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生成

合集下载

煤化学第二章煤的的形成(共39张PPT)

煤化学第二章煤的的形成(共39张PPT)
(2)木质素
( (34))蛋 脂白 类质 化合物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 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 煤化程度的概念: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 ,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
木质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常分布在植物根、茎部的细胞壁中。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
主要成分为甲烷(70%~96%)。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吨褐
煤可产生68 m3甲烷,生成1吨肥煤、瘦煤、无烟煤分别可产
生甲烷230 m3、330 m3和400m3。
如果煤层周围的围岩不透气,在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生
的气体或被吸附在煤的孔隙中,或逐渐聚积形成煤层气田
0 0 10 20~30 20~30 20~30
20~30 20 10 0 0
第十七页,共39页。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1 8 2 5 70
5~20 10~20 8~10 3~5 5~10 1~3
2~3 5~8 25~30 90 10
1.5 煤炭的成因类型
第三页,共39页。
1.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单细胞和多细胞 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的分化。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来, 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
第四页,共39页。
低等植物——海带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子式 是(C6H10O5)n,具长链状结构,其分子量约为100万~200 万。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 水解。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 ,但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 而分解成CO2、CH4和水。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 素可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煤炭的生成和分类

煤炭的生成和分类

煤炭的生成和分类煤炭是由不同时代的植物在造山运动中由于漂流等原因被积聚、再埋藏于地层中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

因此成煤的先决条件是在造山运动之前有一个高等植物的蓬勃发展期及起伏的地形与广大的沼泽地带,使植物能通过漂流得到储积,并浸没在水中在缺氧条件下与细菌的作用产生反应并保存下来,再在造山运动中被埋于地层中在地压地温的作用下缓慢的转变成煤。

不同的埋压时间使煤具有不同的特性。

中科院出版的«中国地质概述»一书中提出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生成的煤种主要是烟煤和无烟煤;中生代的侏罗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所生成的主要煤种是褐煤与烟煤。

我国煤炭资源在成煤方面的特点是成煤时期多、分布广泛、类型复杂。

煤炭的生成过程可以分成由植物残骸转变成泥炭的泥炭化过程和由泥炭转变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煤化过程两个过程。

我国习惯上将煤炭归之于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大类。

泥煤具有较高的水份以及可燃基挥发分,通常也具有较高的灰份,难以适用于大容量的电站锅炉。

褐煤是一种生成年代较近的煤炭。

在沉浸于水中时,会使水呈褐色。

在堆放过程中容易因收缩而脆裂。

褐煤的结构较松散,易风化,易碎裂与磨制,表现出可磨系数高的现象。

新采掘的褐煤呈块状,经短期的堆放后会因失水而碎裂成屑;褐煤的含水份高,分析水份多在8%~16%范围内,可燃基挥发分多在40%~60%范围内,可燃基元素分析含碳量多小于77%,含氧量高者可达30%,氢的含量变化相对较大;有含氢量较高也有含氢量较低的褐煤。

烟煤其可燃基挥发分值在10%~55%的范围。

在我国,烟煤可细分为8类,分别是: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肥煤、瘦煤、焦煤、贫煤。

无烟煤是煤炭类别中碳化程度最高的。

煤块的外观呈黑色到钢灰色,光泽性强,硬度高。

纯无烟煤的比重常在1.4~1.9范围内。

可燃基碳元素含量常高达90%~98%、氢元素的含量小于4%,氮和氧的含量均低。

煤化学 第二章 煤的生成

煤化学 第二章   煤的生成

第二章煤的生成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是极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化合、聚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为第二阶段一一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转变为煤的过程。

成煤第二阶段又包括成岩阶段和变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转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与煤之间的性质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煤田的煤质差别较大,即使是同一煤田中不同煤层的煤质,其差异也很大。

若同一煤田同一煤层,但在不同地点采的煤样,其煤质也有较大的差别。

甚至是在同一煤田同一煤层同一地点采样,而采样时,将煤层从上到下分成若干个分层采样,各分层的煤质也有差别。

引起煤质千差万别的原因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和成煤作用密切相关。

第一节成煤物质一、成煤的原始物质19世纪以前,人们对于成煤的原始物质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人们对煤成因的认识并不一致,曾提出过很多假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煤和地壳中的其他岩石一样,一有地球就存在;二是认为煤是由岩石转变而成;三是认为煤是由植物残骸形成的。

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人们在煤层中常常发现保存完好的古植物化石和由树干变成的煤,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证明它曾经是植物生长的土壤。

随着煤岩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显微镜在煤制成的薄片中观察到许多原始植物的细胞结构和其他残骸,如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木栓体等;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

煤的的形成

煤的的形成

第二节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 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 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 所 (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 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2 煤化作用 coalification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1 成岩作用diagenesis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
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 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 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 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
泥炭
泥炭
泥炭
煤的形成
第一节 成煤物质(material for coal formation)
1、煤是由植物( plant )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 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低等植物(lower plants):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 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 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高等植物(higher plants) :包括苔藓、蕨类、裸 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低等植物——海带
低等植物——地衣
高等植物——蕨类植物
高等植物——松树
3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煤的演化阶段

煤的演化阶段

煤的演化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菌解阶段、煤化阶段和变质阶段。

1. 菌解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嫌气细菌参与有机质的腐烂分解,促使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碳的成分逐渐增加,生成泥炭。

2. 煤化阶段:这个阶段中,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处于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

泥炭被压缩、脱水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成为褐煤。

3. 变质阶段:当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碳的含量相对增加,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等增加,成为烟煤。

烟煤进一步变质成为无烟煤。

无烟煤进一步变质可以成为石墨和天然焦。

总的来说,煤炭的形成需要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植物生长,并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压实、质变等过程。

由于这个原因,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除了上述的演化阶段,煤的形成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关键因素:1. 植物遗体:煤是由古老的植物遗体在地下深处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

这些植物遗体主要是由植物的根、茎和叶等组成。

在植物遗体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等有机物质逐渐分解并转化为碳。

2. 沉积环境:煤的形成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

通常,煤是在沼泽、河流或湖泊等水体环境中形成的。

在这些环境中,植物遗体被迅速覆盖并埋藏在沉积物中。

沉积物中的水分和微生物作用促使植物遗体分解并转化为煤。

3. 温度和压力:煤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

在地下深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加,这有助于有机物质分解并转化为碳。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挥发分减少、密度增加等。

4. 时间:煤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作用。

一般来说,煤的形成时间越长,其碳含量越高,质量也越好。

在地质历史上,煤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古生代和新生代等不同的时期。

总之,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植物遗体的类型和数量、沉积环境、温度和压力以及形成时间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煤炭知识概述

煤炭知识概述

煤炭知识概述展开全文煤炭概述1.1认识煤炭1.1.1.煤的生成煤炭是古代的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的遗体长期埋藏在地下,处于空气不足条件下,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逐步形成的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可燃矿物。

煤炭的生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煤炭化阶段,即由植物转变成泥炭阶段。

当植物枯死之后,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开始是水存在的氧气不足,后来在水面下隔绝空气,并细菌的作用下,知道植物的各部分不断分解,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遗体变成了褐色或黑褐色的淤泥物质,这就是泥炭。

这个过程叫做泥炭化过程。

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需要进行千百万年。

第二阶段,由泥炭转变成褐煤,褐煤转变成烟煤,烟煤再转变成无烟煤阶段。

当泥炭层形成后。

有水经常冲刷大陆的低洼地方,带来了大量的上砂、石,在泥潭层逐渐形成岩层(称为顶板)。

被埋在顶板下的泥炭层在顶板下的泥潭层在顶板岩石层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它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逐步变成比重较大,较致密的黑褐色的褐煤。

当顶板逐渐加厚,顶板的静压力逐渐增高,煤层中温度也逐渐升高后,煤质便发生变化,逐渐由成岩作用变成了以温度影响为主的变质作用。

这样褐煤逐渐变成了烟煤、无烟煤。

如果有更高的温度,最终可能变成石墨。

成煤必须具备四个先决条件:(1)植物条件(2)气候条件(3)地理条件(4)地壳运动条件。

1.1.2.煤的化学组成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

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

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90%~98%。

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

煤燃烧时,其中硫生成SO2,腐蚀金属设备、污染环境。

煤中硫的含量可分为5级:高硫煤,大于4%;富硫煤,为2.5%~4%;中硫煤,为1.5%~2.5%;低硫煤,为1.0%~1.5%;特低硫煤,小于或等于1%。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 大类。

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

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

腐殖煤。

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

随着地壳的下沉,堆积在沼泽中的泥炭就逐渐被黏土、砂石等物质的堆积而形成了岩层。

泥炭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又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使覆盖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最后变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氢含量更低而致密度更高的褐煤。

褐煤在岩层压实下又经过高温(200℃左右)、高压(几千至几万大气压)作用下而逐渐演变成烟煤和无烟煤。

地球上真正由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由泥盆纪开始。

世界的煤炭资源中有95%以上为腐殖煤。

腐殖煤的原始成煤物质为高等植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在植物死亡后逐渐形成的。

腐泥煤。

由细胞中含有大量原生质的古代菌藻类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湖沼、海湾等水体底部的缺氧环境中,经过腐败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煤炭是地球表面地质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一种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矿物燃料。

在地球历史上,煤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形成与多种多样的地质条件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 生物体死亡煤炭的最初形成需要有大量的生物残体(如木材、植物根、枝干以及动物遗骸等)作为原料。

这些生物残体在形成煤炭的过程中被称为“煤系物质”。

2. 堆积和埋藏当这些生物残体死亡后,它们会被风化和水流等自然力量分解成小碎片。

这些碎片被沉积在河、湖、海等水体中,同时沉积层的增加又使得这些碎片不断地被压缩,形成了“沉积物”。

3. 生成泥炭沉积过程中,生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被“埋藏”在泥土中。

随着不断的沉积和压缩,这些有机物逐渐被压缩,形成了棕色、软、多孔的泥炭。

4. 生成烟煤、韧性煤、无烟煤当泥炭沉积层不断增厚,同时地壳运动等外部条件影响作用下,它们的热量和压力逐渐增加。

这样,在热量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中的有机物质不断转化、聚合、失水反应,逐渐形成了煤炭资源,如烟煤、韧性煤、无烟煤等。

5. 生成褐煤在煤炭形成的早期,由于热量和压力相对较低,煤系物质并没有完全热解和转化成成煤的有机物。

这时形成了含有大量原始有机质的褐煤,它通常颜色较浅、水含量较高、燃烧效率比较低。

煤炭是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形成的,生物质在形成煤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遗体如树枝、树叶、杂草等是煤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动物遗体也可参与煤炭的形成。

2. 湿润环境在煤炭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生物遗体被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达到不分解的目的。

这就需要大量降雨,也就是要有湿润的环境。

3. 压力和温度压力和温度是煤系物质转化成煤的基本条件。

在地质历史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煤炭形成了一定深度,底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压缩煤系物质,使之转化成煤炭资源。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也可以提供热源,使煤炭资源的形成快速进行。

2煤的形成

2煤的形成

课 程: 煤 化 学第二章. 煤的形成12014-9-4主要内容 成煤的物质 煤的种类 成煤过程 腐殖煤的生成过程2成煤物质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 的有机生物岩,是多种高分子和矿物质的混合物。

煤生成过程中的成煤植物来源与成煤条件的差异造成了煤种 类的多样性与煤基本性质的复杂性,并直接影响煤的开采、 洗选和综合利用。

3成煤物质植物的演化低等植物:由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 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包括菌类和藻类。

大多生活在水 中,是地球最早出现的生物。

高等植物:多细胞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 有根、茎、叶的区别,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大多能长成高大的乔木,是重要的成煤物质来源。

水生到陆生;低级到高级 4成煤物质植物的组成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细胞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原生质:蛋白质、脂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糖类物质及其衍生物,也称碳水 化合物低等植物:主要由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组成,脂类也较高 高等植物:主要由糖类物质和木质素组成5成煤物质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可分为: 1. 糖类及衍生物;2. 木质素;3. 蛋白质;4. 脂类化合物。

1. 糖类及衍生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

纤维素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 多糖, 链式结构表示为: (C6H10O5)n,分子结构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式612014-9-4成煤物质纤维素稳定,植物死亡后,可水解为单糖,再氧化分解为CO2和 H2O:成煤物质半纤维素,多糖,比如说多维的戊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 分解为单糖:当环境缺氧时,厌氧细菌使纤维素发酵生成甲烷,二氧化碳、丁酸和乙酸。

无论是水解产物还是发酵产物,它们都可以与植物的其他分解产物缩合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参与成煤,或成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78成煤物质果胶质是糖衍生物,呈果冻状存在于植物的果实中。

第一章 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 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煤的生成过程及一般特征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煤是由什么生成的??人类在近二、三百年来,在对煤的开采和应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煤是由古植物演变而来。

依据:1、煤层中发现大量古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2、煤层底板的粘土类岩石中找到了植物根部的痕迹。

3、由煤磨成的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等植物残体。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质年代中,繁茂生长的古植物死亡后,没入水中,经一系列生化作用后,然后被地层覆盖,再经长期复杂的地质化学作用,最后形成了煤。

煤虽由古植物演变而来,但无论是性质、组成,还是结构都与古植物有了天壤之别,尽管如此,煤毕竟是由植物演变而来,无论是煤的性质、组成、还是结构都与成煤的原始物料以及成煤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研究煤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之前,了解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成煤过程。

第一节原始成煤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已约60亿年。

地球形成初期,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生物。

大约在太古代(约46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物,我们把地球上出现生物到人类出现之前,这一时期所生存的植物叫做古植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植物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最后演变称当今世界的丰富多彩的植物。

在地质史上的某些时期内,曾经生成过大量的古植物,他们为煤的形成准备了原始物料。

一、几个地质学中的概念。

1、地质年代(生成地层的年代)地质学中时间的概念。

它反应了地壳发展和演变的时间表。

它包括两个内容:相对地质年代(按地层生成顺序确定)距现代的时间(利用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例如,石炭纪(相对地质年代),距今3.09亿年(距现代的时间)。

2、年代地层不同的地质年代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地层,每一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称为相应的年代地层。

例如,石炭纪形成的地层叫石炭系地层。

3、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的单位地质年代按时间间隔的长短,划分为五级时间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宙、代、纪、世、期,(常用的为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也划分五级,由大到小为:宇、界、系、统、阶(常用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一一对应即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宇界系统组段二、古植物的分类1、分类古植物的分类与现代植物分类一样,由大到小依次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门是最大单位,种是最小单位。

煤质基础知识

煤质基础知识

煤质基础知识煤质基础知识⼀、煤的概述1、煤的形成亿万年前,古代植物由于地壳的作⽤被埋在地下,植物在隔绝空⽓的情况下由于细菌的作⽤发⽣腐烂分解,其内部组织遭到破坏,⼀部分物质转化为⽓体溢出,残余物质开始变成泥炭,泥炭在地下受地层压⼒和地温的影响,慢慢地被压紧和硬化,继续排出挥发性⽓体和⽔分,使含碳成分⽐例不断增⾼,最终变为我们现在开采出来的煤。

2、煤的分类根据成煤的原始植物及其煤化程度的不同,煤的化学组成与其特性各有差异,依其煤化程度可分为⽆烟煤、烟煤、褐煤三⼤类。

⽆烟煤:碳化程度最⾼,挥发分低,着⽕点⾼,质地坚硬,⽆粘结性,燃烧时多不冒烟。

烟煤:碳化程度低于⽆烟煤,挥发分范围很⼤,燃烧时多冒烟。

褐煤:没有或很少经过变质作⽤形成的煤,光泽暗淡,呈褐⾊,含数量不同的腐植酸,⾼⽔分、挥发分、低发热量。

3、煤的成分及特性指标3.1 煤是⼀种混合物,主要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对煤中这五种元素含量的分析称之为煤的元素分析,是煤燃烧性能的⼀种分析⽅法。

⽔分煤灰分、H、O、N、S碳:煤的主要组成元素,其含量在70%以上,决定煤发热量的⾼低,碳完全燃烧⽣成⼆氧化碳。

氢:煤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煤的碳化程度加深⽽减少,所以⽆烟煤中含量最低,烟煤次之,褐煤最⾼,含量在2%—6%内。

氧:在煤中呈化合态存在,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减少,褐煤中有的要⾼达40%,⽆烟煤中有的低到1%。

氮:煤燃烧中的⽆⽤成分,⼀般含量为1%。

硫:煤燃烧中的有害物质,对⼤⽓污染严重,受环保部门监测,含量1%以下的煤为低硫煤,含量3%以上为⾼硫煤,含量在1%—3%的为中含硫量煤。

3.2⼯业分析组成从煤的组成成分来分,煤是由⽔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组成。

\外在⽔分⽔分⽆机物内在⽔分煤灰分挥发分有机物固定碳⽔分:属于不可燃成分,⽤符号M表⽰。

挥发分:代表易挥发的有机物含量,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等,属于可燃成分,⽤符号V表⽰。

固定碳:代表不挥发的有机物含量,属于可燃成分,⽤符号FC表⽰。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用于发电、供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对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很多人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演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长繁衍。

然而,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并没有完全分解,而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逐渐转化为煤。

具体来说,煤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植物堆积:当大量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堆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

这些地方通常缺乏氧气和微生物分解的条件,从而使得植物遗体能够保存下来。

2. 植物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遗体逐渐被压实,并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埋藏。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被逐渐排出,留下了富含碳的残留物。

3. 热解反应:当植物遗体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热解反应。

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煤的主要成分。

综上所述,煤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植物遗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逐渐转化而来。

不同类型的煤,如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其成因和形成过程也有所不同。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植质积累、初级煤形成和高级煤形成。

1. 腐植质积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大量的植物遗体逐渐堆积形成腐植质层。

这些腐植质层通常富含有机物质,是煤的前体。

2. 初级煤形成:当腐植质层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初级煤的形成。

初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高,但质地较松散,煤质较差。

3. 高级煤形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初级煤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和压实,逐渐转化为高级煤。

高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低,但质地更加致密,煤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时间。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第一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是由许多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无机矿物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煤是一种主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煤作为一种商品和工业原料,其性质、质量与煤的价格、煤的利用关系密切,为了计划地开采和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就需要对煤的诸多因素中,成煤原始物质和成煤的环境至关重要。

第一节煤的种类和外表和特征一、煤的成因类型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成,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的煤的特征、性质都有差异。

根据成煤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可把煤分成腐殖煤类、腐泥煤类、腐殖腐泥煤类三种类型(见表1-1)表1-1煤的成因分类1.腐殖煤类是指由高等植物的遗体经过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腐殖煤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储量最大,腐殖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变化很大,适合各种不同的工业用途,是煤炭加工利用和主要对象。

腐殖煤类又分为腐殖煤和残殖煤两种类型。

腐殖煤主要由植物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形成,占煤储量的绝大数,人们通常所说的的煤就是指腐殖煤。

残殖煤由植物有机组分中性质稳定的树脂、树蜡、角质、木栓质、孢粉等富积而成。

残殖煤的储量很少,很难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的工业煤层,通常呈薄层或透镜状夹在腐殖煤中。

2.腐泥煤类是指由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根据植物遗体分解的程度,可分为藻煤和胶泥煤。

藻煤中藻类遗体大多未完全分解,镜下可见保存完好、轮廓清晰的藻类。

胶泥煤中藻类遗体多分解完全,已看不到完整的藻类残骸。

腐泥煤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光泽暗淡。

常呈褐色,均匀致密,贝壳状断口,硬度和韧性较大,易燃。

燃烧时有沥青味。

腐泥煤常呈薄屋或透镜状夹在腐殖煤中,有时也形成单独的可采煤层。

腐泥煤的氢含量较高,干馏时焦油含量较高,适宜做低低温干馏的原料。

3.腐殖腐泥煤类腐殖腐泥煤是腐殖煤与腐泥煤中间的过度类型,是由高等植物遗体一低等植物遗体共同形成的煤,主要有烛煤的煤精两种。

烛煤为灰黑公或褐色,易燃且发出蜡烛衡般明亮的火焰。

煤炭的形成、分类、用途及指标

煤炭的形成、分类、用途及指标

目录第一节煤炭介绍 (2)1、形成过程 (3)2、成分 (4)3、伴生元素 (4)4、分类 (5)5、用途 (6)6、采矿方法 (7)7、储藏量 (7)8、生态破坏 (7)9、中国的煤炭资源 (8)10、政策调整 (10)第二节煤的形成阶段 (11)第三节煤炭的种类及用途 (16)1、煤炭的分类: (16)2、煤炭的用途: (19)第四节煤炭分类指标 (25)第一节煤炭介绍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俗称煤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

《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

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

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

煤炭热量高,标准煤的发热量为7000大卡/千克。

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一般也比较容易开采,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燃料。

煤的形成年代

煤的形成年代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的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的侏罗纪和,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的,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

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科学家们在地质考察研究中发现,在地球上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二迭纪(距今约3亿年)、侏罗纪(距今约1.3亿~1.8亿年)等。

当时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闭的湖泊、沼泽或海湾等地堆积下来,并迅速被泥砂覆盖,经过亿万年以后,植物变成了煤,泥砂变成了砂岩或页岩。

由于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和反复堆积,在同一地区往往具有很多煤层,每层煤都被岩石分开。

由植物变为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

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起来的时候,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分解而生成泥炭。

通过这种作用,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逐渐增加。

泥炭质地疏松、褐色、无光泽、比重小,可看出有机质的残体,用火柴烧可以引燃,烟浓灰多。

(2)煤化作用阶段,即褐煤阶段。

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泥炭开始压缩、脱水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成为褐煤,这称为煤化作用。

褐煤颜色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基本上不见有机物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

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

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增加,而成为烟煤。

2.煤化学及煤的分类

2.煤化学及煤的分类

SBET
7.46 42.27 50.27 73 11.5 5.8 0.93 87.6 42.39 51.8 87 74
5.1 1.37 0.4 13 0.2 0.86 5 -
1.79 0.5 13 -
SS071 DTF 9.68 1.64 88.7 char SS071filter 30.98 5.25 63.8 char
收到基ar:以收到原料煤的初始状态为基准。 空气干燥基ad:以常温常湿条件空气干燥后的状态为基准 。在 45~50oC放置数小时,使煤表面水蒸汽与空气湿度相平衡,可视为 空气干燥状态。一般可将Mad视为内水含量。 干燥基d:以假设除去水分的煤为基准,一般在105oC~110oC干燥, 除去等于和小于10-5cm毛细孔中的水分,可得到干燥基煤样。 干燥无灰基daf:以假设除去水和灰的煤为基准。
88 <0.1 0.9 0.6 70 <0.1 0.52 0.8
煤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炭
煤炭的发热量/热值
国家标准规定要以高位发热量作为报出结果,工业上常采用 煤的低位发热量。煤的发热量等级按低位发热量值划分: 低发热量煤: 10.25 ~ 18.82MJ/kg
中等发热量煤: 18.82 ~ 25.09MJ/kg
中高发热量煤: 25.09 ~ 29.27MJ/kg
高发热量煤: > 29.27MJ/kg
标准煤(煤当量):按标准煤的热当量值计算各种能源量时 所用的综合换算指标。
29.27MJ/kg 煤油当量:1.9821吨煤 / 吨油
煤化学相关符号说明
收到基 ar 水分 M 灰分 A 挥发分 V 高位发热量Qgr 低位发热量Qnet Mar Aar Var Qgr.ar Qnet.ar 空气干燥基 ad Mad Aad Vad Qgr.ad Qnet.ad Ad Vd Qgr.d Qnet.d Vdaf Qgr.daf Qnet.daf 干燥 基d 干燥无灰基 daf

煤的形成

煤的形成

煤的形成煤的形成1、煤是有植物变成的。

植物分为两大类: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主要是菌藻类,菌藻类在水中处于浮游状态,所以称为浮游生物。

高等植物则不同,它们的根、茎、叶分明结构复杂。

由高等植物转化成的煤叫做腐植煤或陆植煤,由高等植物的树脂或树皮等稳定组份转化的煤叫做残植煤。

由低等植物转化成的煤称为腐泥煤。

通常遇到的绝大多数煤都是腐植煤类,残植煤和腐泥煤则很少。

2、植物的成煤过程:植物的成煤过程大致可以归纳成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转变成泥炭,所以称为泥炭化过程。

当植物的残体堆积在积水的沼泽中时,最初是在有水的情况下,当然也有一部分空气,这时植物残体的一部分在喜氧细菌的作用下开始腐败。

以后空气愈来愈少,甚至完全没有空气。

这样植物在水底,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开始把植物本身所含的氧转化成CO2和H2O以及生成甲烷(CH4)等。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的氧含量逐渐减少,而碳含量相应的提高。

植物变成了腐植酸。

经过这一过程,植物就转化成泥炭。

泥炭中含有较多数量的腐植酸。

此外。

泥炭还保留有植物残体的某些部分,如根、茎、叶等到。

第二阶段:在这一分阶段,泥炭逐渐变成褐煤。

褐煤在转变成烟煤和无烟煤。

泥炭形成后,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地壳下沉速度较植物残体的堆积速度快,则形成的泥炭层中断,粘土、泥砂铺盖在泥炭层上:另一种情况是流水将粘土,泥砂冲积在植物所形成的泥炭层上,将在堆积的植物和泥炭层隔开。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在泥炭层上,将再堆积的植物和泥炭层隔开。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在泥炭层上构成了岩层,也就是今天煤层中的顶、底板。

泥炭层在岩层下受到压力,把泥炭层压紧,同时发生失水,胶体凝聚等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过程。

泥炭的组成也随之变化,逐步变成含水,比重较泥炭大的,呈褐色的褐煤。

褐煤已不再保留植物残体组织。

腐植酸的含量随着变化的加深而减少,含碳量增大。

这个过程和矿物石形成的过程类似,而褐煤又可看成是个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的作用也叫做成岩作用。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二章煤的生成一、腐植煤的成煤作用过程1、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此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2)煤化作用: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褐煤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第三章煤岩学一、煤岩学研究方法分为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

宏观方法: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二、煤的显微组分,按其成因和工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三大类,研究煤结构时一般采用镜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煤的结构一、煤的结构包括大分子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

1、煤大分子结构:多个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这种基本结构单元分为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1)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2)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含氧、硫、氮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醚键;含硫官能团:硫醇、硫醚、二硫醚、硫醌、杂环醚;含氮官能团:六元杂环、吡啶环、喹啉环;2、煤结构模型的分为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

化学结构模型:Fuchs Given、Wiser、本田、Shinn结构模型等;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交联模型、两相模型、单相模型;二、煤大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2、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3、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4、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6、低分子化合物;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第五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一、煤是由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组成。

成煤作用的过程

成煤作用的过程

成煤作用的过程1. 什么是成煤作用?成煤作用是指古代植物遗体在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煤的过程。

它是地球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地质过程,也是煤炭形成的基础。

2. 成煤作用的条件成煤作用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植物残体:成煤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植物残体供应。

植物残体可以来自沼泽、湖泊、河流等地带,如树木、藻类等。

•大气缺氧:在没有充足氧气的环境下,有机物不容易分解,更利于煤的形成。

•沉积环境:成煤的过程需要发生在适当的沉积环境中,如湿地、沼泽等。

•地质作用:煤的形成需要经历高温、高压、化学变化等多种地质作用。

3. 成煤作用的类型常见的成煤作用包括原煤、褐煤和无烟煤。

3.1 原煤原煤是最常见的煤种,它主要分为烟煤、焦煤和肥煤三种。

原煤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地质作用。

原煤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2 褐煤褐煤是一种比原煤质量稍差的煤种,含水率很高,火力较差。

褐煤的形成通常发生在较浅的地层中,温度和压力较低,地质作用时间较短。

褐煤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

3.3 无烟煤无烟煤是质量最好的煤种,煤中的杂质含量相对较低,燃烧时烟雾较少。

无烟煤通常形成于大规模的湖泊或河流沉积环境中,如湖北煤等。

4. 成煤作用的过程成煤作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植物死亡、初级腐烂和煤的形成。

4.1 植物死亡植物死亡是成煤作用的前提。

植物残体通常来自湿地、沼泽等地,如树木、藻类等。

当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残体可能会被沉积物覆盖。

4.2 初级腐烂初级腐烂是指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发生的微生物分解过程。

由于缺乏氧气,植物残体不能被完全分解,形成了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沉积物。

4.3 煤的形成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需要经历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地质作用。

当植物残体被沉积物覆盖后,随着地层的深厚,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加。

在高温下,有机质逐渐发生热解反应,生成煤的主要组成成分——煤质。

4.4 二次作用煤在形成过程中还可能经历二次作用,例如后期的压实作用、脱水作用、煤的改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成煤过程
成煤作用:第一个阶段是泥炭化(腐泥化作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煤化阶段。 煤化作用: 当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 沉积物所掩埋时,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 用下变为煤的过程。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A .成岩作用:泥炭变成褐煤的过程;腐泥煤经过成岩作 用腐泥煤 B. 变质作用:褐煤逐渐变成烟煤、无烟煤。
理论上,成煤植物、植物的各个部分、分解产物及参与
分解的微生物都参与了成煤。
由于不同有机组分在化学性质和元素组成上的差异,使
得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部分的分解、保存和转化存在很
大差别。
二、成煤过程
• 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 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过程。 1.成煤条件
(1)古植物条件: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才是成煤的有利时期; (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最适宜成煤;
要煤田。
2.成煤过程
成煤作用:第一个阶段是泥炭化(腐泥化作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煤化阶段。
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骸在微 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和聚集,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 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 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泥炭为棕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质软且富含腐殖酸 腐泥呈黄褐色、暗褐色、黑灰色等,水分达70%~90%,是一 种粥状流动物质。
三、煤的成煤类型
1.腐殖煤
定义:指有高等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分类: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①泥炭:棕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质地软且不均匀、水
分含量够爱,可达85%~95%
②褐煤:褐色或黑褐色,水分较高,30~60%,自然干燥水 分降至10~30%,大多无光泽,真密度1.1~1.4。易风化破裂。
22.45
0.28
65.50
0.35
5.89
3、植物中的成煤物质
低等植物 菌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纤维素、 半纤维素 细胞壁 果胶 木质素
蛋白质
原生质 脂类
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组成,脂类化合物也
较高;高等植物主要由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4、成煤原始物质对煤质的影响
①藻煤:分解不完全
②胶泥煤:分解完全 腐泥煤中矿物质含量高、光泽暗淡,常呈褐色、均匀致 密、易燃、燃烧时有沥青味,腐泥煤氢含量高 2.腐殖腐泥煤:
过渡态,由低等植物和高等遗体共同形成的煤。 ①烛煤:灰黑色或褐色,易燃,燃烧时发出蜡烛般明亮的火焰 ②煤精:色黑、致密、质轻、韧性好,可雕刻工艺品
是根据生物科目的发展演化阶段来划分的。
在各个地质年代内,都有相应的沉积岩层形成,各个
地质年代内所生成的地层相应地称为宇、界、系、统,
它是国际统一的地层单位。
中国的主要聚煤期
二叠纪 二叠纪石 南方晚 成煤时代 石炭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第三纪 山西统 盒子统 二叠世 占保有储 量/% 占预测资 源量/% 21.7 13.8 2.4 0.30 50.7 2.70 7.7
(3)自然地理条件:泥炭沼泽是发生聚煤作用的良好古地理
环境;
(4)地壳运动条件:
① 地壳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起控制作用; ② 地壳沉降速度直接影响泥炭层的沉积厚度。
综上所述,在地质历史时期,聚煤盆
地只有同时具备植物、气候、古地理和地
壳运动这四个条件,且相互配合默契、持 续时间长,才能行成煤层多、储量大的重
• 1、煤由植物生成的
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演化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逐步进化
与发展的,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菌藻类植物时期 菌藻类植物时期 裸蕨类植物时期
蕨类植物时期 蕨类植物时期
裸子植物时期 裸子植物时期
被子植物时期 被子植物时期
2、各地质年代的成煤植物
※ :地壳的发展历史简称地史。
第一章 煤化学基础
第一节
煤的生产
&什么是煤? &成煤原始物质是什么? &煤是如何生成的? &按照成因,煤是如何 分类的?
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经
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 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
煤是由许多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和少
量无机矿物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有 机岩)。
成煤的原始植物
③烟煤:呈黑色,水分含量低,真密度1.2~1.45,硬度大, 随煤化程度增加,光泽逐渐增强。 ④无烟煤:灰黑色,具金属光泽,真密度1.4~1.8,硬度大、 燃点高,达360~410℃,因燃烧时无烟而得名。
三、煤的成煤类型 2.腐泥煤
定义:指有低等植物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分类:根据植物遗体分解的程度分为藻煤、胶泥煤
综合地层层序、生物演化、地壳运动等因素,地壳发 展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次级阶段。 地壳发展历史的主要阶段及顺序,从古到今划分为 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3个大时期,宙以下又分 代。代以下又分为若干纪,纪以下又分为世。代、 纪、世是国际统一的地质年代。
是根据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划分的(古生代的植 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中生代主要是裸子植物)。 的划分主要根据地质运动造成的沉积旋回、古地 理特征及生物群的变化划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