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1、周奴隶主贵族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2、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3、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五行说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元素,也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并可以说是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文,并将这些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就是“铸刑书”。
晋国叔向曾写信表示反对铸刑书,说有了成文法,老百姓就会“弃礼而征于书”放弃礼制而去查法律条文,想办法钻空子逃罪,再也不怕他们的上司了。
这就是“礼法”之争。
5、“礼法”之争与“古今”之争相联系。
商鞅变法时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反对者却说:“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在商鞅看来,汤、武所以王天下,正是由于他们不迷信古代;而殷夏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他们死抱着已经过了时的制度而不肯改变。
6、“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承认对方的心和我的心有共同的理性标准。
7、简述墨子“三表”内容:(1)、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2)、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8、“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认为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乎规律的运动。
9、《老子》的朴素辩证法的局限性:(1)、他不知道在指出了在肯定到否定因素后,还要“指出否定的东西与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指出“从否定道与肯定的东西的统一”《老子》一书看不到发展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运动。
(2)、《老子》作者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他只能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612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
612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
1.《庄子》:由庄周所著,主要探讨人生哲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2.《道德经》:由老子所著,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探讨如何通过道来实现人生价值。
3.《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4.《墨子》:由墨子所著,提出了“兼愛”、“非攻”等思想,主张以宽大、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
5.《孟子》:由孟子所著,主要探讨仁、义、礼、智等方面的问题,被视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6.《荀子》:由荀子所著,强调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等思想,被视为道家与儒家之间的桥梁。
7.《管子》:由管仲所著,主要探讨国家治理、政治哲学等问题,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8.《韩非子》:由韩非所著,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学的代表作之一。
9.《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预测性经典之一,通过卜筮和解卦等方式来预测未来。
10.《史记》:由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汉朝的历史。
以上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书目中的十种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揭示思想的智慧与深度。从两汉到现代,了解中 国文化的精髓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
1 触类旁通
古代哲学思想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提供了通往其他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
2 崇尚和谐
古代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准则。
3 追求真理
介绍外来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启发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2
反思传统
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主张变革和创新。
3
文人哲学
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体现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现代化以后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 带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
1
玄学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追求超越感官认识的真理。
2
佛教
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个人修行和悟道起到了重要影响。
3
道教
发展出独特的修身养性和炼丹术,探索灵魂的转生和超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五代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
重视经世致用的实践,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禅宗佛学
强调体悟和内心的静默,寻 求独特的觉悟和解脱之道。
现代主义思潮
引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反 思传统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Neo-Confucianism
继承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 教相辅相成,强调心性和尊 崇理性。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
整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提倡 心学和理学,强调理性和道德修 养。
刘基心学
强调人性善良,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以下是英汉对比的中国哲学简史:先秦时期英文名称:Pre-Qin Philosophy中文名称:先秦哲学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涌现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英文名称:Confucianism中文名称:儒家简介: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道家英文名称:Taoism中文名称:道家简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道”的观念,强调随性而生、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等思想。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英文名称:Mohism中文名称:墨家简介: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贪欲、奢侈,主张爱人如己、国家公益、天下为公。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后来逐渐式微。
法家英文名称:Legalism中文名称:法家简介: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重视法律制度、推行奖罚分明。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名家英文名称:School of Names中文名称:名家简介:名家思想主要关注语言和辩论,提出了诸多关于名实、名辞、词语意义等问题的理论。
名家学说在先秦时期较为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
秦汉时期英文名称:Qin and Han Philosophy中文名称:秦汉哲学简介:秦汉时期,儒家成为了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而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唐宋明清时期英文名称:Tang, Song, Ming, and Qing Philosophy中文名称:唐宋明清哲学简介: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清代的孔孟学派、道教思想等。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远古时期便有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拥有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及其流派,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儒、道、墨三家思想入手,较为详尽的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具有良善的本性,但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可能会产生恶习。
因此,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图通过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管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仁政”、“民本”的思想,强调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以人民为中心来治国。
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程颐、朱熹等人则进一步发挥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道统天下”等理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而唯有道是恒久不变的。
他主张人应该尽量追求自然真实,勉励自己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不要过分执着于世俗名利。
而后来的道家思想家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物我两忘”的主张,宣扬“逍遥游”的生活方式,认为人应该自由自在,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
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艺术和文学风格。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爱人之义,利物之情”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道德标准。
他反对百家争鸣,主张“非墨则伤”、“无事则创”,以此宣扬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的墨家还发明了各种工具,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与文明领域的瑰宝。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史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以德配天: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
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
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指过程和规律。
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
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
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雍也》5、忠恕: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它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之情,并试图通过崇拜自然神灵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
这种宗教观念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第三个阶段是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礼法之道,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道家阶段,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追求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阶段是墨家阶段,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强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
墨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六个阶段是法家阶段,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权威和秩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个阶段是佛家阶段,佛家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提倡修行和慈悲,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经历了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这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这些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对中国智慧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儒家学派的祖师。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发扬者,他强调仁爱和天命,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有关观点。
朱熹则强调儒家思想的精华赤化,将儒家思想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影响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
道家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在古代哲学史上与儒家思想齐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等。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基础,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所以,老子的思想关注生命的平和和节制,以及通过抛弃拘束来达到自由。
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强调人们需要放弃一切的欲望和追求,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列子则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练习和修炼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墨家思想流派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友爱、克己等精神。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况等。
墨子被尊为墨家学派的祖师,强调“兼爱”、“非攻”等思想,提出以“相爱”、“中和”和“节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荀况在哲学思想方面主张去除做作,提出了“天人相应”这一思想,认为人们的言行和思想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法家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制、秩序和真理的精神。
法家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李斯等。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中国古代哲学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 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的“推天道 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 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
01 发展历史
03 趋势
目录
02 使命
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 期的哲学。
发展历史
诸子哲学
上古哲学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 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 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 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中国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 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曾对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内在超越
价值观的基本态度。 与以人为本的精神相一致。 所谓“内在”,是指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 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的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拯救与 超拔;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 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 性与内在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同彼岸世界相联系,因而没有神性 的意味。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有容乃大
兼容性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 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展中国哲 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相 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的 理论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人性本善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孟子· 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与生俱来“四端”,即儒家极其强 调的仁、义、礼、智。
中国古代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深深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读后感,并总结我对其中几个重要思想的理解。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在古代,中国哲学家提出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论等各个领域。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种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那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仁、礼、义、智、信等美德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理解到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只有个人修身齐家之后,社会才能得到稳定和繁荣。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通过顺应自然而达到生活和谐的重要性。
我也学到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史还涉及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墨家、兵家、阴阳家等。
每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彰显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多元性。
这让我思考到,一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以促进共同的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史,我对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长了见识。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认识到自身的文化根源,也让我对自身的发展和修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通过本次探索,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史所蕴含的博大精深。
这门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机会。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过去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的社会和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与特色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与特色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之一,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特色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儒、墨、道三家思想。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爱、道德和正确行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墨家强调“兼爱”,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和流血,提出“非攻”思想,为和平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而道家则强调“自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然,适应自然,追求道德、艺术、宗教的完美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和衍生,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派别和思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是唐代和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包括韩愈、柳宗元、苏轼、朱熹等人,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高峰和巅峰。
此外,明清时期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化。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文主义中国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在中国的哲学中,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应该拥有自主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中国哲学的人文主义基础。
2. 和谐观念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谐,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和调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只有追求自然和谐,才能实现宇宙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有思想。
3. 精神主义中国哲学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精神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形态。
在中国的哲学中,人的灵魂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应该关注和培养精神世界,发掘智慧、良知和道德,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4-14
19
4、真空教
真空教又名真空道、空道。清同治 元年(1862)由江西寻邬人廖帝聘创立, 是一个以戒除鸦片烟瘾和治病疗伤为活 动内容的教门。该教以“复本还原,归 一归空”为教旨,以静坐禅悟、戒除烟 瘾为传教手段,吸引信徒。
2011-4-14
20
5、一炷香教
一炷香教,由山东商河县董四海创 立。是清代活跃于华北、东北地区的民 间教派。因要求教徒每日面跪一炷香, 默祷天地练功修行而得名。该教教义以 道教丹道思想为核心辅以儒家纲常伦理 纲常思想。
该教理论体系重要部分——九序功 法,是以道教内丹理论为核心,融合儒、 释两教修身养性法则而成。该法由九个 逐渐深化、层层递进的修炼程序和意境 组成:
2011-4-14Fra bibliotek30第一序: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 第二序:周元,效乾法刊坤立极 第三序:通关,支窍光达以炼形 第四序: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第五序: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第六序:凝神气穴,以媾阳丹 第七序: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第八序: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第九序:虚空粉碎,以证极则 (《林子全集》元集四册《九序
2011-4-14
28
林兆恩所描绘“夏”的形态特征: 以言乎期居,吾身之广居;以言乎其位, 吾身之正位;以言乎其道,吾身之大道。恍恍 惚惚、杳杳冥冥,涅磐妙心,普现一切,塞乎 天地之内;超乎天地之外,先乎天地之始,后 乎天地之终。(《三教正宗统论》卷三《原 教·说夏上》)
2011-4-14 29
2、修炼方法的影响
2011-4-14 18
3、罗教
罗教又名罗道教、无为教,是活跃于明清 两代的重要民间教派。明代正德年间,由山东 莱州人罗梦鸿所创,其被后世门徒奉为“罗 祖”。该教主张融合三教,倡导禅宗顿悟说, “见性明心,即可成佛。”罗教反对诵经拜神 像,主张清静无为,一心修道,吃斋行善,不 拘在家出家皆可悟道成真。
2011-4-14
23
明清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众多民间教 派几乎没有一支不受到道教理论的影响与渗透。 道教神祗经过筛选、改头换面后成为民间宗教 信徒顶礼膜拜的最高神格。此外,民间宗教的 教义体系(宝卷)、道场、斋醮仪式等方面都 与道教影响紧密相关。
2011-4-14
24
(一)三一教与道教
2011-4-14
2011-4-14
9
3、道教衰落的原因
正统道教势力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 了统治阶级的防范与制约之外,还可以从其他 方面予以考查:第一,道教上层人物因循守旧, 导致教义理论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无甚大变 化。第二,道教内部宗派林立,难以真正协调, 这削弱了道教的整体力量。第三,西方启蒙思 潮和宗教组织在中国之流播,这对道教的存在 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1-4-14
27
夏也者,大也,而太极在其中矣。太极而 阴阳也,阴阳统于夏,阴阳而五行也。五行统 于夏。退藏于密,即儒之夏;谷神不死,即道 之夏;如是降伏,即释之夏。光明藏者,夏也。 活泼泼地者,夏也。玄关窍者,夏也。呼吸根 者,夏也。乐处者,夏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者, 夏也。—贯者,夏也;而得一归一者,亦夏也。 执中者,夏也;而守中空者,亦夏也。(《三 教正宗统论》卷三《原教·说夏上》)
第八章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
2011-4-14
1
明清两代是道教由兴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期。 在这一时期,道教衰落的态势较为明显,道教 教义、经卷、科仪等基本沿袭旧习、鲜有创新。 但上层道教的衰落并未使道教销声匿迹,而是 转向民间,在下层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道 教的某些思想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众多新兴民 间宗教所吸收、融合,成为各民间教派的思想 来源。
又云: 修行如同去纺棉,莫把工夫当等闲。 未纺先寻清净处,莫把六门紧闭关。 纺车放在方寸地,巍巍不动把脚盘。
2011-4-14
40
(三)刘门教与道教
2011-4-14
41
刘门教又称刘门或刘沅道,是一支 由学术团体演化而成的民间宗教。创始 人刘沅,四川双流人。刘门教尊崇陆王 心学,倡导清静虚元,将“心性之学” 与“丹道之法”融为一炉,创刘门静坐 功法。
2011-4-14
42
1、“儒道互融”的丹道理论
教主刘沅首先从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的 《太极图》入手分析该图与道教《无极图》之 间的渊源,进而驳斥宋明理学家虽以儒家正统 自居,但实际谬误颇多,并暗示儒学正统中也 涵含着浓厚道教色彩,从而为其“儒道互融” 的丹道理论做好铺陈。
2011-4-14
43
2、功法中的道教因素
刘门教中道教色彩更突出表现在传道功法 方面。如刘沅说: 道家言虚无清净,即静养之时神凝气聚, 一念不生,得受中之本然耳。此寂然不动之神 即天命之性。《易》所谓乾元一气。养气者聚 神气于中本,一念不生,万缘屏绝,是为止至 善。果然到定静安境界,神气凝结,有诸色了,
2011-4-14 44
是为立命,道家谓之了命。再加涵养之功,日 用伦常毫发不苟,久久充实矣。以一元之神运 一元一气,道流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 离宫腹内阴”。名取坎填离。坎离变成乾坤, 复还先天乾坤本然。神,火也;气,药也,以 神养气,喻为以火炼药性藏于乾窍,称为乾鼎, 命藏于坤窍,称为坤炉。(《槐轩全书·子问》 卷二)
2011-4-14
14
(三)民间宗教的主要派别
2011-4-14
15
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教派有: 黄天教、红阳教、罗教、真空教、一柱 香教、黄崖教等,下面就对这几个教门 作简要介绍。
2011-4-14
16
1、黄天教
黄天教,又名黄天道、皇天道,于明代嘉 靖年间由直隶万全人李宾创立。创教不久,迅 速传至直隶、京畿、山西等地,明末清初传入 江浙一带。该教崇奉道教内丹派,强调性命双 修,修炼内丹。同时又吸收佛教教义,供奉佛 教神灵,是一支以“佛道相混,外佛内道”为 特征的民间宗教教派。
2011-4-14
功》)
31
这一过程也正是道教内丹理论所描 述的三个阶段:炼精化气(九序功第 一——三序),炼气化神(第四——六 序)、炼神还虚(第七一九序)。
2011-4-14
32
(二)八卦教与道教
2011-4-14
33
八卦教是清康熙年间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 创立,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教派之一。 八卦教又名五荤道、收元教、清水教、天理教 等多个教名,体系庞大,教义复杂。该教通过 宣扬修炼其内丹功法可长生成仙,吸引信徒, 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下层民众中 广泛传播。
2011-4-14 12
2、民间宗教的源头
中国民间宗教源远流长,其思想萌 芽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血食”、 “祭鬼”等巫觋习俗及自然崇拜、灵魂 崇拜等民间信仰。明清两代是民间宗教 的高潮期。
2011-4-14
13
3、民间宗教发展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共出现过 近二百种民间教派或结社组织,几乎遍 布全国绝大部分区域。这些民间宗教组 织以传教的形式在下层民众中秘密传播 各种思想,为组织发动农民起义积聚力 量,以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2011-4-14 2
一、正统道教衰落与 民间宗教流衍
2011-4-14
3
历经了宋元时期的兴盛,道教发展 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渐衰落。封建统治者 出于维护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在思想意 识形态方面加强控制,对包括道教在内 的宗教组织采取更为严历的抑制政策。
2011-4-14
4
(一)正统道教的衰落
2011-4-14
25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明万历年 间福建莆田人林兆恩创立。这是一支由 倡导“三教合一”为宗旨的学术团体演 化而成的宗教组织。三一教与道教的密 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2011-4-14
26
2、道本体论的影响
深受阳明心学影响的林兆恩试图以 儒教为主体,以心学理论改造道、释二 教的宗教观,最终构建“即心是夏”、 “以夏为宗”的三一教理论体系。何为 “夏”? 林兆恩解释说:
2011-4-14 35
2、教义内容与道教的联系
该信仰更主要是中国民众传统家族观念与 道教“返本复原”、“复归于无极”观念相结 合的产物。迷失本性的芸芸众生离开“真空家 乡”流落于尘世,饱受劫灾,只有迷途知返, 弃绝诱惑,“返本还原”回归于“真空家乡”, 重返无生老母身边,才能得到最终解脱。
2011-4-14
2011-4-14 37
4、宗教戒律的影响
八卦教将道释两教的清规戒律与儒家的纲 常伦理融为一炉,作为教规,约束门徒: 仁者不杀谓之良,良善慈悲为仁常。 义者不盗谓之温,温柔正道为义常。 礼者不淫谓之恭,恭敬不偏为礼常。 智者不毁谓之俭,俭者从宽为智常。 信者不欺谓之让,让心不为伪信常。
2011-4-14 38
2011-4-14
17
2、红阳教
红阳教全名叫“混元红阳教”,又叫混元 教、弘阳法等。红阳教创教祖师飘高系直隶广 平府曲周县(今属河北省)人韩太湖。该教主 张三教合一,以混元老祖和无生老母为最高崇 拜神。并宣称“红阳劫尽,白阳当兴”,东土 众生皆为无生老母儿女,只有入教诵经、礼拜 飘高祖师才能脱离末劫,回归“天宫”,永伴 老母。
2011-4-14 10
道教在上层统治阶级失去青睐的同 时,其活动遂转向民间,其教义理论更 趋通俗化和大众化。道教底层的一部分 或某些道派的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民间 宗教化了。
2011-4-14
11
1、民间宗教
所谓民间宗教是相对于正统宗教(佛教、 道教等)而言的,具有秘密宗旨和仪式、以秘 密方式在民间社会进行活动和流行的各种宗教 派别和势力的统称。民间宗教主要活跃于中国 封建社会后期,是在中国传统宗教(儒、道、 释)的理论基础上融合吸收民间文化和习俗以 及宗教意识世俗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民众 性、神秘性、杂糅性、通俗性、抗争性等特点。
36
3、神祗形象中的道教因素
“无生老母”是明清民间宗教普遍信仰的 救世女神,这一神祗形象的塑造也与道教影响 密不可分。众所周知,道家道教崇尚阴柔,以 雌为尊。无生老母最高神格地位的确立正是这 一思想的反映。在夫权观念极浓重的中国封建 社会,最高女性神的出现,除了由于充满母性 温柔慈爱情怀的女神对于灾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具有极大吸引力外,不能否认道家道教“阴柔” 为贵思想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