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出走:《伤逝》与《倾城之恋》比较

合集下载

试比较子君与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不同点_杨岳华 (1)

试比较子君与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不同点_杨岳华 (1)

试比较子君与白流苏人物形象的不同点杨岳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摘要】鲁迅《伤逝》的子君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白流苏是“五四”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们在人物个性塑造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比较人物的不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两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子君;白流苏;个性;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10-0044-02【作者简介】杨岳华(1964-),男,浙江临海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五四”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她们在人物个性、塑造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子君热烈单纯而盲目脆弱,白流苏执着世俗而精明坚强子君是一个接受了新教育、新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为了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可以不顾一切。

她为了爱与旧家庭决裂,勇敢面对世人的白眼、嘲笑、讽刺。

她对涓生的感情同样热烈单纯不掺一点杂质,一心一意爱着涓生,没有一点其他想法。

她所做的这一切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她只知道自己要一心一意爱涓生,却不知道封建式的好妻子的爱让她丧失了自我,她深爱的丈夫会有一天抛弃了自己。

她出走后回到旧家庭不堪其辱而死,这体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感性、脆弱的一面。

子君追求个性解放的感情是非常热烈的。

当面对胞叔和父亲反对时,她毅然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当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和鲇鱼须的老东西监视他们的时候,她能目不斜视,看都不看他们一眼,骄傲的走了。

这是她对自由爱情生活执着追求、带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体现。

子君的思想是单纯的。

在她的想象里,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她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拥抱涓生的爱情。

她把涓生当作是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是自己的最爱,是从骨子里是爱他,是自己一生的依靠。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灸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作者自述《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缪骞人等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电影描述失婚的上海富户养女白流苏,邂逅不羁的南洋才俊范柳原,发展出一段华丽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漫天烽火下,繁华美梦虽尽碎,却造就了陷落中的范、白在香港暂过平淡的同居生活。

文学版,是以文字的形态出现;而影视版,则是大众声色的产物。

搬上银幕的张爱玲小说,保留了其故事性和戏剧性,场景转换、冲突和磨难,充斥了全文,悲欢离合之后最终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合——竟是一出刻意的电影,而电影基本上孔算不负众望,有一股子张爱玲小说淡淡的域外人的味道,此外,声色光影使其增色不少。

文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是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的,而电影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在小说中流苏的相貌只出现过一次:“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似的皮肤、“小得可爱”的脸,还有“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整个给人一种小雀儿的感觉,但到底是什么样的雀儿,那就见仁见智了。

而电影则是通过影像将想像具体化了,在电影中,白流苏的出场是在戏院。

从子君、流苏的出走看“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婚姻爱情悲剧的原因

从子君、流苏的出走看“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婚姻爱情悲剧的原因

从子君、流苏的出走看“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婚姻爱情悲剧的原因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 (5)(一)…………………………………………………………………………………………………………5(二)…………………………………………………………………………………………………………5二、 (6)(一) (6)(二) (6)三、 (7)(一)………………………………………………………………………………………………………7(二)………………………………………………………………………………………………………8注释……………………………………………………………………………………………………………………...9 参考文献 (10)后记……………………………………………………………………………………………………………………1 1摘要鲁迅名篇《伤逝》展示了子君、涓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在张爱玲著作《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看似幸福的结局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悲剧因素。

本文试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程度,爱情观念以及经济基础三个方面论述在特定时代中不同女性在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中的努力和失败悲剧的必然原因。

关键词:伤逝倾城之恋悲剧原因ABSTRACT前言“五四”文化张扬爱情至上和个性解放,为了体现其反抗性,青年们选择了离家出走,这在很多作家笔下都有所体现,如胡适的《终身大事》、巴金的《家》,这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当然,一些作家也看到了“出走”背后隐藏的种种危机,鲁迅的小说《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无疑是两部最经典的关于女性出走后的作品。

子君冲破重重封建阻碍,自以为收获到生命的全部,到头来,竟连同自己的生命和激情,一点点的被耗尽,她还没来得及争取到的女性主体地位已然被强大的时代覆盖;而流苏毅然决定“出走”,来到情人身边,还打了一场“爱情保卫战”并得到自己想要的婚姻,但也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10页word资料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10页word资料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倾城之恋》的结尾处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1]由此看来,张爱玲本人对范白二人的结合亦不完全看好,指出这二人能有这样较为完满的结局多半要感谢当时的战争。

而范白二人的情感结局之所以给人以悲凉的体验,与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

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双面人格《倾城之恋》中的两位主角分别是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主人公都不是以扁平的形象出现的,他们的表层性格是社会性格,而深层性格则是压抑住的真实的自己。

范柳原的表面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社交场上的熟手,受到不少萨黑夷妮这种等级的名媛的青睐,他喜欢懂得在场面上“长袖善舞”的女子。

范柳原最初注意到白流苏正是因为对方是一个会跳舞的女子。

范柳原早年因家庭原因产生了一定的厌世情绪,他对于两性关系抱着消极的态度。

然而,范柳原的玩世不恭来源于他内心世界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使他在内心深处并未将爱情两个字完全剔除。

范柳原一向喜欢名媛,但是作品中他却是因为白流苏像“中国女人”才对她有了兴趣。

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或者说喜欢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中国,而白流苏就是他想象中的那个中国里他认为的女人的样子。

人对陌生人往往更愿意吐露心声,起初他对白流苏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态度,但是他对白流苏的那些告白,那些深夜心声的吐露,也并非全无真实。

同样,白流苏也是个非常矛盾的女人。

她在“寄居”在自己家中的离了婚的女人,一面被家人利用一面还被视为不详。

范柳原在社交场认识的女人很多都是学着西方的女人,所以他看见了白流苏以后觉得她是典型的“中国女人”。

范柳原曾称赞白流苏的特长是低头,做小伏低也确实是白流苏的保护色。

白流苏在家的时候,家人讨论她的去留,她没有任何的反驳和回避,只是静静地听着,但是手上的汗却已经把针尖濡湿,拔不出来了。

但是白流苏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她敢离婚,会跳舞,敢苏子跑到香港去赴男人的约。

家中的白流苏和远赴香港之后的白流苏可以说判若两人,香港的白流苏好像是她压抑依旧的另一个性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倾城之恋》是两部艺术作品,它们都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形象。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塔莎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的女孩,她接受了一个男人的热情追求,并与他结婚。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塔莎在他的欺骗和背叛中受到了伤害。

虽然她是一个有钱的女孩,但她的内心却是空虚和不安的。

她试图从奢侈品和名利中寻找安慰,但最终无济于事。

相比之下,同样是一个富有的女孩,但《倾城之恋》中的白夜凝很不同。

她是一个勇敢、自信,且具有艺术天赋的女孩。

在她的父亲被流放到西域后,她被迫嫁给了降妖捉鬼的女婿,但这并不妨碍她的勇敢和坚定。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努力保持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并寻求自己对美的理解。

她的美学观念不仅使她的画作成为一种艺术价值,更显得她的内心坚强和充满智慧。

在塔莎和白夜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女性面对不同的处境和问题,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力量。

塔莎的虚荣和依赖性使她的心灵变得空虚和脆弱,她看不清周围的真相,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而白夜凝则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克服了困难,勇敢地寻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总的来说,这两个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命运。

她们的故事虽然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女性,我们应当从她们身上汲取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自己的困难和挑战,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内心和价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倾城之恋》这两部作品在展示女性形象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女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内在世界。

在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比较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们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她们的不同之处。

首先,两个女性形象都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塔莎尽管生活在充满物质享受的环境中,但她却不满足现状,她在爱情中受到了背叛和伤害,内心世界脆弱而孤独。

而在《倾城之恋》中,白夜凝在被迫嫁给女婿并被流放到荒芜的草原上后,也感到了心灵的疲惫和不安。

论鲁迅和张爱玲对爱情神话的解构——以《倾城之恋》和《伤逝》的比较为例

论鲁迅和张爱玲对爱情神话的解构——以《倾城之恋》和《伤逝》的比较为例

论 鲁迅 和 张 爱 玲 对 爱 情 神 话 的解 构
以《 倾城之 恋》 伤逝》 和《 _ 的比较为例
张永 东
( 延安 大 学 文 学院 , 陕西 延 安
【 摘
760 ) 10 0
要 】 迅 的《 逝》 张 爱 玲 的 《 城 之 恋》 是 描 写婚 恋题 材 的 小 说 。 鲁 迅 以 启 蒙 者 的 立 场 鲁 伤 和 倾 都
话, 即使 张 扬 那 么 一 下 , 免 不 了要 以悲 剧 收 也 场 。如 果说 涓生 还 算 是 才子 , 君 还 算 是 佳 人 子
比较 的方 法来 探 讨 二 者对 爱 情 神话 的解 构 , 发
掘它 们深 刻 的内涵 。
中国古 代 文 学 史 上不 乏 “ 子 佳 人 ” 的 才 式
恋》 是 张 爱 玲 表 现 婚 恋 主题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则
对于 这两 部小 说 , 论界 有着很 高 的评价 , 目 评 但 前很 少有 这两 篇小 说 的 比较评 论 。本文 试 图从
的爱 情 神话 主要是 为 了满足 读 者 的 阅读 期 待 , 那么 , 五 四” “ 时期 的爱 情 神 话则 是 张 扬爱 情 自 由 的载 体 。但是严 酷 的现实 容不得 太 美丽 的神
爱 带来 了一 线 希 望 。通 过 涓 生 的 言说 身 教 , 子 君很快 接 受 了这 些 西 方 思 想 , 以 “ 是 我 自 并 我
点 出“ 到处 都 是 传 奇 , 不 见 得 有 这 么 圆 满 的 可 收场 ” 。在 看 似 “ 满 ” 爱 情 背 后 让 人 觉 得 圆 的
就感 到 了 , …… 我 们 知 道 , 私 定 终 身 ’ 诗 和 ‘ 在 戏 曲 或小 说 上 不失 为一 种美 谈 , 际 上却 不 容 实

浅析高觉新的悲剧原因

浅析高觉新的悲剧原因

一.《伤逝》中的爱情意蕴(1)起于轰轰烈烈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而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涓生是。

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论诗集。

他同样爱得热烈,爱得纯真。

(2)归于平平淡淡在得到涓生的爱情后,子君就以为找到了幸福。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 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了油鸡与房东太太明争暗斗,性格也变得怯弱。

子君昔日的勇敢无畏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

待到失业来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的认识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3)毁于心如死灰涓生感到子君“捶着自己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寻找新生路。

一个止步不前,一个不断前进,导致涓生对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的话,导致了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最后子君抑郁而终。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爱情意蕴莎菲在北京生活时不小心陷入于三人的感情漩涡之中,苇弟深深的爱着她,莎菲却不喜欢苇弟的性格,对苇弟也仅仅是则姐姐对弟弟的感情。

她与凌吉士倒是彼此相爱,当然这是在她没发现凌吉士丑恶嘴脸之前。

但她的这份厌恶有一种言行不一,当她看到凌吉士时还是愿意和他有身体接触,甚至几天不见凌吉士还感觉少了什么。

所以她想要逃避这种生活。

对异性的失望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这个社会也把她当成“另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因为要面对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

大家都说从文章中读出在“爱我和我爱的人”之间的两难抉择。

我更多的感受是从凌吉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品行中警醒自己,在爱情的选择上,不要耽于片刻的欢乐和外表的迷惑,而应该着眼于这个人的真实心灵与思想。

探求一代人的艺术密码——读徐则臣的三部长篇

探求一代人的艺术密码——读徐则臣的三部长篇
开, 使得 故 事 时间和 叙 事 时 间不 一 致 , 节 和 事 理 上 的贯 情
个 具有 隐喻 性 的物 象 : 车 , 为他 出走 和 反 抗 的欲 望 火 作
物 。但 是 , 的每 一次 说 “ ”都 给他 带 来 更 大 的不 幸和 他 不 ,
灾 难 。“ 种种 不 幸 ”在 陈木 年看 来 ) ( 给他 无 比的压 抑 , 外在
故事 连 缀 法 )“ ” 边 喝酒 , 边 向表 弟讲 述 红旗 、 一 ,我 ~ 一 孟
的天 赋 , 望通 过 自己 的栽 培 , 希 向学 术 界证 明 小城 市 、 三
明、 秀 、 纱 周子 平 、 陈子 午和 姑 父 们 这群 外 来 者 、 边缘 人 的 北 漂 故 事 , 回答 表 弟 的 父 亲 ( 中 的 姑 父 ) 何 宁 愿 在 来 文 为
他们 对 自我位 于 其 中的体 认 。可 以说 , 部 小说 的结 构 比 这
很 多研 究 者 习 惯 把 徐 则 臣 的 创作 整 体 上 做 三 类 划
分 : 一 是关 于外 乡人在 北 京漂 泊 的 “ 漂 ” 其 京 小说 ; 二 是 其 对 于远 去 故 乡回顾 的 “ 街 ” f , 说 ; 三 是 从 小说 l 花 系 Jj j, 其 , - 0 作 形 式 上进 行 探 索的 “ 团 ” 谜 系列 。研 究 的重 点 自然 落 在
事 整 体 情节 和 事 态的 发展 外 ,整个 叙 事 笼 罩充 溢 着原 欲
的氤 氲氛 围 , 毫不 让人 感 到 它们是 几个 中篇 的连缀 。从 丝
内心 深处 和 陈木年 一样 充 满恐 惧和 无奈 挣 扎。
通 过 故事 人 的讲 述 连缀 同质 故事 的方 法 让位 于 类似 现 代 作 家 福 克纳 和 奈保 尔 们设 置 一 个人 物 来 讲 述和 体 验 ( 窥 视 ) 个世界 , 一 以此 隐 喻这 一代 人 在世 界 中 的位 置 , 以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比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比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比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倾城之恋》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本文将分别从女性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女性在文学中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形象。

作品中的赛珍珠是一个深受男性喜欢的幽灵,她不断吸引和引诱托马斯,成为了托马斯许多行动的直接动机。

赛珍珠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人性的欲望和冲动,但她也因此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人的附属品。

她与托马斯之间的感情并不纯洁,彼此间一起建立的感情,就像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一段私欲,彼此间缺乏了生命的激情和精神上的共鸣,最终两人走向了毁灭。

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则是别致的。

阮玲玉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她在激烈的争夺中展现她的魅力,也在异乡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独立。

阮玲玉醉心于表演,每一次的表演都将自己的精神,表达清晰的身份认同感,而不是完全依赖男性。

阮玲玉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深切而真诚的,她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和脆弱性,也更加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影响的价值。

在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具有差异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形象像是一个女性的投影,依附于男性和人性欲望的延伸。

而《倾城之恋》中的阮玲玉,则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她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构建出了一个独立而自成一格的形象。

可以看出,二者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路径,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也是异质的。

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倾城之恋》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由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情境所创造的。

它们侧重于体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价值取向,都是对于人生命的不同描述,但它们都展示了女性的魅力与独立,都让人们对于生命和情感等主题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理解和认识。

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形象。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10分)阅读文学经典是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最好方式之一。

()A.对B.错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句话来自()。

A.钱钟书B.鲁迅C.丁玲D.张爱玲2【单选题】(10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A.《雷雨》——蘩漪B.《倾城之恋》—白流苏C.《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D.《伤逝》—子君3【多选题】(10分)以下作品,哪些是鲁迅的()。

A.《药》B.《阿Q正传》C.《围城》D.《孔乙己》4【多选题】(10分)下列人物来自鲁迅的《伤逝》的是()。

A.莎菲B.阿QC.涓生D.子君5【多选题】(10分)阿Q精神胜利法包括哪些特征()。

A.麻木健忘、善于忘却B.欺善怕恶、欺强怕弱C.自欺欺人、自虐自慰D.自尊自大、自轻自贱6【判断题】(10分)辛亥革命使阿Q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A.对B.错7【判断题】(10分)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核心。

A.对B.错8【判断题】(10分)阿Q“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摆脱被奴役的地位继而上升到有权奴役别人的等级。

A.错B.对9【判断题】(10分)涓生为了爱情的更新、生长、创造付出了很多努力。

A.错B.对10【判断题】(10分)《伤逝》是一部描写五四青年男女爱情的故事。

以涓生内心独白,手记的形式呈现出来。

A.对B.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A.边塞B.市民C.乡土D.田园2【单选题】(10分)老舍是以()的视角为出发点来审视与批判国民性的。

A.文化B.政治C.经济D.俯瞰3【单选题】(10分)祥子的双重悲剧体现在()的破灭与()的毁灭。

A.制度;规则B.内在;外在C.理想;精神D.欲望;希望4【多选题】(10分)祥子最初的形象是()。

A.善良淳朴B.体面得体C.才慧过人D.勤劳能干5【多选题】(10分)祥子的生活目标包括()。

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

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

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作者:刘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鲁迅与张爱玲同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他们的作品无疑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时代洪流的淘洗中,我们对他们所写的故事、人物会有许许多多的见解。

本文从《伤逝》与《倾城之恋》的对比中,以爱情描写为关注点,探讨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的关怀向度,把两段爱情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加以思量。

鲁迅是从社会人生角度关注爱情,而张爱玲则是以爱情来关照社会人生。

如果说《伤逝》是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控诉,那么《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对于平凡世界的一声叹息。

关键词:《伤逝》;《倾城之恋》;爱情;社会;人生作者简介:刘琳,1986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任职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专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两位无法跨越的作家,鲁迅和张爱玲在人生经历和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鲁迅是严谨的,他总以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为我们剖析这个世界,“横眉冷对千夫子”,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爱情,而《伤逝》作为鲁迅仅有的一篇“爱情小说”,亦是严严实实的罩上了社会人生的大框架,在时代面前,爱情微小到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

而张爱玲惯于以“临水照花人”的姿势来俯瞰这个世界,在孤芳自赏中对俗世中的人事冷眼旁观。

她的《倾城之恋》,为了写一段爱情,不惜毁灭一座城市,社会与时代完全沦为爱情的背景。

鲁迅似乎总应让人仰视,因为他的目光高于凡人,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时刻提醒我们生命存在的危机。

他的作品篇篇都铭刻于人们的心中,就他仅有的以爱情为叙事对象的《伤逝》,那如燃烧的火一般的叙述,亦是令人难以释然的。

鲁迅在《伤逝》的描写中,没有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渲染两个人冲破家庭阻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的热烈爱情,爱情本身只是被轻描淡写。

《伤逝》中的人物行动始终紧紧跟随社会环境,涓生和子君所追求的恋爱与婚姻的自由,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制度。

浅析小说中的人性观——以《伤逝》《倾城之恋》《受戒》群文阅读为例

浅析小说中的人性观——以《伤逝》《倾城之恋》《受戒》群文阅读为例

在当今的语文界,群文阅读是现阶段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确定好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得出共同结论的过程。

本文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将《伤逝》《倾城之恋》《受戒》三篇小说联系起来,以人性观为主题,探讨三篇小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浅析在此主题下三篇小说对现实的启示。

一、对《伤逝》《倾城之恋》《受戒》揭示的人性观的解读在当今小说创作领域中,人性是被反复提及的主题,众多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对人性观有所涉及,在表层的小说情节发生的过程中深入地揭示出人性的优缺点。

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对人性观的探讨,主要有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以王充为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论。

无独有偶,在西方哲学中也存在这四种人性善恶观。

在四种中外人性观的支撑下,本文致力于对《伤逝》《倾城之恋》《受戒》三部小说的内容及写法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透露出比较有意味的人性观。

无论是对何种文章的研究,对主题的深入剖析和把握都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若想以群文阅读的形式深度理解这三篇文本所蕴含的深刻主题,第一步需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有一个综合的概述,从而得出其所体现的人性观。

1. 《伤逝》主要内容概述及人性观解读《伤逝》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以五四时期的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主人公。

全文以涓生为第一视角,采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进行展开,叙述了涓生与子君在爱情方面从自由解放走向悲惨结局的命运现实,也体现了涓生在整个恋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鲁迅唯一一部以描写爱情为主的小说。

整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结构清晰完浅析小说中的人性观——以《伤逝》《倾城之恋》《受戒》群文阅读为例 - 徐家宁 -整。

由二人受到五四时期自由解放思潮的影响产生自由式爱情,到二人摆脱封建世俗走向同居生活,再到认清现实、迫于压力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分离,对每个层次过程的刻画都流畅自然。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

《倾城之恋》“小团圆”结局的悲剧性作者:张筱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一向以悲剧结尾居多,而在《倾城之恋》中,她为数不多地为男女主人公安排了“团圆”的结局。

然而《倾城之恋》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作品,这部作品的结局仍旧蒙着一层灰暗的影子,本文将这种类型的结局定义为“小团圆”,并通过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倾城之恋》及其他作品及分析其他人物的结局,来分析小团圆作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倾城之恋小团圆张爱玲人物性格比较《倾城之恋》的结尾处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1]由此看来,张爱玲本人对范白二人的结合亦不完全看好,指出这二人能有这样较为完满的结局多半要感谢当时的战争。

而范白二人的情感结局之所以给人以悲凉的体验,与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

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双面人格《倾城之恋》中的两位主角分别是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主人公都不是以扁平的形象出现的,他们的表层性格是社会性格,而深层性格则是压抑住的真实的自己。

范柳原的表面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社交场上的熟手,受到不少萨黑夷妮这种等级的名媛的青睐,他喜欢懂得在场面上“长袖善舞”的女子。

范柳原最初注意到白流苏正是因为对方是一个会跳舞的女子。

范柳原早年因家庭原因产生了一定的厌世情绪,他对于两性关系抱着消极的态度。

然而,范柳原的玩世不恭来源于他内心世界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使他在内心深处并未将爱情两个字完全剔除。

范柳原一向喜欢名媛,但是作品中他却是因为白流苏像“中国女人”才对她有了兴趣。

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或者说喜欢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中国,而白流苏就是他想象中的那个中国里他认为的女人的样子。

人对陌生人往往更愿意吐露心声,起初他对白流苏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态度,但是他对白流苏的那些告白,那些深夜心声的吐露,也并非全无真实。

同样,白流苏也是个非常矛盾的女人。

她在“寄居”在自己家中的离了婚的女人,一面被家人利用一面还被视为不详。

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学影响

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学影响

Zhang Ai-ling's Love in a Fallen City: In Perspective of Bernard Shaw' s Influence on 作者: 藤井省三[1];林敏洁(译)[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23;[2]不详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75-8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鲁迅;《伤逝》;张爱玲;《倾城之恋》;萧伯纳;《心碎的屋》
摘要:鲁迅《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曾两次低头,第一次是与涓生同居前在其居室内看到英
国诗人雪莱的半身像时,第二次是同居后品味爱的欢愉之际;然而,她并未深入考虑遭恋爱至上主义诗人抛弃而自杀的雪莱前妻的人生以及离家出走女性的经济来源问题,她在同居生活破裂后便离世了。

约20年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则数次低头,这是一位年近中年、没落名门出身且有离婚史的女性为获得安定生活而思索再婚策略。

张爱玲展开鲁迅《伤逝》主题之一“女性因婚姻导致的出走”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萧伯纳《心碎的屋》的影响。

《心碎的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空袭下的伦敦郊外中产阶级家庭为舞台,描绘了中年已婚者的恋爱游戏以及为了金钱而不顾年龄差距结婚女性的心理准备。

鲁迅与萧伯纳于1933年在上海会面,十年后,张爱
玲在沦陷期的上海向两位作家学习,创作了名作《倾城之恋》。

特异的语境 生存的艰辛:论《伤逝》和《倾城之恋》主题的同一性

特异的语境  生存的艰辛:论《伤逝》和《倾城之恋》主题的同一性

作者: 朱晓倩
作者机构: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6页
主题词: 《伤逝》;《倾城之恋》;鲁迅;张爱玲;爱情小说;主题;同一性;语境
摘要:鲁迅的小说<伤逝>和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是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两则爱情故事,本文从小说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发,论述了爱情同生存的关系,指明了这两则爱情故事在主题上的同一性:即特异语境下的爱情都必须遵循生存第一的客观规律,这是任何时期的爱情题材故事永远摆脱不掉的主旋律.。

女性艰难的独立史——从《伤逝》、《倾城之恋》到《试婚》

女性艰难的独立史——从《伤逝》、《倾城之恋》到《试婚》

女性艰难的独立史——从《伤逝》、《倾城之恋》到《试婚》许俊莹【摘要】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鲁迅《伤逝》的子君、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安宁《试婚》的宝贝的婚恋史,构成了一部女性争取独立的艰难史。

在女性争取独立的征途中,既需要女性提高自身素质,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需要社会做出很多改变。

%we can judge a person g degree of civilization from his or her love and marriage relationship. The stories of the heroines, like Zijun in Shangshi by Lu Xun, Bai Liusu in Qingchengzhilian by Zhang Ail- ing, Baobei in Shihun by An Ning make upa difficult history for women for indepe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women independence, not only women should improve themselves, but also some changes in society.【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女性独立;爱情;传统思想【作者】许俊莹【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2俗世的爱情、婚姻,很多被捆绑上了感情以外的因素,男人的爱情、婚姻是这样,女人的爱情、婚姻更是如此。

故而,有人把结婚比作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马克思认为,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事实上,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更可以判断出一个女性的文明程度、独立程度、解放程度。

《伤逝》与《春光不是她的了》之比较

《伤逝》与《春光不是她的了》之比较

作者: 费虹
出版物刊名: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4-47页
主题词: 《伤逝》 叶圣陶 个性解放 鲁迅 涓生和子君 恋爱自由 小说 妇女解放 婚姻自主 作品
摘要: “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新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激励着无数的青年男女走上反对封建札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自由婚恋的道路。

当时,许多进步作家都在关注着这一社会现象,并把他们鲜明的态度和观点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鲁迅的《伤逝》以其高远的立意,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令文艺界为之瞩目。

而叶圣陶的《春光不是她的了》是一篇不为文学史家们所重视的短篇小说。

我认为较之“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不少小说而言,它选材独特,思想深刻,是能够充分体现叶圣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好作品,它与鲁迅的《伤逝》各以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着妇女解放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两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和揭示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出走:《伤逝》与《倾城之恋》比较摘要: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涉及到女性的出走问题,但由于时代背景及作家创作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子君和白流苏所展现出来的出走又各具特色,本文试从几个方面的具体阐释,从而揭示出相同的出走背后隐含的不同意蕴。

关键词:出走《伤逝》《倾城之恋》
出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自1919年胡适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创作的《终身大事》后,便产生了文学中大量关于出走问题的研究,这些出走形象大都是以女性的身份体现出来,她们都是为了追求婚姻幸福而勇敢的走出原来的家庭,堪称现代文学巨匠的鲁迅和张爱玲的小说也不乏此种女性的存在。

鲁迅的《伤逝》创作于1925年五四退潮时,子君因为涓生的爱而勇敢的走出家庭,不顾世人的冷嘲热讽也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创作于1943年,虽然早已不是五四个人主义膨胀的历史时期,但是40年代的上海仍然充满着个人精神至上的理念,生活在传统文化笼罩下的白流苏,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她有着和子君一样的追求,勇于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人后,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婚,也不会让自己委曲求全过活一辈子。

从小接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思想的她,真的面对对自己人生作出正确抉择时,便会毫不犹豫的抛开这一传统文化对其的束缚,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在这条追寻的道路上历经坎坷,她们也都在所不惜。

在追求婚姻爱情的道路上,可以说子君和白流
苏志同道合,她们都是奔着结婚这一目的前行的,但是如果细细品来,便会发现子君和白流苏由于性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她们在出走的过程中就展现的不同的方式和功效。

一、出走方式的不同
子君和白流苏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拥有一个家庭而出走,但是在相同的出走动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出走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子君是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勇敢的走出叔父的家庭,也就是走出娘家,子君的一句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1]打破了千百年来封建伦理纲常对于女性的压迫,所以子君要出走,她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可以不顾世俗的冷眼嘲讽,是爱情的力量给予她如此大的勇气。

而白流苏的出走相对于子君却是极为复杂的,白流苏先是因为不堪忍受丈夫的种种恶习而勇敢的走出婆家回到娘家,这里可以看出她们两个的出走方式正好相反,而白流苏的走出婆家比着子君要背负更大的勇气与责任,白流苏作为一个贵族的离婚女儿,一个生活在四十年代中国的女人,居然有勇气选择离婚,离开自己的丈夫,如果不是个性极为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从这一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子君和白流苏虽同为出走,但是出走的方式却截然相反。

这里面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时代新女性,大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为了爱而走出深受男权社会压制的娘家,正好迎合了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独特历史时期的使命。

五四的重要任务就是反封建、反传统,就是要把封建社会的各种陈腐的观念展示出
来,让我们看到然后加以批判,而文学中的人物的设定就隐含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成为一种符号的象征,子君的符号意义便是作为五四时期女性反抗男权压迫的代表,勇敢无畏的走出娘家的代表。

而生活在四十年代年代都市上海的白流苏,五四精神在白流苏这里早已销声匿迹,白流苏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家闺秀,没有如涓生子君一般的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而白流苏之所以有着和子君一样的出走动机只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家庭婚姻生活,她仅仅是单纯的个人活动,不掺杂进去任何与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或许这也是她们二者出走背后显著的不同。

二、出走功效的不同
在分析二者出走功效不同之前,先来看一下子君和白流苏出走前的生活状况如何,因为这种出走前的生存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她们出走的功效有何不同。

我们姑且可以用“在夹缝中的女性个体生存”来形容,而这种夹缝有多重因素施加而来。

子君的娘家是叔父所掌控的家庭,子君所生活的夹缝完全是由自身所处的娘家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子君才会为了爱走出这种夹缝生存状态的勇气。

但是通过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子君的出走大都是为了爱而不是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才有了出走的勇气,所以才导致他一旦和涓生同居之后马上就让涓生读遍了她的身体和灵魂,这种摆脱了娘家的生存夹缝是束缚,进而又走向另一个过渡依赖男性的生存夹缝之中。

而分析白流苏这一夹缝中的生存状态就更为复杂,因为白流苏在出嫁之前的生存状态较之子君相对自由的多,起码她是大家闺秀
正大光明的出嫁,虽嫁到夫家,但是却有着娘家强大的后盾,只是在结了婚之后发现自己丈夫的种种缺陷,才选择离婚这一常人难以接受的价值判断,而娘家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理念使白流苏陷入孤独无助的生存夹缝之中,从这方面去分析我们便会看出,由于这一不同的生活状态才导致她们最终选择出走的功效的明显不同,《伤逝》中子君单单为了爱而出走,只能得到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便走向死亡的悲剧,而白流苏却是在离婚后通过种种的努力和时代的成全(香港的沦陷)使她能够得到一张永远的饭票,实现自己最简单的梦想——结婚(虽然这也只是表面上的成功),她们之所以取得相差甚远的功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子君和白流苏性格的区别。

子君是深受涓生的影响,为了盲目的爱,可以舍弃一切,从而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在对待男性时,女性一定要有所保留,一下子完全把自己交给了男性,只能让男性在短暂的时间内读遍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

而白流苏则不同,她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婚姻的时,就倾尽自己的全部把它当作一场战争去对待,在白流苏这里,没有所谓的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的神话观念,她是把婚姻首先当成一场战争,只有谁得到最后的胜利,才有资格去享受它,所以白流苏成功了,虽然这成功的背后掺杂着社会政治原因,但是从最终出走的功效上来看,她才是最后的赢家。

三、不同出走的原因
子君和白流苏在相同的出走动机下出现不同的出走方式和功效除了自身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去
关注,首先作为男女两性性别不同的作家来说,由于自身性别身份的不同,对待爱情婚姻这个古老的话题时也就会展现出不同的写作姿态。

生活于五四时期的鲁迅对待爱情、女性问题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爱情有很重要的作用,他笔下的子君是喊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而离开娘家的,但是显然鲁迅考虑的更多的不是子君怎样离开家门,而是“娜拉走后怎样”的结局,明显带有反思五四启蒙成败的色彩。

所以作为男性作家的鲁迅在对待婚姻爱情时考虑更多的是时代社
会因素,把婚姻生活放置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思索。

而作为四十年代上海通俗文学女性代表的张爱玲,在对待爱情婚姻生活时更多的是通过自身作为女性的切身感受来展现的,写出女人仅仅作为女性的真实生命状态。

所以作为性别不同的男女作家这一方面来讲,鲁迅笔下的子君描绘的更多的是她对五四精神理解的片面性和过度的依赖男性从而失掉自我生命价值这一角度去考虑,所以最初盲目为了爱而出走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则是通过女性特有的生命感受去营造婚姻家庭生活,展现出女性在对待婚姻时所特有的机智与灵敏,所以白流苏从夫家出走到娘家,再有娘家出走追寻属于自己幸福生活时能够步步为营,最终走向表面的、暂时性的成功。

“小说认为以及对人物的描述都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隐含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并通过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描述,作者要给我们一个应该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或者说小说中人物是‘功能性’的,而且,越是转折的时代这种功能性
体现的就越是明显。

”[2]所以生活于五四个人主义膨胀时期的鲁迅自然有着和生活于四十年代都市上海的张爱玲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她们笔下两个不同出走形象的最大的不同。

鲁迅在经历过五四由高潮走向退潮的阶段后,在对待五四精神笼罩下的爱情观念后就显现出对于五四启蒙成败的反思特点,所以与张爱玲相比就更能体现出走品中不同的出走背后所隐含的意蕴了。

小结:
出走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有论者将出走问题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水浒模式,另一种是红楼模式。

水浒中有一百单八个出走的故事,他们从他们所认为的已经失去正义的宋王朝出走到似乎是可以逃离出这种秩序的梁山伯,并和大宋王朝进行斗争。

可当他们扛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走不出传统文化的怪圈。

他们用儒家反儒家最终只能是走向灭亡。

而红楼模式中贾宝玉有儒家走向佛家,到处流浪,现实对于自身的放逐,然而佛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不同的文化样态罢了。

”[3]所以可以看出出走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而且出走形象并不仅仅局限在女性身上,如何正确对待出走问题,将是中国文学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