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2课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2.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
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
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高远
2、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六、精读品析:
1、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知识链接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县仍保存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
草 色 入 帘 青
环境清幽宁静
苔 痕 上 阶 绿
对比
往 来 无 白 丁 与人交往 高雅脱俗
衬托自己
的“德馨”
谈 笑 有 鸿 儒
可 以 调 素 琴 、 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高雅 脱俗 反面——虚写 不慕 富贵
第三部分: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 连举三个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 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 的?
3.作者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
的表现手法?
4.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 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
生长环境
芳名远播 庄重
外形 气质
二、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
1.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 写菊和牡丹呢? 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衬托:用 一个事物 正面衬托 来陪衬另 一个事物, 以使后者 反面衬托 更突出。
品行高洁
水陆草木 之花 菊花 牡丹 不慕名利 莲
超凡脱俗
2.试分析托物言志手法在本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托物言志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借用事物、景 物(如花草树木等)来寄托思想感情或理想的手法。
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
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 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
么简陋的呢?
请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
初中语文八年级《22.短文两篇》
《爱莲说》 (1)主题思想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
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文脉结构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莲 君子―→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 爱莲说 气质风度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洁身自好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3)无丝竹之乱 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 (4)无案牍之劳 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不蔓 不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
宋代 朝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人,________(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谥
号“元公”。
6.助学背囊 《陋室铭》 (1)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对自己居室的描写, 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 洁傲岸的道德节操。
• • •
• •
•
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每年的 中考作文中仍然大量 充斥着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 情或无情之作。除了初中生情感体验不够 丰富外,最主要的原因 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将作文与抒写个人情感、 注重引发心灵对接起 来,片面地以为作文就是陈述道理、讲求 事实的,容不得个人的 “卿卿我我”,还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的
22 短文两篇
1.一词多义
花 结构助词,的 . 水陆草木之 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丝竹之 . (1)之 不译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 .
八年级上第22课《短文两篇》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哪种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助词无 实义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F、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F
1.何陋之有?(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
) D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4.食之不以千里( ) E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反问句,倒装句,“有何陋?” 之:不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 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 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 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 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 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 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 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 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 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说
”
是一种古代文体,用 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 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念一念: 蕃( ) fá n 淤( yū ) 泥 隐逸 ( yì) 濯 (zhuó ) 清涟( liá n) xiǎn )有闻 鲜( 亵(xiè) 玩 噫 ( yī ) 新鲜(xiān)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鸿儒 案牍
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蔓到 映入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 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 博学的人。鸿,大。 指没有什么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 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装饰的琴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官府的公文 身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不生枝蔓,不生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 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认为 隐士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是花中的富贵的人, 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xīn tá i
qīng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dīng
jīnjīng
ng à n dú x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 室 铭
陋室铭 作者 刘禹锡 朗诵者 古诗.mp3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 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 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 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 的君子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2短文两篇(讲)(提升版,教师版)新人教版
【学习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课堂探讨☆要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探究活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释疑】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准确的翻译课文,在掌握句子的现在汉语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容;阅读“铭”,“说”这种特殊体裁的古文,要在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类文章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讨论明确】这篇《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借一事一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两篇文章同为古代散文名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陋室铭》托物陋室,表现“唯吾德馨”的情操;《爱莲说》以花言志,寄托洁身自好的抱负。
【课堂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A.谈笑有鸿儒.. B.有龙则灵.C.不蔓.不枝 D.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简要回答问题。
(4分)(1)乙文中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2.短文两篇课件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是斯 当是 是. .陋 时室 (( 代判 词断,这动词 ) ,是) 名有 不仙 能名则.名 其.一 (处动(词,动词出名,说)出)
无丝 取消竹句之.乱子耳独(立用性在,主无实 谓义 间), 之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何陋 志之 ,.有 可( 不助 译词 ),宾语前置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苔.痕( tái ) 案牍.( dú ) 鸿.儒( hónɡ ) 甚蕃.( fán )
鲜.有闻( xiǎn ) 不蔓.不枝( màn ) 德 xīn( 馨 ) xiè( 亵 )玩
zhuó( 濯 )清涟 yū(淤 )泥 隐 yì(逸 ) 西 shǔ( 蜀 )
2.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铭陋 室设陋喻室引不题陋山 比 仙环 交 生喻 →→境 友 活起 水龙优 高 情兴 →→美 雅 趣陋德( ( (室馨景 人 事清 不 高幽 俗 雅) ) )高乐 道安 贫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洁 傲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3)《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谈__笑__有__鸿__儒___, __往__来__无__白__丁__。 (4)《爱莲说》中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5)《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2)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凭借这鸟有如此洁白的羽毛和如此动听的鸣叫声,为什么不到 深山去寻找茂密的树林栖息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2《短文两篇》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 坚守节操,端庄 观而不可亵玩焉 严肃,被人敬仰
3.文章咏莲,却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 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
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牡丹:富 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4.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
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 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 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 反衬。
了作者本人的志向,这样的拟人,
不仅避免了锋芒毕露的议论,也
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 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 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 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 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 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 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不译 )
是
斯是陋室(
1.不露痕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 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 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拟人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 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格,从讴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新版)新人教版重点语段训练课内巩固(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2)灵:(3)德馨..:(4)鸿儒..: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2)(3)4.请你试着对对联。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下联:下联:(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妖:②益:③植:④鲜:⑤宜: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答: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答:(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二)1、(1)多(2)洗涤(3)沾染(污秽)(4)美丽而不端庄(5)更加(6)立(7)很少(8)应当2、(1)的(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这件事(4)到,动词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八年级语文上册《22 短文两篇》教案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诵、背诵课文。
2.明白得积存一些文言实词。
3.明白得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和对照的写作手法。
进程与方式1. 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文要紧内容和情感。
2. 注意领会诗文中经典名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诗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育自己高潮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陋室铭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确实是简陋的屋子。
听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此刻安徽和县仍保留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进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练,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是唐朝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名有成绩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期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确实是一篇传世佳作。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三、课文分析1.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咱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可是作者并无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是说山不在意高,有神仙居住,就出名丁。
“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水不在意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前人的俗语。
古代传奇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确实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因这人们以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尽管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因为我道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重点语段训练课内巩固(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2)灵:(3)德馨..:..:(4)鸿儒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2)(3)4.请你试着对对联。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下联:下联:(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妖:②益:③植:④鲜:⑤宜: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答: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答:(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二)1、(1)多(2)洗涤(3)沾染(污秽)(4)美丽而不端庄(5)更加(6)立(7)很少(8)应当2、(1)的(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这件事(4)到,动词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即使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
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背景资料: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x īn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r ú(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但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
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
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教师板书: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所以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师板书: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明确(3):“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能够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能够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能够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个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