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合集下载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9.15•【字号】•【施行日期】2020.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市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53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44号)要求,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确保全市就业大局稳定,结合徐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扩充就业岗位(一)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持续完善内需体系,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聚焦全市“两重一实”和“765”计划,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

以项目建设促进投入提升、实现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促进人、财、物全要素流动,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畅通。

创新发展线上经济、夜间经济、“彭祖养生美食文化”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徐州人游徐州”等文旅经济发展。

组织开展“彭城欢乐购”消费券发放,落实新能源汽车奖补等政策,进一步提振汽车等大宗消费,扩大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消费和供给,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带动就业。

认真落实“惠贸12条”等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强化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出口信保等支持,提高跨境电商综试区运行质量,支持中欧班列增线增量开行,扩大“一带一路”贸易往来,培育壮大新兴市场,拓展就业岗位。

保就业稳就业措施

保就业稳就业措施

保就业稳就业措施为了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持就业市场的稳定。

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我国针对保就业稳就业问题采取的措施。

就业保障政策扩大就业岗位为了鼓励企业稳定就业,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例如,对于受到疫情影响且有展望的企业,政府将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以帮助它们维持并扩大员工规模。

另外,对于创业者和新兴行业,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为就业市场增添新的活力。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我国政府积极推动职业培训工作。

通过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班和主题讲座。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灵活就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灵活就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就业形态。

为了支持灵活就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政府支持创业者开展个体经营,提供注册登记和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

其次,政府加大对灵活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力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灵活就业人群的生活保障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充分就业措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了刺激就业市场,我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通过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扩大内需为了提高经济活力和刺激就业增长,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

例如,加大对消费品的投资和消费刺激政策,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鼓励消费来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

此外,政府还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增长,增加劳动力需求。

优化就业服务为了帮助求职者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政府加大了就业服务的力度。

通过建设就业信息平台和就业服务中心,政府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和就业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24.06.28•【文号】人社厅函〔2024〕104号•【施行日期】2024.06.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的通知人社厅函〔2024〕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促进工作,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行动主题助力攻坚就创青春二、行动时间2024年7月-12月三、服务对象(一)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二)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登记的失业青年(包括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

四、行动目标聚焦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的求职关切,以实名登记台账为支撑,集中提供政策落实、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不断线就业服务,力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五、工作内容(一)抓好新一轮政策落实落地。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承接,推动政策能出早出,能出尽出,提高政策精准度。

在毕业生离校前集中开展政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清单,逐项开展“看得懂算得清办得明”宣传解读,把政策讲清讲透,提高政策知晓度。

公开办理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大力推行“直补快办”“政策计算器”等服务方式,推动资金补贴等政策集中兑现,提高政策落实率。

(二)及时发布求职就业指引。

毕业生离校前,地市及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广泛运用各种媒介,集中发布一封公开信和三个服务清单,即致2024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清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就业创业服务清单,为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求职指引和便利。

2024年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总结2024年是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关键一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国社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对2024年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总结。

一、就业政策稳定有力2024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稳定就业为主要目标。

政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招聘新人,并提供相应的就业补贴。

同时,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社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就业服务体系方面,我们积极推进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搭建起全国范围内的就业信息发布和求职招聘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求职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信息,提高就业的效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就业指导服务,加大对求职者的职业规划和个人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三、创业就业政策积极推进2024年,创业就业政策持续发力,为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支持。

政府加大对创业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创业孵化服务。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创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创业者的管理和创新能力。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推动了社区就业的稳定和发展。

四、再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找到适合的岗位。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再就业企业的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招聘下岗失业人员,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减少了社会中的闲置劳动力。

五、做好社区就业调查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就业的状况和需求,我们积极开展社区就业调查与研究工作。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就业情况、就业热点行业和就业难点问题的调研,我们及时掌握就业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12.28•【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2022年12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就业工作情况,请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党的二十大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通过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更多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栗战书委员长专门对做好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为促进就业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进就业各项工作,实现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一、新时代十年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先后印发两个就业促进五年规划,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部署,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就业优先导向更加鲜明。

强化方向引领,将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一是创新实施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

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作为制定实施宏观政策的优先考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就业带动力。

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平均每年超过1300万人,2018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在5.2%左右。

就业对策解析:后疫情时代的应届生就业指南

就业对策解析:后疫情时代的应届生就业指南

就业对策解析:后疫情时代的应届生就业指南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弱,社会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然而,对于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本文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应届生实现精准就业。

1. 后疫情时代就业现状分析随着疫情的控制,经济逐步恢复,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未随之好转。

一方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企业裁员或缩减招聘规模,减少了对应届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疫情也加剧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决策。

此外,由于线上教育的普及,部分毕业生对线下就业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意愿。

2. 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导致部分行业就业机会减少。

例如,旅游、餐饮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恢复缓慢,对应届生的需求有限。

其次,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再次,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最后,疫情对毕业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线上学习,导致部分毕业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

3. 提升就业率的对策建议针对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

例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聘应届生;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

再次,毕业生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心态,提升自身能力。

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最后,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就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8.05•【字号】•【施行日期】2020.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御道口牧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现将《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承德市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8月5日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和操作平台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统筹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工作;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清理取消阻碍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

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搭建横向联通、纵向联动的智能就业信息网络化操作平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确保全市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二、健全促进就业体系(一)不断夯实促进就业组织体系1.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就业工作的职能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起草制定全市就业工作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部署实施就业工作改革创新重大事项,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

疫情后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疫情后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疫情后的就业形势与对策一、疫情后的就业形势分析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企业纷纷停工、裁员甚至倒闭。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具体来说,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失业率上升由于企业停工、裁员等原因,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5.9%,比去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2.就业结构调整疫情对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中,由于人流量减少和政策限制等原因,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而在医疗、物流等行业中,则因为疫情需要而出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3.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由于失去工作的人数增加,求职者数量增加,竞争也就变得更加激烈。

同时,在某些行业和职位中,由于需求减少,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二、应对疫情后的就业形势的对策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自身素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专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

2.积极寻找工作机会虽然疫情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有许多企业在招聘。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工作机会,并且做好充分准备。

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信息,并且制定个人求职计划。

3.关注新兴行业和职位虽然某些行业和职位受到了较大影响,但在疫情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和职位。

例如,在健康医疗、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新兴行业和职位,并且适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

4.创业或自主就业在疫情背景下,创业或自主就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就业方式。

可以通过开设网店、从事线上服务等方式实现自主就业。

但同时,需要注意市场需求和风险控制等问题。

5.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在疫情背景下,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2022-2023学年高中新教材统编版政治练习必修2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检测卷(B)

2022-2023学年高中新教材统编版政治练习必修2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检测卷(B)

第一单元检测卷(B)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高一年级某班围绕“小华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②人们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由国有经济提供③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④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2.我们在生活中消费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生产和提供的。

劳动者从事生产、提供服务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B.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B.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C.在关键行业要占优势,非关键行业可以不占优势D.在社会的各个地区、行业都要占优势4.(2021·江苏联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重视发展国有企业,是因为国有企业()①是公有制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②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③是我国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1·辽宁大连期末检测)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说:“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地位是平等的C.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6.(2021·安徽池州期末检测)有一对夫妻开了家小饭馆,取名“小南瓜”,夫妻俩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

申论范文:全力以赴稳就业 戮力同心保民生

申论范文:全力以赴稳就业 戮力同心保民生

申论范文:全力以赴稳就业戮力同心保民生申论范文:全力以赴稳就业戮力同心保民生一、稳定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就业是人民群众的头等大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普遍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

为了保持就业的稳定,需要全力以赴,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形势,保障民生。

二、推动就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为了稳定就业形势,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和支持。

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稳定市场预期,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创业创新,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和岗位。

此外,还要鼓励与发达国家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就业相结合。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能力是稳定就业的关键。

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人民群众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成人培训课程,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鼓励企业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就业增长。

四、发挥创业创新力量,促进就业增长创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创业创新,提供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创新企业。

同时,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稳定就业的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政府需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和扶持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为退休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疫情防控时期保就业保民生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时期保就业保民生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时期保就业保民生六稳六保心得体会疫时代要让经济尽快复苏起来,需要多项措施跟进,不能总是围绕着消费券转,比如减免税款,公共事业减费让利,对特困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等都是一些有效手段,而不能围着公民私权做文章疫情防控时期保就业保民生六稳六保心得体会1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民生,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民生解决好了,人民群众就能安宁、幸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动态变化的,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既是中央的鲜明态度、明确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和美好期盼。

群众期盼处,就是民生保障的发力点。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接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对民生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内生动力,也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遵循。

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民生项目、民生工程既增加投资,又拉动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是具有乘数效应的新动力。

只有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做好六稳工作,抓好投资、稳住工业、力促消费、扩大外贸、激活金融、稳定就业,才能使惠民生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防风险相互协调、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点燃发展新引擎。

疫情后的社会就业市场适应新职业需求与就业形势

疫情后的社会就业市场适应新职业需求与就业形势

疫情后的社会就业市场适应新职业需求与就业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突发疫情对各国社会与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在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许多传统行业面临困境,而一些新兴领域和职业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疫情结束后的社会就业市场以及适应新职业需求的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就业市场的新形势疫情结束后,人们对工作环境和职业选择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大规模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停摆或者剧烈衰退,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

其次,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提高,追求更加稳定和安全的职业成为了广泛的共识。

此外,由于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和职业正在不断涌现,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职业需求的增长在疫情之后,一些新职业迅速崛起并成为社会就业市场的热门选择。

其中,远程工作和在线教育是两个显著的例子。

由于疫情期间办公室工作和实体教育活动都受到了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转向了远程工作和在线教育。

因此,对于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此外,医疗保健行业、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也将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社会就业市场的适应与转型疫情结束后的社会就业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和个人的适应与转型。

对于企业而言,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意味着需要调整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

例如,许多传统零售企业开始加快数字化转型,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销售。

同样,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升其适应新职业需求的能力。

对于个人而言,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发展适应性强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至关重要。

四、教育与就业需求的契合在疫情后的社会就业市场中,教育与就业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机构应该关注社会对新职业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与新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除了传统教育机构,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满足新职业需求的重要力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保障居民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保证居民就业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环。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的工作,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在疫情冲击下,许多企业遭受严重打击,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或者关闭企业。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尽可能减少企业裁员的情况。

要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人才素质和就业能力。

疫情期间,许多行业面临需求减少或激增的情况,这需要就业者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政府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人才素质和就业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在线培训课程、提供补贴或免费培训等方式,帮助就业者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要积极推动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

疫情期间,许多企业采取了灵活的用工方式,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这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途径。

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第四,要加强劳动力市场调节和管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及时疏导和安置失业人员,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运行。

要积极推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结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无法满足员工的正常工资待遇。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失业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失业保险和其他相关救助。

要积极推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结合,通过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推动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加强劳动力市场调节和管理,推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结合,共同努力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疫情期间如何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就业权益

疫情期间如何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就业权益

疫情期间如何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就业权益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不得不裁员或暂停招聘,这使得大量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受到了影响。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就业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导致了部分行业的需求骤减,如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

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劳动者因此失去了工作,或者面临收入大幅减少的困境。

而对于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严峻,原本的招聘计划被打乱,实习机会减少,使得他们在求职道路上困难重重。

为了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就业权益,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

例如,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其次,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救助力度。

提高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延长领取期限,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精准帮扶,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尽快重新就业。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举办线上招聘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

同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就业形势的变化,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作为就业的主体,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困难时期,企业应尽量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业务流程等方式来稳定就业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裁员。

对于确实需要裁员的企业,应当依法依规进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企业可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协商,共同探讨应对困难的办法。

例如,通过调整薪酬、缩短工时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共度难关。

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也为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于劳动者自身来说,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就业挑战。

抗疫就业保障措施

抗疫就业保障措施

抗疫就业保障措施抗疫就业保障措施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停工、裁员,导致大量人员失业。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各国纷纷出台了抗疫就业保障措施,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化解就业压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就业规模。

疫情对许多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关停、裁员,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

为此,中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复工复产,扩大就业规模。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雇佣人员,促进就业增长。

其次,政府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疫情对许多劳动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国政府提高了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延长了失业保险的保障期限。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灵活就业者的保障力度,提高了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确保他们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待遇,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全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政府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疫情使得一些行业出现了就业需求的变动,许多劳动者需要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了满足劳动者的培训需求,中国政府加大了职业培训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培训资源。

政府还鼓励企业培训,提供相应的培训补贴和奖励,促进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提升就业能力。

最后,政府加大公共就业岗位的创造力度。

在疫情期间,一些企业面临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为了化解就业压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公共就业岗位的创造力度,通过政府项目和社区服务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公共就业岗位,帮助一些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

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疫就业保障措施,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

这些措施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受疫情影响的劳动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助力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保居民就业工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疫情的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为了保障居民的就业权益,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就业形势。

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小微企业是创新动力和就业主力军,是经济恢复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要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和服务,在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

可以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居民就业能力。

疫情期间,一些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为了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兴行业的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等。

要与用人单位对接,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要加强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

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通过职业介绍,可以将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对接,实现供需对接,促进就业。

可以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求职者更好地理解就业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提高就业成功率。

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关怀和帮助。

疫情期间,失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

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就业项目,为失业人员提供暂时性的工作机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保居民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只有保障居民的就业权益,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恢复,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申论热点解读:后疫情时代要增就业、扩内需、稳经济

申论热点解读:后疫情时代要增就业、扩内需、稳经济

申论热点解读:后疫情时代要增就业、扩内需、稳经济,600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

复工复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保障就业、普惠就业、扩大内需成为抢救经济的最佳方式,稳定经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要加快内需扩张,必须以提振消费为重点,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完善营政、社会保障、经济支柱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另外,要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展低碳、新能源等清洁能源产业,为全民健康提供保障;引导科技创新,拓展技术驱动的新增长点;完善金融监管,加强信贷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消费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通过提高零售率、实施消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内需增长。

此外,扩大出口,扩大进口,增加贸易活动,扩大国内外市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总之,要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减少经济收入不均衡不公的情况,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调动和释放就业能力,要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和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是切实重要的任务。

22089391_崇州市:积极应对疫情_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22089391_崇州市:积极应对疫情_全力做好就业工作

—崇州市:积极应对疫情 全力做好就业工作2020年上半年,成都崇州市扎实做好疫情下促进就业创业各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生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71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0.26%;失业人员再就业191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5.45%。

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33%;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就业新增人数4082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8.03%。

同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0万元,创业补贴31万元。

援企稳岗稳就业。

及时兑现援企稳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共受理2189家企业申报稳岗补贴,可补贴2060.81万元,惠及职工121571人。

其中,第一至第五批次已发放2183家企业,返还2003.92万元,惠及职工118522人。

技能培训促就业。

依托网络开展线上适岗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电话、QQ、微信向企业推送相关文件及开展政策咨询和解释工作。

目前,已开展线上培训备案企业31家,培训人数2806人,涉及补贴金额294.0362万元;岗前培训备案5004人,涉及补贴金额250.2万元。

做实线上线下招聘。

开展“春风送岗‘线’在进行‘职’等你来”网络招聘行动,通过成都微就业网、现代联合人力网、崇州市就业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线上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共吸引182家企业参与招聘,招聘岗位16237个,求职者咨询和投递简历7613人次,签订意向性协议3129人,招聘信息点击浏览20万人次;召开现场招聘会12场,到场企业182家次,共提供岗位4298个,共有3000余人次应聘者参加,签订意向性协议379个。

保障健康出行。

继续推进外出务工和返岗农民工出行前免费健康服务工作,目前已体检农民工53039人。

严格排查返乡农民工,共走访排查返乡农民工93887人。

就业援助托底安置。

通过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农村贫困户、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3.18•【文号】国办发〔2020〕6号•【施行日期】2020.03.1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就业促进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一)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提高复工复产服务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审批,坚决纠正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

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出口重点企业开复工,以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动重点行业和低风险地区就业,循序渐进带动其他行业和地区就业。

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督促其落实工作场所、食堂宿舍等防控措施。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大减负稳岗力度。

加快实施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

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返还标准最高可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湖北省可放宽到所有企业;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适当放宽其稳岗返还政策认定标准,重点向受疫情影响企业倾斜,返还标准可按不超过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或按不超过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确定。

2020年6月底前,允许工程建设项目暂缓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记录良好的企业可免缴。

切实落实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定额税收减免、担保贷款及贴息、就业补贴等政策。

加快实施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减免期间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顺延。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作者:郭桂萍来源:《求知》 2020年第5期郭桂萍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指示精神,就必须做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保居民就业工作两手抓,坚持按照“稳是大局”的总体要求,把保居民就业放在中央“六保”工作首位,作为保民生补短板工作重点抓。

为此,深入研究我国稳大局保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在恢复发展中着力做好稳岗就业的落地工作,尽量降低疫情对保居民就业的影响,对确保我国就业大局稳定,实现防控和发展双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保居民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1.劳动力红利没了但总量供大于求问题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量依然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报告:2018年我国总人口为14亿,其中15岁到65岁劳动力人口占71.2%。

按此比例计算,劳动力人口总数为9.97亿人,加之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用工的劳动力成本红利不复存在,因此,促进9亿多劳动力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依然是个大问题。

一是农民工群体就业压力加大。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劳动力流动不够充分,加剧了农民工就业难度,加之占农民工总量比重达到58.4%的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较大,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特质,追求体面劳动,不愿从事就业质量不高的重体力劳动如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因此,相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供大于求矛盾。

二是大学毕业生增长率依然呈正向分布。

由于大学生群体就业岗位和薪酬要求较高,相对市场劳动力需求,总量过剩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近三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一直在800万以上,2020年将达到870多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大学生,累计约为2000万人需要就业。

由于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市场提供的岗位和工资薪酬不吻合,大学生群体呈现就业困难,供大于求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与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经济增长率的下调和转岗期失业上升并行,形成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疫情时代: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作者:毕京福沈伟智来源:《中国就业》2020年第07期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判断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新的重大变化,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并提出“六保”要求。

作为“六保”中的“首保”,保居民就业是疫情期间高效复工复产的重要前提,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

疫情后时代,新职业发挥的吸纳就业能力功不可没。

新职业的涌现,不仅推动了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元的就业选择,成为就业蓄水池,对稳定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催生了新职业的出现新职业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经济是“根”、新职业是“叶”,新经济催生新职业。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新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正是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催生了意想不到的新职业,这是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社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3月份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16个新职业。

5月1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公告,拟新增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核酸检测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健康评估师、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员10个新职业。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很多新职业的供给 ;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供给层面不断涌现技术创新的结果。

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模式变革,劳动市场也在新经济的推动下不断革新,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新职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提升引发传统职业变迁。

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运维员的需求剧增,使其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一线的新兴职业;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大量无人机的使用使无人机驾驶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职业。

职业总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新职业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社会新需求创造新职业 ;消费者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让新职业开始萌芽,新需求的不断分化与分工的细密化催生新职业的出现。

伴随消费者个人收入稳步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发呈现多样化、层次化和品质化的趋势。

职业分化的延展更会产生细分,许多原来归属于自己家庭的劳务、休闲娱乐等均被细分出去变成新职业。

以餐饮业为例,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餐饮业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进行自救。

线下暂停营业,催生线上餐饮的火热。

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之前未开通外卖餐饮业务的餐饮企业纷纷开辟互联网订餐业务。

58同城发布的大數据报告显示,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3月份餐饮行业职位需求大量释放,其中送餐员3月份平均收入超过7400元,“互联网+餐饮”的用工形式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极大推广。

新职业拓宽广阔的就业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成为就业的“蓄水池”。

在新职业带来新就业的同时,也为稳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孕育新业态、产生新职业,国家对这些新职业进行征集、规范,并加以公布,可以提升新职业社会认同度、公信力,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双向选择需要,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

首先,新职业为促进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途径。

受疫情冲击,当前农民工和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多措并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践表明,在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中,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都占有很大比重。

鉴此,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在平台企业、以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助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门路。

其次,互联网降低了就业门槛,并且使生产资料共享成为可能,劳动者大幅减少了对企业组织与资产投入的依赖。

同时,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绝大部分新职业也减少了对传统营销渠道的过度依赖,这有利于维持更具宽松度也更具活力的创业、就业生态。

《2019年美团骑手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综述已达398.7万人,比2018年增长23.3%。

据美团消息,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美团已新提供超100万骑手就业岗位并为其创造收入。

有利于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 ;国家发布新职业,将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统一管理,是完善职业分类体系的重要举措。

新职业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风向标,开发相应职业技能标准,可以为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确定教学培训内容和开发新教材新课程提供依据和参照,使培训紧跟社会需求,紧贴企业生产实际。

有了新职业,从业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明晰,用人单位设置岗位、招录人员、培训员工更加有序规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与社会需求同步。

为稳就业提出更高要求 ;其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衍生出新的职业,然而,技术革命往往带有颠覆性,在带来新职业者高薪就业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旧产业的员工下岗失业,为稳定就业形势增加了压力。

其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和滞后性,无法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时匹配。

其三,政府管理服务亟待改革创新。

新职业和新就业不断涌现,并越来越占据重要份额,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务要及时跟进,做出适应性改革和创新,尤其要重点解决新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行业管理问题和新就业统计等问题。

多措并举促进新职业健康发展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新政策保驾护航 ;对于新职业而言,发挥新职业对稳就业的带动作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尽快出台针对新职业的稳就业政策。

需要出台适应新职业从业者就业的相关法律政策,将针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就业扶持和补贴政策纳入到政策体系,减少限制新职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规定,解决新职业从业者享受就业补贴、培训补贴、就业指导、技能发展等多方面的诉求。

要加强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现有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主要针对的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对灵活就业人员虽有所规定但不够健全。

明确各方法律关系,更新劳动关系理念,转变以“工厂制”为基础的立法理念,研究制定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不同类别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和认定范围。

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等有关劳动基准,确立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劳动标准。

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切实保护从业者劳动权益。

许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遭遇工伤或失业的风险较大,因而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尽快建立相关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者在遇到职业伤害或失业风险时,及时得到补偿和救助。

提高社保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更多平台从业人员能够享受到社保补贴扶持政策。

对于平台企业使用或帮助残疾人、贫困家庭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加大社保补贴力度。

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要在提升新职业从业者素质上下功夫。

要注重培养新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激励措施,形成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滿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针对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以及新职业人群对职业技能提升的需求,要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匹配度,把综合素质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劳动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素质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岗有所适”。

可通过通识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建立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新职业就业培训系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大胆创新,将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有效融合,提升员工技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向知识型、技能型就业转型。

教育部门要紧贴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与方向。

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顺应科技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突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面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及时调整高职和高校专业设置,把职业教育渗透到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既要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也要适当保持前瞻性,积极促进学科融合。

要加强培训针对性,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 ;新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广泛调研培训需求,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

培训方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集中授课、填鸭式教学等模式,逐步推广工学一体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校企合作、“互联网+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加强培训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

根据培训需求,做好培训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以及课程设置、开发工作,要对培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对培训中发现的教材和课程问题进行修订完善,鼓励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课程,尤其是配合企业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要求的新职业课程。

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要建立健全适应新职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就业服务使用范围,从稳就业、促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角度出发,扩大当前就业扶持等各项政策服务的适用范围。

加快“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采用适合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方式。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推动形成集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就业招聘、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就业服务系统,完善灵活就业相关服务。

使平台企业和从业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就业岗位信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缴纳社保费,申领就业、培训、社保等各项补贴,以及享受社保待遇等各项人社服务。

要搭建新职业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 ;政府可以辅助或组织建立一个新职业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负责收录未就业人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招聘信息,详细的记录待业者的求职意向和劳动技能。

对有求职意愿者推荐相应的岗位;对缺乏技术的再就业者或者初次就业者,可有针对性的提供职业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