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交往第15讲

合集下载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 一艘‘‘凤凰号’’的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他 们最远可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 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C)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 一艘‘‘凤凰号’’的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他 们最远可达(A)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衰落 :原因:对外贡品的回赐,以及对贡 使负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明朝中叶以后,这项制制度逐渐衰落 下去。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思考
评价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
实质: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积极作用:以外国贡使制度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 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 消极影响:外国贡使在巨额经济支出的前提下建立的, 不仅没有实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 政负担。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高中历史中外 交流史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 交流史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交流史考点解析关键信息项:1、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和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使节往来贸易交流2、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中外经济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对双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近代中外交流的新变化和原因列强侵略与不平等条约西学东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对外交流的关系5、现代中外交流的格局和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1 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和方式11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始于西汉时期,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域,最终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物品也传入中国。

除了商品交换,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112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它以东南沿海的港口为起点,主要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器等。

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量更大,运输成本更低,对中外交流的推动作用也更加显著。

113 使节往来古代各国之间经常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和交流。

使节不仅负责传递政治信息,还会带来本国的特产和文化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例如,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4 贸易交流除了官方的贸易往来,民间的贸易交流也十分活跃。

边境地区的互市贸易、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交流。

1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1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禅宗、净土宗等。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3 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1)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2)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3)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法与学法1、教法:置疑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葡萄、核桃、石榴、胡萝卜、黄瓜等图片,提问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汉朝的中外交流》二、课件显示:学习目标1、简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等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张骞通西域”这部分内容。

(一)课件出示自学思考题(同桌讨论):1、借助历史地图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2、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间?指出路线是什么?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间?有何作用?5、西域都护何时设立?检查自学效果(分组进行第一轮抢答,学生相互评价)。

二)课件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1)东汉时谁出使并经营西域?哪些成语与他有关?2)东汉明帝为什么派他去?他取得了什么成果?检查自学效果(进行第二轮抢答)课件播放影视资料《丝绸之路》片断。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

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2.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

下列史实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5.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6.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7.明初,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死刑。

但至晚期,“团龙”“立龙”等花纹已成为百姓服装上常见的纹饰。

由此可见( )A.寻常百姓不受礼制束缚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人伦C.君主专制统治已然崩溃D.商业生活冲击传统礼制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 续。
外国贡使制度的评价
• 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 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 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 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 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 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 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 担。
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 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
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 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 其烦琐等。 •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 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原因
• 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
• 次数
7次
4次
1次
• 人数
27000左右 1000~1500人
160人
•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结论: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 使到中国
•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主要贸易 港口
• 元朝:元大都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 明朝:郑和下西洋 • 结论:对外开放,国力强大
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
•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传教士来华。 • 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
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 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
制定《大清时宪历》
• 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 • 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 • 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浙江沿海地图
明朝初期,为防止倭寇侵扰,明政府在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设置卫所,修筑堡垒。

这张图描绘的是浙江沿海的布防情况。

山东蓬莱明清水城
这是山东蓬莱县北的明清水城。

北宋年间,这里设“刀鱼巡检”,用以防御契丹入侵,所以称“刀鱼寨”。

1376年,明太祖为防备倭寇侵扰,在这里设登州卫,并于刀鱼寨旧址修筑水城。

1544年,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官时,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

这以后,水城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水城南北呈长方形,城墙最初是土筑的,平均高度为7米,周长共2200米,城墙开有两门,南为振阳门,北为水门。

城内有一小海,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水城内外有水师营地、灯楼、炮楼、水闸等设施,是我国古代的一座海防壁垒。

明人绘《倭寇图》
这是明朝人画的《倭寇图》,它描绘了明朝军队与倭寇在海上战斗的情景。

这幅《倭寇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书影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写成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东南沿海平倭练兵与作战的经验总结。

书中很多军事思想如选伍、练将,有很高的军事指导价值,另外该书对抗倭作战经验的总结,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各朝军事学家的影响很大。

明大福船(模型)
福建崇武滨临大海,为抗倭要塞。

第15课_中外文化交流--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5课_中外文化交流--高考历史总复习

公元630——894年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十九次派出 遣唐使团,实际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六次在途中遇难。使 团规模很大,少者一百二十人,多者达六百五十人。而且人 员筛选极为严格,须通晓经史、熟悉唐朝情况。遣唐使学习 和引进唐朝的典章律令和风俗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一、文化运河——丝绸之路:
1、汉代丝路的开通: 张骞通西域; 2、唐代丝路的全盛:
唐代花鸟纹锦
公元629年,玄奘 前往印度取经,645年回 国。十六年间遍游天竺, 并从印度带回六百多部佛 教经典,在长安译成汉文, 对佛教在中国的弘扬起了 关键作用。
唐朝僧人前往印度的同时,印度僧人也来 到唐朝传教。透过佛教的传播,印度的医药、绘画、 雕塑、石窟艺术、乐舞、戏剧、杂技等都对中国产 生了深刻的的影响。
中亚
东罗马 西 亚 波斯
葱 岭
敦煌


埃及
大食
天竺
长安
粟特人善于经商和富 有进取心。小孩子一生下来,嘴 里塞点糖,以示长大有甜言蜜语 的本领。手心里抹点胶贴一块银 币,以示将来能抓钱。五岁学算 术,十五岁经商。
粟特人的足迹北到蒙古、欧亚草原交换 皮毛,南及印度,西到伊朗、阿拉伯购买金银 器、香料等;东到中国内地贩运丝绸。
唐王朝成为一种文化的辐射,许多国家派出 使节到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东亚的新罗、百济、高丽 和日本与唐朝交往尤其密切。
崔致远(857—?),字 孤云,新罗人。少年时曾 到中国唐朝留学,并中进 士。回国后致力于传播儒 家文化。他是韩国历史上 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 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 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 学的开山鼻祖。
唐代的皇帝和贵族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 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
玄奘在其《大唐西域传》 中说:龟兹“管弦伎乐,特善 诸国”。龟兹乐是隋唐时期十 三部乐曲之一,地位最高,影 响也最大。大家熟悉的古乐器 箜篌、琵琶、笙、笛、箫等, 都属于龟兹乐器。

(浙江专用)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二轮总复习 第15讲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课件 新人教版

(浙江专用)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二轮总复习 第15讲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课件 新人教版

14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截至 2008 年底,中国与 171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 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 项双边条约,参加了 300 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 24 项联 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 (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 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 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 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 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 重要作用。第(1)问,考生回答较好,反映其较强的概括 能力。第(2)问,考生在结合所学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第(3)问,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 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考生在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不够全面。
12
(2010安徽文综)(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一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 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 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 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 )前来祝嘏 (福),自应遵天朝法 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不是联合国的成员国,现在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中 的一员。
6
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外 交政策的比较
政策的比较应从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政策内容 本身的差异、政策造成的相同或不同影响作为切入点 进行。 (1) 国际环境相同: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 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 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 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交往第15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交往第15讲

①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
立起来。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5.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6.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7.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
2.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为皇帝和元
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贵族的利益,巩固
了帝国的社会基础;经过平民的斗争,对平民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
缓和了阶级矛盾。帝国把罗马法律推向每一个角落,起到了稳固统治和
社会秩序的作用。
(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
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解析
1
2
3
4
5
6
7
4.下面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
目录拟出最合适的章节名称是(
)
一、雅典:从部落联盟到国家
7.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
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
2
3
4
5
6
7
英国议会改革 1.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 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2.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3.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4.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 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第四单元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24张PPT)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第四单元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24张PPT)

胡 人 乐 器 琵 琶
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 ——卢象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 万国来朝 在唐朝,有七十多国家和唐朝有 商业贸易,有四十多个国家要定期给 长安的唐朝皇帝朝拜、进贡。 ——《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东西市两个商业区中,西市周围多西域胡商
商品繁多的市场 皇 城
宫 城
东、西两市各有商行200多 家,出售的货品有中国生产的 丝绸、瓷器、金银器和铁器等, 也有外国胡商带来的珍珠、宝 石、象牙、玳瑁、香料和药物 等。
东、西市的分别
东市靠近唐朝宫廷,附近 有不少贵族高官的住宅,所以 高级奢侈品多在东市出售。西 市则集中了较多西域商人。从 盛唐以後,西市比东市更为繁 荣,被人称为「金市」。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出使的结果: 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大秦
西域都护府
玉门关
长安
张骞通西域
西 域 ……
传出的物品、技术
丝绸、铁器、漆器、 麻织品、冶铁技术
……

传入的物品、技术
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瓜果、音乐、舞蹈、宗教
张骞通西域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 乃益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 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史记·大宛列传》
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交往人员:使团、留学生;僧侣、商贾(粟特 人)

交往物品:中国丝绸、纸张、瓷器;西方乐舞、 绘塑、天文、医学、历算、医药、宗教信仰 交往中心:长安

胡 商 牵 骆 俑 东 罗 马 金 币
粟 特 商 人 俑
物质生活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明代瓷器郑和每次下西洋,船上都满载着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的货物,他们用这些东西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换回珠宝、香料、药材等特产。

郑和带出去的物品中,明朝的瓷器是最受欢迎的。

苏禄王墓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成祖时,许多国家的国王、使臣、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

苏禄是当时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一个国家,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苏禄。

1417年,苏禄国王率领妻室子女、王室成员及随行人员340余人,由海路来华访问,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

归国途中,苏禄国王在山东德州病逝。

明成祖派人以国王的仪礼将他安葬于德州城北。

这幅图上的建筑就是苏禄王的陵墓。

陵墓南北长约77米,东西宽50米。

墓为6米左右高的圆锥形土丘。

墓前是一条宽阔大道,道两旁有对称的大石雕华表和文官、武将、石马、石羊、石虎等雕刻。

明朝以来,政府多次修护陵墓,表达中国对这位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

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4枚邮票中,第一枚是郑和的半身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勇气概;第二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着大象欢迎郑和的情景。

郑和和国王同坐在大象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三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使者用丝绸、瓷器交换当地产品的情景。

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时的情景,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非常激动,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明朝铜钱明朝后期,爪哇是华侨的聚居地。

那时爪哇的市场上,都用中国的铜钱。

图为明朝铜钱“洪武通宝”和“永历通宝”。

明代大船式样:沙船、漕船。

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课件1

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课件1
2021/12/9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2021/12/9
第二页,共三十一页。
汉朝的中外 交流 (zhōngwài)
2021/12/9
第三页,共三十一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1、掌握西域的概念。
2、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等史实,认识到张骞通西域
的重大历史作用。
3、了解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东汉重建西域都护的重 要意义以及班超出使西域的重要贡献。
B
①安息②河西走廊(héxī-zǒuláng)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 ②④ ①③
C.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5.东汉明帝时,请天竺高僧传播佛教,在洛阳建造的中原第一座寺 庙是:( )
A.少林寺 B.灵C隐寺 C.白马寺 D.相国寺
6.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汉朝输入西域的物品有( )
①凿井技术 ②漆器 ③胡萝卜 ④黄瓜 ⑤梨
西汉末年: 王莽时期: 汉明帝时:
2021/12/9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一、张骞通西域(Xīyù)
1.西域(Xīyù)的含义
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 (xīn jiānɡ)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2021/12/9
第六页,共三十一页。
羌笛何须(hé xū)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ānxī)—西亚—大秦
三、佛教东传
2021/12/9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练习 : (liànxí)
1.唐朝诗人王维写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名句,你知道“西出阳关”后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
为:( )D A.甘肃 B.新疆(xīn jiānɡ) C.西汉 D.西域

中外历史纲要15课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15课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15课知识点1.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和传播: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古代罗马帝国,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两者都通过传教士和征服扩展了信仰的范围。

2.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中世纪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由君主、贵族和农民组成的等级制度。

封建主君以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回报,贵族则保护和服务于君主。

3.文艺复兴和宗教:文艺复兴是指15至16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化的复兴运动。

宗教则是指16世纪马丁·路德等人对天主教教义的批判和。

4.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形式是商业资本主义,后来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

5.美洲大陆的殖民和独立:欧洲国家在16至19世纪对美洲大陆进行了殖民统治,但在18至19世纪,美国等殖民地国家逐渐实现了独立。

7.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英国帝国:18至19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建立了庞大的英国帝国。

8.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建立了共和国,拿破仑战争则是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法国对欧洲国家的征服战争。

9.世界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竞争:19至20世纪,欧洲国家和日本对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了殖民统治,并展开了激烈的帝国主义竞争。

10.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至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发生于1939至1945年,这两次战争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11.冷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对抗,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所主导。

12.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是指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实现了独立,并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

13.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2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2
1
2
一、了解这几位吗?
1、张骞: 西汉 2、汉宣帝(西汉):
西域都护 3、班超: 东汉
3
你知道成语 “投笔从戎”的含 义和来历吗?
4
西域都护府 长安
5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
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6
丝绸之路
葱岭 今新疆
安息
西域
(古代波斯)
17
1、西汉把 阳关 和 玉门关以西, 葱岭 以东, 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
2、西汉时, 张 骞 出使西域。 东汉时, 班 超 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安息 — 西亚—大秦
18
你信不信佛?为什么? 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 悟?又有什么疑问?
19
课外学史
品、畜牧产品; 而西汉输出的是
丝绸
技术产品。
瓷器
胡萝卜 黑桃 芝麻 葡萄
(2)说明我国 漆器
科技和经济发展 桃
水平居于世界先
进地位。


苜蓿
音乐
舞蹈
佛教
10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11
佛寺
佛塔
12
雕 塑 的 佛 像
13
敦 煌 壁 画
14
世界 觉醒 境界

一尘不染阿

身毒

(今印度) )
长安

丝绸之路图
7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 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丝绸之路。
8
中西交流
9

2019-2020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十年真题汇编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含答案解析版在后

2019-2020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十年真题汇编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含答案解析版在后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2.(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3.(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

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4.(2014·上海单科·21)“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

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

”“他”是()A.列宁 B.拿破仑C.彼得一世 D.斯大林5.(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表2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③④6.(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高一历史:4.15 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4.15 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第十五课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及特征;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2. 通过完成“读图学史”栏目的过程,初步掌握从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相关史料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理念;通过完成“练习与测评”栏目以及“东亚世界共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由东亚世界的相关国家一起申报”拓展课题的探讨,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3.认识到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及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识下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重点与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东亚文化圈的特征说明:1. 唐朝中外文化交往的空前发展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世景象的突出表现之一,而本节内容阐述的丝绸之路的全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唐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内的主体地位,是凸现唐朝中外文化交往发展空前的有力证明,因此,这两个内容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往往只了解大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而极少认识到日本、新罗等国包括唐朝在内各国文化都是在主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注意保持本土特色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这一史实,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这一特征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通过这一难点的解决还可以凸显出一个人文理念: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域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

从而为课后“探索与争鸣”的解决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答案】(1)互遣使节,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2)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1中外历史上的宪政与法制建设一、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4)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

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2.罗马法的作用(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固帝国统治。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贵族的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经过平民的斗争,对平民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保障,缓和了阶级矛盾。

帝国把罗马法律推向每一个角落,起到了稳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1)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5)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这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由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现代西方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二、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1.近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3)①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③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针对训练1.自然法超出于单纯的风俗习惯或公众舆论之上,用西塞罗的话来说,“是由于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

“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的法律原则是指()A.个人至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思想观念C.自然法是古今中外全世界通用法律D.某些法律条文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法学家,被称为“自然法之父”,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分析材料,“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的法律原则是指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思想观念,选B项。

C、D两项说法错误,A项说法与自然法无关。

2.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是()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对公民思想产生影响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应该反映的是在雅典民主政体下每个公民都把国家的事务当作个人的事务尽心尽力。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

……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

”材料最能说明()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答案 B解析从材料“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出现和发展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

4.下面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的章节名称是()A.环境:大陆与海洋B.政体:帝制与共和C.文明:专制与民主D.基础:农业和商业答案 C解析从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内容主要涉及雅典和先秦的政治制度,二者有专制与民主的区别,表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

5.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案 A解析“讼师”和“打官司”是专制社会的名词,而“律师”和“起诉”是民主社会的名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利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C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建设。

6.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

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在本质上体现了()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答案 B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本质”,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近代历史思想领域里的“多变”根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B项指出了“多变”的本质。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示例:不同: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原因:(1)中国: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②政治: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广泛传播。

(2)英国:①经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政治: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可从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分析,从内容上,中国主要是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英国不仅只是资产阶级,还扩大到其他阶层;从结果上,中国改革失败,英国取得成功。

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英国代议制民主完善,工业资产阶级壮大;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思想上西方政治思想广泛传播。

主题2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外的近(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1)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3)影响①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5.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6.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7.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由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贯穿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 C解析西方扩张对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只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思想以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地强调西方殖民扩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建设性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