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逍遥游(节选)

合集下载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

1、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 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 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 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中。”
持竿不顾,宁做曳尾涂中之龟,不作大楚之相, 视权贵如粪土。
超强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安之顺命,超然物外 万物皆为物化,过度虚无
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 “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 待”。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 (通“耐”,能)征一国者,其自视(宾前) 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 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于, 对)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 于世,未数数(shuò)然也。虽然,犹有未树 也。
“逍遥”也写作“消 摇”,意思是优游自得 的样子;“逍遥游”就 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 由自在地活动。
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北冥(míng ) 鲲鹏( kūn ) 抟( tuá n ) 迁徙( xǐ ) 坳堂( à 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決起(xuè ) 蜩蝉( tiá o ) 舂粮( chōng )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 斥鴳(chìyà 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 n ) 蓬蒿( hāo )

最新-21课《逍遥游》(节选)22课《虎丘记》(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

最新-21课《逍遥游》(节选)22课《虎丘记》(高中二年级语文) 精品

21. 《逍遥游》(节选)22. 《虎丘记》二. 单元要求: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 了解唐传奇的有关知识,了解庄子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3. 学习和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并借助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

4. 重点学习古代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和小说在语言上的特色。

5. 领会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1. 《消遥游》(节选)(一)学习目标:1. 在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能顺利地翻译原文。

2. 在学习中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

3. 把握文章想像丰富,用寓言说理的写作特色。

(二)关于作者:庄子(-369~-286)名周,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宋之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曾做过漆园吏,未久,隐退从事著述,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简介:《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期至秦汉间庄周学派总集。

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共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三)重点解析:1. 什么是逍遥游,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一思想的?逍遥游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体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要达到此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概括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理想。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作者:余光中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4年第20期如果你有逸兴作太清的逍遥游行,如果你想在十二宫中缘黄道而散步,如果在蓝石英的幻境中你欲冉冉升起,蝉蜕蝶化,遗忘不快的自己,总而言之,如果你不幸患了“观星癖”的话,则今夕,偏偏是今夕,你竟不能与我并观神话之墟,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我的观星,信目所之,纯然是无为的。

两睫交瞬之顷,一瞥往返大千,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善也。

原非古代的太史,若有什么冒失的客星,将手足加诸皇帝的隆腹,也不用我来烦心。

也不是原始的舟子,无须在雾气弥漫的海上,裂眦辨认北极的天帝。

更非现代的天文学家或太空人,无须分析光谱或驾驭卫星。

科学向太空看,看人类的未来,看月球的新殖民地,看地球人与火星人不可思议的星际战争。

我向太空看,看人类的过去。

于是大度山从平地涌起,将我举向星际,向万籁之上、霓虹之上。

太阳统治了钟表的世界。

但此地,夜犹未央,光族在钟表之外闪烁。

亿兆部落的光族,在令人目眩的距离,交射如是微渺的清辉。

天河蜿蜒着敏感的神经,首尾相衔,传播高速而精致的触觉,南天穹的星阀热烈而显赫地张着光帜,一等星、二等星、三等星,争相炫耀他们的家谱。

北天的星貌森严而冷峻,若阳光不及的冰柱。

最壮丽的是北斗七星,这局棋下得令人目摇心悸,大惑不解。

自有八卦以来,任谁也挪不动一只棋子,从天枢到瑶光,永恒的颜面亿代不移。

棋局未终,观棋的人类一代代死去。

惟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圣人以前,诗人早有这狂想。

想你在平旷的北方,巍峨地升起,阔大的斗魁上斜着偌长的斗柄,但不能酌一滴。

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

那是青铜时代,云梦的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吴市的吹箫客白发未白。

夜涼如浸,虫吟似泣。

星子的神经系统上,挣扎着许多折翅的光源,如果你使劲拧天蝎的毒尾,所有的星子都会呼痛。

但那只是一瞬间的幻觉罢了。

天苍苍何高也,绝望的手臂岂得而扪之?永恒仍然在拍打密码,不可改不可解的密码,自补天自屠日以来,就写在那上面。

必修五语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必修五语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必修五语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必修五语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节选)

《庄子·逍遥游》(节选)

[庄子生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

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

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庄子庄子的生平:庄子 ( 约公元前 3 6 9 ~前 2 8 6 年 ) ,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

早年作过漆园吏,後一直隐居。

他学识渊博,交游很广。

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

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後得仙而去。

所著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

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道家思想:庄子精通老子之学,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

在历史上「老庄」并称。

在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时,也很敬重庄子,《庄子》是当时官方学术之一。

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产生万物的根源,而无所不存在的。

②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应该从道的高度来观察万事万物。

③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想与道合一,必须「无己」。

通过「心斋」,「坐忘」,「朝彻」,与道合一。

④ 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人们都顺应大道,无为而治,是理想的社会。

庄子《逍遥游》原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翻译逍遥游原文逍遥游(节选)北冥(míng)有鱼(1),其名为鲲(kūn)(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6)。

南冥者,天池也(7)。

《齐谐》者(8),志怪者也(9)。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17),则芥(jiè)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mǎng)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xǐu)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jūn)不知晦朔(huì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逍遥游(节选)(第一课时)●从容说课本文选自《庄子》,是《庄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无论思想、艺术都堪称《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游:遨游,活动。

“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的自由自在的遨游。

它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外物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本文节选部分,起笔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通过讲述鲲化鹏徙南冥的神话传说,对比“野马”“尘埃”“蜩与学鸠”“斥”等,并引述了宋荣子、列御寇等神话传说,点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大辩”,无功无名以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思想。

他认为万物如有所待,就不能真正逍遥;只有毫无所待,才能逍遥自得。

实际上是要人们一切任其自然,与万物混为一体,超脱现实,与世无争,摆脱世俗羁绊,从精神上获得自由。

庄子的散文善借寓言说理。

文章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如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再者文章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另外,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逍遥游
无所依靠, 绝对自由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 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 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 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 尾涂(tú)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 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 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
•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 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无所依靠 物我合一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1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1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节选)[ 先秦 ] 庄周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

文言文:《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原文译文文言知识分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译文文言知识分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译文|文言知识|分析《逍遥游》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逍遥游》原文(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高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21课《逍遥游》(节选)二. 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三. 课文简析:1. 作家作品: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 内容结构:第一段:本段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逍遥游(节选)原文

逍遥游(节选)原文

逍遥游(节选)原文【唐】陶渊明彼行之远,至于穷井陉者,天池水始出焉,而崤山为险。

阴气薄寒,逆旅多病。

吾虽为陋巷之人,未有涉焉。

于嗟往之哉!抱朴子深居浮丘,不出十年。

超然去世,唯留金丹三颗,内之妙薬,欲以济世,遗之东海。

凿井而得之,去若惊鸟。

徒然涉海,复返反旆,海内之人,莫不漂感,以为历览之耳,而不知其于余,不过从容涉水耳。

且夫天下者,莫非秦楚。

而陶、袁,不过微行逍遥者尔。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逍遥游》诗节选,描写了他前往穷井陉的感慨和抱朴子的传说,以及他轻盈自如地涉海而归的境界和态度。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自由的生活态度,也从中体会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深刻的领悟和思考。

诗中,陶渊明先是描绘了自己前往险阻之地穷井陉的感慨,言辞凄怨,抒发了诗人对于浩瀚天地的自然之美的向往。

但与此相反的,是诗人对于人世间的萧瑟和悲凉的深深感受,这种感受也激励了他更加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接着,诗人纪述了抱朴子的传说,抱朴子因不满世俗的繁荣,自我隔绝于浮丘之中,最后升仙而去。

他留下的三颗金丹,则成为后来人求仙逐梦的导航。

这段描写,表现出了陶渊明对于超凡脱俗的向往,以及他对于人类精神的追求。

而后,是诗人涉海而归的描写了。

陶渊明以极端轻松和从容的心态,自在地涉水返程,无惧和战胜了种种困难和艰险。

这个境界,体现了一个自由、独立、闲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人总结了自己的人生观:让他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蒸蒸乎如桂,于世则浮浮乎如浮云”。

他认为在浮浮沉沉的尘世中,只有逍遥自在,保持一种超然自得的态度,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1209字)参考文献:1.《唐诗三百首全注全译》,三联书店,2003年。

2.《陶渊明选集》,中华书局,2006年。

庄周《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鉴赏

庄周《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鉴赏

庄周《逍遥游(节选)》原文|译文|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逍遥游(节选)》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南山先生的逍遥游内容

南山先生的逍遥游内容

南山先生的逍遥游内容原文1逍遥游(节选)北冥(míng)有鱼(1),其名为鲲(kūn)(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6)。

南冥者,天[2]池也(7)。

齐谐者(8),志怪者也(9)。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ào)堂之上(17),则芥(jiè)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mǎng)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xiu)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zhì)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jūn)不知晦朔(huì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

⑸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倒装句: 它 将 哪 到 动词的宾语前置:适奚 要 里 译:斥鷃讥笑它说:‘它将要飞到哪儿去?
⑹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修饰 顺承 的 于 动,往上飞。 动,落下 判断句:此亦……也。译 “这也算是……。”
译: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 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
⑶之二虫又何知! 这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什 知 倒装句:动词的宾语前置:知何 么 道
译:(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
第一部分(1-4段):
大鹏奋飞:凭借强大的风力。 野马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杯水芥舟:因为负大舟无力。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万物皆 有所待
文题解释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 品,列于《庄子· 内篇》之首。 “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 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阅读课文: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mí ng )
鲲鹏( kūn ) 抟( tuá n )
迁徙( xǐ ) o ) 坳堂( à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蓬蒿( hāo )
⑶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顺承 译:(它)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⑷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 它,指鹏 古:奋力 表修 通“陲”,的 之背 今:生气 饰 边际 译:鹏的脊背,真不知它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从天边垂下来的云。 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古:海动 今: 到 海上运输
A.以道为本
道——世界的根源,世界的普遍规律。道是 超越物我、是非与好恶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逍遥游(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难理解,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文章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因此,文章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只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本文的思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二、解决办法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二、疏通、积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重点词语如下: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重点生字抟坳蜩舂蟪蛄斥鴳.三、诵读、感知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1.诵读2.理解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3.问题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

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

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

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附:板书设计(大)(小)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皆“有所待”第二课时一、分析、理解第二段1.诵读2.理解第2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

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

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

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

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

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

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

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3.问题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鴳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二、分析、理解第三段1.诵读2.理解第3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就像斥、蜩鸠一样见识短浅,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内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也”,还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列子御风而行,轻妙可观,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因为列子仍有待于风力。

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

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至此,文章的主题豁然明朗。

3.问题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

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妈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

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

什么人才可人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总结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

可谓想像奇特。

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