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摘要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

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贫困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

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

国际上,小额信贷产生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我国农村进行试点以来,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蓬勃又曲折的发展。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不仅仅学习借鉴了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有一定本国的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小额信贷,并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所存在的信用环境问题、政策环境问题、监管问题、风险控制问题、利率控制问题这五大类问题,给出相关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利率控制
Abstract
Microcredit is a kind of low-income urban for the service object of small-scale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services through
micro-credit to poor farmers or micro-enterprises with access to self-employ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mote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it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of poverty.
Generated micro-credit in the international 60-70 year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ld has the practice of microfinance, but the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 and development path.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microfinance and analyses the existing rural credit environment problems, policy environment problems , risk control and interest rate control problem.
Keywords: Microcredit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terest rate control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4)
第2章小额信贷的分析介绍 (4)
2.1 小额信贷的定义 (4)
2.2 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4)
2.3 小额信贷的特征 (5)
第3章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7)
3.1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7)
3.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 (9)
3.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需求及信贷需求 (11)
第4章小额信贷在国际上的经典模型经验 (12)
4.1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模式 (12)
4.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BRI-Unit) (14)
4.3 FINCA的村银行(Village Banking)模式 (16)
第5章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16)
5.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6)
5.2 相关解决建议 (19)
第6章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3)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1994年小额信贷作为国际组织推荐的一种扶贫方式被引进中国。

目标是解决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近年来,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的重要作用,要求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持续增加,发展成就显著。

但是,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从最初的学习国外经典GB模式,到逐渐的结合本国需求、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国情的特色模式,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日趋成熟。

同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种金融服务形式而考虑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随着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小额信贷不仅具有扶贫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还可以成为正规金融有益的补充,有利于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也有利于打破农村现有的金融垄断格局,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仍然存在着多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我过农村的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做一梳理,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的解决方法。

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所创办的格莱明乡村银行在该国推行贫困农户小额贷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复制到很多国家和地区。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的经典模型要分成非政府组织模型、正规金融模型、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型、社区合作银行模型和村银行模型、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

而我国农村的小额信贷受孟加拉模式的影响颇深。

为了深入的了解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孟加拉模式及其理论,文献涉及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国外学者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学者对于小额信贷的研究成果。

1.2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孟加拉国教授尤努斯认为:小额信贷是满足妇女的现实性别需求和战略性别需求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小额信贷可以直接扶持妇女的创收活动,从而满足她们增加家庭收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创造了妇女直接掌握资金资本的机会。

对贫困妇女来说,小额信贷不仅仅意味着信贷资金本身,更意味着社会对她们的信任和社会给予的机会。

实地考察与访问表明,虽然一些参加小额信贷活动的妇女自觉得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了许多,但她们更多的是强调自身经
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的积极变化。

玻利维亚学者德尔·W·亚当斯在《小额信贷的制度核心、类型及启示》一文中认为:从小额信贷的目标差异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两种类型。

前者以印尼的拉基亚特银行(BRI)、BKD和Bancosol为代表,更加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后者以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为代表,更加注意项目改善穷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作用。

印尼专家罗纳德·工·麦金农在《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文中提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虽然各地的授信额度不同,所支持的生产项目不同,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大小不一,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在交易机制和信用状况上都有明显改善。

首先,在交易机制上,小额信用贷款密切了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交易关系,降低了原有信贷模式(抵押、担保)的交易成本。

其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行,为信用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激励。

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工作,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许多陈年老帐得以清收,对于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不良贷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地方政府起到了有力的外部保证作用,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工作的切入点。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对农村信用关系的一种重新设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和需求。

在需求上,通过信用关系变革,使原本的无效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进而转变为农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供给上,小额贷款这一体制变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因而改变了农村生产函数中的要素组合,在更有效率的基础上配置生产资源,促进了总产出水平的提高。

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在《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一文中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贫困群体和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几种微型金融方法逐步取得成效和不断扩展而提出的,包括个人信贷、小组信贷、微型企业信贷和村银行信贷等多种不同模式。

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第一,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即小额信贷项目一定规模地展开和服务于目标群体层的含义;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性的含义。

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方面,构成了小额信贷的完整要素,两者缺一都不能完善或规范的小额信贷。

从本质上说,小额信贷是将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到户项目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徐鲜梅在《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问题报告》中认为,目前阶段小额信贷扶贫项
目设计及实施市场利率,存在诸多的困难或不适宜。

因为在我国,小额信贷能否大规模推广及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支持和项目是否真正有助于穷人等要比单纯追求盈亏平衡重要得多,实行不切实际的利率,最终可能导致目标偏离。

虽然中央银行对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是不吸收公众储蓄,但还是有很多学者将储蓄动员作为小额信贷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

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教授李辉在《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存在以下障碍:①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

我国从整体上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贫困地区的市场机制发育情况更为缓慢,使得小额贷款的扶贫效果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大打折扣,比如贷款到达农户手中后,在当地欠缺其它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如何获得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一个大问题。

②小额贷款利率低。

我国小额贷款利率比国际上小额贷款利率低,加之扶贫的误区,以政府为主的小额信贷一直都是以慈善事业的面目出现,使小额信贷机构难以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

③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我国现行政策严禁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小额信贷试点项目的绝大部分是由国际多边、双边组织或地方政府、群众团体出资进行的,试验中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机构,或者注册为社团机构,或者直接依附于某一政府机构,这种形式上的变通实际上仍与现行政策法规相悖。

④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资金来源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依靠捐赠和部分扶贫贷款等。

⑤政府行为过强。

我国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参与有别于孟加拉国等国的扶贫,是纯粹的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农户种什么、养什么、上什么项目,往往是政府决定,并且小额信贷扶贫一般局限于种养项目,至于农业产业化上的加工、销售环节扶持甚少使得农产品附加值难以增加,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管理体制课题组在《我国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研究报告中认为:①开放小额信贷扶贫市场,制定小额信贷扶贫市场准入制度,包括机构的必备条件、审批制度、监督制度、报表制度等一系列法规法则;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政府组织注册为扶贫企业,合法地进入小额信贷扶贫市场;③成立专门服务于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扶贫银行”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专门针对西部贫困省份的“西部扶贫开发银行”,有效解决目前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中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除了这些骨干的“扶贫银行”外,已注册的非政府组织的扶贫机构和中介组织转化的扶贫企业,都可发展为小型扶贫银行或扶贫公司,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在农村为低收入贫困农户提供资金和其它服务的小额信贷体系。

何广文(2005)的研究认为,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存在有较大
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金实力更加雄厚;与信用评级制度结合,有利于农户信用观念、金融文化的培育;贷款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均较低等。

吴国宝(2003)认为,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争取小额信贷发展的合理规章和政策环境方面都具有优势,他们(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很可能在中国小额信贷的未来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中笔者将从普遍定义的小额信贷和国际经典模型入手,逐渐深入分析我国特色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特色及问题。

并随着进一步对小额信贷的分析了解,作出大胆的假设,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各种研究,总结分析出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旨在使读者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有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并能够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作出积极的思考。

第2章小额信贷的分析介绍
2.1小额信贷的定义
所谓小额信贷,一般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以贫困或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业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

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

①这一概念现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拓展,成为涵盖存款、贷款、汇兑、保险、住房金融、小额租赁等多种金融创新服务的微型金融活动。

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2.2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1974年,孟加拉遭遇特大饥荒,灾民遍野,政府的救济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众多灾民的生计问题。

像其他经济学家一样,孟加拉吉大港大学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也在不断观察分析,试图找出解决贫困的根本办法。

他发现受灾的穷人们并不是一味等待救济,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试图做些小本买卖来自救。

但由于正规金融机构门槛太高,他们只能求助于高利贷,结果赚来的钱全都进了高利贷者的腰包,穷人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一名农妇交谈
①杜晓山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页。

得知对方想做编竹家俱的小买卖,于是借给她27美元,这笔钱无须抵押担保,只要按期归还即可。

尤努斯博士最初的动机,既是对贫困灾民的同情关怀,也有一定的试验目的。

令他高兴的是,这名农妇以及后来向他借钱的其他人,都按期归还了贷款。

这验证了他一贯的看法—穷人也可以有良好的信用。

于是尤努斯博士以个人名义从银行贷款,扩大贷款试验的规模,从一个村发展到另一个村,从一个省发展到另一个省。

当这项实验在很多地方都取得成功以后,尤努斯博士开始说服政府出资开办了乡村银行---一个专为穷人提供贷款的银行,他也因此被称为“穷人银行家”,而其所倡导的为穷人提供信贷的服务被称为“小额信贷”。

现在较为普遍的小额信贷定义是:为贫困人口、低收入者以及微型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由此衍生的小额储蓄、小额保险、小额汇兑等一系列小额金融服务被称为“微型金融”。

在20世纪70年代初,现代小额贷款诞生了,一些试验项目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供她们开展微型生产经营活动。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小额贷款以向贫穷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为宗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贫困人群脱贫,其经营实践得到国际扶贫咨询集团和世界银行的肯定与支持,世界小额信贷项目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贷款”开始被“小额信贷”所取代。

由此说明小额信贷不只是提供贷款,而且还提供储蓄、保险和汇款结算等服务。

小额信贷越来越成为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发展战略强调自我雇用,将市场经济扩张到非正规部门,使非正规部门通过投资创造就业,在加速原理的作用下,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就业、收入和消费,这种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小额信贷逐步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广。

2005年在国际上被称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在这一年中联合国向全球发布了宣传口号----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根除贫困和饥饿,已是全球发展的首要任务。

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全球各类小额信贷机构约有7000至10000家,总运转资金超过25亿美元。

但是同时全球不能享受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约有30亿,而目前各类小额信贷机构服务的客户只有5亿,覆盖率不足17%。

即使按一个客户有两人受益计算,受益人口的比例也仅有33%。

为持续地满足更多的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需求,就必须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同时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把小额信贷做大做强。

为此,联合国提出要在全球建立全面、普惠的金融体系,一则强调金融体系要为所有人服务;二则给予小额信贷法律政策和融资渠道上的有利条件,使其不再处于边缘化地位①。

2.3小额信贷的特征
①白澄宇:国际小额信贷年,《当代金融家》,2005(4),第30—31页。

小额信贷与一般的传统商业信贷有着区别,笔者根据多种资料文件的总结描述,在此将小额信贷的特征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额短期贷款和分期还款制度。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符合了贫困人口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贷款风险。

因为是信用贷款,所以额度一定要小到可以控制风险的程度。

小额信贷一般是为了满足贫困户生产上季节性的需要,因此贷款期限较短(一年、3-6个月等)。

由于小额信贷缺乏可以在贷款违约后处置的有价资产,为了防范风险,小额信贷一般采用分期还款模式,这样有利于贷款的回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风险,而且有利于资金的循环使用,减少资金积压,提高利息收入。

2.服务对象为低端客户,以穷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有些贷款项目还规定了只向贫困户中的妇女贷款。

一方面,这是由于这类人群生活贫困、有着强烈的改善目前生活状况的需求,而现实中,造成其贫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进行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商业贷款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满足该类人员的资金需求。

3. 利率水平市场化,利率与商业银行持平或略高。

这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金融市场分割现象,贫困户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和小额信贷机构有限的金融供给,再加上贫困地区特有的高贷款成本。

由于需要收取较高的贷款利息以弥补成本和风险,信贷利率水平一般较高。

同时小额信贷的高利率也对非贫困户有着自动过滤的作用。

4.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

尽管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他们都是作为独立的组织系统存在的,并且按照金融市场的规则独立运行。

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是当前的主流,如孟加拉乡村银行。

5.贷款条件灵活,许多针对最贫困人口的小额信贷无需担保和抵押,贷款手续简便,还款周期短。

因为正是抵押和担保的高门槛将贫困者拒于正规金融服务之外,贫困户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是其难以获得一般商业贷款的重要原因。

故易于被贫困者接受。

资料来源:托·杰尼逊:《小额信贷:从乡村到华尔街》,《小额信贷研究》2003年第4期第3章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3.1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小额信贷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如今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己经基本和国际规范小额信贷接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3年至1996年的10月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引入小额信贷的时间比较晚,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了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的试点,当时的小额信贷模式主要参照国际上比较成功的GB模式,这些小额信贷试点的发起人是国内的社会团体和一些非政府组织,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社团和基金会的捐助或者是小额信贷组织的自筹资金。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小额信贷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或法规依据,仅仅是在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和扶贫任务的框架下进行初步的探索。

初级阶段的小额信贷的资金基本上完全依靠国内外捐赠,以国际捐赠为主,机构和项目的管理、运行和模式受到捐赠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影响。

但是,当时捐赠的目标主要是扶贫和社会发展,没有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重点。

第二阶段,从1996年10月至2000年,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广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发展延续上一阶段的试验性的特点,由社会团体组织或NGO利用国外援助的资金和技术继续进行试验。

政府也意识到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可能在扶贫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派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使用国内扶贫资金,在农村贫困地区大幅度推广小额信贷业务,主导“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在山西、四川、云南、河北、广西、贵州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小额信贷在这一阶段被政府视为一种扶贫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的扶贫政策中明确指出小额信贷是扶贫到户以及缓贫、脱贫的有效手段,应大力推广。

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小额信贷项目,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制度化建设的阶段。

这一阶段,小额信贷试点的主力军是作为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有关部门特别是央行的大力推动下,农信社开展了小额信贷的业务。

2000
年农信社根据央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开始以农信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加强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这标志着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小额信贷的目标,也从“扶贫”扩展到“为一般农户以及微型企业服务”。

第四阶段,从2005年开始至今,小额信贷的发展进入商业化阶段。

这一时期是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难得机遇期,国家把“三农”建设放在重中之重,连续几年都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金融体系改和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框架之下,为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政策取向,鼓励民间资本外企资金进入我国农村贫穷不发达地区,针对贫困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的服务,用充足的民间和国外的资本金来弥补农村信贷市场供需的巨大差额。

同期,我国NGO小额信贷机构主要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发展经验,以实现机构的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