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复合系统中氮、磷循环与迁移研究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经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2.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 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中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A.B.C.草→昆虫→青蛙→蛇→鹰D.草→昆虫→食虫鸟→鹰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下图所示的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B.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的捕食D.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5.(2022山东泰安模拟)生态果园与传统果园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果园中生物的种类,例如利用果树下光照强度弱、空气湿度高、风速低等环境条件,在两行果树间种植喜湿、喜温、喜半阴的草菇(一种食用菌),或种植草,还可以向果园中引入鸡、鸭等动物,甚至可以在果园中养殖蚯蚓,以此提高果园的稳定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能输入到果树—草菇园的途径是果树和草菇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果园中养殖鸡、鸭时,鸡、鸭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果树利用C.果树种植过程需要治虫,目的是使能量多级利用D.果树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呈“J”形7.(2022广东六校联考)下图为能量流经生产者的过程图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或a、b、c、d、e之和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包括在d中C.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e/b)×100%D.图中c的能量若为负值,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正在衰退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
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技术初探
融人 水禽 育种学 、 生态 学 、 动物 行 为 学 、 境 学 、 环 电子 学 多 学科 的知识 。
有机农 产品 , 既是 解决 农 产 品质 量 安 全 问题 的重 要 措施 , 也 是推 进农业 优质 化生 产 、 专业 化 加 工 、 场 化 发 展 的有 市 效 途径 , 更是 推动农 业 生 产方 式 转 变 、 进 农业 综 合 生 产 促 能力 提高 和推进农 业 增 长方 式 转变 的 战 略选 择 。20 02年 中央一号文 件 中明确 提 出 “ 大力 发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绿 食 品和有机食 品生 产 , 建立健 全认 证 、 识 和公 示制 度 , 标 尽 快使优 质 、 全 的 农 产 品形 成 品 牌 ” 安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关键词 : 态农业 ; 生 有机 大米 ; 稻鸭共作 ; 技术规程
中图 分 类 号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3 (0 0 0 6 0 0 7— 7 1 2 1 )9— 5— 2
1 发展稻 鸭 共作生 态农 业 的意义
积 极推广 生态 农业 ,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食 品和 发 绿
20 0 7年 中央人 口资 源 环境 工 作 座 谈 会 中提 出 “ 环境 保 护 工作 , 着 眼于人 民喝上 干净 的水 、 吸清洁 的空气 、 要 呼 吃上
该 生态 系统种 稻 、 养鸭 完全融 为一 体 , 利用 鸭 粪 、 作 农 物秸秆 及残 留物等 农业 内部 的有效循 环 和生物 链 , 可生 既
产安 全 、 质的有 机 稻 米 , 可 为市 场 提供 安全 、 优 又 无公 害 、
符合 传统 消费 习惯 的优质禽 肉 , 可以从 根本 上解 决传 统 还 农业 生产 大量使 用化 肥 、 药 产 生 的 面 源污 染 问 题 , 护 农 保 了农 田生态 环境 , 护 和提 高 了耕 地质 量 和 土壤 肥 力 , 维 达 到稻 鸭丰收 、 业增效 、 民增 收 的效果 , 实现 人 与 自然 农 农 是 和谐共 生可 持续 发展 农 业 新 技术 。 日本 农林 水 产 省将 稻 鸭共 作技 术作 为全 日本 1 项受 国家 资助 的环 保 持续 型农 2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稻田是中国重要的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稻田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很多的研究和纠正。
本文将主要就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展开研究。
一、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碳的来源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质、秸秆等。
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占到了稻田土壤碳库的80%以上。
另外,有机质和秸秆的分解也会产生一部分的碳。
2.碳的汇稻田生态系统中,碳主要被土壤吸收,并被转移至深层土壤中。
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吸附在粘性粒子表面上的土壤有机碳(SAMOC),另一类是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体内,如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I)。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也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还原,从而提高土壤的碳储量。
3.碳排放和交换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而农业生产也会带来一些化肥和渗漏过程中的氧化性碳排放。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的空气中也会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碳的交换。
二、稻田生态系统的氮素利用1.氮素的来源氮素是水稻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主要来源于化肥、土壤有机质等。
其中,化肥是稻田生产中重要的氮素来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失衡等问题。
2.氮素的转化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主要转化形式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铵化作用。
其中,硝化作用指的是将氨气或铵化氮转化为硝化态氮,而反硝化作用则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其他形式的氮素。
铵化作用指氨气还原为铵态氮。
3.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主要在生长初期和中期进行,而形成籽粒期后,氮的吸收与需要基本相等。
同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对氮元素的利用效率较低,仅为50%左右。
因此,稻田生态系统中对氮素的利用和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稻鸭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米和鸭子,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活动,消灭害虫、杂草等,从而实现双重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理论: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稻鸭共作,其原理首先与生态平衡理论密不可分。
生态平衡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都在相互作用中维持着复杂的平衡状态,而一旦其中某一物种数量失衡,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作为上游环节,通过食用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等,使得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2.协同作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和稻米之间利用协同作用产生双重效益。
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达到消灭稻田中害虫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并将大量的粪便排放在稻田中,使得其成为了一种天然的肥料,来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3.资源综合利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用场地和资源丰富。
一方面能够节省稻米种植过程中对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和经济成本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的可持续和经济效益更高。
4. 养殖技术理论:稻鸭共作模式需要适宜的饲养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和杂草生长,而成为了一种自然有机的农业生产模式。
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它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就生态农业。
稻鸭共作需要适宜的种植技术和养殖管理,is 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exploitative farming practices, while improving both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综上所述,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包括生态平衡、协同作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养殖技术等方面,这些理论都通过将动物放养在稻田中,与稻米进行互动,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态学7N循环ppt课件
• 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 氮肥的负面影响 • 全球变化与氮沉降
氮的重要性
• 蛋白质(氨基酸) • 核糖核酸(核苷酸)
• 叶绿素
农作物缺氮时的表现
• 植株干燥枯萎 • 根系分枝少
• 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 著减少,甚至不分蘖 ,幼穗分化差,分枝 少,穗形小,作物显 著早衰并早熟,产量 降低。
1915年4月23日,一战中的德军统帅部采用哈伯的 建议,在比利时施放氯气,造成了15000多人的伤亡。 盲目的爱国主义使得哈伯成为制造化学武器的鼻祖、毒
1. 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2. 毒气战元凶
气战的元凶。
氮肥的种类
• 铵态氮肥
– 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
• 硝态氮肥
– 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 生物固氮
– 一些共生细菌(主要与豆科植物共生)和一些非共生细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游 离氮转化成铵态氮并加以利用
• 氨化作用
– 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 硝化作用
– 氨在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 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 反硝化作用
–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或 一氧化二氮的过程。
• 生物有机氮的合成(同化作用)
– 生物利用铵态氮或硝态氮合成含氮有机物的过程
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石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粮食收获
工业固氮
1909年,哈伯发明了人工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奠定
了化肥工业的基础,被誉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_王艳红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王艳红,陈金湘(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磷肥施用量较多的国家,各种作物的生产均需要磷肥,同时磷又是影响水体生态环境的主要营养物质。
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及水环境系统稳定,必须设计合理的施肥措施及土肥管理措施,了解磷素在植物—土壤的转移途径,以及磷素的变化通量对施肥措施及土肥管理措施优化的重要性。
从磷循环的研究方法、磷的动态循环、以及磷循环模拟模型三个方面,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及模拟模型情况。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模拟模型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07)05-0775-04 磷是作物需要量较大且经常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土壤中的磷通过地表侵蚀和淋失,使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建立磷素养分模拟模型,有利于对作物生产中磷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近几十年来,对磷的模拟主要集中在作物吸磷的机理模型和土壤中磷的行为模拟方面。
B a rber-Cushman模型是养分吸收模型的典型代表,已被一系列盆栽试验在多种作物和土壤上进行了验证和评价,并被用来进行养分吸收量的预测和评价施肥技术的效果。
土壤磷行为动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土壤磷的固定与释放、磷的淋失等方面。
在作物生长的综合性模拟模型中,磷的动态模拟是极为薄弱的部分之一。
在已研制的综合性作物生长模型如国外的CERES,ORYZA,W HEATGRO,GOSSYM等,国内的RC-SODS,WCSODS,ESWCM,CO TGROW, W HEA TGROW等都尚未包括磷素的动态模拟。
研究磷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拟模型,有利于建立平衡的高产稳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农业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是联系土壤、作物、人的纽带,特别是有机肥还田是养分循环最重要的途径,是维持农业系统时空上连续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系统具稳定性和自调力的基础,即“循环”的特殊作用。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结合水稻种
植与鸭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增加农田生产力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本文将从该
模式的原理、优点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是利用鸭类的生态特性和水稻的生长习性相互促进,形
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鸭类喜欢在水中觅食,并具有强烈的捕食昆虫和杂草的能力,能有效控制水稻田间的病虫害和杂草的生长。
鸭类的粪便富含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可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其生长。
而水稻的长势也提供了鸭类生活和觅食的所需条件,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具有多个优点。
该模式能有效控制水稻田间的病虫害和杂草,
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鸭类的活动和粪便能促进土壤的改良和肥力提高,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鸭类的生态行为也有助于
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和产量,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该模式能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农田的
产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该模式适用于我国水稻种植广泛的地区,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该模式既符合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该模式具有较高
的适应性,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肥条件和农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推广。
该模式还能促
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农民收
入的提高。
烟-稻轮作不同施肥土壤N2O排放对水分的响应
赵伟东,郭宝玲,郑祥洲,等.烟-稻轮作不同施肥土壤N 2O 排放对水分的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7):1655-1665.ZHAO W D,GUO B L,ZHENG X Z,et al.Effects of moisture content on N 2O emissions in different fertilized soils under tobacco-rice rotation[J].Journal of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23,42(7):1655-1665.烟-稻轮作不同施肥土壤N 2O 排放对水分的响应赵伟东1,2,郭宝玲2,郑祥洲2*,汤水荣1*,孟磊1,张玉树2(1.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海口570228;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13)Effects of moisture content on N 2O emissions in different fertilized soils under tobacco-rice rotationZHAO Weidong 1,2,GUO Baoling 2,ZHENG Xiangzhou 2*,TANG Shuirong 1*,MENG Lei 1,ZHANG Yushu 2(1.College of Tropical Crop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2.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Fuzhou 350013,China )Abstract :Nitrous oxide (N 2O )emissions from soil with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under flood-upland rotation are important for N 2Oemissions regulation.In this study,soil samples from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positioning experiment (tobacco-rice rotation )in a收稿日期:2022-10-20录用日期:2023-02-21作者简介:赵伟东(1997—),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环境效应研究。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利用鸭子吃害虫、杂草和杂菜来实现稻田的生态平衡。
稻鸭共生有多种优点,比如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种养方式也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在生产技术方面,主要包括鸭子的养殖管理、喂食和饮水、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
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稻鸭共生的管理方法,确保稻鸭共生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稻鸭共生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效益、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种植方式是稻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和放养鸭子,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鸭子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稻鸭共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率。
稻鸭共生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稻鸭共生的含义、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稻鸭共生的含义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放养水禽,如鸭子。
稻鸭共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起到清除害虫、杂草的作用,实现农田的生态调节和有机农业生产。
稻鸭共生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多样性利用”,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告*詹全友(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邮编:430074)内容提要: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稻田为鱼、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而鱼、鸭在觅食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
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和谐共处,互惠互利,这种模式在从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不仅是作为回望历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也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正是贯彻落实这些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此,笔者于2013年7月16—23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占里、小黄、高仟等侗乡对稻鱼鸭系统的生态模式进行了调研。
一、从江县基本情况从江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都柳江从北向南宛延而过。
东经108005′—109012′,北纬25016′—26。
05′,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
辖7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丙妹镇、贯洞镇、洛香镇、下江镇、宰便镇、西山镇、停洞镇、高增乡、谷坪乡、雍里乡、庆云乡、刚边壮族乡、加榜乡、秀塘壮族乡、斗里乡、翠里瑶族壮族乡、往洞乡、东朗乡、加鸠乡、加勉乡、光辉乡。
稻渔共作 生态种养创特色
金玉姣: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创特色1稻渔共作模式所谓稻渔共作,即栽稻、养鱼共同进行,养殖鱼类包括虾、蟹、鳖等,通过不同生产场所的重叠使得土地、水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1]。
与此同时,水稻、养鱼之间共生互利,增加有机水稻、有机鱼产量,并且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这在我国综合种养领域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2稻渔共作生态种养优势第一,稻田基础设施。
昌江区运用稻渔共作、生态种养这一模式,其中稻田设施非常重要。
例如低地稻田、田间沟渠、池塘以及附近堤坝等基础设施的使用[2]。
一般种植水稻可以采用常规种植与两种宽行大垄种植模式,后者可以提高稻田中水生初级生产力,要想提升稻田单位体积生产率,需要优化稻田基础设施,例如在稻田三面开挖沟渠,增加渔群放养密度。
第二,稻渔系统营养利用率。
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在水体资源与土地资源上达到良好的利用效果,管理肥料与饲料内部添加的相对数量,既可以增加鱼的产量,又不会导致严重的氮污染。
采用稻鱼养殖系统,需要注重稻田水体的常规水质是否达标,稻鱼养殖施加肥料,针对各种施肥处理产量的差别建议调整氮、磷、钾比例,以20:10:10为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并且在稻田内部放养鱼类,使得稻田土壤肥力增加。
第三,稻渔生态系统。
稻渔共作优势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方面,因为稻田中放养鱼类可以消化掉稻田中的一些物质,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稻渔系统稳定性与生产力。
在稻田中种植藻类生物,可以加快氮元素迁移和转化,凭借藻类所具备的光合作用使得水体溶解氮含量不断增加。
如此一来,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也可以提高,满足水稻种植的营养需求。
第四,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
稻渔共作需要做好农药使用量的控制,以免过度施加农药降低水产品质量。
在病虫害控制方面,建议运用综合虫害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节省稻渔共作生产成本,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第五,温室气体排放。
稻渔共作这一模式有利于完善生态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稻鸭共作,开创绿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稻鸭共作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稻鸭共作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稻鸭共作中,共同开创绿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1.2 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农场开始尝试引入鸭子在稻田内进行放养,以达到增产减害、提高稻田生态环境的目的。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机构也开始推动和支持稻鸭共作的发展,推出了相关政策和项目。在一些先进的农业大国和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稻鸭共作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稻鸭共作不仅有助于改善农田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鸭子的粪便和尿液是天然有机肥料,经过鸭子觅食后的排泄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鸭子吃掉了农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有效避免了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减少了农药残留的风险,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3.2 稻鸭共作助力农田生态平衡
稻鸭共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鸭子能够有效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如稻飞虱、稻瘿蚊等,减少害虫对稻田的危害;其次是鸭子通过觅食杂草,能够有效减少杂草对稻田的竞争,提高稻田产量;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稻田提供养分,促进稻苗生长;鸭子在稻田中行走能够帮助稻田通风透气,减少稻田中的病虫害发生。
稻鸭共作的定义和原理在于利用鸭子的自然特性,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平衡,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模式。
2.4 稻鸭共作的效果评价
稻鸭共作可以显著提高农田的产量。由于稻田中放养了一定数量的鸭子,它们可以有效地吃掉害虫和杂草,避免了害虫对稻田的侵害,保证了稻田的正常生长,从而提高了稻米的产量。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稻鸭共作可以提高农田产量10%以上。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六、论述题 图例或公式表述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输入项
输出项
● 降水 (R) ● 灌溉 (I)
● 地下水上升
(U)
● 蒸发蒸腾 (ET ) ● 渗漏 (P) ● 侧漏 (S) ● 排水 (D) ●
农田持水 (O)
为什么辅助能能够增加转化效率达到增产作用或辅助能的作用
(1)维持开放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维持低墒和低级的群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资源的优化组合 要求稍有解释。
题干
答案
图例表述农业生产系统中氮循环与输入输出的一般模型,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特点与问题 A 输入:
多种人工输入,主要是化肥和有机肥 及种苗 三条自然输入,和闪电固N 和风化。
B 输出:
畜禽亚库
人亚库
土壤有机亚库 微生物亚库
土壤速效亚库
氨 挥 发
饲料及垫草
厩肥
产品 食品
有机肥 生物固
淋 溶 矿 化 径流 固N
氨 挥 发
反 硝 化
风 化
化肥
产品
种
苗
大气 吸收
燃 烧。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学案 高中地理思维素养建构---稻鱼共生模式
高中地理思维素养建构---稻鱼共生、养耕共生一、稻鱼(鸭)共生1、模式简介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
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鸭共生系统。
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是贵州省从江县。
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是浙江省青田县。
2、优点田鱼田鸭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田鸭提供食物。
这可以是一个生生不息自我完善的食物链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养鱼养鸭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
二、鱼菜共生1、模式简介鱼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
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
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
2、类型(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体,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进行水培;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杂食性的鱼会有吃食根系的问题存在,需对根系进行围筛网保护,较为繁琐,而且可栽培的面积小,效率不高,鱼的密度也不宜过大。
(2)养殖水体与种植系统分离,两者之间通过砾石硝化滤床设计连接,养殖排放的废水先经由硝化滤床或(槽)的过滤,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机滤物的分解硝化。
鸭稻共作技术及其装备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 鸭稻共作技术及其装备孙艳华一、稻鸭共作的概念“鸭稻共作”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巧妙利用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子的生物学特性,将鸭子使用围网圈养在稻田中,让鸭子全天都生长在稻田中,鸭子在田间捕食害虫即能降低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的几率,而且鸭子的粪便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可以代替化肥,在生产高质量稻米同时收获鸭子是一种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鸭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吴县加里有鸭城,便是专业养鸭场地。
中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已有7000多年,而养鸭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
据史记记载800年前的明朝,稻田养鸭是为了防治蝗虫。
目前,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是亚洲地区一个独特的农田景观。
二、野外鸭舍的设计1、鸭稻共作的形式。
第一种是,晚上黑天前,人工将鸭子从水田里赶回家里,圈养。
但这样人力消耗比较大,而且作业条件差。
另一种是,在野外建立一个简易的鸭舍。
但问题是鸭子在野外过夜不安全。
基于此,设计了一款自动开关门的鸭舍,既可以防御鹰、乌鸦等飞鸟,又可以防止地面的黄鼠狼、蛇鼠类、野生动物等对鸭子的袭击。
2、开关门时间的确定。
按照天体昼夜运行规律,自动调整开关门时间,由电脑系统自动实现。
早晨鸭子急于外出觅食,因此开门时间可以早点,设置在亮天后10分钟。
为了防止天黑了鸭子不回舍,设置在天黑前30分钟关门。
3、音乐类型与音量的确定。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鸭子喜欢轻音乐,音量在65分贝左右即可。
4、补料量的确定。
根据经验,稻田养鸭中人工适时的补料量(理论给料量)是正常鸭每日饲喂量的20%~25%,本研究取正常给料量的22.5%。
选取22~35日龄、饲养数量为25只/亩的北京鸭。
5、设计基本要求。
四壁等处应能防天敌,保证鸭子安全过夜;太阳能驱动参数可调;便于在负责地形条件下安装、固定,少占耕地;能够快速安装与拆卸、便于运输;防冰雹、暴晒和大风。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摘要: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一、引言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
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
“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
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
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物质转化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物质转化研究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着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氮和磷是两个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的循环与转化直接影响着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因此,对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和物质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氮的循环与转化氮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循环和转化对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的循环主要包括氮沉积、氮氧化还原、氮脱氧、氮固定等过程。
首先,氮沉积是氮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通过湍流、降水等途径,大气中的氮化合物沉降到水体中,进而通过生物摄取、解吸和沉积于底泥中。
这些营养盐的沉积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氮源。
其次,氮氧化还原过程也是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氨氮逐步被氧化为硝酸盐。
而反硝化作用则是指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使得氮在氮气和氮盐的形式间进行转化,维持氮的平衡。
此外,氮脱氧也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体中的氮最终以有机氮的形式被生物摄取,再通过有机氮分解细菌的脱氧作用释放出来。
这种脱氧作用使得氮得以再次进入到水体中,循环利用。
最后,氮固定是氮循环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氮固定作用,将氮转化为可以被生物利用的形式,如生物固氮或人工固氮。
而生物固氮则主要是指一些细菌、蓝藻和海洋植物等能够利用氮气酶将氮气转化为氨氮。
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氮资源。
二、磷的循环与转化磷是生物体内合成核酸和能量储存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磷的循环主要包括磷沉降、磷释放、磷吸附、磷溶解等过程。
首先,磷沉降是磷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随着水体中溶解性磷的浓度的增加,磷盐会沉积到水体的底泥中,从而形成磷底泥。
这些底泥在一定条件下会释放出溶解态磷,为水体的磷循环提供了来源。
典型稻田土壤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重大项目指引
附件8:“典型稻田土壤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重大项目指南稻田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基本国策。
在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质量却日趋恶化的压力下,维持稻田土壤持续高产性能、同时保证其生态环境健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稻田土壤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功能的形成与演化,集中体现了人为活动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分和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关系、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功能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以及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稻田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不仅对于稻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还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田科学使用和管理研究,构造生产力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状况充分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提供重大科学支撑。
一、科学目标以水稻土为模型系统,系统研究在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土壤碳、氮、铁等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制,阐明水稻土碳、氮、铁循环过程特点、耦合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揭示稻田土壤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功能演化特点与关键驱动机制,建立稻田土壤碳、氮、铁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拟模型,提出稻田土壤持续生产力和关键生态功能协调的理论体系与关键途径,为构建我国特色的地表过程研究体系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健康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二、研究内容(一)典型水稻土中碳氮铁等耦合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机理。
重点研究水稻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微生物机理。
水稻土固相铁的释放与形态转化过程动力学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作用下相关碳氮铁转化过程的耦合的微生物学机制。
(二)水稻土中碳氮转化、积累与温室气体排放机制。
重点研究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和氮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微生物过程耦合机理、典型稻田土壤持续生产力与生态服务功能协调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 07 24 作者简介:吴 涛(1993-),男,硕士,主要从事复合生态种养研究。通信作者:黄璜,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NK228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 2017年 5~10月在湖南省浏阳市北圣
镇乌龙社区科研试验基地一肥力均匀的稻田自然丘 块上进行。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 平 均 气 温 15~18℃,≥ 10℃ 年 活 动 积 温 5000~ 5800℃,无霜期 260~320d,年降雨量 1300~1500
现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通常通过化学肥料 或者动物粪便等来补充、维持养分,在获得满意的产 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 的污染[1]。我国氮肥、磷肥使用量大,但利用率低, 这就意味着除了部分氮素、磷素被水稻、土壤吸收利 用外,大部分通过不同的方式如气态损失、淋溶和地
表径流等途径流失到环境中,对水体和大气环境造 成污染,如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以及温室效应等[2~6]。
作物研究(CROPRESEARCH)
2019,33(5):415-4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稻鸭复合系统中氮、磷循环与迁移研究
吴 涛,黄 璜 ,王 忍,谷 婕,伍 佳,向继恩,隆斌庆,吕广动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长沙 410128)
摘 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够从源头减少氮、磷的输入,提高稻田系统的养分利用率。在紫云英全量还田的基 础上,设计了多物种参与下的稻鸭复合种养模式,通过与常规稻作对比,养萍处理与不养萍处理的对比,从稻鸭复 合系统中氮、磷的输入与输出途径出发,分析了氮、磷在系统中的迁移与循环特征,以及萍类对氮、磷的迁移与循 环的影响。 关键词:稻田;稻鸭复合系统;养分;循环与迁移 中图分类号:S5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19)05041509 DOI: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16
CycleandMigrationofNitrogenandPhosphorus inRice-DuckComplexSystem
WUTao,HUANG Huang,WANG Ren,GUJie,WUJia, XIANG Ji’en,LONG Binqing,LYUGuangdong
(CollegeofAgronomy/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SouthernGrainandOilCrops, 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Abstract:Theintegratedcultivationmodeofpaddyfieldcanreducetheinputofnitrogenandphosphorusfrom thesource andimprovethenutrientutilizationrateofpaddyfieldsystem.Basedonthetotalamountofastragalussinensisreturnedto thefield,arice-duckhybridcultivationmodelwithmulti-speciesparticipationwasdesigned.Bycomparingwithcon ventionalricecultivation,thetreatmentofraisingduckwiththatofnon-raisingduckwascompared.Startingfromthein putandoutputroutesofnitrogenandphosphorusinrice-duckcomplexsystem,themigrationandcirculationcharacteris ticsofnitrogenandphosphorusinthesystem andtheinfluenceofduckweedonthemigrationandcirculationofnitrogen andphosphoruswereanalyzed. Keywords:paddyfield;rice-duckcomplexsystem;nutrients;circulationandmigration
表 1 试验设计 Table1 Generalsituationoftesttreatment
416
作物研究:国际(长沙)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9年 9月
业种养方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养分 自给自 足,从 而 减 少 氮 磷 损 失 对 生 态 系 统 的 破 环[7,8]。本研究从稻鸭复合系统的输出和输入途径 出发,测定灌溉和降雨的氮磷输入量以及土壤和水 稻植株的氮磷吸收量,分析系统中氮素、磷素的迁移 和循环规律,为减少农田系统氮磷流失提供一定的 科学依据。
12 试验设计
试验田总面积 840m2,试验共设 6个处理和 1 个对照,每个处理面积为 120m2,每个处理用田埂 分为 3个小区,小区面积为 40m2。田埂高出水面 30cm,并用塑料膜包被,防止肥水串灌。具体试验 设计如表 1。
处理 稻—鱼—鸭 稻—鱼—鸭—萍 稻—鳅—鸭 稻—鳅—鸭—萍 稻—鸡—鸭 稻—鸡—鸭—萍 常规对照
mm。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黄泥水 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 2968g/kg,全氮 121g/kg, 全磷 061g/kg,全 钾 636g/kg,碱 解 氮 11407 mg/kg,有效磷 2054mg/kg,速效钾 8056mg/kg。 供试中稻品种为黄华占,鸭品种为绿头野鸭,鸡品种 为三黄鸡,鱼品种为鲤鱼,泥鳅品种为大鳞副泥鳅。 前茬作物是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