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
2. 动能定理的表述。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解释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外力做的功。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定义是什么?2. 提问:动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m v^2,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 讨论影响动能的因素:质量、速度。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提问: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学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不同高度的动能计算、物体碰撞等问题。
2. 介绍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式求解。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章节四: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物体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运动等。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能量守恒、力学问题解决等。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章节五:总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其中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动能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与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强度和能力。
2.3 动能的计算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的计算方法。
学生进行动能计算的练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ΔKE = W,其中ΔKE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为外力做的功。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
动能定理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位移的变化。
3.3 动能定理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定理应用的练习。
第四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4.1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4.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动能与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当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被弹起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4.3 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
学生进行动能与势能转化练习。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测试。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讨论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综合练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介绍动能的概念:解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4. 引入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
5. 讲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ΔKE = W,其中ΔKE为动能的变化量,W为合外力做的功。
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
2. 动能的单位:焦耳(J)。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的单位:1 J = 1 kg·m^2/s^2。
3. 举例说明动能的计算方法: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
4. 练习题:计算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的动能。
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2. 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3. 讲解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4. 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位移或力的做功。
5. 练习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的动力学问题。
章节四: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
2. 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原理。
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介绍动能定理:阐述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2. 确认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计算公式的掌握。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章: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讨论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强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综合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_高中物理_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和单位3.熟练确定物体的动能值(二)能力训练点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的表达式2.简化物理条件,通过确定与做功有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二、学法引导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论证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明确动能的概念2.计算动能的大小2.难点理解动能的来龙去脉,领会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
3.疑点为什么动能是表示力对物体的空间作用效果,是反映物体运动的状态量?4.解决办法(1)在功能的关系的基础上演绎推理(2)列表比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举实例分析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滑块一块,铁球两个(质量不相同)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2.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略)(二)整体感知学生在初中就知道了动能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问研究课题,利用前期学过的运动定律,运动学,功和能的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得到动能的表达式,从而明确动能这个物理量的内涵,掌握动能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上学生举出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归纳出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提出研究课题,功能的大小如何确定?(课新教学)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质量不同的三个物体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不同的水平作用下,通过不同的位移,物体的质量、受力大小、位移列表如下,由三个同学根据表中的列项演算、填空:123物体质量m/kg所受水平力F/N位移大小S/m水平力做功W/J物体加速度(l)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功能是标量、无负值、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2.动能与动量的区别(l)定义表达式不同(2)确定要素不同(3)增量计算不同。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Ek?12mv,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2(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v212?mv 外力做功W=Fs=ma×2a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Ek?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引出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动能。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
1.3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动能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 教学内容动能的计算公式:\[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计算的示例。
2.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例子。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的应用示例。
3.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让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2 教学内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动能和势能转化示例。
4.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与动能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动能相关问题。
6.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变化中的应用。
6.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动能的变化情况。
第七章:动能的实际测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实验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能测量实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动能定理的内容3. 动能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动能定理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动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表达式为K = 1/2mv²,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3.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W = ΔK,其中W 为合外力做的功,ΔK 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能定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涉及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的解答,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动能的概念介绍1.3 动能定理的介绍1.4 学习目标与意义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公式2.2 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2.3 动能的单位与量纲2.4 动能的计算实例第三章:动能的转换与守恒3.1 动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3.2 动能守恒定律的原理3.3 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3.4 动能守恒定律的解释与应用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表述4.2 动能定理的证明4.3 动能定理的应用实例4.4 动能定理在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应用第五章:动能与碰撞5.1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5.2 动能守恒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5.3 动能的损失与能量转化5.4 动能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6.1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2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3 能量守恒在动能与势能转换中的应用6.4 动能与势能转换的实例分析第七章:动能与功的关系7.1 功的定义与计算7.2 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7.3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4 动能与功的实例分析第八章:动能定理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8.1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8.2 动能定理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8.3 动能定理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8.4 动能定理在复杂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动能定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9.1 火箭推进原理与动能定理9.2 汽车动力学与动能定理9.3 动能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9.4 动能定理在其他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0.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主要概念回顾10.3 动能定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4 拓展阅读和学习资源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动能的概念介绍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补充和说明: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二章: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动能的计算公式单质点物体动能的计算公式:K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3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 = ΔK,其中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3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或者物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4.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2 实验原理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并测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3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实际问题举例举例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投掷等。
5.2 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5.3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并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doc
第1页 共1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能是能量的一种具体形式,动能定理是功和能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它们对学生理解能量概念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经典力学中,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所以学好动能定理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是在前一节定性(半定量)“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的基础上,从理论推导角度研究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其用意在于从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两方面论证动能定理的科学性;具体内容包括动能、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动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理解动能定理的文字表述、公式及其物理意义;(3) 能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如求功、动能和速度,等等。
2、 过程与方法(1) 经历猜测动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领悟假设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 经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过程,体验理论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逻辑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经历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过程中,体验猜想、实验、逻辑推理的综合运用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在初中已经定性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在“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实验中初步知道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为推导动能定理和理解动能表达式奠定知识基础;但学生对“221mv ”具有特定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为它是在综合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后得出的结论;2、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这为学生理解推导动能定理奠定能力基础,但学生独立推理能力还不完善,还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推导新规律的经验,需要教师启发;3、学生的兴趣特点:高一年级学生对物理学习既直觉兴趣,又有间接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协调两种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教学策略;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2、难点:221mv 为什么能被确定为动能;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动能的定义和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功与能量转化的定量关系。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7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理解动能定理的精髓,是进一步理解功能关系的重要支撑。
3.教材的编写思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再以一个实例引入主题,进而推导动能的表达式与动能定理,然后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4. 教材的特点:第一,要求学生熟悉对动能表达式的推导;第二,注重对动能定理的理解;第三,要求学生对研究对象与过程的选取,分析能力;第四,注重运动学知识应用和动能定理应用的区别。
5.教材处理: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对后面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重要的启示和铺垫作用,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决定动能的相关因素,质量与速度。
再用熟悉的物理情景进行演示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时做过的实验)探究功与动能的定量关系(推理、演绎归纳),最后巩固动能定理。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经过必修1的物理学习,特别是对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物理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表示了深深地叹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节课通过实验明确了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功与能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如重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弹性势能等。
3.学生的认识特点: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分析、创新能力有待训练加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定理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019年《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精品教育.doc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投影仪、视频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在初中,还有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初中做过的实验.一.演示实验1.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图12.演示并观察现象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 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3.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还了解了力所做的功与物体所获得的速度的关系,为W ∝2υ。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动能的表达式如图2所示,即课本第18页 图5.7-1。
设某物体的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1υ,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大到2υ,则:1.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 =Fl )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 =mF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al 22122=-υυ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5.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评析:21222122212221222121222υυυυυυυυm m W a ma Fl W a l al maF -=⇒-⨯==⇒⎪⎭⎪⎬⎫-=⇒=-=1υ2υ2图从21222121υυm m W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υm 21”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
樊首望
2010年5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樊首望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
1.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律的物理意义。
(3)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设置情景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⑵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⑶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3)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动能的定量化是学生思维突破的障碍,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推导、类比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利用两道经典例题加深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
再以推导动能表达式的方法为依据,通过实例学生可以轻松地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内容。
最后用一道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对动能定理深刻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最后设置情景例题加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运用探究性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和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本节内容。
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尤其对于我校学生)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一起推导、讨论、实际检验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具体用到了“诱导思维法、”“猜想法”、“推理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七、学习方法分析: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特定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本节课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通过情景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去自主的探究、推理、讨论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和规律。
当然教师的合理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是很自然、很合乎情理的,最终新的物理规律也就水到渠成的得到了。
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起来比较舒服,也就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2.问题的涉入要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机会。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一步一步向前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3.新知识的获取之时正是需要巩固的时候,要准备好典型的例题让刚掌握这一本领的学生一试身手,让他们学会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处理问题方法。
最后做以总结归纳。
八、教学过程设计:
kmg=ma ①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动能概念及定义式接受较快,但在动能定理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深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有就是在功能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阐述清楚功能的关系,学生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事实,但无法在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建立联系点。
从这一点上看来,教师在功能关系的教学中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也是一个能够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阶段,学生如果能溶人在教师设置的情景气氛中,则对演绎推理的结论能够有充分
精品文档
的理解;反之,若教师设置的情节过于简单,语调过于平淡,学生未能溶入课堂气氛中,则会出现虽然人声鼎沸,但无思考的结局,而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学生知道有动能定理的形式,却无法参透定理的本质。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不愿看到的极为尴尬的结果。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注意阐明推理的条件、做功的过程、动能的变化等其中的因果逻辑,明确功能的关系。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