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以幼儿教师的职业教育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以幼儿教师的职业教育为例
一、简介:中德职业教育
二、德国幼儿专业教育的发展
2.1公共幼儿教育培训
2.2公共幼儿教育的开始
2.3国家训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幼儿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3.1幼儿培训
3.2确定幼儿园系统
3.3建立幼儿园系统
3.4制定幼儿园系统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
4.1德国就业前教育
4.2中国就业前教育
4.3德国幼儿教师就业后职业教育
4.4中国幼儿教师就业后职业教育
4.5相较于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学前教育
五、对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在教育因素
5.1文化因素
5.1.1文化因素
5.1.2培训的概念
5.1.3职业培训文化氛围
5.2政治因素
5.2.1历史发展
5.2.2政府政策
5.2.3教育体制弊端
5.3经济因素
5.3.1教育内容的差异
5.3.2教育模式的差异
六、总结
参考书目
一、简介:中德职业教育
21世纪是改革的世纪,也是发展的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机遇和挑战。
当今的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并且在欧盟各个国家中GDP总值排名第一,这都与其先进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德国的教育事业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快速的发展,企业对现代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逐年递增,面对我国技术工人严重紧缺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重要文件,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着力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大力支持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经验。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曾被誉为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不仅建立起以“双元制”为核心的宏观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研究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等微观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二、德国幼儿专业教育和发展
2.1公共幼儿教育培训
中国和德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任务,中国和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国和德国幼儿教师的入职条件和职后培训,都各具特色。
对我国幼儿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通过相关法案,促进幼小衔接;提高师范生的待遇;幼儿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通过混龄编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关怀残疾幼儿的成长。
2.2公共幼儿教育的开始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
但是我们可以交给他们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教他怎样保护自己。
”因此,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从孩子蹒跚学步起,德国家长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孩子跌倒后,加之哪个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的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此外,德国家长还鼓励孩子参加由政府在树间期间组织的“磨难营”活动。
有时甚至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
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
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2.3国家训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而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中称:保证一切儿童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在一切教育机构里实行免费教育,并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关于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教育结构计划》中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三、幼儿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3.1幼儿培训
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由教会、福利机构以及城市社团来管理,有些幼儿园也由企业和协会负责。
幼教人员的中心任务是给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他们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幼儿园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帮助消除儿童发育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广泛的教育、发展和培训的机会。
3.2确定幼儿园系统
在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高投入。
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
所有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
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费时,考虑到了不同家庭的收入以及各家庭的幼儿人数情况。
家长将个人收入的3%交给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送孩子入园。
幼儿教育理念一:时间窗理念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开启不同的时间之窗,幼儿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适当的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教育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的发育有早有晚,因此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早于这个年龄段或晚
于这个年龄段学习,将会使效果打折。
例如:幼儿语言的学习时间之窗为0-6岁,且越早学习越好,一般0-3岁可以学习母语,3-6岁可以学习外语。
超过6岁,将不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了。
幼儿培养音乐感的最佳年龄3岁以前,3岁以前,父母应尽量地让子女听各种经典乐曲。
而幼儿学习绘画的最佳时间是3-4岁。
而对于数学的学习,一般在9岁之前都不用学习。
当然,在中国这个重视考试的环境中,也不得不提前学习,这其实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幼儿教育理念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有些父母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忙于事业,往往将子女托付给幼儿园去教育,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有些是将孩子寄托在寄托制的幼儿园中,一周只见一两次面。
这样的子女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长大后,往往会缺乏亲情,而且会染上很多不好的习惯。
幼儿教育理念三: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知道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了,你要让儿童乖乖地学习,只有将学习娱乐化,在一个个小游戏中将学习内容放进去,做到寓教于乐。
这样,儿童才回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主动学习。
通过游戏中学习,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当作子女游戏学习的道具。
我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会在山上捡一些落下的植物果子回来,回来干什么呢?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数数的游戏,也可以用果子拼成各类图案。
家里的梯子,也成了孩子娱乐的玩具。
在孩子脑力学习间隙,可以让孩子爬梯子,既休息了大脑,又锻炼了四肢的协调能力。
幼儿教育理念四: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
从来没有那个地方可以与大自然相比较,带子女到大自然走走,看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以丰富子女的知识,并激发其求知欲望。
去大自然,除了可以接触到各类植物、动物、地理等知识以外,还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学习与各类人群的交流。
我就经常带女儿去登山、去海边踏浪、去江边散步。
幼儿教育理念五: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幼儿阶段,幼儿更多的是应该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很多成人
的习惯,都是在幼儿阶段养成的。
应该在幼儿阶段,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而那些背诵唐诗之类的内容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刻意追求。
3.3建立幼儿园系统
幼儿园的环境
走进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到了一个有一大群孩子的家庭里,安全卫生、舒适温馨而丰富多彩。
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
我国幼儿园的门面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
幼儿园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爬高上梯。
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会干涉孩子干什么。
活动室内墙上贴的都是幼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乱,但对幼儿来讲很亲切。
大盆大盆的绿色植物随意放在橱柜上。
桌子上,给活动室带来不少绿意和生机。
幼儿园内的混龄编班
在我国,“幼儿园”这个概念与我们的有所不同。
德国幼儿园招收0~6岁的儿童,包括0~3岁的婴幼儿。
3~6岁的幼儿。
一个班内,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他们一般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有不同的老师负责。
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教育活动的组织
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
这一点在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
3.4制定幼儿园系统
我国幼儿园老师并不是带着孩子们无目的的玩耍。
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显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
(l)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2)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3)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如认识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认识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
(4)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训练幼儿四肢的技能。
(5)教幼儿认识厚薄,认识颜色,学认l~10的数字,认识具体的国家,认识不同材料制品。
(6)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联系学唱歌、跳舞和培养节奏感。
(7)培养幼儿熟悉并遵守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幼教界非常重视幼儿独立性似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不同,通过玩来教会孩子很多知识。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
4.1德国就业前教育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
由于他一生杰出的贡献而被尊称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
在1835年,第斯多惠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这部著作在他生前出版过四次,对教师教育和教育事业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第斯多惠要求教师要不断进修、加强自我教育。
他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位教育者,而且是一位研究者。
这些观点为当今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了重要启示。
自然性原则。
教育工作既要遵循自然,也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
第斯多惠接受了卢梭和裴斯塔洛齐的观点,即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教育一定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
所谓“自然本性”,就是指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素质,他认为这种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4.2中国就业前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适应孩子的求知需求,我们要不断学习,随时补充自己的能量,给自己充电。
如果只靠原来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日积月累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对孩子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更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
幼师培训内容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中外幼教史、学前游戏论、幼教科研方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儿童文学、儿童数学教育、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数学教育、心理学、儿童科学教育、儿童语言教育等。
有的幼师培训班承诺签约分配,幼师培训班与全国许多家幼儿园签署了定向培训幼儿教师的合同,既满足了幼儿园的用人需求,也保证了在幼师培训班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全部就业。
幼师培训班的教学方法有主题式教学,角色互换教学,音乐教学及手指操,律动和课堂童话剧表演形式授课。
幼师培训班以游戏及情景式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为主
4.3德国幼儿教师就业后职业教育
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应遵循的原则
1. 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培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遵循受训者的能力素质,满足受训者的个体需求。
因为不同的受训者其能力水平有所差异,需求愿望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有不同的要求。
然而,在现有的大多数培训中,培训内容往往是培训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或者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而确定,这些内容不完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强烈需求,而且其中有一些内容根本未考虑到不同条件下目前幼儿教师实际的能力素质,所以那些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根本不受幼儿教师的欢迎,更不用说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等。
因此,从第斯多惠的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出发,我们提出培”相关的文档。
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以期在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需求以及教师本身的能力水平,以便使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从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2. 文化适应性原则。
培训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是指培训应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对培训内容、方式的需求。
因为培训工作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其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培训工作要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点。
在当前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中,虽然大多数地方已经意识到了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并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
但是目前“穿着老鞋走新路,旧瓶装新酒”或者“刚学人家三分像,人家又有新花样”的现象较普遍,也就是说,多数培训工作者没有理解文化适应性原则,虽然他们生在新时代,而且耳听目睹很
多新的培训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他们不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模式,仍然使用旧的培训模式;还有的培训工作者是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运用人家的培训模式,还没等收到预想的效果时,人家又开始实施新的培”训模式,结果培训的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受训者常常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地参加培训。
因此,根据第斯多惠的教育文化适应性原则,我们倡导培训工作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致使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取得显著效果。
”
4.4中国幼儿教师就业后职业教育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
热爱、尊重、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核心。
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学会理解、关爱幼儿。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
(1) 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
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
(3)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4.5相较于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学前教育
近代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是在可资利用的传统资源不足的背景下,由不请自来的"西方因素"强力推动的,在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上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为建国后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改革开放30年,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针对问题与不足采取的措施及由此引发的改革,都昭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
而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
1578
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
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
五、对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在教育因素
5.1文化因素
5.1.1文化因素
不少外国人去中国溜达一圈之后跑回自己的国家出书介绍他们在中国经历的文化休克。
我觉得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入乡随俗,即便不随俗他也能很快就做到见怪不怪,所以很少有中国人写外国的文化休克。
但是,仔细想想,中西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5.1.2培训的概念
培训概念是专门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
中国教育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对早期专门化军事教育的反映,其语言表达形式为"爻"。
文字产生以后,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是,这种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中国最早的教育基本概念,如教、学、先生、弟子等,都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度的色彩。
德国在学前教育这方面投入不多,因此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欧盟,只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前教育老师用不着是大学毕业。
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表明,全德国只有7个专项为学前教育的德国大学教授职位,而属于冷门的日本学也毕竟还有16个教授职位。
在德国,成为学前教育老师的条件是10年中小学教育加上职高3年培训以及一年见习。
29岁的薇拉.舒尔特是科隆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她说:“在我们的幼教老师职业高中班,学生的成绩简直是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是来自9年制的高中或是实科高中,也就是说标准很低,例如德语课的成绩很差。
”
1996年,欧盟委员会要求各国学前教育老师的水平至少是要文理高中毕业,但是实际上德国远远没有做到。
在培养学前教育老师的职业高中,有些必要的知识很少被系统地传授,例如如何教移民家庭的儿童学德语,如何与家长谈话等等。
很多学前教育老师认为得到的培训很不充分。
另外,学前教育的工作环境也非常差。
根据有关工会的介绍,经常有一个
28个孩子的大组平均只有1.5个老师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老师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临时替代人员”。
学前教育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例如工作环境的噪声就很高,几乎所有的学前教育老师都感到力不从心。
学前教育老师的收入也很低,只有小学老师的一半。
5.1.3职业培训文化氛围
中国开展“园本”培训,就要建立“园本”培训机制。
就是要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这是幼儿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习是教师工作的核心。
幼儿园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教师要将工作与自身的学习、研究紧密结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要在幼儿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研究气氛。
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研制度等。
提高研究水平,最大程度上得到他们的支持并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不根据幼儿的年龄分班,而是将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混编在一起。
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自由组合做游戏,相互玩闹。
充满了和谐和快乐。
仔细想来混龄教育确实有它的优势,大孩子照顾小孩子。
既可以减少教师过多指令的情况,又能在自然状态下,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对于中国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来说,混龄编班可能不太实际,但是多组织一些混龄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德国幼儿园的教室里设置区域都很生活化,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抱娃娃、翻跟头,做任何不危害自身安全的事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2政治因素
5.2.1历史发展
新中国学前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 1949 年—— 1965 年,建立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幼儿教育制度。
1 .明确了幼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51 年,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幼儿教育是我国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是幼儿园,招收 3 足岁到 7 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2 .形成了政府、单位、集体为主的多渠道投入体制和办园体制。
1955 年
《国务院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决定》中提出:鼓励工矿、企业独立或联办中小学、幼儿园,列入地方教育事业规划。
由此奠定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学前教育以单位供给制为主要特征的投入体制,呈现出多渠道投资、人员多头管理,业务上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的格局。
幼儿教育事业以城市和企事业单位为主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二) 1966 年—— 1976 年,十年动乱中,我国的教育3体系遭受重创,学前教育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三) 1977 年—— 1992 年,确立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1987 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幼儿教育工作会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九个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的通知》(国办发 [1987]69 号),确定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规定了教育、卫生、计划、财政、劳动人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
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 6 岁。
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
然而约 75% 的 3 岁儿童与 80% 的 5 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
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自 1837 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建幼儿教育机构后,德国的学前教育就对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福禄贝尔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直到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前期,家庭教育始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形态。
”
5.2.2政府政策
中国制订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法规和规章制度4 陆续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幼儿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如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等,各地根据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地方性幼儿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规范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审批登记、编制标准、人员资质、卫生保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方性幼儿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促进了幼儿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