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热管⽹⼯程项⽬可⾏性研究报告
供热管⽹⼯程项⽬可⾏性研究报告(此⽂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章总论
1.1项⽬概况
1、项⽬名称:某区某供热管⽹⼯程
2、项⽬承办单位:某县煤⽓化有限公司
3、项⽬性质:城市公⽤基础设施
4、本⼯程供热范围:明珠桥以东,樊家坪组团以东,鄂河以北区域等。

5、热源及供热能⼒:⽬前某县热源⼚2×58MW正在建设,建成后额定⼯况对外供热116MW,供应130/70℃的⾼温热⽔,同时预留⼀台锅炉位置。

6、热负荷:本可⾏性研究报告供热⾯积为170万㎡,年供热量为838286GJ。

7、项⽬建设内容
本次研究范围内热⽔管⽹共设15座⽔-⽔热⼒站,⼀次⽹管道长度为5113m,最⼤管径为DN700。

8、项⽬总投资
项⽬建设总投资为4683.87万元。

1.2编制依据
本可⾏性研究报告主要依据以下⽂件进⾏编制:
1、《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中华⼈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1.1)
3、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4、《民⽤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
5、《某县营⾥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06);
6、《某县某头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
7、《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8、《某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62-2005
9、《城市热⼒⽹设计规范》 CJJ34-2002
10、《城镇直埋供热管道⼯程技术规程》 CJJ/T81-98
11、项⽬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1.3研究范围
本可⾏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是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的⽅案。

其主要内容为:
1、热负荷的确定
2、供热范围、供热介质及参数的确定
3、⼀级供热管⽹的⾛向及敷设⽅案
4、热⼒站的规模及站址选择
5、热⼒⽹运⾏调节⽅式、计算机监控系统
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业卫⽣、节约能源
7、投资概算
1.4项⽬实施进度
本项⽬从 2011年3⽉到2011年11⽉,总⼯期9个⽉,相应管⽹和换热站建成并投⼊运⾏,其他换热站及⼆次管⽹可根据负荷发展需要进⾏建设。

1.5节能效益
本项⽬⼯程全部实施后,每年节约标煤量为2.4万t。

1.6社会效益
本项⽬⼯程全部实施后,供热⾯积为170万㎡;相对于⼩锅炉房,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为209.8t,减少 SO2的排放量为241.22t。

第⼆章项⽬背景及项⽬建设的必要性
2.1某县概况
2.1.1 某县⾃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黄河中游,某西南,吕梁⼭南端,临汾市西部地区。

地理座标东经110°30′18″—111 °16′57″,北纬35°41′30″--36°09′07″,县域东依姑射⼭与尧都区、襄汾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云邱⼭与新绛、稷⼭、河津为邻,北以⾼天⼭、云泰⼭、清川河为界,与吉县接壤。

县域总⾯积2029平⽅公⾥。

某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309、209国道从县域通过,7条县乡公路以县城为中⼼,呈辐射状散开。

正在建设的临吉⾼速公
路、吉河⾼速从县城附近通过,形成四通⼋达的交通⽹络。

县城基础设施完备,电⼒、⽔资源充⾜,综合经济实⼒位于临汾市前列。

2、⾏政区划
2010年底,全县共辖县城、管头镇、光华镇、台头镇、西坡镇5个城镇,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乡、双鹤乡、枣岭乡5个乡,182个⾏政村。

总⼈⼝22.7万⼈,其中⾮农业⼈⼝3.5万⼈。

3、⾃然条件
(1)⽓象条件
某县属暖温带⼤陆性季风⽓候,四季分明,区域间差异悬殊。

年平均⽓温9.9℃,⼀⽉最冷,平均⽓温-4.6℃,7⽉最热,平均⽓温22.1℃,极端最⾼⽓温35.0℃,极端最低⽓温-21.0℃。

全年⽇照平均时数介于2400-2700⼩时之间;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20-145千卡/厘⽶2 ;年平均降⾬量570mm ,年平均相对湿度56%,最⼤积雪深度18cm,年平均风速2.4m/s,最⼤冻⼟深度75cm,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0℃,采暖天数(≤8℃的天数)138天。

(2)⾃然资源
某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矿藏有25种,尤以煤、⽯灰⽯、铁矿等最为突出,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区之⼀。

农特产丰产翅果、核桃、花椒、苹果等品质优良,享誉全国。

(3)交通运输
某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境内有国道209与309线及省道3条共5条⼲线公路,其中209国道纵贯县域西部地区,沟通本县与运城市及
吕梁市;309国道横贯县域东北部,沟通本县与临汾尧都区:省道分别由县城通达稷⼭、襄汾,并与侯西⼀侯⽉铁路、晋韩公路和南同蒲铁路、⼤运⾼速相接;⽬前临吉⾼速、吉河⾼速公路正在建设,预计到2012年10⽉可完⼯通车。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业及民⽤建筑情况
1、城市性质
临汾市西部⼭地园林型⼩城市,以煤炭⼯业、农副产品加⼯业为基础的新型⼯业基地。

2、城市规模
2010年县城区⼈⼝6万⼈,近期2015年达到7万⼈,远期2020年达到8万⼈。

现状建成区⾯积371.0公顷,近期控制在513.4公顷,到2020年县城区规划建设总⽤地为692.5公顷。

2010年,全县地区⽣产总值(简称GDP)完成47.63亿元,同⽐增长15.9%,财政总收⼊完成21.4亿元,同⽐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亿元,⽐上年同期增长30.0%;城镇居民⼈均可⽀配收⼊完14469.52元,同⽐增长13.03%;农民⼈均纯收⼊完成4643.72元,同⽐增长12.5%。

3、⼯业及民⽤建筑情况
某县城区⽬前已建成的民⽤建筑总建筑⾯积为242万平⽅⽶,规划⾄2015年⼈均居住⾯积32.3平⽶,⼈均公共建筑⾯积10.3平⽶;⾄2020年⼈均居住⾯积35平⽅⽶,⼈均公共建筑⾯积12平⽅⽶。

⾄2015年规划总建筑⾯积298万平⽅⽶,供热普及率70%,集中供
热⾯积208.6万平⽅⽶;⾄2020年规划总建筑⾯积376万平⽅⽶,供热普及率85%,集中供热⾯积319.6万平⽅⽶。

2.1.3城市⼯业及民⽤建筑供热现状
某县政府驻地位于昌宁镇,是全国重点⼩城镇,某县的政治、经济、⽂化、信息、交通和⼈才中⼼,以发展煤焦化⼯业为主的⼩城镇。

近年来某县县委、县政府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先⾏发展”为⽬标,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配套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加⼤煤炭资源整合⼒度,经济实⼒不断增强,城镇居民可⽀配收⼊不断提⾼。

与此相⽐,某县的集中供热状况却显得很不相适应,县城区集中供热⾯积仅为46万平⽶,尚有50多万平⽶建筑⾯积采⽤分散锅炉房供暖。

集中供热率不到50%。

与县城建设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经济尚不发达的⼤宁县、永和县相⽐还有很⼤差距。

某县现城区是⼈⼝相对集中的地区,冬季采暖为集中供热、分散锅炉供热和⼟暖⽓⼩炉灶供热三种。

现城区还有分散锅炉48台,其中容量在1t/h及以下有22台、1-2t/h有15台、3~4t/h有11台,这些锅炉普遍是⼿烧炉,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机械化程度不⾼、管理状况不佳等问题。

本项⽬的供热区域的供热现状:配套供热管⽹尚未建设,供热均为分散锅炉供热和城中村⼟暖⽓和⼩炉灶。

本项⽬的供热区域是县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将来是⼈⼝相对集中的地区,⽬前某县体育中⼼正在建设、新⾼中正在加紧施⼯,但尚未配套建设热⽹。

分析某县新城区的供热现状,近期急需解决的
问题是尽快建成相配套的管⽹,以解决冬季采暖问题。

2.1.4某县县城⼤⽓、环境的污染状况
根据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某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汇总(2009年度)》,2010年某县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

其中某县城区环境空⽓质量⼆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60天,⼤⽓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在1.3以下。

采⽤GB3095-1996《环境空⽓质量标准》中⼆级标准,⼆氧化硫浓度范围为0.005~0.142mg/m3,年均浓度0.027mg/m3,低于评价标准的0.06mg/m3,但相对于2009年年均浓度0.022mg/m3有所增加;⼆氧化氮浓度范围为0.006~0.053mg/m3,年均浓度0.019mg/m3,低于评价标准的
0.08mg/m3,但相对于2009年年均浓度0.017mg/m3有所增加;可吸⼊颗粒物浓度范围为0.006~0.190mg/m3,年均浓度
0.127mg/m3,略⾼于评价标准的0.10mg/m3,超标率8.22%,但相对于2009年年均浓度0.136mg/m3,超标率15.3%的情况有所降低。

某县地表⽔整体⽔质级别为轻污染,主要污染因⼦为氨氮、⽣化需氧量;2010年鄂河监测点的化学需氧量为51.6mg/L,相⽐于2009年的化学需氧量的58mg/L有所改善,⽽2010年度监测的氨氮浓度为4.29mg/L,则⽐2009年的氨氮浓度为3.839mg/L恶化严重。

地下⽔⽔质级别为良好;饮⽤⽔⽔源地整体⽔质级别为良好级。

某县城区域声环境质量属较好级,2010年交通噪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64.5,相⽐于2009年交通噪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62.6有所恶化,2010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52.5,相⽐于2009
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值平均为53.9有所改善。

以上监测数值表明,某县⼤⽓质量改善必须要控制⾯源污染(分散⼩锅炉采暖低空排烟引起的污染称为⾯源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应以改变采暖供热⽅式为主,要使全县供热燃煤逐步由分散、低效、⾼耗和低空排放向集中、⾼效、⾼空排放和低污染转化,其中实现⼤规模集中供热锅炉房以替代数以百计的分散锅炉和⼩炉灶,是最有效的⼿段之⼀。

2.2城市供热规划情况
2.2.1城市总体布局
为了适应和指导某县城快速有序发展,某县政府于2004年编制了及《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已经临汾市⼈民政府批复。

考虑某县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规划某县城市⽤地形态为“⼀城两区五组团”的组团式结构,其中的“⼀城”为某县城区,“两区”为旧城区和新城区,“五组团”为营⾥组团、某头组团、樊家坪组团、南阁组团、和幸福湾组团。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城市发展⽅向将选择继续向某展作为主要⽅向,城市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推进,旧城与新城两区以连⼼桥为界,空间连续,共同构成某县城主城区,各组团之间通过⾃然⼭体、河流相互分隔,分别承担不同城市功能。

根据城市职能,规划形成2个⼤的居住⽚区,5个居住组团,其⼈⼝容量分配如下:
1、旧城区,县城的⾏政中⼼,规划居住⽤地⾯积为74.3 万㎡,
规划居住⼈⼝2.6万⼈。

规划以改造为主,并对历史地段进⾏合理的修缮。

2、新城区,新型综合性中⼼区,规划居住⽤地⾯积为34.0万㎡,规划居住⼈⼝1.2万⼈,规划以新建为主。

3、营⾥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地⾯积为28.6万㎡,规划居住⼈⼝1.0万⼈,规划以改造和新建为主。

4、某头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地⾯积20.0万㎡,规划居住⼈⼝0.7万⼈,规划以改造和新建为主。

5、樊家坪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地⾯积17.2万㎡,规划居住⼈⼝0.6万⼈,规划以改造和新建相结合。

6、南阁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地⾯积16.4万㎡,规划居住⼈⼝0.6万⼈,规划以旧村改造为主。

7、幸福湾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地⾯积39.5万㎡,规划居住⼈⼝
1.3万⼈,规划以旧村改造为主。

2.2.2城市供热规划
某县现状供热热源主要有以下⼏种:⼀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分散锅炉房;三是⼟暖⽓、⼩炉灶供热。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程已于2007年投产使⽤,位于现状主城区以东约3km处,占地 3.86ha。

锅炉以焦炉煤⽓为燃料,并有2台1500kW和1台3000kW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00OkW,3台机组最⼤抽汽量可达50t/h。

供热管⽹管径
DN400,管径长度约4.2km。

供热覆盖范围为东⾄连⼼桥,西⾄⼆中桥,鄂河北
岸迎旭西街两旁的主要建筑。

热⽹主管穿越明珠东西街及迎旭西街,共建设换热站8座。

该系统设计供热能⼒约50万平⽶,实际供热⾯积约46 万m2。

分散锅炉房主要是⽬前集中供热未覆盖的区域,⼩型锅炉房热效率低,能耗⾼,⼤⽓污染严重。

据现状供热锅炉调查统计,⽤于采暖的容量在3-4吨间的锅炉约11台,容量在1-2吨约15台,容量在1吨以下约22台,各类分散锅炉共计招台,总容量合计约86吨。

⼟暖⽓、⼩炉灶主要是城中村居民户,建筑绝⼤多数为单层和⼆层农村住宅,居中供热⽆法覆盖区域。

根据《某县县城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将某县城区分为旧城区、新城区、营⾥组团、某头组团、樊家坪组团、南阁组团和幸福湾组团。

本次⼯程的供热范围为:营⾥组团、某头组团和樊家坪组团,兼顾连⼼桥以西新、旧城区的供热主管⽹管径。

2.3项⽬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集中供热普及率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座城市的⽂明化程度。

建设现代化的城镇,建设⽣态型的⼩区区,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环境质量等。

集中供热是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质量、提⾼城市现代化⽔平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持发展的⾏业。

⽬前,随着某县县城区某共的建设,迎旭东街和某县新⾼中的投
⼊使⽤,针对营⾥组团和某头组团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热需求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该区域内热⽹的建设,尽快取代⾼污染、⾼耗能的分散供热⼩锅炉,解决⼴⼤群众⽇益迫切的⽤热需求,变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满⾜城镇居民⽤户⽤热需求。

集中供热锅炉规模较⼤,⾃动化、机械化程度⾼,燃料燃烧效率⾼,对社会整体⽽⾔节约宝贵的社会资源,效果⼗分显著,⾮常符合当前低碳⽣活的发展要求。

本项⽬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某县城区尚未实施集中供热的各类民⽤建筑⽤热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定的经济效益,其必将对某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的要求,热电联产项⽬要求“供1300万平⽅⽶采暖⾯积,同时对2×300MW供热机组,关停50%的⼩⽕电”,根据某县⽬前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达到,因此,尽快建设集中供热热源⼚及相应的供热管⽹是解决某县⽤热需求的最佳选择。

本项⽬的建设符合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本项⽬的迅速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常必要。

第三章热负荷
3.1县城区规划供热⾯积
某县县城区现有建筑⾯积242万平⽅⽶,某县城区⽬前已建成的民⽤建筑总建筑⾯积为242万平⽅⽶,规划⾄2015年⼈均居住⾯积
32.3平⽶,⼈均公共建筑⾯积10.3平⽶;⾄ 2020年⼈均居住⾯积35平⽅⽶,⼈均公共建筑⾯积12平⽅⽶。

⾄2015年规划总建筑⾯积298万平⽅⽶,供热普及率70%,集中供热⾯积208.6万平⽅⽶;⾄2020年规划总建筑⾯积376万平⽅⽶,供热普及率85%,集中供热⾯积319.6万平⽅⽶。

3.2本项⽬区域规划供热⾯积
根据《营⾥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某头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某县县城供热专项规划》,本项⽬规划总建筑⾯积170万平⽅⽶,其中居住建筑⾯积110万平⽅⽶,公共建筑⾯积60万平⽅⽶。

3.3热负荷耗热指标
1.计算⽤⽓象参数
⼤⽓压⼒ 959—990mmHg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2℃
采暖室外平均温度 -1.7℃
全年采暖天数 138天
年平均温度 8.9℃
极端最低⽓温 -22℃
极端最⾼⽓温 38.9℃
2.冬季供热室内温度标准
(1)民⽤建筑主要房间 16-20℃
(2)浴室 25℃
(3)更⾐室 23℃
(4)托⼉所、幼⼉园、医务室 20℃
(5)办公室 16-18℃
(6)⾷堂 14℃
(7)洗室、厕所 12℃
(8)⼯业⼚房(⼯作区) 14-16℃
(9)普通库房≥5℃
3.供热⼯程规划热指针的确定
(1)各类规划建筑⾯积热指标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城市热⼒⽹设计规范》(CJJ34-2002)表3.1.2-1和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qh(W/m2)
注:1.表中数值适⽤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热指标中已包括约5%的管⽹热损失。

根据规划区⽓象条件及建筑节能条件,各类规划建筑热指标如下:
①公⽤建筑及住宅冬季采暖热指标按45w/m2
②⼯业建筑及特殊建筑冬季采暖热指标按70 w/m2
③仓储建筑冬季采暖热指标按40w/m2
④⽣活热⽔供应热指标按5 w/m2
⑤夏季供冷热指标按100 w/m2
⑥⽣产⼯艺热负荷按⽣产⼯艺要求确定。

(2)供热规划综合热指标的确定
考虑到⼯业⽣产⽤热负荷均由各⼯业企业⾃备热源解决,暂不考虑⽣活热⽔热负荷,故本规划主要解决居民⽣活采暖。

统筹分析规划各类建筑节能措施的施⾏及建筑质量差别,设定规划公共建筑热指标为70W/㎡,居住建筑热指标为42W/㎡。

根据加权平均数计算:
(70x110+42x60)/170=60 W/ m2
由此,取远期综合建筑热指标60/ m2
远期考虑供应热⽔预留负荷按供热负荷的5-10%取值,在热⼒站建设时预留空间。

空调和制冷负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规划不予集中考虑。

3.4热源设计容量
根据规划供热⾯积,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热源⼚设总容量3×58MW的热⽔锅炉,并考虑预留发展的空间;其中 2011年先上两
台 58MW锅炉供应现状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热⽤户,计划到2015年建设第三台 58MW锅炉,供应规划新增的⽤户,来满⾜热负荷的发展。

3.5年供热量
采暖全年耗热量
Qha=0.0864* Qavh *N
式中:Qha—采暖全年耗热量,GJ;
Qavh—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天数。

Qha=0.0864x102000x138
由上式可计算得出热源⼚全年总供热量为838286GJ。

第四章热源⼚⼯程⽅案
某县热源⼚设计总容量为3×58MW的热⽔锅炉,⽬前正在建设2×58MW热⽔锅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负荷的发展情况进⾏建设锅炉和相应的管⽹。

热⼒管⽹按照负荷设计。

⼯程应最⼤限度提⾼能源利⽤率,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满⾜各⽤户采暖⽤热的需求。

本项⽬不考虑热源⼚⼯程⽅案内容。

第五章热⼒⽹⼯程⽅案
5.1供热范围、供热介质和参数
5.1.1供热范围的确定
某城市集中供热项⽬热源⼚的供热范围为整个县城区。

5.1.2供热介质的确定
热源⼚供热范围内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主要热⽤户,且均为采暖热负荷,没有⽣产热负荷,根据《城市热⼒⽹设计规范》(CJJ34-2002)第 4.1.1条的规定:“对民⽤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活热⽔热负荷供热的城市热⼒⽹应采⽤⽔作供热介质”,采⽤⾼温⽔作供热介质。

5.1.3热⽔管⽹介质参数的确定
根据某县热源⼚提供的资料,热⽔管⽹的供回⽔设计温度采⽤130/70℃。

5.2热⼒⽹型式及敷设⽅式
5.2.1敷设⽅式
为了城市的美观要求,在城市道路两侧敷设管道必须地下敷设,⽅式有地沟与直埋两种⽅式。

由于地沟占地⾯积⼤,投资⾼,并且保温结构容易破损,维修量⼤,热⽔管⽹已很少采⽤地沟敷设。

供热管道直埋敷设⽅式以占地少,施⼯周期短,维修量⼩,寿命长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城市热⽹的主要敷设⽅式。

热⽔管道直埋敷设⽅式有有补偿直埋敷设和⽆补偿直埋敷设⼆种⽅式。

管线采⽤直埋敷设,⼀次性补偿器按以下原则设置:
(1)根据管线⾛向及可能⼀次预热的地段和长度,在预热端的连接处设⼀次性补偿器。

(2)在管道过马路顶管施⼯的地⽅,根据管线具体⾛向和位置,在不具备⾃然补偿条件时设补偿器。

(3)在不能预热的地段,尽量利⽤⾃然补偿,其次按直埋有补偿设计补偿器。

对适合于有补偿敷设⽅式的⼏种补偿器进⾏⽐较并予以选择确定。

简述如下:
(1)Π型补偿器:⽤钢管煨制,加⼯简单、安装⽅便、⽅便施⼯,但需占⽤较⼤的空间,不能⽤于直埋敷设。

布置上因占⽤空间太⼤难以布置,局部阻⼒也较⼤。

(2)波纹补偿器:由波纹管及连接短管组成,结构紧凑,占⽤空间少,补偿能⼒⼤,安装⽅便,直埋型⽆需做井。

缺点是内压轴向推⼒较⼤,价格较⾼。

(3)套筒补偿器:具有补偿能⼒⼤,占地空间⼩,成本低,流体阻⼒⼩的特点。

套筒补偿器易泄露,维修⼯作量⼤、需做井。

综上所述,各类补偿器均有各⾃的优缺点,根据敷设⽅式及分⽀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补偿器可减少投资并可保证管⽹的安全运⾏。

本次推荐⽅案如下:城内少部分直埋管道采⽤⼀次性直埋波纹补偿器,个别部位采⽤套筒补偿器。

管道过城市道路时,当覆⼟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采⽤⽔泥套管或加⽔泥盖板等措施加以保护;当覆⼟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直接埋地敷设。

分⽀处设阀门井,管道低点设放⽔井,⾼点设放⽓井。


通变径及阀门是薄弱部件,采取加固三通、设固定墩或补偿器等措施予以保护,使管件受⼒⼩于其失效破坏的最⼩应⼒。

5.2.2保温结构
采⽤直埋敷设的预制直埋保温管要求⼯作钢管,保温层及保护层必须是三位⼀体紧密结合的整体性结构。

具备此要求的最优保温结构为正规⼚家⽣产的⾼密度聚⼄烯聚氨酯预制直埋保温管。

为增强聚氨酯保温层分别为钢管和⾼密度聚⼄烯外壳管之间的抗剪切强度,钢管外表⾯要进⾏抛丸处理、外壳管内表⾯进⾏电晕处理。

5.2.3热⼒⽹型式
由于某县城区狭长,本可⾏性研究报告决定选择枝状管⽹的供热⽅案。

5.3热⼒管⽹布置⽅案
5.3.1管⽹布置原则
根据整体情况,通过认真研究有关部门提供的调查材料和实地考察,在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供热经验的基础上,按热负荷分布情况和预测发展,进⾏热⼒管⽹布置,其主要原则如下:
热⽹⾛向尽量靠近热负荷密集区。

主⼲管热⽹布置在迎旭东街北边的⼈⾏道。

热⽹布置⼒求短直,平⾏于道路,敷设在⼈⾏道或慢车道下,尽可能不跨越或少跨越城市主⼲道和繁华地段,不影响或不破坏城市整体布局,尽可能不跨越铁路、河渠。

热⽔管⽹最⼤供热半径:5.1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