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专题复习设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工业区学案
4.2工业地域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聚焦考纲】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你的知识框架】二、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2.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典例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英国中部,我国辽中南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轻工业)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条件资源:(矿产、水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大量廉价政府:政府支持、经济高度开放、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环境: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高速交通)科技:发达交通:便利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政府:支持特点1.大型企业为核心2.原料和能源消耗大3.运输量大4.污染严重1.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2.生产高度专业化3.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3.研发费用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2.钢铁市场竞争激烈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突出中国温州模式:1.多家企业同时生产相同的最终产品,企业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2.企业间互相不联系中国的中关村:1.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2.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3.环境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布局2.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工业或高新技术工业)3.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4.优化环境(治理三废)1.加强技术投入2.加强企业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4.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1.加大科技和研发费用投入2.建立健全市场化制度和法规3.改善环境、完善交通4.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典型例题1】(2013年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传统⼯业区与新⼯业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中地理⼈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3 节传统⼯业区与新⼯业区【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的地理思维能⼒;学会独⽴或合作进⾏⼯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业图表和⼯业数据的技能。
提⾼学⽣地理思维能⼒、综合分析能⼒及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的能⼒知识迁移能⼒。
过程与⽅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多种⼿段收集⼯业信息,尝试运⽤所学的⼯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业信息进⾏整理、分析,并运⽤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传统⼯业区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传统⼯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2 课时第1 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由学⽣说出影响⼯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个⼯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法。
⼀、传统⼯业区【讲授新课】⾃主学习读课本65 页第⼀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传统⼯业区?(2)传统⼯业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传统⼯业区有哪些主要⼯业部门?(4)传统⼯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临哪些问题?1、传统⼯业区的概念很多传统⼯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纺织等传统⼯业为主,以⼤型⼯业企业为核⼼,逐渐发展起来的⼯业地域。
2、传统⼯业区的特点发展基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为主⽣产规模→⼤型化⼯业分布→⾼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运输量⼤、污染严重3、传统⼯业区的分布德国鲁尔⼯业区、英国中部⼯业区、美国东北部⼯业区、我国辽中南⼯业区等。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教案分享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高中地理课程中传统工业区的教案。
传统工业区是指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各种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工业发展区域。
本教案将从定义、特征、成因、发展和对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传统工业区的独特魅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传统工业区的成因和发展过程;3. 理解传统工业区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4. 掌握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传统工业区的卫星地图,并简要介绍地图中的区域(如华北中部、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和东北等)。
教师询问学生对传统工业区的看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30分钟)(1) 定义和特征(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多样化的工业结构、密集聚集的生产要素、高水平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紧密的产业链和集群效应等。
(2) 成因和发展(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工业区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简要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历史背景和各地发展的特点。
通过数据和例子说明,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过程和成因,例如,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问题和挑战(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工业区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包括环境问题、资源瓶颈、产业升级和转型、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变革等。
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特点,分析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思考(30分钟)(1) 分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问题的特点,来规定每组的任务和问题。
(2) 汇报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策略的讲解和展示。
教师可以对学生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和指导。
4.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工业区的本质和特点,同时,学生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高三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复习教学设计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课方案一、课标要求:1.用事例剖析和对照的方法,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败的主要原由。
2.用事例剖析和对照的方法,理解新工业区的特色和发展条件。
二、对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预则和要求:1.使学生学会运用事例剖析问题——让学生经过对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的剖析,认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基本特色。
(学会从事例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对全部学生的基本要求)2.经过对鲁尔区发展历程从繁华→衰败→再度走向繁华这个事例,我国东北的一些老工业区从中获得什么的启迪?让学生睁开讨论,鲁尔区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复兴东北,应采纳哪些举措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学地理实用。
这是对学生的日标要求)3.新兴工业区的“新”表此刻哪几方面?区位优胜有哪些?比较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公司规模等有什么差别?目的加深对新兴工业区的认识,有条件的学生可先上网采集一些世界有名高新工业区资料,认识其家产的构造、区位条件。
(让学生学会分析随意一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对不足的地方怎样改造,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娴熟掌握,对照较差的学生能剖析所在的工业区区位优势就行了)4.经过对详细事例剖析,学会提守信息,并能贯通融会,达到知识的迁徙。
(这就是所要达到的要求)5.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事例资料-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三、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的反应及教师对学生剖析(一)、复习引入:复习影响工业让学生自己说出学生大多数能回答,但区位要素有哪些?并各举一个事例1.让学生注意剖析这几个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加以说明 ; 注意指引学生,不一样的工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学生提取的信息仍是业部门的主要区位要素各有不一样,共性,并以鲁尔区为例剖析传不够全面,基本都能说如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常常统工业部门的特色以及钢铁出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有便利的交通)、动力导向型、劳工业区位条件一般从哪能几料(但常常漏了便利交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方面考虑?通或市场此中一要素)(二)、导入新课:(第一课时)1.课件展现:事例剖析一2.注意指引学生,鲁尔区学生对鲁尔区的两个传统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这不一样三个期间的区位因期间信息的提取较全英国中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素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面即:繁华时区位优势区、德国鲁尔区(要点剖析)化?是资源优势和交通;再2.注意剖析鲁尔区的发展历程从繁度走向繁华的根治措荣→衰败→再度走向繁华的三个时3.重申学生注意(哪些要素施是:对家产构造、交期。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 精品导学案 传统工业区是怎样“炼”成的?
传统工业区是怎样“炼”成的?——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学习目标:传统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学习内容:一、工业地域的形成同一地域内的工厂之间可能存在哪些联系?1、工业的集聚_____关联:“上、下游”;地理空间联系:共用_____;信息联系等。
工业集聚的好处是什么?降低_____;形成规模效益。
2、工业的分散当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资源紧张,环境变差,出现诸多问题——许多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例题1】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
(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A.消费市场广阔B.劳动力资源丰富C.技术力量雄厚D.生产成本低廉(2)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A.商贸中心B.机场C.火车站D.港口3、工业地域的形成【例题2】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2)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是A.优惠的政策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C.广阔的市场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二、认识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___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___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辽中南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土地、水资源较丰富;丰富的_____等矿产资源;___广阔;水陆交通便利;____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__;___支持。
2、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困境部分_____枯竭;产业结构___;技术、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竞争力弱,资源利用率低;___质量下降;新兴工业区的冲击。
3、辽中南工业区的振兴积极调整_____,改造传统工业,发展___产业,尤其是第__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提高资源____,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改善___,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____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
人教版高一下期地理《传统工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传统工业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我国传统工业的分布特点、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发展历程。
3.学会分析影响传统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资源、交通、政策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传统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1)采访一位传统工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行业变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撰写一篇采访稿。
(2)针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传统工业发展提供借鉴。
3.小组合作作业:
(1)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分析我国传统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政策、技术、市场等各因素的作用。
5.多元教学手段,提高效果: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实践活动,拓展视野:组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拓展视野。
8.评价激励,提高积极性: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为传统工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工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一下期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工业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工业的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4:4.3 传统工业区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时1 传统工业区『学习目标』1. 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
2. 借鉴鲁尔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辽中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
『重点难点』1.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
2. 传统工业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及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
『学法指导』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探究一传统工业区1. 阅读教材“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图4.9反映了鲁尔区发展有哪些优越区位条件?(2)结合下图,填写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说明此图反映了鲁尔区的工业结构有何特点?(3)除工业结构单一外,影响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还有哪些?(4)鲁尔区在调整工业布局中,将炼铁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其目的是什么?2. 读教材图4.14,回答下列问题。
(1)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2)影响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
(4)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经验,请你为辽中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探究二煤城焦作出路何在阅读教材“问题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读教材图4.21并结合相关资料,从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焦作市的形成和发展。
(2)什么是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后期面临哪些问题?(3)焦作市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4)与德国鲁尔区相比,焦作工业发展区位条件有何异同?『训练·巩固·提升』读“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匹兹堡曾经被称为“钢铁之城”,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其发展的有利社会条件主要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B.煤铁资源丰富C.科学技术发达D.水陆运输条件便利(2)底特律、布法罗、匹兹堡等城市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条件不包括( )A.水资源丰富B.铁矿资源丰富C.煤炭资源丰富D.石油资源丰富(3)以匹兹堡、底特律为代表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与其特征相同的工业区是( )A.印度的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区B.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C.日本的九州岛工业区D.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区(4)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钢铁之城”匹兹堡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潮。
《第四章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理解工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培养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点学习:-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特点。
-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决策过程。
2. 案例分析:- 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 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当地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3. 实践活动:- 绘制一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对比图,包括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发展历程和特点等。
- 撰写一篇关于某地区工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包括调研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知识点学习要求:- 学生需全面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准确描述其发展历程和地理分布。
- 学生需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案例分析要求:- 学生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其详细资料,包括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发展历程等。
- 分析过程中需注意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
3. 实践活动要求:- 对比图需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附有详细标注。
- 调研报告需有明确的调研目的、详细的调研过程和数据分析,以及基于数据的合理结论。
报告应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 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研究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理解工业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趋势,提升学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内容,了解两种工业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
2. 案例分析:选取两个典型的传统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和两个新工业区(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硅谷),分析其发展历程、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及发展特点。
3. 对比研究:对比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点,包括但不限于区位选择、产业类型、技术含量、发展动力等方面。
4. 思考题:思考传统工业区面临的问题及转型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5. 撰写报告:根据上述分析,撰写一篇关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比分析的报告,包括对所选案例的分析、对比结果以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学生需在课前完成预习,并准备相关笔记,以便于课堂讨论。
2.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地图、数据、政策文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对比研究: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思考题:学生需独立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5. 撰写报告: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2. 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3. 对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4. 思考题的独到性和深度;5. 报告的条理性、观点明确性和语言流畅性。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部分优秀作业的展示和讨论,以便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教案(公开课)
高一地理必修2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开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场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展了详细分析。
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详细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消费活动的根本理论,理解工业消费的根本形式,从工业消费的投入开场,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拟系统地阐述了工业消费活动的开展状况。
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消费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理论,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交,当堂训练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业消费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展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我国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
六.教学过程【导入】大家看到幻灯片上这幅图片,德国的鲁尔区在20世纪早期是出名世界的重工业中心,曾被比喻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机〞,可是,随着污染加剧等原因走向了衰落,德国人对其进展了转型晋级,成为传统工业区成功治理的典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传统工业区>,从中汲取精华,用于指导我国传统工业区的转型晋级.首先,请一位同学大声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明确了目的,请大家完成自学指导(边找边画)【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本65页第一段,2分钟完成以下各题,看谁完成的又好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区专题复习设计关于传统工业区的学习,应该重点抓住“工业区位”这个中心和“区位因素的变化”这条思维线索来展开复习,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点简述(一)传统工业区概况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1.分布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3.主要工业: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发展。
鲁尔煤田储量大、煤质好,煤种齐全,含硫低、发热量高,开采条2.离铁矿区近。
鲁尔区铁矿资源较为贫乏,但离法国东北部著名的铁矿区──洛林铁矿较近,通过便捷的交通即可运抵。
后来,德国又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从瑞典、荷兰等国进口铁矿,来满足其生产需要。
3.充沛的水源。
鲁尔区位于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间,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运河,河网密布,淡水资源充足,满足了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4.便捷的水陆交通。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地区,地理位置既优越也重要。
陆上交通广布,铁路网稠密,从法国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即由本区穿过。
这里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区通过。
此外,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联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达海洋,有着方便、廉价的水运条件,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航运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由这条运输线承担。
方便的陆上交通,把鲁尔区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千米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加工、消费。
(三)衰落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而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如下。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渐降低,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3.世界性钢铁过剩。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
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
鲁尔区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的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四)综合整治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鲁尔区有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即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那么,在改造过程中,鲁尔区也从煤炭、钢铁开始,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经过整治,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厂矿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却大幅度提高。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出现,如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鲁尔区利用其区位的优势条件,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积极新建或迁入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且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原有结构必然打破,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区内原有的工业分布重新调整,以保证新结构下各产业部门的平衡发展。
例如,鲁尔区的钢铁工业所需铁矿石几乎全靠进口,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逐步调整,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还通过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再把那里炼出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
这样,老的工业部门得到调整,新的工业部门又得到安置,新老工业相得益彰。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交通建设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这里路网稠密,河网密布,但运输量大,航运繁忙,有待于继续建设与维护,确保畅通无阻。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科技成为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
为此,鲁尔区自60年代相继建立了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几十所各种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众多的中等技术学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机构。
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
这样,本区依靠强劲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伴随传统工业的发展,本区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也越来越多。
工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江河湖海,使水质恶化;燃烧煤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工业所排放的废渣堆积如山,占用大片田地,淤塞河道,污染环境。
为了改善本区环境,鲁尔区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这样,吸引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新兴电子工业部门,难点分析关于工业区的区位分析可从以下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水源、政府等。
2.工业的区位选择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在发生变化: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减弱;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体力要求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工业部门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提高。
②交通发达地区对工业吸引力增强。
③信息、通讯的网络化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④社会、环境需要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分析一个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工业在刚形成时,是何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的区域的,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何原因促进或制约了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找出某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典题分析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
为此,鲁尔区一方面对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了“关、并、转”等合理化改组。
同时,鼓励兴建新兴工业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并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和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备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
一些老工业建筑物和工业废墟上的遗物,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各种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设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
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凭借的是当地的、、和等工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由取代。
鲁尔区主导产业中的工业迅速衰退。
(3)鲁尔区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包括 (多项选择)A.废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固体废物污染 D.辐射污染(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多项选择)A.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B.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化学等一批新兴工业C.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等,推动了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D.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所,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5)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和等措施。
(6)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
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
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答案](1)煤田、水源、交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