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1)
秋语文九上第12课《最先与最后》精品课件
《灯下漫笔 》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
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
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
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
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
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
2023/10/21
李敖语录
1.法律与法官:我相信法律,却怀疑法官。 • 2.遗教遗训:读遗教遗训是吃臭狗屎,研究
遗教遗训是吃了臭狗屎还得把它吐出来, 这说明了为什么我写孙中山蒋介石的东西 要高稿费,——因为反刍太苦了! • 3.冲昏了头脑:有人"胜利冲昏了头脑",有 人"失败冲昏了头脑"。国民党总属于后者, 因为它从没有过真的胜利。 • 4.好人做坏事:好人做坏事,比坏人做坏事 更令人厌恶。 • 5.享福与吃苦:洗三温暖是屁股享福、脑袋 吃苦;看电影是脑袋享福、屁股吃苦;听 台湾学者讲演是脑袋屁股都吃苦。
2023/10/21
3.第二段“甚至”有何作用?
明确: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甚至”强调了 “不为最先”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4.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后”,这句话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过渡句。从“不为最先”对渡到“不耻最后”。
5.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造成 了什么结果?
•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2023/10/21
最先与最后 鲁迅
什么是杂文?
• 杂体文章。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
语文九年级下长春版5.12《最先与最后》课件1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 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 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 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 一、用结构简图梳理上述内容。 • 二、筛选信息填表。
引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证 做人 处世金针: 不为最先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易有改革 耍阴谋手段
日益卑怯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 大则国运 国 家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
知识卡片
• 什么是杂文?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
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 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 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 总称。 •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 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 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 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 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
得。” (《坟·论睁了眼看》)。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例如“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 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 ‘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 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虽然这么 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那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
最先与最后PPT1 沪教版 (共9张PPT)
《最先与最后》这篇杂感节选自《鲁迅全集》
第 三卷中《这个与那个》。共有四个部分:读经与读 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 1925年,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五四” 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 益高涨。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新的革命浪潮,更 加紧了在文化教育战线上的反动统治,一批反动文 人也打着“整理国故”、“尊孔读经”的旗号,反 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改革,一时掀起了一股复 古主义和“中庸之道”的逆流。面对这股逆流,鲁 迅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这些谬论,提倡改革、 进步,表现了鲁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主义的韧
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紧承上文哪句话展开议论的? 2.“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在现实生活 中存在吗? 3.文中哪几句是对“不为最先”的发挥? 哪几句是对“不耻最后”的发挥? 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4.划分本段的层次。
读第三段,读读议议: 在学校运动会上,竞技者和看客的表现 各是怎样的? 从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世态?
齐读末段,思考:作者高度赞扬了哪两种人? “中国将来的脊梁”是什么修辞?原因何在? • 作者热情赞扬“失败的英雄”,赞扬“不耻 最后”的精神和支持虽后进而努力进取的人。 • 中国要想进步,必须从“不为最先”,又不 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和精神桎梏中解 放出来,要“敢耻最后”。这就是鲁迅把后 一种“竞技者”和“看客”誉为“中国将来 的脊梁”的原因所在。
明确:反映当时那种是非颠倒、 不思进取的恶劣、可悲、有害的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写的是运动场,揭露的却是某 些人及社会的病态。
齐读第四段,讨论:作者由竞技场 更进一步联想到了什么?四个“少有” 指哪些人?运用了哪些修辞? • 作者由竞技场联想开去,一连用四 个“少有”、两个“见……则……” 句式,指出了不敢“不耻最后”的 中庸之道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 深刻地揭示出来。
最先与最后ppt(浙教版)PPT课件
7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 这句话承接上文,指出中国人把“不为最 先”当做处世的诀窍,引出下文。这一句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从“不幸”一词也可 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这种心态的批判态度。
2020年10月2日
5
“不为最先,耻为最后”共同心理
❖ ——爱面子,怕输
❖ “敢为最先”,“不耻最后”以及“对坚持 到最后的人肃然不笑的看客”分别具备怎样 的精神品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不为戎首、 社会“不易 怕
不为祸始 有改革”
不为福先
国民“日见 其卑怯”
提倡敢为 最先
见危机作鸟 兽散
与困难中途 放弃
对落后或坚 持的人加以 嘲讽
敌人“如入 耻
无人之境”
国家有难 “土崩瓦解”
赞扬敢为 最后
3
快速阅读,把握基本观点
❖ 基本观点: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2020年10月2日
8
最先与最后
❖ 鲁迅先生的杂文向来 以语言犀利、见解深 刻而著称,他对不良 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 心态或揭露或讽刺, 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2020年10月2日
1
阅读全文,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最先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9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引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证
号 召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最先 与 最后
2020/10/18
1
2020/10/1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0/1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捧与挖》 《流产与断种》
2020/10/18
4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020/10/18
5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6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2020/10/18
7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戎首
佐证 不为祸始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不为福先
引
守旧
后果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证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春版
《最先与最后》《华盖集》中的一篇杂文。
由古人赛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妙法说起,联想到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赛马的妙法不幸被国人“奉为处世金针”,处处照用,于是不敢改革,缺少韧性的战斗精神。
文章旨在激起国人的进取心,唤醒青年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创造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感受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3、赏析作者犀利、极具讽刺性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25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末期。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
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革命潮流,加紧了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统治,用“整理国学”“尊孔读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道”的逆流。
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
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盖集》。
三、检查预习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1、读准字音恬淡(tián)卑怯(qiè)跌倒(diē)挟(xié)嗤笑(chī)鏖战(áo)脊梁(jǐ)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做人的诀窍。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立
中
心
论
点
:
优 终
胜 点
者 不
固 止
然 的
可 竞
敬 技
, 者
但 ,
那 和
虽 见
然 了
落 这
后 样
而 竞
仍 技
非 者
跑 而
至 肃
2020/12/8
然 不 笑 的 看 客 , 乃 正 是 中 国 将 来 的 脊 梁10。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证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立 中心论点:优终胜点者不固止然的可竞敬技,者但,那和虽见然了落这后样而竞仍技非者跑而至肃
2020/12/8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8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2020/12/8
11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最先 与 最后
2020/12/8
1
2020/12/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2/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word教案 (3).doc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教学要求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九年级语文下册12 杂文两篇课件 长春版
嘲笑这东西的不洁,在作者看来,“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将极荒诞的人
事作正面的“歌颂”,无疑更强化了对荒诞的人事的讽刺,而且让读者读后 深思忍俊不禁 。
思考: 作者借蚊子来讽喻哪类人?“哼哼地发一篇议论” 借指什么?说说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的表现? 用“蚊子”借指反动政客,或者堕落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反动
文人他们既要伤害人,还要显出此举的“公义”“公正”,
前一特点使人联想到稍有一定地位的官绅,后一特点使人联想
到颠倒黑白 、极尽诽谤之能事的仕人,合而言之或许暗刺兼备 官绅气和仕人气的反派人物对于苍蝇,作者还进一步剖析:它 正是利用众人的麻木不仁,才得以逍遥自在,好运久长,子孙 繁衍从中也反映出这种邪恶势力具有比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
明写昆虫,实写恶人,指桑骂槐,听者自明,读者也心领神会。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
“处世金针”了对中国人的愚蠢、愚昧进行了嘲讽再如“见胜兆则纷 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形象地刻画了他们投机的嘴脸,揭露 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最先与最后》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赛马妙法引出“不耻最后”的话题 第二部分: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三部分: 分析造成的后果及社会风气。
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之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后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杂文。在尖锐复
杂的民族和阶级斗争中,鲁迅以他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尖锐
批判了"新月派"的超阶级的人性论,痛斥了反动的民族主义文
学,批评了"第三种人"的错误观点;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 左翼文艺工作者的暴行。 作品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三集;还有一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 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 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 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 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 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 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 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3.质疑(质疑条写上学号后交语文课代表)。
四、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1.回忆《论雷峰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
小结: 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 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 提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 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2.介绍学生质疑(分整体、段落、词句三个层次介绍), 注意肯定同学的积极思考。
提示: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年代, 要细细咀嚼有关词句。
(二)阅读理解1.朗读正音。
2.阅读思考(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然后分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社会“不容易有改革”“不为福先”(怕出头)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 遇困难敌人“如入无人之境”中途放弃(缺韧性)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 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 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 并分析其危害, 用意是很深刻的。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word教案 (5).doc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5、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1)“为”:做、争取(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
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
(2)“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
“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
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
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2杂文二篇》word教案 (2).doc
一二杂文二篇作家与作品1.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后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杂文。
在尖锐复杂的民族和阶级斗争中,鲁迅以他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尖锐批判了“新月派”的超阶级的人性论,痛斥了反动的民族主义文学,批评了“第三种人”的错误观点;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左翼文艺运动,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复古倒退等种种反动罪行。
这些杂文后来结成九个集子,即《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三集;还有一些散篇,收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里。
2.《夏三虫》和《最先与最后》这两篇是鲁迅在1925年时写的杂文。
《夏三虫》,写于4月4日,收在《华盖集》中。
它写夏天里三种常见昆虫的不同的情貌、行为、心态、德性,并对它们作出不同的评议,借讥讽和痛刺夏三虫以讥刺当时社会上种种邪恶势力。
本文援事说理,意趣横生。
(1)想象主要表现在对蚊子、苍蝇的拟人化的描写上。
作者将夏三虫人格化了,写出了它们的心理活动、品性德行。
蚊子“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苍蝇不嗜血,只是想“占一些便宜”,与蚊子比,“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
这些昆虫们可谓各异其面、各异其性情,都活灵活现。
这些当然都是虚拟的,模仿寓言故事的写法,有很强的趣味性。
(2)虫喻情景虽然都是虚拟的,但读者并不感到“虚伪”“造作”。
文章本身不乏“写实精神”:实在针砭时弊,暗刺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反派人物,反派人物们都能从这些昆虫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纵有画皮在身,也被作者褫夺而光,现出肮脏、丑陋的原形。
跳蚤的特点是毫无掩饰,直截了当地伤害人类,使人联想到凶狠、恶毒、野蛮之人,譬如武夫。
蚊子的特点是既伤害人,还要显示出此举的“正义”“公正”,使人联想到阴险、老谋深算、“堂皇”“体面”之人,譬如政治家、当权者,或者堕落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反动文人。
苍蝇的特点是爱占便宜,同时凭空污人清白,前一特点使人联想到稍有一定地位的官绅,后一特点使人联想到颠倒黑白、极尽诽谤之能事的仕人,合而言之或许暗刺兼备官绅气和仕人气的反派人物。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2杂文二篇》word教案 (1).doc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3.质疑(质疑条写上学号后交语文课代表)。
四、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1.回忆《论雷峰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
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提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2.介绍学生质疑(分整体、段落、词句三个层次介绍),注意肯定同学的积极思考。
提示: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年代,要细细咀嚼有关词句。
(二)阅读理解1.朗读正音。
2.阅读思考(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社会“不容易有改革”“不为福先”(怕出头)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敌人“如入无人之境”中途放弃(缺韧性)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三)读读议议,扣住具体语句深入体会(解答学生质疑)第一小节“为”:做、争取;“耻”:以……为耻(文言用法)最后一句转入正题,表示要发表议论。
吉林省长市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两篇课件长版
创作 (chuàngzu ò)背景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 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 事文艺工作,企望(qǐwàng)以之改变国民精神。
第三页,共22页。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后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杂文。在尖锐复杂的民族和 阶级斗争中,鲁迅以他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尖锐批判了"新月派"的超阶 级的人性论,痛斥了反动的民族主义文学,批评了"第三种人"的错误观点;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左翼文艺工作者的暴行。
第十一页,共22页。
思考 作者借蚊子来讽喻哪类人?“哼哼地发一篇议论(yìlùn)” (sīkǎo) 借指什么?说说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的表现? :
用“蚊子”借指反动政客,或者堕落为统治阶级帮凶 (bāngxiōng)的反动文人他们既要伤害人,还要显出此举的“公 义”“公正”,来发一大堆议论为自己寻理由,找借口。
作品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nán qiāng běi diào)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三集;还有一 些散篇,收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里.
第四页,共22页。
《夏三虫》,写于4月4日,收在《华盖集》中它写夏天里三种常见 昆虫的不同的情貌、行为(xíngwéi)、心态、德性,并对它们作出 不同的评议,借讥讽和痛刺夏三虫以讥刺当时社会上种种邪恶势力 本文援事说理,意趣横生。
第八页,共22页。
虫喻 情景虽然都是虚拟的,但读者并不感到“虚伪”“造作”文章本身不乏“写实 精神”:实在针砭时弊,暗刺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反派人物,反派人物们都能从 这些 昆虫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纵有画皮在身,也 被作者褫夺而光,现出肮脏、丑陋的 原形跳蚤的特点是毫无掩饰,直截了当地伤害人类(rénlèi),使人联想到凶狠、恶毒、 野蛮之人,譬如武夫 蚊子的特点是既伤害人,还要显示出此举的“义”“公正”,使 人联想到阴险、老谋深算、“堂皇”“体面”之人,譬如政治家、当权者,或者堕落 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反动文人苍蝇的特点是爱占便宜,同时凭空污人清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引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守旧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证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大则国运
校运会: 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国 家: 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证
号 召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立 中心论点:优 终胜 点者 不固 止然 的可 竞敬 技, 者但 ,那 和虽 见然 了落 这后样而竞仍技非者跑而至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 要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 反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 的的精神。
比较下面两段话
:
1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
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
2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中
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1934 年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
立 中心论点: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 的脊梁。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引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最先 与 最后
鲁迅
鲁迅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捧与挖》 《流产与断种》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杂文的取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