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讨
作者:傅绍万
来源:《传媒》 2012年第9期
文/傅绍万
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是个再老不过的话题。
因为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而且是一个
很大的文化产业。
国外的报纸也好,国内的报纸也罢,从创办之日起,就从事产业经营。
像
1939年1月1日创刊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上就有商业广告。
但是,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又是一个新课题。
一方面,面对新形势,需要抢抓机遇继
而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许多报人已经丧失信心,准备放弃报业,另起炉灶。
回头想一想,关于“报纸产业化发展”这个题目,圈子外的人说得多,圈子内的人说得少;圈子内的人又是人云亦云者多,独立思考者少。
结果是越说越玄,越说越让人不明白,越说越
让人灰心丧气。
我是办报出身,这几年作为董事长,也要抓产业,慢慢地悟出些道理,感到报纸产业化发
展没有那么神秘,也对报业信心十足。
先来介绍下大众报业集团,它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为核心,旗下拥有《大
众日报》《农村大众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经济导报》《城市信报》《鲁中晨报》《半岛都市报》《山东法制报》现代交通报》等报纸和《青年记者》《城色》《今参考》等刊
物及大众网、半岛网、山东财经网等网站,形成了以母报《大众日报》为龙头,系列子报刊网
繁衍发展的母子报刊网体系。
2005年初,我和新一届的报社班子上任。
7年多的时间内,大众报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发展:2004年,集团年利润只有3750万元,债务负担很重;2011年,年利润达到2004年的10.8倍。
2009年,大众报业集团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47家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排名中,进入8强;2010年,又前进了2个位次,进入6强;2011年,通过继续发展,进入5强。
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发展报纸产业,我们的体会是——抓住本质,顺应规律,做好主业、资源、资本三
篇关键文章。
报业是个大产业
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报业。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出版报纸1928种,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利润总额98.6亿元;图书出版
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利润总额94.2亿元。
报业的营业收入、利润额全部高于图书出版业。
并且,我国大多数报业集团的收入来源还是以报为主,尽管没有系统统计,但报社不搞报业,就成了不务正业,就是自废武功,这一点和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非常类似。
目前,尽管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响起,但报业却仍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
就大众报业
集团的情况来看,2011年集团总收入为22.3亿元,实现利润3.978亿元,利润率接近18%,其中《齐鲁晚报》广告收入为6.5亿元,利润为2.2亿元,利润率为30%。
在2005年到2011年
的6年时间里,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5%,直到2011年利润增长才开始放缓,扩大再生产的现
金投入达到10.5亿元,这也是为了发展积累后劲。
大众报业能发展到目前程度,是靠自己的一份坚守。
我们一直认为,报业仍然是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优势业务,要“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集团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综合报纸、专业报纸的合理分布,从
而培植起《大众日报》等3份支柱报纸,其中《齐鲁晚报》与《半岛都市报》的年利润分别达
到2.2亿元和1.4亿元。
此外,发展报业还要搞好区域布局,并以产权为纽带推进与地市报的整合,就大众报业而言,目前形成了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济宁等一批产业高地,在部分市场已经获利。
尽管包括大众报业在内的许多报业集团都发展迅速,但仍有不少报业同仁吃着报业的饭,
却又让普遍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响起。
面对这一话题,我认为既有认识的误区,也有实践的错误,更有现实的原因。
其一,认识的误区自1992年报业开始市场化就已开始,有些报社抛开报业,去开工厂、办药厂,忽视主业的后果就是步入发展的“死胡同”。
其二,实践的错误不断出现。
一是报业的重复建设,曾经一段时间内,新办报纸过多过滥,报纸间为开辟市场,相互低价倾销,老牌报纸疲于应付、被动挨打。
其实,聪明的报社领导者
都清楚,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承载力,但却各有各的小算盘,宁愿穷得喝西北风,也不愿合
作共赢。
二是二次销售的营利模式一直未变,报纸靠低价、无价甚至负价格倾销,虽然通过扩
大发行量,靠广告收入补回了亏损实现了赢利,但这种赢利模式却使报业一直处于恶性竞争之中。
三是业务单位官本位化,这严重影响了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采编人员才能的释放。
四是有
些报社重外轻内的政绩冲动,报社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设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增添先进的
办公设备,却严重忽视对报纸发展的投入,致使报业发展支撑乏力。
五是报社的非报化取向,
报社不把精力用在办报上,而是想做地产大王、金融大鳄,致使报业唱衰声一浪高过一浪。
其三,现实的原因主要是指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但客观分析,它只是加速了报业成熟期
和衰退期的到来,并没有动摇报业的根基。
报业产业化的本质
报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而内容生产的核心就是做强影响力。
报业经营,
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只有做强影响力,并对影响力进行转化,才能形成产业、获
取效益。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最早进行了注意力研究,提出了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概念。
这
个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影响力,亦即吸引眼球、影响判断、推动行动的能力。
商家推销商品、
吸引眼球、影响消费者的判断,无外乎是让他们实现购买商品的行动。
作为媒体,道理相同:商家向媒体投放广告,是为了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来实现自身的影
响力——媒体影响力强,才能扩大发行、吸引广告,才能拥有自己的产业链条,继而转化为资源、资本。
可见影响力与产业根基、产业承载力的关系密不可分。
影响力怎么做,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做强影响力,主要是报纸这个
产品要定准位、找准路、打造品牌、培育人才。
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都有各自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都要走“新闻
强报,特色立报”的路子;都要以人为本做新闻,讲求社会责任、恪守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要有自己的身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见识;报道要公正、客观,
不偏、不私。
不仅如此,影响力营销在营造好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把影响力转化为市场控制力,转化为
资源获取和开发的能力,转化为赢利能力。
这就要求报业经营者,既要懂报纸,又要懂影响力
的营造。
有些时候,需要把影响力营造和营销的壁垒打通,为经营人才的培养提供出处。
报业经营之道
大众报业集团的经营是接连不断的三部曲,彼此依赖,包括形成产业链条,优势转化,打
通资本市场。
在形成产业链条的尝试中,传统的模式包括印刷、发行、广告、信息服务、文化地产等,
集团在这些方面各有突破,此处不赘述。
而对于优势转化,即将无形资产有形化、资源化、资本化是目前阶段大众报业集团的核心
任务,并且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所做的尝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入有线电视领域,以原始价购买10亿元有线电视网络股权,成为全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实质上的第一股东,集团通过进入一个新的媒体领域,由一个翅膀变成了两个翅膀,也为
大规模发展新兴媒体搭建起一个平台。
二是获取丰富的土地资源,在济南、青岛、烟台建起三大文化园区,分别形成了总部新区+产业基地、教育+地产、文化+地产的不同产业模式
三是积极获取政府资源,集团先后创办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创投公司、山东文化产
业投资公司,创投公司已获得政府创投资金2500万元。
目前,集团产业的格局是:年利润4亿元的报刊支柱板块优势明显,投资10亿元的有线电视板块全国独一无二,占地2000亩的文化园区积累了宝贵的发展资源,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的楼宇经济板块框架基本形成,其它如印刷、发行、物流和会展也展示了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打通资本市场,大众报业集团也有自己的考虑。
我们认为,报业的大
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撑,并且报业融资已经走过了初级阶段。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真分析了目
前可用的融资手段,包括银行贷款、发行中票、发行短期票据、股份合作、股权转让等。
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报业集团来说,融资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一是上市,二是建立文化
基金。
上市可以抱一个金娃娃,可以迅速壮大实力,但是上市也有弊端,即把最优质的业务全
部装入上市公司后,可持续问题很难解决,媒体上市公司拿到钱往哪儿投,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设立文化基金,把资产资本化,与投资公司共同持有,不仅可以迅速壮大实力,取得丰富
的资本支持,资金投向也比较灵活。
所以,在目前,后者是一种最理想的资本化手段,当然,
一旦媒体行业的行政壁垒打破,大规模收购成为可能,上市就成为了资本化的最佳选择。
近几年,大众报业集团在进入资本市场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如在印刷厂建设方面实行了股
份合作,两次吸收华泰集团资金近亿元;2011年,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引进北国投资
金1.75亿元,成为山东第一家完成股改、上报中宣部申请上市的大型文化企业;2012年5月,集团成功发行5亿元中期票据,财务成本为5%,远低于银行基准利率;目前正在筹划短期票据
的发行,利率在4%左右;同步推进的还包括文化基金建设,以集团的部分优质资产,吸引国有
投资资金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