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
3.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4.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7.《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0.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12.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3.钱穆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
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
A.韩非 B.荀子 C.朱熹 D.董仲舒
15.《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16.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17.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18.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
19.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20.“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为此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
C.“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
二、综合题
21.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2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

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材料四下图是为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

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

”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

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
答案解析
1.D
2.D
3.D
4.C
5.D
6.D
7.D
8.A
9.D 10.C 11.C 12.C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A
21.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本,是万物根源,气只是造成天地万物的材质。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中原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德,受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2.(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3.(1)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北宋时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和批判;清朝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

(2)理想:治国、平天下。

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言之成理即可)理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3)现象:明清时期排儒与尊儒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