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医内科学课件32汗证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多汗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并发症:
多汗症并发症_多汗症有哪些并发症
继发性和先天性多汗症,同时可存在 原发病或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全身性 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 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 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 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 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病因:
多汗症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多汗症
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 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 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 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 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一)发病原因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全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cortical hyperhidrosis):掌跖角化病、 先天性厚甲症、隐性遗传型大疱性表皮松 解症、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和甲髌综合 征均可出现皮层性手足多汗症。常在兴奋 或进食后出现,但有时热源刺激可发病, 说明皮层下中枢特别热(下丘脑亦起一定 作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波动热。 B.糖尿病多汗症(diabetes
mellitus):有3种类型;严重的低血糖发 作时出现的多汗;周围神经病时发生的上 半身代偿性多汗症,下半身无汗;主要发 生在面、颈部的味觉性多汗。
C.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症(pressure and postural hyperh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汗症>>>
症状及病史:
汗。其原因为耳大神经和腮腺同时受累, 受损腮腺内再生的副交感纤维移行至神经 远端,支配耳下区域的汗腺。鼓室丛 (tympanic plexus)手术破坏,可消除本 病患者的味觉性出汗。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中医内科学32汗证-PPT精品文档
盗汗:熟睡时汗出,醒后则汗收敛而止。
脱汗:病情危重,全自大汗淋漓,汗出如油,
伴呼吸低弱,四肢冰冷,及脉微欲绝, 甚至神识模糊不清。
黄汗: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大多以腋窝
明显),多见内疸患者。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头汗: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邪犯
诸阳,循经上越,迫津外泄。
汗 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刘 内 广 凤 科 州 斌 教 中 研 医 室 药 大 2019/2/22 学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
概述
定义: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
液排泄异常的病证。 排泄异常:时间、形式、颜色、量 白昼汗出,动辄益甚—自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盗汗
中医内科学课件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 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 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 多者。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证候特征
1.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 汗出过多,异乎寻常。自汗表现为 白昼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气虚不 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
汗证演示课件
治宜扶正祛邪,常用小柴胡汤、桂枝汤等方剂加 减治疗。同时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疾病 恶化或传染。
03
辨证论治方法与原则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证
治以益气固表,代表方 剂为玉屏风散加减。
营卫不和证
治以调和营卫,代表方 剂为桂枝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治以滋阴降火,代表方 剂为当归六黄汤加减。
邪热郁蒸证
临床表现
以自汗、盗汗为临床特征。自汗 是指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 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发病原因与机制
01
发病原因
02
03
04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嗜食辛 辣。
情志不调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
发病机制:腠理不固,营卫失 和,汗液外泄失常。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以汗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以清肝泄热,化湿和 营,代表方剂为龙胆泻
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01
02
03
04
玉屏风散加减
由防风、黄芪、白术等药物组 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
桂枝汤加减
由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组 成,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当归六黄汤加减
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等药 物组成,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
龙胆泻肝汤加减
个体化精准治疗
基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未来有 望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模式
未来可能形成中医与西医相结 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充分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满意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常伴有口苦、尿黄、舌苔黄腻 等湿热内蕴的症状。多由湿热蕴蒸 所致,常见于肝胆疾病或脾胃湿热 的人。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汗证_课件模板
2.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 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茱萸60克。浓煎饮用。 Ⅳ.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 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汗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科室: 中医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简介: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 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 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治疗:
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
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
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枣仁12克, 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 骨、牡蛎各2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 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 汗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症状及病史:
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 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 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 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 偏沮等多种。
汗证PPT课件
9
通过补益作用而达到止汗者有黄芪、白 术、人参、太子参、山茱萸、酸枣仁、 白芍、柏子仁。
从临证来看,自汗以阳气不足多见,盗 汗以阴血不足多见。由于汁证是汗液外 泄的病证,故亦常选用收敛固涩之品。
桂枝、白芍治汗,宜于营卫不和之自汗。 二药配伍可调加营卫,若单用则无此作 用。此外白芍亦可用于阴虚阳浮引起的 盗汗。
酸枣仁治汗,因其敛阴,宜于自汗、盗 汗,尤以心肝血虚不足者多用。
3
柏子仁治汗,因其养血,主治盗汗,但 不及酸枣仁多用,作用亦不及酸枣仁强。
汗证
共10幅
1
出汗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等,此 处仅就治治疗自汗、盗汗的药物加以归 纳。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 时时出汗,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汗 止。 致病之因常见有肺气不足,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邪热郁蒸。治疗方面应分别 益气固表,或调和营卫,或滋阴降火, 或清泄里热。
2
7
青蒿治汗,取其清热凉血退虚热,其一 用于阴虚发热盗汗,其二用于暑热外感 之自汗,其凉血退蒸作用强于地骨皮、 胡黄连。
银柴胡治汗,取其退虚热,功似地骨皮、 胡黄连,然胡黄连以阴虚夹湿热多用, 侧重于脾胃病变,银柴胡侧重于肝胆病 变,地骨皮侧重于肺经病变。 白薇治汗,宜于阴虚发热盗汗,尤多用 于产后体虚发热汗出。
此外,具有收敛止汗的药物如乌梅、诃 子、罂粟壳也具有此作用,一般来说, 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大多均有收敛止汗 之功。
中医内科学——汗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医学科普刘医生2月25日一、概念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寝汗。
二、病因病机1.病后体虚2.情志不调3.嗜食辛辣三、诊断要点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四、鉴别诊断1.自汗、盗汗与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3.自汗、盗汗与黄汗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五、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六、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汗证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
虚:气虚、阳虚 自汗 实:肝火、湿热 盗汗以阴虚、血虚多见 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可伤阳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治疗原则:
虚: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自汗盗汗均以腠理开泄,汗液外泄为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加减: 热盛:+山栀子、黄芩 湿盛:+佩兰、苡仁、车前草
预后转归
•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 发病。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结语
• 自汗、盗汗是指人体发生异常汗出的一 类病证。其中见于清醒状态的称为自汗, 睡着后发生的称为盗汗。其病机变化主 要在于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营 卫失和,津液外泄。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若汗出过多,则易致疲劳、头昏无力等 虚弱现象。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脱汗 亡阳之汗:凉而不粘,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阴之汗:热而粘,四肢温暖,口渴喜饮,脉细 数无力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亡阳:参附汤 亡阴:生脉散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 里热内结:增液承气汤
汗后余邪未尽:柴胡清燥汤 (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生姜、 大枣、甘草)
• 辅助检查:ESR, ASO, T3, T4, FT3, FT4,TSH; X-ray,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排除风湿热、甲亢、 肺TB、等。 • 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烦劳过度、情志不舒、 嗜食辛辣等病因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6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阴阳偏盛 表虚冒风 劳伤心脾 血证出血
2013-8-6
肺气不足
表卫 失司
营卫失调
皱理 开泄
心血不足
血不 养心
心液 被扰
汗 液 排 泄 异 常
中医内科学
烦劳过度
亡血失精
邪热耗阴
阴虚火旺 迫 津 外 泄
情志不舒,肝郁化盛:+佩兰、苡仁、车前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预后转归
•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 发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预防与调摄
• 避风寒,防感冒。 • 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嗜食辛辣,湿热偏盛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邪热 郁蒸
汗 液 排 泄 异 常
诊断
•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汗
出过多,白昼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 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为盗汗。 •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 .辅助检查:ESR, ASO, T3, T4, FT3, FT4,TSH; X-ray,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以排除风湿热、甲亢、肺TB、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源流:
1、《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作讨论: 汗的生成:“阳加阴谓之汗” 汗为心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出汗祛邪外出,“解表发汗” 预测病情:“六阳气绝则阴阳相离, 离则腠理开,绝汗乃出”
2013-8-6 中医内科学
2、朱丹溪:“自汗多属阳虚 ,盗汗多属阴虚” 3、张景岳:“自汗、盗汗各 有阴阳之属” 4、王清任:“血瘀出汗” 5、《临证指南》:“自汗补 气以卫外,盗汗补阴以营内。”
动作则益甚。
盗汗:熟睡时汗出,醒后则汗收敛而止。
脱汗:病情危重,全自大汗淋漓,汗出如油,
伴呼吸低弱,四肢冰冷,及脉微欲绝, 甚至神识模糊不清。
黄汗: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大多以腋窝
明显),多见内疸患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头汗: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邪犯
诸阳,循经上越,迫津外泄。
战汗: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全身战粟,随后
营卫不和
症状:自汗+恶风,时寒时热,周身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加减:半身汗出----甘麦大枣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
面色苍白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阴虚火旺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2013-8-6
中医内科学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汗 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刘 内 广 凤 科 州 斌 教 中 研 医 室 药 大 2013-8-6 学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概述
定义: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
液排泄异常的病证。 排泄异常:时间、形式、颜色、量 白昼汗出,动辄益甚—自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盗汗
亡阴之汗:热而粘,四肢温暖,口渴喜饮,脉细 数无力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亡阳:参附汤
2013-8-6
亡阴:生脉散 中医内科学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 里热内结:增液承气汤
汗后余邪未尽:柴胡清燥汤 (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生姜、 大枣、甘草)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 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 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 多者。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1.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全身性 汗出过多,异乎寻常。自汗表现为 白昼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气虚不 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
醒后即止,常伴阴虚内热的症状。
2013-8-6 中医内科学
类证鉴别
• 生理性出汗 :因天气炎热,穿衣过厚, 渴饮热汤,劳动奔走,服用发散药物引 起的出汗。出汗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大 多为一时性。 •汗证:患者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汗出量多,往 •往伴有烦热心悸,体倦乏力,消瘦等 症状。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自汗:不问朝夕,是否活动,浸浸自然汗出,
症状: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形体
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热口
渴,口苦,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脱汗 亡阳之汗:凉而不粘,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汗出,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半身汗: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或上半身汗
出,多因阴阳失调,气血不周所致。
2013-8-6
中医内科学
辨证治疗
•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
虚:气虚、阳虚 自汗 实:肝火、湿热
盗汗以阴虚、血虚多见 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可伤阳 2013-8-6
中医内科学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