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便血的辨证要点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远血就是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先便后血,血色紫黯,或黑色稀便,或大便的颜色发黑。
系中医术语,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
远血多责之于胃,但与肝脾等脏腑有关。
远血是与近血相对而言的,近血多责之于肠,血色暗红或鲜红。
中医治疗远血采用辩证分型的角度来治疗。
证属肝胃郁热者,表现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烦躁易怒,嗳气脘胀,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泻肝清胃止血。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甘草、薄荷、丹皮、栀子、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
证属肠胃瘀滞者,表现为胃脘刺痛,便血黑暗,面色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元胡、川芎、没药、干姜、小茴香、肉桂、侧柏叶,茜草、三七粉等。
证属肠道湿热者,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大便不畅,肛门灼热或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用地榆散加味。
药用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当归、大黄、枳实、甘草等。
证属瘀阻胃络者,表现为吐血色暗,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肋下有痞块,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桃仁、红花、香附、枳壳、蒲黄等。
证属脾虚气陷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精神疲倦,肛门下坠或脱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肉桂、枳实、白芍、地榆等。
证属脾胃虚寒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暗,排便无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用黄土汤加味。
药用灶心土、制附子、甘草、黄芩、阿胶、熟地、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芨等。
此外,不管何种证型,开水冲服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对治疗远血也有积极疗效,常用量均为3g,日3次。
中西医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辅导:便血的辨证要点
中西医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辅导:便血的辨
证要点
便血,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
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
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蠕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
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
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
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注意详辨。
1。
便血的鉴别诊断模板
三、病因
肠息肉
占便血病因的 1/3左右,息肉大多分布于结肠 和直肠,可单发或多发。年青人多见,出血 原因是因为息肉表面炎症、糜烂及排便损伤。
三、病因
内痔、肛裂等肛门疾病 内痔出血是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肛裂 而致的便血也很常见。
三、病因
肠道感染及炎性改变 肠道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 出血,如肠伤寒、阿米巴肠病、肠血吸 虫病、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小 肠炎等。
七、便血的诊断程序
2.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 需鉴别: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出血量不大 ,出 血速度不快 ,在临床上可仅有便血而无呕血 ,易 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可先插入胃管 ,若抽出 胃液无血而又有胆汁者 ,则可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 若诊断仍有疑问 ,可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 ,进一 步明确诊断。
71(4.66)
放射性肠炎
0
24(3.75) 21(4.67)
45(2.96)
肛裂
5(1.15)
6(0.94)
4(0.89)
15(0.99)
慢性菌痢
4(0.92)
4(0.63)
1(0.22)
9(0.59)
小肠出血
2(0.46)
4(0.63)
0
6(0.39)
三、病因
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附表 1522例不同年龄组便血病因分析 例(%)
七、便血的诊断程序
3.判断出血量的大小 :对于便血的病例 ,及早明确 是急性大出血、显性出血还是隐匿性出血,对 选择下一步的检查十分重要。 下列情况下应考虑 急性大出血 :①鲜血便每次量 达200~300ml;②12h内输血超过 800ml以上,仍 不能使血压保持平稳者 ;③早期即出现休克征象 者。显性出血 常为果酱样便、暗色血便或鲜血 便,但不伴有循环衰竭症状。 隐匿性出血 大便颜 色常不引起注意或为灰黑色干便 ,须用光学方法 检测或用核素标记细胞检测方能确诊。
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往有饮食不节 的原发诱 因 , 所 以除积极治 疗便血外 , 同样 须关注
2 . 2 肝 胃郁 热 : 便 血色 紫黯或黑色 , 甚或 血色黯 红 , 口苦 目 诱发 因素 的作 用。否则 , 既使 控制 了便血 , 可能亦 是暂 时 的, 反 赤, 胸胁胀痛 , 心烦 易 怒 , 失眠 多梦 , 舌 红苔 黄 , 脉 弦数 。肝 主 藏 复发生后 , 血 随气脱 , 气 随血 失 , 由实证转 为虚 证 , 预后 较差 , 严 血, 性喜条达 , 胃主受 纳 , 喜润 恶燥 , 以通 降为和 。郁 怒 伤 肝 , 肝 重者 尚可危及生命 。 失条达 , 气机郁滞 , 日久 化热 , 横逆 犯 胃, 热伤 胃络 , 以致血 溢肠 苦, 心烦 易怒 ; 舌 红苔黄 , 脉弦数 , 均为肝 胃郁热之证 。 3 . 2 肝 胃郁热 : 泻肝 清 胃,凉血止血 。丹 栀逍遥散 ( 《 内科 中而为便血 ; 肝气 犯 胃, 气 机失 畅 , 故脘 胁胀 痛 ; 火 性上 炎 , 则口 摘要》 ) 化 裁。如便 血量 较多 , 伴有 吐血 , 血 色鲜红 者 , 可用犀 角
摘要: 目的 : 探 讨便血的 中医辩证 治疗。方 法 : 选取 3 0 例 中医治疗便血的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所有患者辩证 治疗均痊愈 。
结论 : 症状 的观察是 临床研 究的基础 , 从症状 学入 手 , 可以确诊 疾病 , 探 索疾病 的证候 及病 变规律 , 判 断病 势及预 测转 归, 指导 临床
家庭心理医生
2 0 1 4年 1月第 1期
.
F a m i l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o c t o r
中医 中药 ’
中医执业医师2012年真题-(3)
中医执业医师2012年真题-(3)一、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的药物是______A.山楂B.神曲C.莱菔子D.麦芽E.谷芽答案:C[解答] 本题5个选项均具有消食化积之功效。
山楂兼能行气散瘀,神曲可和胃,莱菔子降气化痰,麦芽回乳消胀,谷芽健脾开胃。
故选择C。
2. 驱虫药的服用时间是______A.饭前服B.空腹服C.饭后服D.定时服E.睡前服答案:B[解答] 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
故选择B。
3. 善治血热便血、寿血及肝热目赤头痛的药物是______A.虎杖B.槐花C.小蓟D.地榆E.大蓟答案:B[解答] 5种药物除虎杖外均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其中虎杖散瘀止痛,擅长治疗水火烫伤,跌打损伤;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擅长治疗血热便血、痔血及肝热目赤头痛;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常用于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擅长治疗水火烫伤。
故选择B。
4. 治疗血瘀气滞,经行腹痛,兼风湿庖臂疼痛者,应选用______A.桃仁B.丹参C.红花D.姜黄E.益母草答案:D[解答] 患者“血瘀气滞”,治宜活血行气;“风湿肩臂疼痛”治宜通经络,祛风湿除痹痛。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故选择D。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5. 半夏、天南星均具有的功效是______A.怯风止痉B.消痞散结C.降逆止呕D.燥湿化痰E.利气通络答案:D[解答] 半夏与天南星内服均能燥湿化痰,半夏兼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天南星兼有息风解痉之功。
本题考查的是两者共性,A、B、C、E均不是两者的共同功效。
故选择D。
6. 桔梗具有的功效是______A.温肺祛痰B.降气止呕C.开宣肺气D.燥湿化痰E.利气宽胸答案:C[解答]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便血中医基础理论
•1.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量多而且停 留时间短为鲜红色,停留时间长可为暗 红色。直肠肛管疾病出血量少鲜红,可 为便后滴血或射出。痢疾,直肠癌,常 有里急后重感,血便常常带有粘液。
•2.柏油样便:黑,亮,不成形。如果 成形则称为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由于 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 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 呈现黑色。
•3.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可见于阿米 巴痢疾
•4.粘液脓血便: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疾 病,炎症性肠病等
•5.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色的腥臭味: 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
•6.大便隐血:少量消化道出血,无肉 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 验才能确定
便血伴随症状:有助于疾病的临床判 断和诊治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 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见于消化性溃 疡。上腹部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 虑肝,胆道出血
(二)小肠疾病 小肠肿瘤或溃疡,结核,息肉 ,憩室,Crohn病,钩虫病,血管瘤,急性出血性 坏死性小肠炎等;
(三)结直肠疾病: UC,肿瘤,息肉,结肠炎, 憩室,缺血性肠病等 ;肛管疾病如损伤,痔疮, 肛裂,肛瘘等
(四)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血病、 血友病,败血症等;
便血的临床表现:
与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和出血 前全身情况有关
无腹痛,腹泻,肠鸣,痔疮, 肛裂,抗凝药物,胃肠手术史
对任何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临床 医生需要做的工作是:
1、确认为消化道出血;
2、估计出血严重程度; 3、判断是否继续出血,以及止血后再出 血的可能性; 4、有效的止血方法和对症支持处理;
5、尽可能作出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 治疗基础病变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辨治方药血便验案举隅
便血辨治方药血便验案举隅古代医家多认为,血从大肠或肛门来者为近血,血从胃或小肠来者为远血。
现在则主要从便血的颜色形质来分辨其病机部位。
一般来说,便血鲜红或脓血相杂,其来近,多属实热或湿热;便血暗紫,其来较远,多属虚寒或瘀滞。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即血自大便排出。
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以“近血”和“远血”之分型进行辨治,称:“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至于所谓近血和远血的出血部位,古代医家多认为,血从大肠或肛门来者为近血,血从胃或小肠来者为远血。
实际上,便血多为血和大便混杂而下,仅从下血和大便之先后远近来辨其部位,并不十分可靠。
因此,现在则主要从便血的颜色形质来分辨其病机部位。
一般来说,便血鲜红或脓血相杂,其来近,多属实热或湿热;便血暗紫,其来较远,多属虚寒或瘀滞。
大致如此,实践中还需结合临床脉证细辨之。
辨治方药大肠湿热型临床表现:下血颜色鲜红,或脓血混杂,腹痛不适,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多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基本方药:地榆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地榆18克,赤小豆18克,黄连6克,黄芩15克,芍药15克,山栀子10克,茜草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水煎日服1剂,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
方解:方中主以黄连、黄芩、山栀,清热燥湿、厚肠坚阴;辅以地榆、茜草、芍药,凉血止血;赤小豆利水除湿、解毒排脓,木香行气消滞,甘草和中缓急,共为佐使。
加减运用:有表证者,选加柴胡、葛根、炒荆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出血量多者,选加侧柏叶、槐角、阿胶等;出血来自于胃及十二指肠者,去赤小豆,选加仙鹤草、海螵蛸、白及、灶心土等;腹胀痛剧者,选加厚朴、槟榔等;阴血亏虚者,去赤小豆、茜草,选加生地、丹皮、当归、阿胶等;湿重腹泻者,加苍术、薏苡仁;脾虚纳差者,选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等。
脾胃虚寒型临床表现:血色深黑光亮如沥青,一般称之为“柏油便”,面唇无华,心悸疲乏,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便血的辨证施护和健康指导
便血一、辨证施护1.胃中积热(1)主要症状:便血紫黯或紫黑,口苦而干,渴喜冷饮,胃脘灼热,胀闷作痛,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
(2)施护措施①饮食调护:患者若见吐血,当禁食。
血止后给服全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
溃疡性出血者,可分次饮牛奶、豆汁等带碱性的饮料。
②药物内治:治以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为法,方选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有大黄、黄连、黄芪、槐花等。
胃痛剧烈者,给予白芍粉2g,黄连粉1g,温开水送服。
口干欲饮者,可给服梨汁、藕汁、甘蔗汁等。
伴见吐血者,用三七粉、白及粉各1.5g,温开水送服。
③其他疗法: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④药后观察:严密观察血便的颜色、性质、次数和量及大便与血的关系。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
若出血初止,腹痛突然加剧,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质淡,脉细弱,应立即做好输血及抢救准备。
⑤康复指导:对素有胃脘疼痛旧疾者,既要注意不能劳倦过度,又要避免七情刺激,以免复发。
2.湿热蕴畅(1)主要症状:便血鲜红,其下如溅,或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腹部不适,胸膈胀闷,饮食减少,舌苔黄腻,脉濡数。
(2)施护措施①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可偏凉。
忌辛辣之品及酒、烟,出血期患者宜给软烂少渣、易消化食物。
平常常吃一些绿豆百合汤,鲜藕汁加食盐,各种果汁、菜汤、黑木耳等。
多吃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②药物内治:治以清肠化湿、凉血止血为法,方选地榆散加减。
常用药有地榆、槐角、苍术等。
因实热证患者常口渴,可用生地黄、地榆、侧柏叶各10g,煎水代茶饮,冷服清热止渴。
③其他疗法:可用黄芪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60g,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
若血便次数频繁,便后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坐浴。
④药后观察:注意观察便血的时间、量、色、质,每日测血压2~4次。
若继续排出柏油样便,伴有心慌,头晕,脉弱,血压下降者,应做好输液、输血准备。
持续腹胀,肠鸣音亢进者,提示有大出血可能,应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便血中西医诊治
便血中西医诊治便血指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夹杂而下,或下纯血。
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粪。
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故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呕血者多有黑粪。
【诊断策略】1.问诊要点重点询问病史、既往史、伴随症状。
注意便血量,有无呕血、咯血。
便血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伴发热者须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伴急性腹痛者可见于急性胆管炎、膈疝、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多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等;伴慢性上腹痛,但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疼痛无减轻者常见于胃癌;伴里急后重者可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便血量少,血色鲜红,在便后滴下或射出,提示为直肠肛管疾病。
2.查体要点重点查体心、肺、腹等。
3.辅助检查要点消化系内镜检查是首选措施,必要时还可做X线钡剂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4.中医辨证要点(1)胃肠积热:大便下血,血色鲜红或紫黑,伴发热口渴,喜冷饮,胃中灼痛,口苦纳呆,心烦头昏,大便燥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脾胃虚寒:大便下血,或先便后血,血色紫黯,甚或色黑,经久不愈,脘腹隐痛,喜暖喜按,怯寒肢冷,饮食减退,面色不华,精神疲倦,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鉴别诊断】少量便血多来源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结肠、直肠息肉与癌等;中等量便血多见于肠系膜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大量便血应考虑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等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肺结核、回肠远端憩室溃疡等。
血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常见疾病为痔、肛裂、肛瘘、直肠肛门损伤、直肠息肉与癌;血与粪便相混杂者,应考虑结肠息肉与癌,夹有脓血、黏液者,多为细菌性痢疾,血吸虫肠病、肠结核、溃疡性大肠炎、阿米巴肠病等。
一般上位结肠出血,血与粪便常相混杂,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血与粪便多不混杂,而是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大便的表面。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牛便血
3 . 1 中药 疗 法 : 实 热 型拉 稀 便 血 , 治 宜 清 热 解毒 , 凉血止 血 为主 ,可用 白头翁 汤或 牛痢 方 。也 可用 加 味 白头翁 汤 或五 皮止 痢散 或地 榆汤 :血 多粪 少 用 荷 叶 、藕节 、大蓟 、小蓟 、棕 榈炭 、白茅根 各
1 0 0 3 0 0 g , 煎汁 , 百草 霜为 引 , 每 日 1剂 , 连 灌
4 . 2 病 例二 : 2 0 0 8年 8月 2 0日. 城 关 镇万 丰 村 的 姚某 家 的一 头奶 牛前来 求诊 主诉 该 牛精 神倦 怠 . 食欲 不振 。 见该 牛消瘦 , 便 血色 暗红 , 量体 温正 常 。
诊 为脾虚 型便 血 。 用 中药 黄芪 5 0 g 、 炮姜 2 5 g 、 炒 自 术5 0 g 、熟 附子 2 5 g 。研 末 用 伏 龙 肝 3 0 0加 开 水 2 0 0 0 ml , 浸 1 0分钟 取浸 液调 上药 内取 。肌 注硫 酸
温灌 服 。连用 三 日后该 牛治 愈 。
5 体会
5 . 1 牛便 血 为常见 多发 病 . 平 时应加强 饲 养管 理 .
早发 现 , 早 治疗 , 以减少不 必 要 的经济 损失 。
5 . 2 治疗 中仔 细观 察症状 .诊 断要 准确 分 清是 实 热 型还 是脾 虚 型 , 对 症 治疗 . 避 免延 误 病 情 . 用 最
2 3剂 脾虚便 血应 以补 脾摄 血 为 主 : 黄芪 5 0 g 、 炮姜 2 5 g 、 炒 白术 5 0 g 、 熟 附子 2 5 g 。研 末用 伏 龙肝
3 0 0 g加开 水 2 0 0 0 ml , 浸 1 O分钟 取 浸液 , 调 上药 内 服 或用 归脾 汤合槐 花 散 。 3 . 2 西药疗 法 : 消炎 止血 。 可静 注 或肌 注硫 酸黄 连
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以致便血。
★肠道湿热证证候:便血色红粘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结,买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20g、茜根12g、栀子10g、黄连9g、黄芩10g、茯苓12g、槐花12g、金银花12g、枳壳10g、甘草6g。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脾胃虚寒证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
伏龙肝30g、白术9g、附子(炮)9g、阿胶9g(烊化)、熟地黄9g、黄芩9g、白芨12g、炙甘草6g。
常用药:灶心土、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气虚不摄证证候: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6g、木香1.5g、甘草(炙)1g。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考点复习:尿血的辨证要点
尿血,亦称“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块而言。
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
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等是导致尿血的主要原因。
如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外伤损及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或手术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
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其它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
中医内科 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便血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
颜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便血治疗的辨证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以致便血。
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便血治疗的辨证论治肠道湿热型【证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处方:地榆20克,茜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20克。
水煎服。
(2)四黄汤(《中医杂志》)处方:大黄15克,黄连9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15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止血合剂(《上海中医杂志》)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
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证见】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1.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熟地黄15克,黄芩lO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一、任务背景及介绍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可归属于“气滞”、“血瘀”等辨证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便血的中医辨证依据,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依据1. 气滞型气滞型的特点是大便干结,有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可正常或偏红,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弦。
2. 血瘀型血瘀型的特点是大便带有暗红色的血液,有时伴有腹痛、坚硬的大便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暗紫或紫斑,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涩。
3.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的特点是大便中夹有鲜红色的血液,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脉象偏细弱。
三、相关治疗方法1. 气滞型治疗针对气滞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加芍药汤等,可调节气机,缓解气滞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中医按摩:可通过按摩腹部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2. 血瘀型治疗针对血瘀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等,可活血化瘀,缓解血瘀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寒凉、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茴香等;•中医推拿:可通过推拿腹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3. 气血两虚型治疗针对气血两虚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八珍汤等,可益气养血,调节气血平衡;•饮食调理:多食用易消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黑豆等;•中医针灸: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预防与注意事项:1.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量油腻、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2.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滞血瘀,应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动;3.精神调节: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便血;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3)【精选100题含答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希波克拉底誓言》蕴涵了医学伦理学的A.不伤害原则.为患者利益原则和尊师原则B.不伤害原则.为患者利益原则和保密原则C.尊师原则.整体医学理念和保密原则D.尊师原则.为群众利益原则和保密原则E.不伤害原则.尊师原则和保密原则【答案】B2、下列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发病以青少年为主B.一般不经呼吸道传播C.无明显季节性D.所有患者均有5期经过E.可有母婴传播【答案】E3、患儿,4个月。
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坐立行走无力,易惊多惕。
证属A.肾阴不足B.脾虚肝旺C.肺气不固D.心肝火旺E.肝阴不足【答案】B4、患儿,3岁。
自汗明显,伴盗汗,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益甚。
面色少华,少气乏力,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少,脉细弱。
其证候是A.表虚不固B.营卫不和C.气阴虚弱D.心脾两虚E.肝肾阴虚【答案】A5、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的是A.心气B.宗气C.心阴D.心神E.心阳【答案】D6、下列哪项不是附骨疽的临床特点A.好发于儿童B.多发于脊柱骨C.局部胖肿,疼痛彻骨D.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E.可成窦道,损筋伤骨【答案】B7、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A.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B.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C.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D.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E.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答案】C8、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通脉四逆汤D.附子粳米汤E.暖肝煎【答案】E9、患者,女,40岁。
双乳肿块界限不清,经前乳房胀痛,伴有月经不调,腰酸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
治疗应首选A.左归丸B.开郁散C.逍遥蒌贝散D.二仙汤合四物汤E.六味地黄汤【答案】D10、下列哪项是固本止崩汤的组成药物A.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干姜B.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生姜C.人参.黄芪.白术.生地黄.当归.干姜D.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E.人参.黄芪.白术.生地黄.当归.黑姜【答案】D11、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来自以下哪一项A.发热.中毒症状.白细胞减少B.血培养C.胆汁培养D.粪便培养E.肥达反应【答案】B12、患者,女,26岁。
2012年便血的优化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有远血、近血之分;按血色的鲜浊,又有肠风、脏毒之别。
2、西医定义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实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二)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三、治疗(一)证型:胃中积热证症状: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大蓟10g、小蓟10g、侧柏叶10g、荷叶10g、茜草根10g、栀子10g、白茅根10g、丹皮10g、棕榈皮10g。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诊断依据
1.1 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
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2 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1.3 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4 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1.5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
2.1 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2.2 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3 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
舌红苔黄,脉弦。
2.4 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
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3、疗效评定
3.1 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3.2 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3.3 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便血是指大便中带有血液,可见于大便的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中医认为,便血是由于热毒或血瘀所致,常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方案。
一、综合辨证治疗1.辨证分型:中医将便血分为两类,分别是热血便和寒血便。
热血便常伴有便秘、口渴、尿黄等热症,属于热毒炽盛;而寒血便则伴有腹泻、腹痛、舌苔白等寒症,属于寒凝血滞。
2.清热解毒:对于热血便的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解毒止血。
3.行气活血:对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如川芎、红花、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二、针灸疗法1.灵龟穴:灵龟穴位于尾骨尖上5寸,用针刺激该穴位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2.水分穴:水分穴位于臀肌最高点与尾骨骶椎水平的射阳穴中央,用针刺激该穴位可化瘀止血,活血通络。
3.腹部散血法:将针刺入腹部相应部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
三、中药方剂1.黄连泻肝汤: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热血便,方剂中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泻热通腑;黄连泻肝汤可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止血。
2.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寒凝血滞,方剂中桃仁、红花、当归等行气活血,温经止血;血府逐瘀汤可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3.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所致的便血,方剂中熟地黄、牛膝、茯苓等滋阴养血,固涩止血;六味地黄丸可益肾养血,止血敛阴。
四、饮食调理1.高纤维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能软化大便,减少大便刺激直肠黏膜,如大豆、燕麦、玉米等。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过热或刺激加重便血。
3.补充足够的水分:适量饮水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和直肠黏膜损伤。
以上是中医常用的便血诊疗方案,适应于不同的便血患者。
但请注意,便血若持续或伴有其他症状,如严重贫血、腹痛加重等,需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血,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
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
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蠕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
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
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
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注意详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