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1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5.生物与非生物
【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

本节课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

通过观察番茄、黄瓜与昆虫,体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而认识生物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维恩图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

活动二,认识几种不熟知的自然事物,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特点,利用生物的共同特点判断它们是否是生物,同时,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激发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三,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识别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尝试用连线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发现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建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科学观念,为下一课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庇护所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

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的首小诗:
土壤是蚂蚁的家,
海洋是鲸鱼的家,
山林是猴子的家,
草原是马儿的家,
高原是牦牛的家,
池塘是蝌蚪的家,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她!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首小诗主要讲述了地球为所有生物提供了一个家。

3.地球为哪些生物提供了家呢?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哪里?
(预设)生:蚂蚁的家在土壤中,猴子的家在森就马儿的家在草原上,牦牛的家在高蝌蚪的家在池塘中,鲸鱼的家在海牢
4.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吗?
(预设)生:小草的家在泥土中,盜蚓的家在泥土中,鱼儿的家在河流中……
5.教师引导: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自己的家,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家,他们的家在不同的环境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番茄、黄瓜等植物,了解了蚊子、蜜蜂等昆虫,小鸡、小猫等动物,这些都具有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生物。

)
7.相对于生物来说,世界上还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非生物。

)
8.大家知道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和非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蚂蚁、鲸鱼……都是生物,土壤、海洋……都是非生物,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用。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
1.地球上生活着无数的动物,也生活着无数的植物,这些统称为生物,大家能概括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吗?
2.出示课本4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分别想一想动物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共同特点。

再想一想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全班交流,预设:
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
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③会生长变化;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出示课本46页中间的一句话:
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4.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需要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界动植物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习得的相关知识进行建构。

本活动从学生低年级认识过的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和种植物、养小动物的经验入手,先分别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再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

活动二:判断石笋、青苔、地衣等是否是生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分别了解了动物、植物的各自特点,又概括了生物的共同特点,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2.出示课本62页下面石笋和青苔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幅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介绍,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他们是否是生物,为什么。

3.全班交流,预设:
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4.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呢?
预设: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这个物体的特点,然后依据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5.教师引导: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然
后才能辨别他是否是生物。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来辨别一下地衣、松下萝、水绵这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6.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地衣、松萝、水绵这三种物体的有资料,然后辨别这三种物体是否是生物?
7.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预设: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本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与此同时,丰富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了解,体会神奇的生命现象。

三: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认识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大自然中的某一个地方来分析一下。

2.出示课本47页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幅图片的内容。

3.提出要求: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写下它们的名称,判断哪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关系,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将它们连线。

4.学生分小组活动,识别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且思考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醒,要仔细寻找,将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能够标注出来,还要仔细思考,将与生物有关的非生物都能够用线连起来。

5.全班交流,预设: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

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

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6.教师小结:这里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些非常复杂,他们有的是直接的关系,有的是间接的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关系,有些非常复杂,他们有的是直接的关系,有的是间接的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关系,我们都要把他们找出来,不要遗漏。

[设计意图]本活动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了生物的共同特点,知道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来辨别一种东西是否是生物,还初步了解了一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一角或者菜园一角、小河一角,看一看这些地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想一想这些生物和哪些非生物之间存在关系,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教学后记】
16.动物的庇护所
【教材分析】
《动物的庇护所》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二课时。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动物的家入手,知道动物安家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种材料,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从而体会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由动画入手,让学生进入到动物世界,体会庇护所对动物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由植物、动物图片入手,学生说出他们的生存需要大自然提供哪些外界条件。

第三部分,知道不同动物对庇护所的要求不同。

庇护所的观察,认识不同的动物的家;寻访小动物的家,对某种动物的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在交流中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最后总结动物庇护所的特点,尝试运用所学设计一个鸟儿的家。

在学习,深入思考后,提出方案并实施。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在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课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学习,能建立起"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

为本课中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打下基础。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和表达能力,在设计鸟儿的家过程中,先让学生对动物的家进行比较交流,知道家对动物的重要性。

设计并画出草图,实施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它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在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课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学习,再次为他们开启了生命科学的大门,对美丽缤纷而充满神秘的生命世界充满向往。

由于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可以到户外观察记录动物的庇护所。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惯。

并在交流中,形成小组合作讨论的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第一课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课将对这种联系的学习聚焦在学生熟知的一个个动物与它们生活的家(庇护所)。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观看视频,认识野生动物的家。

知道大自然不仅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深入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记录表,到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寻访动物的家,使学生理解动物把家安在那里的原因与该地的温度、水分、食物来源等情况有关,然后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推测动物是否一直待在家里。

第三部分,观察并研究几种鸟巢,通过给鸟儿建巢,体验鸟巢是怎样满足鸟儿的需求的,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目标】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教学难点】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寻访调查记录表、鸟巢设计图纸、树叶、树枝、草茎、棉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天黑了,同学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里。

8.1.2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认为你的家好吗?好在哪里?
动物们有没有自己的家呢?
它们的家建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关于动物家的问题我们都有很多问题想问。

今天我们就谈谈动物家的事情,好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动物为适应大自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动物的庇护所"
2学习新课
活动一:探究野生动物的家
出示课本48页上面4幅图,了解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

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黄鳝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等。

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家?
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
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交流:大家想一想,这些动物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安家?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安家呢?
出示:
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小结:动物建起的这些家,既能够为动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等,还能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

活动二:寻访一个动物的家
提出要求:课前,老师让大家寻访一个动物的家,然后完成好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寻访到的动物的家。

出示寻访调查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寻访的动物的家,全班交流。

在调查寻访过程中,要慢慢的接近小动物的家,静静的观察,不要惊吓和伤害小动物。

如果到校外寻访,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有大人陪同。

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还要及时的查阅一定的资料,解决自己在寻访调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补充自己对调查寻访小动物的知识方面的了解。

讨论
问题1:老师通过寻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一个问题,蚂蚁和蚯蚓同样是在土里生活,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但是蚂蚁生活的土和蚯蚓生活的土不一样,燕子的巢和麻雀的巢也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虽然蚂蚁和蚯蚓同样生活在土里,燕子和麻雀同样生活在自己的窝里,但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家的要求也不一样。

问题2:想一想,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们会一直住在家里吗?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件,比如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敌等等。

但是动物们不会一直住在家
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各种动物的家,对各种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为后面理解动物对家的不同需要做铺垫,同时,也为最后设计鸟儿的家做知识准备。

在寻访动物的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观察、描述的重要性,养成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出问题∶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

而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存,渗透生物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活动三:设计并动手搭建一个鸟巢
出示课本50页上面的几幅鸟巢插图,想一想这些鸟巢是哪些鸟的家?他们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左边一幅图是喜鹊的窝,是用树枝搭建的支架巢。

中间上面一幅图是金丝燕的巢,是用羽毛、苔藓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胶结而成的杯状巢。

中间下面一幅图是织布鸟的巢,是用草茎、纤维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的吊巢。

右边一幅图是的巢,是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

总结鸟儿的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

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鸟儿的家都比较舒适,适合鸟儿自己的需要以及鸟儿生活的特点。

出示课本50页下面的图片,想一想给鸟儿安一个家,需要哪些材料和运用哪些方法步骤?还要注意些什么?
所需材料:小木棍、细树枝、树叶、草根等等。

方法:
①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用类似真鸟巢的材料和搭建方法搭建一个巢。

②检查搭建的鸟巢是否安全、牢固。

③观察搭建的鸟巢是否有鸟儿入住。

④如果没有鸟儿入住,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吸引鸟儿,然后再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试着给鸟儿搭一个家。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搭建的鸟巢,相互评价,指出鸟巢的优点和缺点。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庇护所,知道动物会根据自己需要寻找合适的位置,建造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鸟巢活动,对本课知识做总结提升,知道生物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教学后记】
17.环境变化以后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在学生认识了生物的共同特点,探究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之后,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面临挑战入手,借由一个个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感受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巨大影响。

本课学习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探究不同性质的环境变化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改变,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人类正采取措施降低破坏性影响,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现代科技的两面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认识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活动二,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

活动三,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借由鱼道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估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这是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的结合。

活动四,拓展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铁路,提出自己的评估方案。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动物的庇护所》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非生物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也隐约感受到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存存在的潜在威胁。

但具体的环境变化对于生物生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还是模糊的。

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以及学生的前瞻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变化包括自然的环境变化和人为的环境变化。

其中自然的环境变化还包括正常的和非正常的变化。

同时作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寻求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采取积极的活动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很多事物已经能够给出自己的合理性评价。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步培养学生高效搜集有效信息,以及进行积极思辨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平时对于环境的变化也没有特别的关心和仔细的观察,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大量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心。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课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来真实的感受到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让学生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并准备大量的课件视频,并能从学生本体出发考虑,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资料。

[学生]学习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