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发展进程的拦路虎,导致我们不得不重视资源环境这个新问题。
(二)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1.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状况目前我国江河湖泊的水质70%被污染75%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状况,同时蓝藻水频繁爆发,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湖泊萎缩、功能退化、湿地减少等现象。
由此引发淡水资源短缺、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严重制约着区域发展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2.目前我国的空气资源环境状况“经济高速增长,汽车保有量剧增,空气污染严重”。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所主任庄国顺教授说:有些城市甚至在卫星云图照片上看不到了,且一年有1/3的时间看不到蓝天。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对生存环境构成的潜在威胁。
3.目前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联合国建国的数据显示:2015年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从经济损失看,中国排第二位,为136亿美元。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象、地震、旱涝、海洋、地质、农业和林业等七大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灾害损失急剧上升。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的思路(一)编制“绿色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搞好顶层设计,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首先划定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限制过度开发利用的“高压线”、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要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和开发强度及用途用量,着力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
其次严格市场准入红线。
严格限制市场主体行为,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天花板“限用”,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确保形成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格局。
最后要严守土地利用红线。
推动城镇化与严守耕地红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科学划定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走出一条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提升“绿色实力”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积极顺应“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趋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三)构筑“绿色屏障”坚持系统、辩证的生态方法论,打造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绿色谱系”,构筑绿色发展的保护屏障,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积极探索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全民共同参与的绿化之路。
打好治理“组合拳”,构筑制度“防波堤”。
以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农业水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治理,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破除制约生态环保的制度性藩篱,探索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用好执法“杀手锏”,构筑监管“防火墙”。
环境执法和监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利剑”。
必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努力建设群众放心、安心、舒心的美好家园。
(四)做足“绿色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把“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群众才会有更多舒适感、获得感、幸福感。
培育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共识”。
首先,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处处事事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其次,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生活行动,真正“化”在衣、食、住、用、行、游的点点滴滴。
最后,让绿色走进民生。
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危旧房和城市城中村和旧楼区改造、农村改水改厕、地下管网建设、绿色出行等,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四、“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法治是绿色发展的最好保障方式。
因此,未来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法治体系,以创新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机制为抓手,以及完善司法保障机制建设为基础显得十分必要。
(一)加强地方立法,细化法规内容绿色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和发展大计,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做好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
以南阳为例,应尽早出台《南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南阳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条例》、《南阳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南阳市内河水质保护条例》、《南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南阳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南阳市湿地保护条例》、《南阳市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在法规中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免用“法无授权不作为”来推卸责任。
(二)创新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1.成立新的专门管理机构,适当增加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权力。
以南阳为例。
如成立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把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以更好发挥生态建设作用。
具体来讲,就是在涉及环境污染的案件中污染企业往往对环境管理部门的处理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常常出现环保部门多次责令停产整改,污染企业仍然违规生产的情况。
由于环境管理部门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法律也未赋予其采取一定强制措施(如停水、停电、强制关停机器等)的权力,行政机关面对此类企业往往束手无策。
建议立法适当增加行政机关此类权力,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扭转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
同时,加强被处罚企业的诉讼保护,如行政机关存在滥用职权,违法停水停电的,被处罚企业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创新司法体制。
以南阳为例。
如成立南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南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分院、南阳市中级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以充分发挥用司法手段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
(三)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全面评估项目实施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山水开发利用备案机制,通过采取保护性开发、一般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措施,保证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
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国家、省政府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设备的租赁融资,激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力。
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加大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补偿范围、深化补偿内容、增加补偿资金,在市域范围内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
积极推进在省级以上层面建立跨流域的补偿机制。
三是完善生态保障监管机制。
探索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盘活市场资源,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林地林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
四是完善生态考评机制。
推进生态GDP核算制度,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绿色GDP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建立统一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的层级,设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分类、分区目标考核办法。
严格落实“党政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的内容,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坚决不提拔、不重用,以引起重要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