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篇一
【摘要】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德育教育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在当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着严重的滑坡。
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可塑性很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灵活运用语文教材、丰富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课外实践等方式发挥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早在数百年前,古代的教育家们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念,这就说明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语言技能,更可以成为强大的德育教育的载体。
而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小学教学中主科之一的小学语文,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语文所具有的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着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作用
欲充分发挥好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正确的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来,小学语文与小学生德育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针对性的课程: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似乎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然而,却不然。
一方面,早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念。
也就
是说文章是用来阐释道理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教材给学生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进行德育教育。
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就是说,语文不仅仅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
再者,《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作为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
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
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
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
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
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
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
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许多人将它割裂开来。
事实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
语文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备母语的教育优势;其次它跨度时间长,教育内容广泛;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和诗意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良好的情操。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
特别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完成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
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自身特有的优势又可以成为最有价值的德育教育的载体。
在探索与实践中,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完成“文以载道”的重任,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与思考。
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一)重点解读文章中心句,深掘主题,升华思想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是围绕这个中心而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抓住这些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句或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悟。
如果学生在这当中理解得越透彻,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就越大。
如果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这个中心句中,让学生讨论,抓住“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接受任务”,“修路过程中,爱国主意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和“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
这三个重点,找出文中能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分析、理解、品悟。
首先理解第一个重点: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如句子:有一家报子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压力之大。
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实际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同时也隐含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
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第二重点,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气的坚定决心。
再从“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
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
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消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通过理性、品悟,学生的心中早已站立了一个活脱脱的光辉人物———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并在交流感想中信誓旦旦地说,从此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的繁荣富强。
这样,便收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子,发挥课堂作用。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
而学校正是小学生成长成熟的主要环境之一。
美国儿童心理发展学家,科尔伯格曾经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其道德判断的能力。
骆东艳就认为,“ 语文课中的许多篇目,都孕育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讲这些文章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的效果可能更胜过单纯的德育教育。
”
(二)精心指导朗读,升华道德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者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得通过语言在朗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的教学,都要重视读。
这样,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课文,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爱憎的火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想作者所想,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
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丰富教学方式。
“读”是感觉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重视教师讲而忽视学生在接触、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小学生年纪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有趣的方式、方法。
而朗读正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
可以采取反复朗读、背诵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辨别错与对。
比如说在《小马过河》这篇寓言故事中,我们就可以请学生分别扮演小马、老牛、小马妈妈、小松鼠。
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到亲自动脑筋,亲自去做,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进而引申到学习上也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要想知道知识是什么样子的,就要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养成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小学生们播放一些生动活泼、有知识、有感情感染力的影像资料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知识、习得习惯、升华道德情感。
(三)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
安彩虹认为,“课外实践是巩固教师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学生守则》背的滚瓜烂熟,在实际中却没有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会背一些理论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
司马迁曾经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由此可以看得出道德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之便,树立德育意识。
牢记,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利用课文内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听、说、读、写等环节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骆东艳.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德育探索.2008年8月
2. 安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J].现代阅读.2012年6月.第6期
3. 康桂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在线[J].2012年.第7期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
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
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
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
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
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
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
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
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
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
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
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
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
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
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
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
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
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
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
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
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