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地理八下《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_11

合集下载

八年级的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doc

八年级的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doc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启发式讲述法、学生活动、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冬夏季我国南北方、东西部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南北方、东西部自然环境(冬季更明显)、人文环境都有所差异;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导入 2:以寒暑假想去我国哪里旅游?为什么?引出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冬季气温差别大,东西跨经度广,降水差异大,加之地势复杂,进而导致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差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件展示: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课件“展示我国东西部 / 南学生观察北方地区的图片直观一些显著差感受中国异”导入新课的地理差课件展示图异5.1提示学生:读图步骤——1. 读题(获取地图表达内容) 2. 读图例(如何读图)3.仔细读图发现地图传递的内容通过问题导读学会根据等温线 / 发现问题年降水量数总结规值变化及三律。

级阶梯的分布地势回顾以往知识(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导读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1.气温、降水、地势差异及其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1)学生据图 5.1 回顾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 ?这种特点对自然和人文各有什么影响,试各举一个例子。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

3.了解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线和面积;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和特征;中国河流、湖泊和山脉的基本分布。

2.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根据地理条件,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让学生了解并比较每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

3.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及水域、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举例和引导学生材料搜索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点的让步、联系和重组。

四、课堂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讲授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各区域的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

3.自学让学生通过地理教材和网络资源查阅有关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的材料,搜集有关信息作业。

4.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整理信息并汇报各自所搜集的信息,与同学分享信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总结将展示学生筛选的主要信息,理解中国地理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内各地区的基本差异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在讲授中使用了许多静态幻灯片,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希望下次可以增加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激发兴趣。

3.教学方式的优化:本次教学中我强调了学生的领导作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我的引导过多,导致学生存在思维惯性,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以后教学中需加强,适时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自主性。

(教案结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内容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主要是让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完善,有待提高。

列举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别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题。

教学过程引课:(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参照图5.1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小结:主要表现是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及其原因。

2 、初步了解我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及地理区域类型。

3 、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说明划分依据。

4 、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简单说明秦岭 -淮河一线的意义。

5、简单了解地理差异对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了解各地理区域的热情。

、我国地理差异的表现。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西藏高山牧区、云南丽江、傣族竹楼、沿海经济特区生产流水线、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在广袤的地理区域中, 各地区的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就来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新课讲授(一)地理差异显著 1、我国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1) 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气温 逐渐降低。

(2)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情感、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主要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今天,(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2、人文地理现象千姿百态(1)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4)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大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1)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汽车是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2)1月份0C等温线(3)800mm等降水量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7)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1)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大概有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高原山地气候区等(2)根据干湿度把我国划分为不同干湿地区,大致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3)根据气温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带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1)划分的标准:依据总体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2)四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三、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同时也学习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探究型教案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探究型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课标解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第一章,起到一个引言的作用。

本章以一个课时划分,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对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P2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随着维度的逐渐升高,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2.明确我国在自然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

3.通过阅读P5-6,结合图5.5,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差异
2.人类活动的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同步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

2.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析“秦岭一准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说出“秦岭一准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说明“秦岭一准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教学难点体味“秦岭一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125秒回顾航拍中国镜头下的锦绣山河。

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课堂探究任务1 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活动规则:请选择你喜欢的线路,搜集资料进行观察总结:线路一自南向北一一从海南岛到哈尔滨;线路二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一一广州到乌鲁木齐;线路三自东向西一一从上海到拉萨;请从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方面和农业景观、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

成果展示交流:A组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成果展示交流:B组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成果展示交流:C组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转承: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四节内容: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以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本章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针对本章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差异的概念、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地理差异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西北与青藏地区的地理差异,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差异的特点。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差异的案例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

3.准备好地图,方便学生查找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地理环境有哪些差异?”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提出地理差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探究型教案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探究型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课标解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第一章,起到一个引言的作用。

本章以一个课时划分,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对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P2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随着维度的逐渐升高,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2.明确我国在自然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

3.通过阅读P5-6,结合图5.5,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差异
2.人类活动的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学科下册第五单元(章)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3.小组展示交流: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划分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划分界限:
①北方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及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一、二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4.学生小组内讨论完成活动二,然后全班交流。

三、知识回顾
四、巩固提高
1.下列地理区域,属于行政区的是( )
①北京市②长江三角洲③珠江三角洲④香港⑤重庆⑥环渤海工业带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C.②④⑤ D.①④⑤④
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中,西北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A.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B.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吻合
C.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 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与①、④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干旱区和湿润区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4.图中①和②两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包括气候、地形、植被、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系统理解和深入分析还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

2.难点: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的分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差异。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差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通过图片、数据和实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结合已有知识,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3、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4、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划分标准教学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盐城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大家所说的外地与盐城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地与盐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二、地理差异显著A、学生活动:看书2、3两页,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由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学习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师总结B、学生活动: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三、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

要求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2)以学校所在的城市为例,分别从地形、农业等方面让学生来划分该市的地理区域。

部编人教版初二下册地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二下册地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海南岛景观图、哈尔滨冰雕图等。

让学生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从而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一、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差异。

(从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描述)(1)气温: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方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让学生看图感受我国自南向北植被的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的变化,总结规律。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了解南北方地理差异具体的表现。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分界线等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区域的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情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具有初步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欠缺一定的方法。

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表对我国地理事物的认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引出本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图5.1,学习小组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2、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3、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习小组讨论组织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4、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5、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
学们能说出哪些?(老师总结: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 5.3和图 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学习小组完成,并派代表回答)
完成活动题目巩固(南北方的地理差异)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三、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学生说出四大区域的名称。

3、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了解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
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师: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

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活动与巩固练习
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