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离技术汇总

白细胞分离技术汇总
白细胞分离技术汇总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细胞分离液有市售,有各种型号: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离液)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 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可以试试红细胞裂解液

提供我的配方:

氯化铵82.9克;重碳酸钾10.0克;EDTA0.37克;用三蒸水配成1升

所有的细胞培养都应该坚守无菌操作原则

2.分层后的确有3层,准确说来是4层,最下面是红细胞,上面的一层不应该是稍微混浊的白色,应该也

比较透明,这一层上面就是我们需要的薄细胞层,最上面是血清

3.细节:

a.淋巴细胞分离液要避光保存

b.就您的试验看来,淋巴细胞分离液的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

c.首先再离心管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然后把标本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表面上,一定要缓慢小心操作,切不可混匀

d.所有操作都应在无菌环境进行

e.把离心管放入离心机是也应小心,不要太大幅度的摇幌离心管,当然离心后拿出来也要小心

就这么多了吧,这个操作是不是很难的,比较基本

祝您好运了!

.参考方法:

人外周血, 肝素抗凝(100U ?m l) , 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或者PBS等缓冲液)稀释。按1∶2 的体积比缓置于比重1. 077 g/m l 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1000 ×g 离心

30 m in, 收集培养液2分离液界面上的单个核细胞。于无血清培养液, 400×g 离心10 m in, 洗涤2次。用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并计数

我也是最近要做所以查了一下,仅供分享,呵呵!

一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33.9%泛影葡胺和9%Ficoll液按1:2.4体积比混合))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二自然沉降法

本法是利用血細胞自然沉降率的分離法,採集血液後應及時抗凝,通常選用肝素抗凝法。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而防止血液凝固。操作原則是將含抗凝血的試管直立靜置室溫30~60min後,血液分成明顯三層,上層為淡黃色血漿,底層為紅細胞,緊貼紅細胞層上面的灰白層為白細胞,輕輕吸取即得富含白細胞的細胞群,離心洗滌後加入少量蒸餾水或含氯化銨的Gey溶液,經短時間的低滲處理,使紅細胞裂解,經過反復洗滌可得純度較高的白細胞懸液。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 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1.粒细胞此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着色颗粒。颗粒的着色性质不同又可分为①中性粒细胞;②嗜酸性粒细胞;③嗜碱性粒细胞。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并不表示细胞本身或其吞噬对象的酸性或碱性。 2.无粒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此五种细胞各占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成年人各种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为:中性粒细胞6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5%~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30%。它们的形态特征见表5-1及图5-4。 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细胞的分类计数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在新药开发中,为鉴别某种药物对机体有无亚急性和慢性毒性,也往往把它列为检测的项目。白细胞数超过10000/mm3称为白细胞增多症;少于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均属于病理范围。此外,还要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这些对于诊断机体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分离技术汇总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细胞分离液有市售,有各种型号: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离液)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 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可以试试红细胞裂解液 提供我的配方: 氯化铵82.9克;重碳酸钾10.0克;EDTA0.37克;用三蒸水配成1升 所有的细胞培养都应该坚守无菌操作原则 2.分层后的确有3层,准确说来是4层,最下面是红细胞,上面的一层不应该是稍微混浊的白色,应该也 比较透明,这一层上面就是我们需要的薄细胞层,最上面是血清 3.细节: a.淋巴细胞分离液要避光保存 b.就您的试验看来,淋巴细胞分离液的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 c.首先再离心管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然后把标本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表面上,一定要缓慢小心操作,切不可混匀 d.所有操作都应在无菌环境进行 e.把离心管放入离心机是也应小心,不要太大幅度的摇幌离心管,当然离心后拿出来也要小心 就这么多了吧,这个操作是不是很难的,比较基本 祝您好运了!

.参考方法: 人外周血, 肝素抗凝(100U ?m l) , 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或者PBS等缓冲液)稀释。按1∶2 的体积比缓置于比重1. 077 g/m l 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1000 ×g 离心 30 m in, 收集培养液2分离液界面上的单个核细胞。于无血清培养液, 400×g 离心10 m in, 洗涤2次。用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并计数 我也是最近要做所以查了一下,仅供分享,呵呵! 一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33.9%泛影葡胺和9%Ficoll液按1:2.4体积比混合))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二自然沉降法 本法是利用血細胞自然沉降率的分離法,採集血液後應及時抗凝,通常選用肝素抗凝法。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而防止血液凝固。操作原則是將含抗凝血的試管直立靜置室溫30~60min後,血液分成明顯三層,上層為淡黃色血漿,底層為紅細胞,緊貼紅細胞層上面的灰白層為白細胞,輕輕吸取即得富含白細胞的細胞群,離心洗滌後加入少量蒸餾水或含氯化銨的Gey溶液,經短時間的低滲處理,使紅細胞裂解,經過反復洗滌可得純度較高的白細胞懸液。

人体八种白细胞类型

白细胞亦称白血球,它的功能是使机体免受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癌细胞、异物侵入,是人体的守卫者。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也存在于血管和淋巴管外的组织中。 人体中白细胞有八种类型,具体细胞类型如下。 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个头最大的白细胞。 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单核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残体和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消化,这一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会释放溶菌酶破坏病原体。吞噬细胞还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除了免疫功能外,吞噬细胞还扮演者促进生殖 细胞发育、性激素、骨组织的再吸收以及血络的形成。巨噬细胞如下图所示: 2 树突状细胞 类似于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一种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时会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与神经元的树突相似。树突状细胞通常存在于跟外界接触的皮膜(黏膜)部位,比如皮肤、内层的鼻子、肺、胃与肠的内层。树突状细胞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到淋巴结和淋巴器官 中的淋巴细胞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如下图所示: 3 B淋巴细胞 B细胞是淋巴细胞的成分之一。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合成和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对抗病原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并使之成为靶细胞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被称为记忆细胞的B细胞可以保持对病原菌生物分子标记物的记忆,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时免受感染。这使得机体保持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长期免疫力。B淋巴细胞如下图所示: 4 T淋巴细胞 类似于B细胞,T细胞也是淋巴细胞之一。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迁移到胸腺内分化成熟。T 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反应。T细胞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性T细胞抑制B细胞和其他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NKT细胞具有T细胞和NK细胞两重性质,但是NKT细胞不是NK细胞而是T细胞。T淋巴细胞 如下图所示: 5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是分布于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它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和衰老细胞。NK细胞含有化学颗粒,NK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释放化学颗粒吞噬破坏病变细胞。这些化学颗粒能溶解病变细胞的细胞膜,促使细胞凋亡,最终杀伤靶细胞。 同时应该区分NK细胞和某些T细胞,比如NKT细胞,不要相互混淆。自然杀伤细胞如下图所 示: 6 嗜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五分类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2008-12-14来源:检验世界网浏览:5747次转发至: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赞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检验地带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 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着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 和Nihon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检验地带网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Technicon公司1985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H1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检验地带网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多参数分析。该方法也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 2) 血膜厚薄适宜 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红细胞裂解液使用说明

红细胞裂解液使用说明 货号:R1010 规格:100ml/500ml 保存:2-8℃保存,保质期2年。常温运输。 产品简介: 红细胞裂解液是利用细胞内外存在盐离子浓度差而导致细胞膜胀破的原理来裂解无核红细胞的。 红细胞裂解液经无菌处理,主要用于经酶消化分散的组织细胞的分离纯化,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组织细胞蛋白与核酸提取等实验中红细胞的去除。 使用说明: 1.1倍体积的新鲜全血,加入3倍体积的红细胞裂解液。如1ml新鲜全血加入3ml红细胞裂解液,轻轻涡旋或颠倒混匀。 2.冰上放置15分钟,其间轻轻涡旋混匀两次,红细胞裂解后,溶液应该是清亮透明的。 3.收集细胞:4℃,450×g离心10分钟以沉淀白细胞,小心吸弃上清液。 4.向白细胞沉淀中加入两倍体积的红细胞裂解液,轻轻涡旋充分重悬白细胞。如起始血液为1ml,则加入2ml的红细胞裂解液。 5.4℃,450×g离心10分钟沉淀白细胞,小心并彻底吸去上清液。 6.重悬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如提取RNA,最好于此步开始使用DEPC水配制的溶液进行操作。 (组织细胞处理:新鲜组织经胰酶或胶原酶等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悬液,离心弃去上清液,其余同上。) 注意事项:

本裂解液为无菌产品,分离细胞用于细胞培养时请注意无菌操作。为了您的安全与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相关产品: D8210DEPC P10201×PBS,PH7.2-7.4,0.01M H1020Hanks,含钙镁,含酚红 31800RPMI Medium1640 T1300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不含酚红 P1400青链霉素混合液(100×) D1800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G1010姬姆萨染色液(工作液)

PBMC的分离

PBMC的分离 物品准备:外周血来源的白细胞浓缩液、生理盐水、50ml注射器×1、20ml注射器×3、10ml注射器×2、50ml离心管×7、15ml离心管×4、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步骤: 1、将外周血来源的白细胞浓缩液用生理盐水1:1稀释,从离心管边缘轻轻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面(淋巴细胞分离液与外周血来源的白细胞浓缩液等体积),离心(2000r/min,20min,22℃),分离白膜层细胞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2、用培养液洗涤5-6次(离心速度1500r 15min-1500r 15min-1000r 10min-800r 10min-800r 5min),用含10%的胎牛血清的RPMI 1640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 /ml,加入6孔板,于37℃,5% CO2孵育箱培养2h,吸去悬浮的细胞,用温热的RPMI 1640培养液洗涤2遍,所得的贴壁细胞即DC前体细胞。 3、所吸去的悬浮细胞为淋巴细胞,用含10%的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含终浓度为800U/L的rhIL-2)重悬,计数并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置于75cm2培养瓶内,37℃,5% CO2孵育箱培养,隔天换含新鲜IL-2的RPMI 1640培养液维持细胞活力,待用。 注意事项: 1、密度梯度离心时,加速度宜慢 2、密度梯度离心时间不宜过长,对细胞损伤较大 3、如分离后的细胞悬液中有较多红细胞,可使用红细胞裂解液,37℃裂解5min,注意裂解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一项单核细胞活性 4、稀释血和分离液的比例可以是1:1或2:1,最好达离心管的1/2-2/3,1/2最好,分层明显,即50ml的离心管只装到30ml 5、、 6、吸取白膜层时,注意不要吸到分离液,可以先吸去血浆层 7、注意淋巴细胞分离液和细胞培养液使用前都应水浴至室温 8、离心后离心管中液体分为5层:血浆层、PBMC层、分离液层、粒细胞层、红细胞层。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采血 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 3.染色 3.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血液系统讲义- 髓系白细胞与疾病

第五章白细胞--髓系及其相关疾病 本章要点 1.掌握髓系白细胞的组成、计数、生成和分布。 2.掌握白细胞减少和增多的定义,产生原因、病理生理机制。 3.熟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定义、分类、常见症状体征、细胞形态、常见病因。 4.熟悉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定义、发病阶段、常见症状体征。 5.熟悉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异常、细胞化学、免疫表型。 6.掌握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7.掌握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等的作用机制。 8.熟悉血液肿瘤化疗药物作用机制:(1)干扰核酸合成(2)破坏DNA结构 与功能(3)嵌入DNA及干扰转录RNA (4)干扰蛋白质合成。 9.熟悉白细胞调节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0.了解白血病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的检查,原理和应用。 男性,25岁,发热,牙龈出血,皮肤瘀斑5天,胸骨压痛明显,肝脾肋下触及。血红蛋白70 g/L,白细胞50?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原始细胞0.9,POX(-),PAS阳性呈粗颗粒状,非特异性酯酶阴性,血清溶菌酶正常。请问:该患者的可能诊断是什么?患者出现胸骨压痛的可能机制?该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 第一节髓系白细胞的功能及其特性 白细胞是外周血中的有核细胞,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粒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颗粒的特点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吞噬多种异物,参与炎症反应,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各种白细胞具体功能分述如下。 一、粒细胞的组成、发育与功能 (一)中性粒细胞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精编版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版序:2005-1 页码:第1 页,共5 页 [测定原理]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构成的染色液染色,血片中的细胞由于内容物不同,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试剂及仪器] (一)染色液 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I液取瑞氏染粉 l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 2 ML丙三醇和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 续研磨,再吸出上清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 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 使用。 Ⅱ液 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 pH,加水至1000ml。 2.快速染色液 I液: 磷酸二氢钾 6.64g 磷酸氢二钠 2.56g 水溶性伊红 Y 4g(或伊红 B2.5g) 蒸馏水 1000ml 石炭酸 40ml 煮沸,待冷备用。 Ⅱ液 亚甲蓝 4g 蒸馏水 1000m1 蒸馏水 1000m1 高锰酸钾 2.4g 煮沸,待冷备用。

临床检验实验室 DGCPH-CL-SOP-07-04 白细胞分类计数(手工法)版序:2005-1 页码:第2 页,共5 页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 贮存液 瑞氏染粉 2.0g 姬姆萨染粉 0.6g 天青 E 0.6g 甘油 10.0ml 聚乙烯D比咯烷酮(PVP) 20.0g (或曲拉通X-100 3ml) 甲醇 1000ml 磷酸盐缓冲液(pH6.2-6.8) 磷酸二氢钾 6.64g 磷酸氢二钠 0.26g 石炭酸 4.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应用液 l液、2液按3:1比例混合放置14天后备用。 (二)显微镜。 (三)计数器。 [标本的采集] 取手指血或静脉血 1.0ml,置于抗凝管中(2%EDTAK2)摇匀待检。或直接未梢取血涂成血片。 [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 C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染色: (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5一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一1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血细胞分离培养

血细胞分离培养 以前认为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血细胞都属终末分化细胞, 很难在体外培养生长或仅能短期培养而不能传代, 近年来由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 已有血细胞培养成功的报道, 正常血细胞在体外培养生长时间短, 只有白血病细胞, 血友病细胞、淋巴瘤细胞可培养成功并建立细胞系, 但多半为EB 病毒等致瘤病毒引起的转化细胞, (EBNA检查阳性), 二甲基亚砜(DMSO )处理也可诱导这些细胞分化发生逆转, 表现为正常细胞. 所建立的细胞系多半为单核细胞系、B 淋巴细胞系、T 淋巴细胞系, 只在IL-2 产品问世后,T 细胞才可在体外建系、建株. 血细胞可从外周血中用梯度液通过离心分层后分离获得. 也可从脾脏、扁桃体、淋巴结中用机械法切碎过筛分离获得淋巴细胞, 从腹腔刺激后的冲洗液中可获得大量的单核- 巨噬细胞, 从骨髓中可以获得前提血细胞, 并可长期培养生长. 加入生长因子或某些物质有利于细胞纯化并促进分化和生长繁殖, 例如在淋巴细胞中加入IL-2 (TCGF ), 可促进T 细胞生长, 建立T 淋巴细胞系. 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B 细胞)培养中, 加 B 细胞生长因子, 可建立 B 细胞系;加入IL-6 (或正常淋巴细胞培养48h 的培养上清中的IL6 )可使 B 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 建立了IL-6 依赖的B9 细胞系. 在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中加入二羟基维生素D3, 可使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 (一)外周血细胞分离: 外周血中除红细胞外, 还有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 通常是分离这些血细胞的重要来源. 其分离方法有四种:自然沉降法、差异沉降法、氯化铵分离法、Ficoll 分离法. 1 、自然沉降法: 将无菌抗凝血放入试管中, 在37 ℃水浴中静置, 自然沉降1-2h, 可见到红细胞下沉, 并有明显分层, 上层血浆中富含有大量的和淋巴细胞, 下层主要为红细胞. 此方法简便但各层中的细胞种类多, 不纯. 血浆中虽以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 但也含有血小板, 大单核细胞和少量红细胞. 下层虽以红细胞为主, 但也有上述各种细胞, 此法适用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 、差异沉降法: 用6% 的右旋糖酐或3% 的明胶溶液无菌消毒后, 分装于中试管中, 由于这些物质能使红细胞形成“串状”, 比粒细胞、淋巴细胞沉降速度快, 因而可使红细胞与白细胞、淋巴细胞分离开. 其方法如下:用6% 的右旋糖酐溶液5-10ml, 经抗凝血5ml 加入上层中混合后静置于37 ℃水浴中30-60min, 即可见红细胞下沉, 上层富含大量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下层为红细胞, 使两者易于分离开, 取上层可用于粒细胞、淋巴细胞培养和实验, 下层可用于红细胞培养和实验, 经PBS 洗 3 次后即可加入培养基培养, 可用于天然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和生产. 此法分离的细胞纯度也不高. 3 、氯化铵分离法: 0.83% 氯化铵(NH4CL )可使红细胞破裂, 通常将分离获得的粒细胞. 淋巴细胞中混有的少量的红细胞用0.83% 氯化铵进行裂解, 以排除红细胞的干扰. 另外, 此法也适合大量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离制备, 在天然白细胞干扰素诱生和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 方法如下: 将中心血站供应的健康人外周血离心分离白细胞黄层悬液先经2000r/min 离心20min, 吸出上清血浆, 将下层的红细胞、白细胞混合后, 加入0.83 氯化铵, 用量为血细胞悬液液量的 3 倍, 于 4 ℃作用20min 后离心弃去上清. 在沉淀层中再加入新鲜0.83 氯化铵混匀后于 4 ℃作用20min, 以便彻底清除红细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9.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9.2.3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0.血液分析仪法操作见LH75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1. 参考文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2 江苏省卫生厅. 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用体外方法对机体各种具有免疫反应的细胞分别作鉴定、计数和功能测定,是观察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须将各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从血液或脏器中分离出来。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由于检测的目的和方法有同,分离细胞的需求和技术也异。有的仅需分离白细胞,有的则需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其中含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monocyte),有的则需分离T细胞和B细胞以及其亚群。分离细胞选用的方法应力求简便可行,并能获得高纯度、高获得率、高活力的细胞。现用分离细胞群的原则,一是根据各类细胞的大小、沉降率、粘附和吞噬能力加以组分,另一则按照各类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细胞表面的抗原和受体加以选择性分离。 一、白细胞的分离 (一)血液中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约600~1000:1,两者的比重不同其沉降速度亦异,通常用两种方法加以分离。 本法是利用血细胞自然沉降率的分离法,采集血液后应及时抗凝,通常选用肝素抗凝法。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而防止血液凝固。操作原则是将含抗凝血的试管直立静置室温30~60min 后,血液分成明显三层,上层为淡黄色血浆,底层为红细胞,紧贴红细胞层上面的灰白层为白细胞,轻轻吸取即得富含白细胞的细胞群,离心洗涤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或含氯化铵的Gey溶液,经短时间的低渗处理,使红细胞裂解,经过反复洗涤可得纯度较高的白细胞悬液。 (二)聚合物加速沉淀法 本法是利用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如明胶、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喀烷酮(polyvinylpyrolidone,PVP)等使红细胞凝集成串,加速红细胞沉降,使之与白细胞分离。本法的细胞获得率比自然沉降法高。 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态和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密度较大,为1.090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密度为1.075~1.090,血小板为1.030~1.035。为此利用一种密度介于1.075~1.092之间而近于等渗的溶液(分层液)做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密度的细胞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