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数学《6-10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9课时)
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学具准备: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数学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数字? 0、1、2、3、4、5(学生齐数)。

2.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8)提问: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同学们真聪明。

我太佩服你们了。

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5、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

(出示第二幅画。


(1)看这幅画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号,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7个,?在上面。

(2)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还剩几个?
(3)小组解答。

(4)小组汇报,说清楚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列式?
我们小组用减法来计算。

因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就是从7里去掉2个,还剩5个,所以用减法计算。

列式:7-2=5。

(5)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

这次郊游你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它们。

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二、反馈强化
1、(出示石榴树)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看谁飞来了?(出示蝴蝶图)
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三、当堂巩固
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选一题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

那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现在让我们回家吧。

完成书上第51页的第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第五课时: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学习纸等。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黄山区正在创建绿色文明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

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

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

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

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

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

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五、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此练习,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

此练习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把做好的练习到台上展示,讲评。

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学生每一次的奖品放入成长纪录袋。

第六课时:8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角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8○98○6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去操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

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

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角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

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

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
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的方向。

]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

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

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

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

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

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

(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反思: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七课时: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内容,练习八的第7、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双基,注重发展,力求创新。

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有效地发掘了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

为学习8、9的加减法计算做好了铺垫。

]
1.看图说话。

(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图上画着什么?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看图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像能力。

并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
2.让学生看图写算式。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人写算式,1人记录。

[这里要求小组合作活动,旨在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同时,学生对8的加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学生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老师领着学生整齐地摆出来)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老师边写算式边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9个里面去掉2个剩几个?(9-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7)(板书:7+2= 2+7= 9-2= 9-7=)
[操作学具对学生的计算很有启发,但初入学的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还有一定难度,故适当进行操作性指导是必要的。

]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6+2= 2+6= 8-2= 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创造空间,将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恰当运用数学知识相结合。

这种梯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
2.发掘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5+3=() 3+5=() 8-3=() 8-5=
()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成,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来算减法。

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如:“5+3=8,3+5就一定等于8吗?”和“你怎么知道:5+3=8,那么8-3就等于5?”
(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势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对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不完全的儿童化的归纳)。

[老师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学生主动、自由的争论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归纳意识。

]
4.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7+1=( 8 )抢答:8-7=()师:怎么想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想7+1=8,所以8-7=1。

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这种计算方法。

如:他好棒呀!大家计算减法时很多都用数数或想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来计算减法!今天我才知道,咱们班还藏着一个数学天才!)
[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点出了一种计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我想它的效果胜过了“三令五申”的讲解。

]
5.通过谈话,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的意识。

如:(接着和上面那位同学谈话)这是你这一节课的一个收获吗?它能用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举例子,如:要算8-6=?就想6+(2)=8)
三、小结:同学们,你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四、学以致用:分层次出示练习八的第7、8题
第7题注意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理解题意。

第8题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明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特爱踢球。

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爬起来踢球了!谁能看图接着讲这个故事?
(学生会讲出射门的有2个球,没射门的有7个球等情节)
[读讲故事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理解图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写算式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关系。

]
计算:7+2= 9-2=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师:还能列其他加减法算式吗?(2+7=9 9-7=2 7-2=5)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作业。

第九课时:10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

”0听了可伤心啦。

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

这时,9没话可说了。

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
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二、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

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

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

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2)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反过来()<10
(3)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2)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3)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

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4)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4.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2)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

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
(3)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4)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

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要求: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教学反思: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时: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站位子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学情分析: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学习等形式,去找到10的减法算式。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推等思维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与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10的组成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

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此处采用儿歌形式进行10的组成的复习,学生喜闻乐见,边背边做动作,他们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知识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课堂气氛也很快活跃起来了。

]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

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通过“对数”游戏,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
二、图片引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可能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