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路径分析
84中国军转民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路径分析李雨【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普遍提高,但由于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一些因素,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塑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培育环境等途径,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实现路径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念,并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场所之一,须积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
它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不可或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我认同观念,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它是连接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永续发力的力量源泉,能够使中华民族延续不衰。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旨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和具体措施
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和具体措施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
尽管有着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民族情感,愿意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面前团结一致。
因此,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路径和关键方法。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和具体措施。
第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首先要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平等团结、文化交流、共同繁荣”的方针,以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繁荣、共享”的新民族关系为目标。
我们需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与教育,加强民族关系的调适与建设,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民族共同体。
第二步:深化拓展实践和经验。
深化拓展实践和经验是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法。
要深入挖掘、总结和推广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公开评选和表彰先进典型,推动先进事迹、成果和经验广泛传播。
第三步:加强民族团结法制保障。
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保障是法制保障。
我们需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民族团结法律制度,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以更好地保持民族关系的稳定,各民族群众的安全、尊严与权益。
第四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文艺、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多种媒体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达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贯彻落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求,加强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中小学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构建多元文化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爱国、团结、进步、创新的价值观念。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摘要: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重要的举措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多元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等。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增强全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少地区间差异,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得以稳固。
借此,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不断凝聚智慧和力量,走向繁荣富强、团结和谐的新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国家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将成为全社会共同探索的课题。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系,有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首先,稳固的共同体意识将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爱与责任心,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将增强,人们更愿意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社会不公,最终实现推动社会的均衡发展。
其次,一个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外部挑战和内部分裂,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面对国家安全威胁时,全体中华儿女都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再次,一个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提供支撑。
国际社会更愿意接纳一个稳定、团结、自信的中国,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二、概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且各个地区和民族文化差异十分显著。
如何在推进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文化异化的风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中华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全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1.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减少内部矛盾和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共同价值观。
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引导他们从小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社区、家庭等不同场所,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传统技艺传承等,让全体成员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3. 加强法治意识教育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每个人都能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形成共同遵守法治的良好氛围。
4. 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祖国统一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5.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体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法治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共同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基础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2)三、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 (4)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5)1. 课堂教学渗透 (6)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 (7)1.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9)2. 校园文化活动营造 (10)2.1 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11)2.2 加强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12)3. 社会实践锻炼强化 (13)3.1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14)3.2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 (16)4. 网络平台宣传教育 (17)4.1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 (18)4.2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20)五、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21)1. 实施难点分析 (23)1.1 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23)1.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25)2. 对策建议提出与实施措施完善方向 (25)一、内容概要本文将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明确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当前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民族认同感的模糊、民族团结教育的缺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入手,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包括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期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强调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和维护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观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方法与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方法与路径一、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与路径。
二、教育层面1. 增强国家意识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增强对国家的认知和归属感。
同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并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提高文化素养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并鼓励人们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成就和未来展望,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和民族观念,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社会层面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实现这一目标中来。
2. 建设公共空间建设公共空间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同时,在公共空间中也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历史和现代成就等方面,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3. 推动多元文化交流推动多元文化交流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元文化交流,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四、政治层面1. 建立制度保障建立制度保障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并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是中华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也为开展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思想保障。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安全屏障,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大使命,承载着西藏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切期盼。
一、引言近代中国多灾多难,中国人民更是苦难深重,在历次反侵略的民族斗争中,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与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萌芽,自觉形成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诉求。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便可寻觅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踪迹。
严庆、平维彬认为,“大一统”观念“为王朝国家中心与边缘的权力张驰和整合提供了政治认同基础”。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凸显国家民族的政治权利性,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认同,其本质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共同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将其写入了党章。
结合时代特征,梳理这一概念形成发展脉络,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概括为:56个民族对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自觉的身份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王超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晓莉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新形势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然存在着风险和挑战,只有在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法律体系,立足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依托学校,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西藏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析
2018年6月第3期西藏研究Tibetan StudiesNo.3Jun.2018新时代$牢中华民族共同怖意识的时代价值2路径擂祈扎西刘玉靳勇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拉萨850000)[关键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价值;路径[摘要]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不忘历史,关注当下的发展,也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美好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心。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越需要倡导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大团结,以强大的中华民族 凝聚力作为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存在同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加强思 想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做好民族工作以及 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0003 (2018)03 - 0001 - 08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及进入党章2014年9月,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提出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打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 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
”[1]11同时,习近平同志在此次会议上首次精辟概括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八个坚 持”,其中之一即“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 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增强对 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 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27这次会议聚焦 民族工作领域,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各民族 大团结的和谐局面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无数次起伏的历史,涌现出了众多的先贤和英雄。
在当代的中国,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大学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思想引导、社会实践以及自我修炼四个方面,探析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二、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情感体验。
一方面,教材内容应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学校应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思想引导思想引导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举办主题讲座以及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并将这种认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
四、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程,进而培养起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比如,可以积极参与到“走出去”和“走进去”两个方向的实践中,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五、自我修炼自我修炼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应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作者:陈树文蒋永发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民族性、稳定性、统一性等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的核心凝聚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提供环境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1.012[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1-0058-0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史沉淀后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新时代构筑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重要的生命线,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民族存续的关键因素。
在不断交融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民族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历史发展的一种信仰价值体系,也是每个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对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的一种自觉认可。
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
新时代“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新时代“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五位一体”的方式,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族团结,推进依法治国。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团结进步;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同时,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贫帮困工作,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落后的和落后的生活状况。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管理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问题。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内涵解析“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旨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这一战略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摘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民族的整体观念,这是一个国家巩固政权,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要在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民族方针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想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体系当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坚持爱国统一战线上,创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这样才能让各个民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让我们的一体多元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完美,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变得越来越稳固。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民族共同体意识,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好的思想导向,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之中,并为之作出自己的努力。
要想缩短我们与其它发达国家的距离,让我们的国家走上一个更为富裕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集中我们的全部力量,给人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生活条件,只有如此,我们的人心才会更稳固,我们的国家也会更稳固。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持续的建设与发展中逐渐产生,是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当坚守的信仰。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但创造出了优良的传统,而且促进了各个民族的联合与融合,双方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往也没有停止,从而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发展思想。
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各个民族在观念上的相似性和共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的团结创造了条件。
民族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统一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才能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与政治认同。
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为人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人民对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方法与路径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方法与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本文将探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与路径,旨在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个方面。
2.举办各类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博物馆等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
二、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和执行1.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培训和普及,提高各族人民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认知度和执行力。
3.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法规,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三、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落实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2.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3.加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共同发展。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3.创作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1.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
2.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3.创新民族工作方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民族事务,展示我国民族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2.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一种集体意识,它强调民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责任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2.1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一,就是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沉淀着丰富的文化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2.2 建设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二,就是建设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必须建设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2.3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三,是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增强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宣传和教育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宣传和教育。
宣传和教育是引导人们思想、观念、行为的有效手段,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部分: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意义与价值3.1 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弘扬,对于增进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互联网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探析
2023-10-30
CATALOGUE
目录
引言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目的与方法
02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虚假化等问题,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传播,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挑战。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为中华民族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现状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扩散。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与扩散
通过在线教育、网络课程等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03
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平台相结合
制作和播放宣传视频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多元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如何加强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2.倡导尊重多元文化在校园内倡导尊重多元文化,包括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或国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特点。
3.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1.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学生有机会相互了解和交流。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文化节、文艺比赛等,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及不同种族之间的学生有机会合作完成一些公益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义务劳动、环保行动等,旨在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加强教育教学内容1.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礼仪。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注重国家政策宣传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国家政策宣传,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集。
目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诸多实质性的成果,实践中也取得一些切实效果。
但与此同时,研究重复、片面等问题同样存在,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探索仍然十分缺乏。
针对现实问题,结合有效的经验做法,如何多领域、多角度探索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共同性与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不是简单追求以共同性取代差异性,共同体意识不仅不否认或排斥各民族差异的客观存在,而且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共同性与差异性两个要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但共同性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路径探析◎陈海玲〔内容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结合有效的经验做法,本文从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整合优化网络传播资源、发挥旅游业的重要功能、发挥法治导向作用几方面对多角度、多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探索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有效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路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历史上也经历了对外开放与封闭的时期,在近代现代历史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发展经验,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本质的统一性,包括其民族文化精神、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也指中国人作为一个团结进取的民族,应当在秉持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用更努力的工作、更大胆的想象力和更多的激情,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
首先,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振兴国民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肩负着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文化传承任务,中华民族本质的统一性也在其中体现。
因此,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续写古老文明的传奇,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爱情操,彰显本民族的风采,以一种团结团结的文明精神,让全民族传递着无畏担当、正确认知、正义行动的民族主义情怀,激发全民族更大的改革、创新、团结凝聚力,以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怀,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
其次,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
毛泽东思想把中国人统一起来,把持着发展中国,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出了方向。
今天,中国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作用日益显著,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性。
最后,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今天,国际社会在文明的多样性中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全面开放、汲取各国文化先进成果,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中国人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思想建设,互帮互助,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实现多元文化共同体意识,建设更和谐、更美好的世界。
综上所述,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振兴国民精神、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强跨文化交流,才能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通辽市为例
4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这一科学论断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有效解决当前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通辽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为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把握中心工作,奠定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推动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跨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已集中培育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2个千亿级和镍循环、现代能源示范、蒙中医药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注重民生改善,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了引绰济辽、辽西北供水通辽支线水利基础设施以及风电、光伏清洁能源输出通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高铁建设工程,行政嘎查村公路通畅率不断提高。
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战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的计划和方案,通过各种渠道为各族群众创业搭建平台。
全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通辽市为例陈 林 董丽丽落实民族地区农村牧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成为全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排头兵。
三是围绕核心价值观,汇聚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力量。
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橱窗、网络、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力汇聚各行各业团结发展正能量。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稳步推进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通辽市获全国创建示范单位称号2个、自治区级创建工作示范单位21个,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Vol.29No.12018年2月Journa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Feb.2018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陈树文,蒋永发(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民族性、稳定性、统一性等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的核心凝聚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提供环境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1.012[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1原0058-04收稿日期:2018-02-06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共建项目(L16H10002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16JDKDB004)、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L17JB00160)。
作者简介:陈树文,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蒋永发,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史沉淀后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新时代构筑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重要的生命线,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民族存续的关键因素。
在不断交融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民族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历史发展的一种信仰价值体系,也是每个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对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的一种自觉认可。
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的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发展基础、共同命运前途的有机整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历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
各个民族之间不仅拥有共同精神价值追求,也具有一致前进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中,体现在各民族人民的基本精神方面。
新时代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不仅能够增强各民族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和团结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稳定性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各种磨难考验而没有出现断裂。
自萌芽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统一中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
稳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实现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实现富强、走向未来。
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更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出中国的智慧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稳定性推动了各民族在交流共享中凝练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为更好地促进各族人民交流沟通搭建起桥梁,为构筑美丽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促进中华民族的稳步发展。
(三)统一性马克思曾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凭空建构出来的,而是民族交往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虽分分合合,但最终走向统一并成为主流,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统一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也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性,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统一性基础上实现的这五个认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我国发展进步与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3]。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国家和平统一是我们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各族人民缺乏统一的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那么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进行渗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时代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构筑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以此来铸牢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的条件[4]。
我们最深层次的认同就是对五千多年中华灿烂文化的认同,因为文化认同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发展根基,更是民族和睦的伟大灵魂。
我们只有在尊重差异并增强文化认同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准确寻找各族人民群众在心理上的契合点,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群众在情感上的共鸣点,准确谋求各族人民在利益中的融合点,才能在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中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后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我们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稳步发展,巩固和谐共生的良好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汇聚强大的力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最伟大的共同梦想,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神圣使命,需要每一位中国人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仅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而且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主旋律,为巩固民族团结的根基与民族和睦的灵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稳定的政治基础、统一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基础[5]。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路径探析新时代,我们要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发展力。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各民族文化发展生成的高度凝练和生动总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集体智慧结晶,是连系各民族共同前进的精神纽带,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认识与文化内核[6]。
习近平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大根、民族和睦之魂。
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7]由此可见,文化认同不仅是维系社会良好发展的必要“粘合剂”,更是提升公民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础。
有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新时代,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践活动的融合载体,凝聚各族人民的认同意识,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以增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的核心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成员所认可的价值共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不仅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力量源泉[8]。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
对此,我们要开展各种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各民族实现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进步和共筑中国梦凝聚更多的中国力量。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提供环境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
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良好的环境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但当前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尤其是西部一些自然环境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自然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