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32汗证

合集下载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多汗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多汗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并发症:
多汗症并发症_多汗症有哪些并发症
继发性和先天性多汗症,同时可存在 原发病或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全身性 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 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 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 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 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病因:
多汗症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多汗症
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 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 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 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 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一)发病原因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全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cortical hyperhidrosis):掌跖角化病、 先天性厚甲症、隐性遗传型大疱性表皮松 解症、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和甲髌综合 征均可出现皮层性手足多汗症。常在兴奋 或进食后出现,但有时热源刺激可发病, 说明皮层下中枢特别热(下丘脑亦起一定 作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波动热。 B.糖尿病多汗症(diabetes
mellitus):有3种类型;严重的低血糖发 作时出现的多汗;周围神经病时发生的上 半身代偿性多汗症,下半身无汗;主要发 生在面、颈部的味觉性多汗。
C.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症(pressure and postural hyperh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汗。其原因为耳大神经和腮腺同时受累, 受损腮腺内再生的副交感纤维移行至神经 远端,支配耳下区域的汗腺。鼓室丛 (tympanic plexus)手术破坏,可消除本 病患者的味觉性出汗。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中医内科学32汗证-PPT精品文档

中医内科学32汗证-PPT精品文档
动作则益甚。
盗汗:熟睡时汗出,醒后则汗收敛而止。
脱汗:病情危重,全自大汗淋漓,汗出如油,
伴呼吸低弱,四肢冰冷,及脉微欲绝, 甚至神识模糊不清。
黄汗: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大多以腋窝
明显),多见内疸患者。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汗: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邪犯
诸阳,循经上越,迫津外泄。
汗 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刘 内 广 凤 科 州 斌 教 中 研 医 室 药 大 2019/2/22 学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
概述
定义: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
液排泄异常的病证。 排泄异常:时间、形式、颜色、量 白昼汗出,动辄益甚—自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盗汗
中医内科学课件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 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 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 多者。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证候特征
1.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 汗出过多,异乎寻常。自汗表现为 白昼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气虚不 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

汗证演示课件

汗证演示课件
治疗
治宜扶正祛邪,常用小柴胡汤、桂枝汤等方剂加 减治疗。同时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疾病 恶化或传染。
03
辨证论治方法与原则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证
治以益气固表,代表方 剂为玉屏风散加减。
营卫不和证
治以调和营卫,代表方 剂为桂枝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治以滋阴降火,代表方 剂为当归六黄汤加减。
邪热郁蒸证
临床表现
以自汗、盗汗为临床特征。自汗 是指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 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发病原因与机制
01
发病原因
02
03
04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嗜食辛 辣。
情志不调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
发病机制:腠理不固,营卫失 和,汗液外泄失常。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以汗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以清肝泄热,化湿和 营,代表方剂为龙胆泻
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01
02
03
04
玉屏风散加减
由防风、黄芪、白术等药物组 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桂枝汤加减
由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组 成,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当归六黄汤加减
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等药 物组成,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龙胆泻肝汤加减
个体化精准治疗
基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未来有 望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模式
未来可能形成中医与西医相结 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充分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满意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常伴有口苦、尿黄、舌苔黄腻 等湿热内蕴的症状。多由湿热蕴蒸 所致,常见于肝胆疾病或脾胃湿热 的人。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汗证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汗证_课件模板
若为热病者,可加麦冬18克、五味子 9克。
2.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 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茱萸60克。浓煎饮用。 Ⅳ.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 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汗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科室: 中医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简介: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 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 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治疗:
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
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
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枣仁12克, 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 骨、牡蛎各2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 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 汗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症状及病史:
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 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 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 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 偏沮等多种。

汗证PPT课件

汗证PPT课件
到止汗,偏 于凉血除蒸者有地骨皮、胡黄连、青蒿、 银柴胡、白薇(其余凉血退蒸而止汗请 参看“虚热”一节所归纳的药物);偏 于泻火存阴者有黄柏、知母。 通过收敛固涩而达到止汗者有龙骨、牡 蛎、白芍、山茱萸、酸枣仁、五倍子、 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

9

通过补益作用而达到止汗者有黄芪、白 术、人参、太子参、山茱萸、酸枣仁、 白芍、柏子仁。
从临证来看,自汗以阳气不足多见,盗 汗以阴血不足多见。由于汁证是汗液外 泄的病证,故亦常选用收敛固涩之品。
桂枝、白芍治汗,宜于营卫不和之自汗。 二药配伍可调加营卫,若单用则无此作 用。此外白芍亦可用于阴虚阳浮引起的 盗汗。


酸枣仁治汗,因其敛阴,宜于自汗、盗 汗,尤以心肝血虚不足者多用。
3

柏子仁治汗,因其养血,主治盗汗,但 不及酸枣仁多用,作用亦不及酸枣仁强。
汗证
共10幅
1

出汗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等,此 处仅就治治疗自汗、盗汗的药物加以归 纳。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 时时出汗,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汗 止。 致病之因常见有肺气不足,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邪热郁蒸。治疗方面应分别 益气固表,或调和营卫,或滋阴降火, 或清泄里热。
2




7

青蒿治汗,取其清热凉血退虚热,其一 用于阴虚发热盗汗,其二用于暑热外感 之自汗,其凉血退蒸作用强于地骨皮、 胡黄连。
银柴胡治汗,取其退虚热,功似地骨皮、 胡黄连,然胡黄连以阴虚夹湿热多用, 侧重于脾胃病变,银柴胡侧重于肝胆病 变,地骨皮侧重于肺经病变。 白薇治汗,宜于阴虚发热盗汗,尤多用 于产后体虚发热汗出。
此外,具有收敛止汗的药物如乌梅、诃 子、罂粟壳也具有此作用,一般来说, 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大多均有收敛止汗 之功。

中医内科学——汗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医学科普刘医生2月25日一、概念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寝汗。

二、病因病机1.病后体虚2.情志不调3.嗜食辛辣三、诊断要点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四、鉴别诊断1.自汗、盗汗与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3.自汗、盗汗与黄汗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五、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六、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汗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汗证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
虚:气虚、阳虚 自汗 实:肝火、湿热 盗汗以阴虚、血虚多见 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可伤阳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治疗原则:
虚: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自汗盗汗均以腠理开泄,汗液外泄为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加减: 热盛:+山栀子、黄芩 湿盛:+佩兰、苡仁、车前草
预后转归
•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 发病。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结语
• 自汗、盗汗是指人体发生异常汗出的一 类病证。其中见于清醒状态的称为自汗, 睡着后发生的称为盗汗。其病机变化主 要在于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营 卫失和,津液外泄。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若汗出过多,则易致疲劳、头昏无力等 虚弱现象。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脱汗 亡阳之汗:凉而不粘,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阴之汗:热而粘,四肢温暖,口渴喜饮,脉细 数无力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亡阳:参附汤 亡阴:生脉散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 里热内结:增液承气汤
汗后余邪未尽:柴胡清燥汤 (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生姜、 大枣、甘草)
• 辅助检查:ESR, ASO, T3, T4, FT3, FT4,TSH; X-ray,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排除风湿热、甲亢、 肺TB、等。 • 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烦劳过度、情志不舒、 嗜食辛辣等病因病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2013-8-6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阴阳偏盛 表虚冒风 劳伤心脾 血证出血
2013-8-6
肺气不足
表卫 失司
营卫失调
皱理 开泄
心血不足
血不 养心
心液 被扰
汗 液 排 泄 异 常
中医内科学
烦劳过度
亡血失精
邪热耗阴
阴虚火旺 迫 津 外 泄
情志不舒,肝郁化盛:+佩兰、苡仁、车前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预后转归
•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 发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嗜食辛辣,湿热偏盛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邪热 郁蒸
汗 液 排 泄 异 常
诊断
•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汗
出过多,白昼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 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为盗汗。 •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 .辅助检查:ESR, ASO, T3, T4, FT3, FT4,TSH; X-ray,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以排除风湿热、甲亢、肺TB、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源流:
1、《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作讨论: 汗的生成:“阳加阴谓之汗” 汗为心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出汗祛邪外出,“解表发汗” 预测病情:“六阳气绝则阴阳相离, 离则腠理开,绝汗乃出”
2013-8-6 中医内科学
2、朱丹溪:“自汗多属阳虚 ,盗汗多属阴虚” 3、张景岳:“自汗、盗汗各 有阴阳之属” 4、王清任:“血瘀出汗” 5、《临证指南》:“自汗补 气以卫外,盗汗补阴以营内。”
动作则益甚。
盗汗:熟睡时汗出,醒后则汗收敛而止。
脱汗:病情危重,全自大汗淋漓,汗出如油,
伴呼吸低弱,四肢冰冷,及脉微欲绝, 甚至神识模糊不清。
黄汗: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大多以腋窝
明显),多见内疸患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头汗: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邪犯
诸阳,循经上越,迫津外泄。
战汗: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全身战粟,随后
营卫不和
症状:自汗+恶风,时寒时热,周身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加减:半身汗出----甘麦大枣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
面色苍白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阴虚火旺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汗 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刘 内 广 凤 科 州 斌 教 中 研 医 室 药 大 2013-8-6 学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概述
定义: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
液排泄异常的病证。 排泄异常:时间、形式、颜色、量 白昼汗出,动辄益甚—自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盗汗
亡阴之汗:热而粘,四肢温暖,口渴喜饮,脉细 数无力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亡阳:参附汤
2013-8-6
亡阴:生脉散 中医内科学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 里热内结:增液承气汤
汗后余邪未尽:柴胡清燥汤 (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生姜、 大枣、甘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 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 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 多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1.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 汗出过多,异乎寻常。自汗表现为 白昼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气虚不 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
醒后即止,常伴阴虚内热的症状。
2013-8-6 中医内科学
类证鉴别
• 生理性出汗 :因天气炎热,穿衣过厚, 渴饮热汤,劳动奔走,服用发散药物引 起的出汗。出汗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大 多为一时性。 •汗证:患者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汗出量多,往 •往伴有烦热心悸,体倦乏力,消瘦等 症状。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自汗:不问朝夕,是否活动,浸浸自然汗出,
症状: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形体
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热口
渴,口苦,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脱汗 亡阳之汗:凉而不粘,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汗出,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半身汗: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或上半身汗
出,多因阴阳失调,气血不周所致。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辨证治疗
•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
虚:气虚、阳虚 自汗 实:肝火、湿热
盗汗以阴虚、血虚多见 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可伤阳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