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为鉴:中国人口问题的另一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控制政策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控制政策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控制政策在中国,人口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中国的人口数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着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控制政策,旨在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人口现状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

然而,在人口数量的背后,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人口问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给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口分布不均衡。

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导致内外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多,农业收入难以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也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出现了“大城市病”的现象。

二、人口控制政策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

最著名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也被称为“独生子女政策”。

这一政策自1979年开始实施,在全国范围内限制夫妻生育子女的数量。

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供避孕措施以及实施经济和社会奖励制度等手段,鼓励夫妻晚婚晚育,控制生育。

同时,政府也对超生家庭实施罚款和其他限制措施。

这些政策无疑对控制人口数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比如严重的人口性别失衡和老龄化等问题。

三、人口控制政策的影响和挑战人口控制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控制使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政策也促进了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水平。

此外,政府通过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了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的压力。

然而,人口控制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表现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表现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表现一、人口问题含义及形成原因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结构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各种问题的总称。

人的两重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产生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于人生存在环境之中,同时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所以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方式等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自身发展的影响。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口数量、分布和增长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有很大关系。

当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时,人口的增长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人口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1.严峻的人口数量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 533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 000万的速度增长。

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2.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

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

二是残疾人多。

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

三是智力低下人多。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和当下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1979-2015)1979 年,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延缓劳动力人口占比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计划生育分为早期的单独二孩政策和后期的一孩政策,同时配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各种措施,如晚婚晚育、节育手术等,以达到生育控制的目的。

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成果: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压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女性教育水平;改善了生育和产科医疗条件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生育政策导致了基数过低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挑战;二是在实施中出现了强制堕胎、强制绝育等人权问题,一些家庭也出现了“六个有”(有一个孩子,有钱,有退休保障,有房子,有车子,有带孩子的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出现了不少孤独和畸形家庭。

2015 年,中国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推行全面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取消预示着人口政策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和创新,突出体现了实现人口健康发展、提高生育意愿等目标。

二、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2016-2020)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中国也逐步建立起了人口发展战略,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全面实施规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的人口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完善生育政策,促进生育健康和合理生育;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人口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提高应对能力;完善人口政策法治体系,推动人口政策可持续化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解决人口结构失衡、城市化、老龄化等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当前,人口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主要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篇1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早期人口学者张纯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表达为“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此后,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人口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较高的人口素质,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可见,人口素质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条件和能力。

从其外延方面看,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

1988年学者陈剑提出“两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

“三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立足“两要素”说,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身体素质较差1.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见表1)。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高出7.9岁。

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低了10.4岁。

2.婴儿死亡率较高。

1990年后,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

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国低25.9个千分点,2000年低24.6个千分点,2004年低28.1个千分点。

以史为鉴,今古一些问题的对照

以史为鉴,今古一些问题的对照

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中原一带,因此那时的“中国人”就是中原人。

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在这个疆域的扩展过程中,也是“中国人”的扩展。

鲜卑等民族逐渐融合到“中国人”这个大家庭,形成今天的汉族人。

当前中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民。

2014年12月23日,有一位学者在网易撰文,标题为“勿将少shu民族犯罪等同于民族问题”。

类似这样的文章,是要有人授意才能发表的。

专家也好,民间也好,聪明人还是居多。

很多问题在下面早就被意识到了,就像这位在网易撰文的学者,只是很多时候写了但发表不出来。

也许有人要说,融合会让很多文化消失什么的。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为与不为,就要取其是否利大。

如果不去融合,保留其所谓的“文化”,那不就人为制造了一种“区别”在那里吗?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发生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的几件事,还有近年来发生其它地区的一些事,不正因为是这些“区别”的存在,导致那些人在头脑里把自己区别开来,最终发生那些事情发生的吗?1949年以后,内地很多汉族人去少民地区工作,去融合,这本身是对的。

但不知是哪个鸟人,提出了“民zu政ce”,什么高考加分、自由生育、做生意免税等等。

更大的问题,由于少民身份“实惠”多多,很多留在当地的汉和少通婚的后代纷纷选择少民身份。

这到底是谁在融合谁?人为弄出来的“区别”越来越多,那不出事才怪!更重要的一点,“民zu政ce”体现在刑法上面,就是“两少一宽”。

即中gong中yang 委员会1984年第5号文件中规定的:“对少民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要尽量从宽”。

这是中国的民族刑事政策。

就这么一个文件,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灰飞烟灭。

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位大人物到西部一少民地区视察,发现那里发展的不好,很生气。

客观讲,那个时期中国总体国力本来就不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很滞后。

再加上那个少民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气候条件,经济上就更加落后了。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看法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看法

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看法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深度观察与思考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人口大国。

其人口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变迁与社会进步。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不禁对中国的人口发展产生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的人口增长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转变。

这一变化,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直观体现。

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少子化趋势逐渐显现。

这些变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逐步调整中。

从放开二胎到探索实施三胎,每一步都凝聚着国家对人口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战略谋划。

在我看来,中国的人口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和民族复兴的基石。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

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继续推进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通过鼓励适龄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措施,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

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文明的体现。

其次,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质量。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0—14岁人口 2。

22亿,占16。

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下降了6.3%。

“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北大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

”“六普”数据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

8的说法。

“现在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

4—1。

5之间。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我国长期处于超低生育率的状况下,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生育率下降,计划生育等政策应该是主导原因,但是美国经济研究局2011年10月的一份新研究:高房价导致低生育率,放在中国,也有几分道理。

该研究发现,1995-2007年间,房价上升导致已经购房者的生育率上升,尚未购房者的生育率下降,原因在于尚未购房者的财富需要在买房子和生孩子之间分配,而已经购房者的房产增值可以帮助生孩子。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从空巢老人引发的社会问题来看,与“常回家看看"等留守老人的情感奢望并存,许多年青一代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日渐削弱淡化,致使家庭亲情出现隔阂甚至矛盾冲突,传统伦理亲情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社会养老机制的不健全,也为“空巢"家庭再添一根致命稻草。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

8月26日,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多老"、“少子”的现状,认为“单独二胎"等微调政策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趋势。

中国人口的“两难”问题

中国人口的“两难”问题

因而这种转变具有不 同于其它 国家 的迅速性与突然性 , 二十几 年 的时 间便进入 了发达 国家近百年才 出现的人 口老龄化状态 , 即在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 的情况下 “ 未富先老” 。近期 , 自各 来 方 面的研究都表 明,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 其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和社会 等诸 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 烈。 首先 , 中国的家庭结 构模式下 , 在 越来越 多独生子女 家庭 开始进入养老期 , 老龄化和高龄化(0岁以上的高龄 老人 占6 8 0 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的比例 趋于上升的过 程) 的发展趋势使独子
社 会 问题 。
未来 的二 三十年里 , 中国人 口仍将处 于增长状态 , 总人 口还 将 增加约两亿 , 2 3 在 0 5年前后达到 1 5亿左 右的高峰。
伴 随 着 人 口总 量 的 增 长 以 及 按 年 龄 分 组 中 1 5—6 4岁 人
口比重 的不断提 高 (9 2年 为 6 .%,0 9年达到 7 .%) 18 15 2 0 30 , 劳动 力人 口将继 续增 加 。据预 测 , 中国已经进 入劳 动力高 峰 期 ,约在 2 1 0 5年前 后 ,劳 动力 人 口将 达 到约 93亿 人 的峰 .
十全 十美 的, 在实践的过程 中没有预见到 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
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于 2 1 年 9 00 月发布 的 《 中国财政政 策
报告 2 1/0 1 指 出 ,0 1年以后 的 3 0 02 1》 21 0年里 , 国人 口老龄 中 化将呈现 加速发展态 势 , 2 3 到 0 0年 , 国 6 中 5岁以上人 口比将
案 ”的 3 7号 提 案—— 《 4 停止 计划 生育 ,恢复 人 口可持续 发 展 能力》 得到 许多人 的支 持 。当届两会 上 , 开生 育政策 成 , 放

关于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九篇】

关于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九篇】

关于形势与政策人口问题论文【九篇】1. 人口问题对形势与政策的影响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口问题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相关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因此,各国政府和决策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

首先,人口数量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形势。

过多或过少的人口数量都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过多的人口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就业问题等,而过少的人口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萎缩和老龄化等。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国情制定恰当的人口政策,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以维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结构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人口结构涉及到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等因素。

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年龄结构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而性别结构则关系到社会平等和家庭责任分工等问题。

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调整人口结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均衡。

此外,人口分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的集中分布会引发城市化、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而人口的分散则可能导致地区的边远化、基础设施不足等。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城乡一体化政策,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以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和社会公平性。

综上所述,人口问题对形势与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引导和调整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2. 人口问题挑战与政府应对之道人口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也是一个影响国家形势与政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各国政府需要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来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水平,鼓励个人和家庭适当储蓄,以应对老年人口的增加。

人口问题ppt

人口问题ppt

那么,为什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洲和澳洲国家的人口密度比较小,而中国、 日本、英国、法国等亚洲和欧洲国家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这是因为,美洲和澳洲属于所谓的“新大陆”,而亚洲和欧洲属于“旧大陆”。由于 “旧大陆”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而“新大陆”的开发历史比较短,所以“旧大陆” 的人口密度当然比“新大陆”的人口密度大。因此,把中国的人口密度与美国作比较 是不恰当的。应该把中国的人口密度与“旧大陆”的国家相比,这样比较来看,中国 的人口密度并不算很大。
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风险家庭,一旦独生子女遇到夭折、伤残等意外,对于父母特别是年 岁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将是毁灭性地打击。况且,“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 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集、期望过高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才问题的 困扰。独生子女政策剥夺了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造成精神生态的破坏、人性的变异和人 伦的缺失。
而2020年时60岁以上人口为19%,65岁以上人口13%。按1.8总和生育率计算,2040年60
岁以上人口在31%、65岁以上人口在25%左右。
大家知道,目前日本是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口已达到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超过老年人口比例占18.2% 的意大利,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从上世 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低迷,与日本老年化率不断增高相关联。
人口问题
标 题
中国的人口数量问题
中国的生育率问题
标 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 危机
中国的人口数量问题
常常有人把中国的人口问题归咎于毛泽东错误地批判马寅初,导致中国人口急剧膨胀。 事实上,每个国家在长期战乱之后,都会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人口快速增长这种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从1950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为止的中国人口数量,并与同期的世界人 口数量作比较:1950年中国人口为5.6亿,世界人口为25亿;1976年中国人口为9.3亿, 世界人口为41亿。可以看出,从1950年至1976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与世界人口增 长速度基本同步。如果中国人口问题怪毛泽东,那世界人口问题又怪谁呢?难道要怪 医疗技术的进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一般认为,现在中国的人 均寿命为72岁,那么,在均匀的情况下,每年死亡人口应该有1200多万,然而按照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每年死亡人口只有800多万。这是什么原因?有两种可 能:一是死了没有注销,二是人均寿命大长了。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问题一直是该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的人口问题愈发复杂。

本文将从人口增长、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政策等角度来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问题中国人口众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特点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显著加快。

这种人口增长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粮食供应、就业压力以及资源和环境短缺等问题。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在1979年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也被称为“独生子女政策”。

该政策限制了每个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这项政策也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出现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

二、老龄化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主要依靠。

然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这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压力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对社会福利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同时,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鼓励年轻人生育,以保持人口的相对稳定。

三、人口政策中国政府意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除了计划生育政策外,政府还实施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提供优惠政策和福利措施,以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二孩。

此外,政府还通过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人口压力。

政府还加大投资力度,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

然而,要解决人口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

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比如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每个家庭的责任感,提高人们的生育意识。

同时,社会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福利和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和照顾服务。

结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效果评估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效果评估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效果评估<正文开始>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效果评估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人口问题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调整人口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本文将评估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

一、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回顾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被称为独生子女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压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这一政策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二、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原因鉴于上述问题,中国政府逐渐开始调整人口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2013年,政府宣布实行“全面两孩”政策,允许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调整是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其次,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人们逐渐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对个人幸福和家庭发展的不利影响。

因此,政府开始放开独生子女的限制,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提高人口素质。

三、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评估1. 人口结构的优化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对人口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放宽生育限制,使得夫妻可以根据自身意愿生育,并在经济和社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孩子。

这不仅可以缓解老龄化问题,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创新潜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个人权益的保障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使得个人的生育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夫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来决定是否生育以及生育的子女数量。

这为个人幸福和家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强了家庭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3. 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国政府提倡优生优育,鼓励人民提高生育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应对人口问题的挑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 中国人口问题背景1

一  中国人口问题背景1

一中国人口问题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其人口数量在世界各国中也首屈一指,庞大的资源总量每次一加“人均”总让我们倍感沮丧,因此,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度膨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颇有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妇女地位明显提高,儿童权利得到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等等。

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近些年来有人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这使得人口控制综合策略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且亟待解决。

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史: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90年,中国人口总数由5.8亿增至11.6亿,年均增长1.81%。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率相差甚大。

从1953年到1964年,平均每年增长1.57%,1964-1982年则高达2.10%,其间的1964-1973年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而在计划生育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普遍得到贯彻实施的1982-199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到1.50%。

第二阶段:从1949到1992年,中国的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在波动中明显下降,从36%降至18.24%。

死亡率除1959-1961三年以外一直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1949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20%,70年代以后降到8%以内,1977年以后死亡率持续降至7%以下;1981到198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7.69岁进一步提高到69.7岁,死亡水平仍在进一步下降。

第三阶段: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很大。

1952-1957年是建国后第一个增长高峰,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略高于20‰。

1958-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大饥荒而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196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961年也只有3.78‰。

第四阶段:1962-1973年,伴随着生活状况的封闭型稳定状态,自然增长率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人口年自然增长率达20‰以上。

人口政策与中国人口问题解决思路

人口政策与中国人口问题解决思路

人口政策与中国人口问题解决思路中国是世界上最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

由于人口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人口政策成为改善中国人民福利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人口政策与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解决思路。

历史和现状中国的人口问题从5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

当时,毛泽东提倡人多好办事,人少难办事的政策,鼓励人们结婚生育,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

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逐渐失去效果。

现在,中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最近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人口政策。

例如,取消独生子女政策,推广“双独”家庭和鼓励年轻夫妻生育等。

思路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解决人口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路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1.改变传统的观念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普遍认为“儿孙自己的保险箱”,这无形中造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失败。

为了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加强公共教育和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念,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制度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健康医疗、养老金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需要拓展退休年龄,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工作市场。

3.鼓励生育依靠激励政策,如费用减免和更好的住房和教育等资源,可激发年轻夫妻生育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向家庭提供生育补贴和儿童奶粉等物质奖励。

这对于年轻夫妇来讲,可以有效减轻生育成本和责任感。

4.移民和异地就业人们可以考虑出行或移民到欧美国家,在这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环境质量较高,以及创业条件较为优秀。

另外,政府可以鼓励人们从内地去海外开展更好的工作生活机会,而不只依靠内地就业。

结论从历史和现状看,中国人口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需要政府和全体民众共同努力来解决。

未来,政府应该实施更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逐渐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人口问题是重要的辩论辩题

人口问题是重要的辩论辩题

人口问题是重要的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人口问题是重要的辩题,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这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挑战。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和医疗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将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最重要的是,人口问题还涉及国家的安全。

人口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会对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产生影响。

名人名句,孙中山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安全。

经典案例,中国的人口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

为了应对人口问题,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表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应对人口问题的决心和措施。

反方辩手观点:人口问题并不是重要的辩题,因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一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可以带来劳动力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带来消费升级和市场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其次,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可以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此外,人口问题并不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国家安全更多的是取决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因素。

名人名句,李光耀曾说过,“人多力量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也可以带来力量和机遇。

经典案例,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阻碍其经济的发展。

相反,印度在人口大国的基础上,发展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成就。

这表明人口问题并不一定是重要的辩题,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

人口问题解决的最佳实践分享与借鉴

人口问题解决的最佳实践分享与借鉴

人口问题解决的最佳实践分享与借鉴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包括老龄化、人口过剩等。

如何有效地解决人口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享并借鉴一些国家在人口问题上的最佳实践,为全球的人口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尊重女性权益,实现平等发展人口问题与性别平等问题密切相关。

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尊重女性权益,并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

例如,瑞典在教育、就业和健康方面实现了男女平等的良好局面,鼓励女性自主决策生育,提供全面的保障和福利。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促进了人口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

二、优质教育与人口规划相结合教育和人口规划紧密相连,可以有效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新加坡在人口规划中注重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实施全面的人口普查,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新加坡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国家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刺激经济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吸引外资和发展制造业,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

四、普及健康知识与保健服务健康是人口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

许多国家注重推广健康知识,提供全面的保健服务,特别是关注妇幼健康和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例如,芬兰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五、跨国合作与经验分享人口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加强跨国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

例如,联合国人口基金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人口和发展议程,帮助各国制定并执行人口政策。

类似的跨国合作还可以在人口规划、健康服务等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结论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而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通过尊重女性权益、优质教育、经济发展、健康服务以及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的生育政策,存在诸多争议。

纵观这些争议,有两个主导性的谬误支撑起了错误的观念:一个关于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另一个则关于如何看待财富的生产与消耗,以及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而这两个谬误,最终会通向一个冷酷的未来。

一、增加人口数量重要还是提升人口质量重要?增加人口数量重要还是提升人口质量重要,这是中国人口观争论中的焦点问题。

有人认为,提高人口质量,可以创造出更多财富,从而替代人口的增加。

看到“提升人口质量”这个词,一般的直观的想象是:采取抑制生育政策,减少出生,资源转而投向存量人口的素质,提升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种想象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果:人的技能提高了,生产的财富多了,人却没多,人均财富上升,可谓鱼和熊掌皆得。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静态的想法是错的。

这是因为,存量人口的中老年人口的素质,几乎是无法提高的。

你不可能把这些人再塞入大学、高中。

这些人要工作、生活,缺乏时间、资金、甚至学习能力去提升自己。

相比之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受教育程度普遍会更高,更多的年轻人,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未来几十年,能得到更多的高素质人口,从而提升人口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

这才是动态的,也是真实的提升人口质量的途径。

所以提高人口质量,从来都不是通过对存量人口的措施在几年内完成;而是在人口的更替过程中,在几十年中,通过生育更多年轻人,并给他们更高的教育来实现的。

或许有人会提到另一种反驳,那也是“提升人口质量”另一个错误的想象:少生,可节约资源,就可以为新出生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一旦生育率上升,有些年轻人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

这种假设,或许在一些失败国家可以成立,但在中国却无法成立。

经济发展,需要各种教育层次的人搭配。

我记得以前做过一项简单的研究,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得到的结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因素最大的是,小学毕业生数。

显然,这与当时劳动密集的发展阶段吻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高中、大学文凭的数量会变得更加关键。

人口质量名词解释

人口质量名词解释

人口质量名词解释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数量以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是评估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口质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定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人口质量进行解释。

首先,人口质量可以从人口数量的角度进行解释。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规模的最直接和基本的指标。

人口数量的变动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大小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分配、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人口质量还可以从人口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按照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进行分类和统计的结果。

人口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性别结构则可以反映出男女比例的平衡程度,教育程度和职业结构则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配置情况。

此外,人口质量还可以从人口健康状况的角度进行解释。

人口健康状况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水平。

人口健康状况的好坏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率等。

最后,人口质量还可以从人口教育水平的角度进行解释。

人口教育水平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和质量的综合指标。

人口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竞争力。

良好的人口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健康状况以及人口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评估和提高人口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重视。

只有通过优化人口质量,才能实现人口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日为鉴:中国人口问题的另一解读
作者:张会杰
来源:《读书》2013年第11期
日本,国土面积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25.95倍。

日本拥有一亿两千八百万人口,中国,人口十三亿七千万(含港澳台),如果使用人口密度对两国人口状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仅为日本的41%。

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那么大,比中国更有理由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日本非但不对生育进行管制意义上的计划,反倒千方百计鼓励国民生育。

而中国,虽然人口总量远大于日本,但国土远比日本辽阔广袤,如果我们也具有与日本相当的人口承载能力,那么,中国的国土上完全可以承载25.95×1.28=33.2(亿)人口!拿日本这面镜子来映照,中国人口规模有着庞大的增长空间,所谓的人口超载与人口过多状态在中国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就算净增二十亿人,也不必担心人口的规模过大。

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管制政策,况且经过近四十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超低生育水平,何以泱泱大国非得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读书》二零一三年第八期刊发章美锦的《人口问题能否以日为鉴》一文对上述疑问进行了回答,对其提供的几点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本文针对其中的个别观点及其论证进行另一角度的解读,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中国,有一个广为传播的原始观念,即,人口如果不加控制必然无序膨胀,终将超出承载的极限从而导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日本为我们提供了揭示和认识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颇具象征意义的案例,以日为鉴,上述观念很容易证否,从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二战”后日本在短暂的人口增长高峰后,七十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出现逆转,生育率锐减使每年新生儿数量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少子化”呈明显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普遍存在。

这表明,人口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自然的法则,比如,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的规模增长之间就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制约是双向的,落后与贫困会制约人口规模的增长,原始社会人口的数量增长就十分缓慢。

与这一制约机理不同,繁荣与发展亦制约着人口规模的增长。

仅从一个方面来看,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将普遍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直接导致初婚初育年龄的整体上升以及生育子女个数的下降。

在这种强而有力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日本人口可以膨胀到十亿”的说法几乎没有行得通的余地和可能,这也是日本政府纵然千方百计鼓励国民生育,人口还在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国内,中国已经连续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章美锦所提及的“中国人口继续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的前提是不存在的。

而且,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不少大中城市已呈现出类似发达国家生育率自发降低的迹象。

时过境迁,即便中国废除强制计生、完全放开一胎政策,客观上中国人口也不可能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

“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也会令目前由于人口过多而加剧的人与资源、人与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酿成更大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的论断,笔者以为不能成立,这样的恐惧和担心没有依据,原因除了忽视人口规模增长的自然规律外,还在于对制约中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状况
影响要素把握上的偏差。

在制约中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状况的诸多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更为关键、更为核心?
如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国民生活状况”或“国民财富状况”经济学意义上的测评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Σ(Ρ1+Ρ2+…+Ρn)/n,(n为人口总数,Ρi为国民中第i个人生产创造出的财富总数,i∈[1,n]),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分母即人口总量过大而“稀释”,只要费尽心机控制住人口规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必将提高,这一貌似合理的主张建立在国民生产总值Σ(Ρ1+Ρ2+…+Ρn)总量不变的假设之上。

然而,如果国民平均的生产能力不提高,人口总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

根据基础的数学逻辑进行推导,可以发现,“人口总数n”对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无关变量,也就是说,假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变量保持不变,人均国民生产能力如果不发生变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恒定不变,此时,人口规模或大或小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构成任何影响。

笔者以为,影响“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状况”的更为关键、更为核心的本质要素应该是“国民平均的生产与创造能力”,这一能力不是自为的,政治与经济的制度安排、科技发展及应用水平、国民素养及普遍的文化观念等要素及其组合状态将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一能力的形成及其发挥,进而制约和决定着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战”结束时,中国经济与战败国日本相近,之后却被急剧落下。

与自身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显著差异均鲜明揭示出“国民平均的生产与创造能力”之于“社会发展”及“国民生活状况”的紧要性。

放眼世界,美国人口少,发达,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不那么发达。

相对意义上,日本比中国人口更多也毋庸置疑,但是,日本远比中国发达,中国人口也“多”,却不那么发达。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及其国际影响力跟人口规模和密度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财富占有程度的同时,更代表着人均的创造与生产能力,日本是中国的8.43倍,这实际上更多意味着,就目前而言,日本国民人均的生产与创造能力远远超过中国。

日本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和奖励国民生育并不是出于“宁愿承受与中国国民一样的生活水平”,而是出于对国民平均生产与创造能力的确认和自信。

由人及己,要想提高中国国民的生活状况,更对症的药方或许应当是千方百计提升国民人均的生产与创造能力,这就需要认真考虑制度的改善,包括经济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选人用人制度的优化,认真考虑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落实等,而不能也不应推卸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以管控国民的生育权利为代价为低效的公共事务管理买单。

如果废除严厉的一胎政策,给一对夫妇生育二个及以上子女的权利,同时,尽其所能提高人均的生产和创造能力,人均财富占有量同样会得以持续提升,而不会出现如章美锦老师所言的“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的难堪局面。

在人口问题的中日对比中,有观点认为,日本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状况下,人口还在负增长,说明日本根本不需要计划生育,而中国在实施普遍的强制计生、一胎政策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尚且高于日本,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样的论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类思路忽略和遮蔽了人口问题的真正意义和发展旨向。

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完全赞同章美锦对中日两国人口之别,不在人口的“口”上,却在人口的“人”上的判断。

这恰恰表明,“口”的数量与“人”的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片面凸显人口规模之于财富创造和享有的消极功效,认定“人口规模越大经济越落后,人均生活水平越低下”,视人口为负担和障碍的观念严重
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刻意强化了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对立。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子女是工作的动力和幸福的源泉,公允地看,未成年子女也在为社会贡献财富,尽管这种贡献是间接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贡献的温婉与和谐。

日本政府尽管千方百计鼓励和奖励国民生育,人口还在负增长,此时,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总和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比日本高难道不正是日本政府求之不得的优势所在?此一优势,我们为何不去爱护和珍惜,却一味以人口数量的减少作为政策的目标和继续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性论据?
章文提出:“日本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凭借一技之长足以从地球上任何国家那里获取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反躬自问,我们目前尚没有那种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应当想方设法提升这种能力,还是应当削足适履、自我设限?如果我们的国民有生育两个或更多子女的意愿并有通过辛勤劳动养育子女的能力,国家和政府是应当强制剥夺国民这一朴素的美好愿望,还是应当竭尽全力提升负担更多人口的能力?鞋小削脚最方便,但这种类似挥刀自宫的做法却极可能自设陷阱,已经有学者,比如北京大学穆光宗指出,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是“超低生育率陷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称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他听到的最为奇葩的政策,具有潜在毁灭性影响。

计划生育破坏了家庭,最终会破坏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一环。

如果中国一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可能最终消失。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二零零五年在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上的证词宣告:“到二零二零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与非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包括日本在内。

就是说,如果没有奇迹般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碰壁。

到二零二零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仍会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人口问题的中日对比为我们提供了推断人口承载规模上限的参照坐标,也提供了预见和估测人口发展前景的比对样本。

人口问题以日为鉴,还具有启人深思的预警意义,是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口的“自然”发展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毫无准备的一种警戒,防患于未然才是人口问题中日对比最终的价值所在。

忽视了日本人口问题的预警功能,也就回避了中国强制计生一胎政策的潜在危机,从而降低日本人口问题之于中国人口理念修正及政策调整的价值与意义。

日本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和奖励国民生育,也难以走出低生育率与重老龄化的恶性循环。

以日为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审视中国的人口问题时,难道现在还不是抛开偏见,酝酿并实施奇迹般的新政策的危急关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