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理解(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①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
14世纪20年代,黑死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
这种流行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恐怖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
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②1346年,黑死病传到俄罗斯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
1347年10月,带有黑死病菌的老鼠藏匿在热拉亚人的船上,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港,该岛很快就布满了瘟疫。
1348年1月,黑死病侵袭威尼斯和热拉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
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
法国当局赶忙驱逐了一艘带有黑死病人的游艇,但为时已晚,鼠疫已经在马赛登陆,并由此而进入西班牙。
1348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
一年以后,从爱尔兰、挪威到维尔茨堡、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黑死病流行区域。
但灾难并未就此结束,它无情地扫荡了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于1532年“进军”俄罗斯西部。
1894年,我国广东、香港一带出现的黑死病,传播范围也很广。
1898~1928年间,黑死病在印度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直到20世纪60年代,黑死病还曾在越南流行。
③14世纪后半期,欧洲还出现过数次严重的黑死病。
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遭受一次黑死病袭击。
16世纪和17世纪,黑死病仍对欧洲人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1664~1665年流行于伦敦的黑死病为害不小,被人们称为伦敦大瘟疫。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带来的死亡和恐惧,超过了人类史上任何一场战争。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极大,死亡人数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欧洲战争死亡人数仅占人口的5%.
④除了死亡和恐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加快了封建农奴制解体的步伐,推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以英国为例,当时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
1349年秋天收割的时候,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同时还必须每顿给工
更多的话语权。
结果就是英国的农奴制逐渐消亡。
原来的农奴基本成了从地主租地的自耕农。
一部分敏锐的自耕农发现地多人少,种地忙不过来,把种庄稼改成养羊,收益更高。
于是,养羊业逐渐兴起,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家致富而成了大庄园主。
英国领先世界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而工业革命就是从羊毛纺织业开始的。
⑤不仅如此,黑死病还加速了欧洲医疗卫生事业向近代化转变,严重的冲击了基督教在欧洲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促进了理性意识的萌发,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⑥黑死病的消失是西方疫病专家、历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通常认为与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有关。
在这些行动中,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在那个时期,各个西欧国家先后开始采取集体防疫措施。
从最早的各个国家自顾自的到国际间相互合作。
每个国家的隔离都举全国之力全力而为。
最终,在1656至1721年间,西欧诸国就先后走出黑死病的阴影。
(1)阅读选文,概括黑死病带给人类哪些梦魇。
(写出三条即可)
注:梦魇的意思是噩梦、坏的或者可怕的事情。
(2)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极大,死亡人数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欧洲战争死亡人数仅占人口的5%.
②以英国为例,当时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
(3)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离,是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B.黑死病就是鼠疫。
C.在当时,黑死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只要得病就无一幸免。
D.黑死病的消失至今没有定论。
(4)结合选文内容,并试着反思当前漫布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说说一场疫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胡定坤
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
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
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使用、消毒、再利用的“无限循环”之路吗?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
不能。
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小于135帕斯卡(Pa)。
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
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
不能。
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
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
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
不能。
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
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即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
对普通人来说,没有。
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
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在当前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或接触疑似病人等高危场所................
,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网络流行关于防病毒口罩可以循环使用的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3)文章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5)“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连接材料,简要概括防病毒口罩“防病毒”的特点。
【链接材料】
的一层结构,可以吸水,所以戴了口罩以后时间长了会看到它是潮湿的。
最外面的一层往往是有颜色的,一般是浅蓝色的,是防水的,就像雨衣一样,所以对于一些喷射的飞沫,或者液体它可以有物理的阻挡作用。
而中间的一层是滤网,是口罩的核心部分,根据它的孔径大小不同,就定义为不同的型号,比如说,N95口罩,它能过滤掉95%以上的直径在0.3微米以上的小的颗粒物质,包括病毒和细菌。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桥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注:“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的味、拱桥的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
④许多古桥还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浑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
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运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1)文章第①段“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并说明其作用。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
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每空不超过七个字)、、。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月亮是地球的“女儿”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亮,它是怎么来的呢?40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主要的假说如“同生说”,“分裂说”、“捕获说”。
后期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由于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科学事实而被否定。
②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
这个假说认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
约在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两个天体相撞产生了很多碎块,这些碎块就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起来,形成了月球。
月球既要自转,也围绕地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地球携带自己的“女儿”在身边,月球伴随着自己的“母亲”经历了45亿年漫长而荒古的年代。
③科学家提取了地球和月球的“基因..”做“亲子鉴定....”。
这些“基因..
”就是组成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全部测定结果确证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月球在一场惊天动地而悲壮的“太空婚礼....”之后而诞生,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
④月球诞生时的大撞击事件,使地球留下了“终身残疾”。
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自转轴原本都是垂直于黄道面按逆时针方向自转,同时也以逆时针方向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在45亿年前受到的巨大撞击,地球由直立的自转变为倾斜自转,地球的“残疾”太神奇,使地球的表面产生了春、夏、秋和冬的季节变化。
⑤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
它的表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4个中国陆地版图的面积。
月球太小了,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它的周围,因此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温度不能传导,声音也无法传播,同时,太阳一出来,月球表面的温度骤升至110℃到130℃,晚上则骤降至零下150℃到零下180℃,昼夜温差高达300℃左右,是一个死寂的世界。
⑥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任何生命,但是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月球表面有一层土壤,这些土壤长期接收太阳风粒子的注入,我国的嫦娥一号探测了月球土壤层的分布、厚度变化以及氦﹣3的资源分布与资源量。
氦﹣3是人类未来实施核聚变发电的重要燃料,它将来能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发展1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⑦月球自西向东以逆时针方向自转,同时也围绕地球以逆时针方向公转。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与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相等,约为28个地球日。
最终形成了月球始终以“正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终背向地球的状态。
由于月球的“天平动”,在地球上能看到59%的月面,几乎整个月球
⑧月球实际上是一个内部能量趋于耗尽、内部没有活力的“死亡”天体,近30亿年来,几乎没有火山活动,月震极其微弱。
月球内部的结构有月壳、月幔、月核,就像蛋壳、蛋清、蛋黄。
所以现在的月球是一个古老的、“僵死”的星体。
它的内部结构很简单,有一个核心,内部能量很小。
月球内部还有很多质量瘤,内部质量分布很不均匀。
月球从45亿年前诞生以来,一直到31亿年前,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那时候它很年轻,活力很强,内部有很多能量要逐步释放,所以有频繁的月震和火山喷发。
它也像地球一样有一个很标准的南北极偶极子磁场,但是30亿年前“丢”了。
从那以后,月球内部的能量耗尽,内部冷却,慢慢趋向“死亡”。
⑨月球对地球十分重要,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撞击坑有3.3万多个,直径大于10米的撞击坑有1亿多个,这是月球以它微弱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的小天体撞击时留下的。
月球的引力导致地球产生了潮汐,这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
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
⑩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里,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而荒古的年代。
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独生“女儿”﹣﹣月球,月球也一直在护卫地球的安全和增添地球的活力。
月球被小天体撞击得遍体鳞伤,使地球避免了许多小天体撞击的伤害;月球在地球周围运行,使地球的运行更加稳健;月球激起了汹涌澎湃的海洋潮汐,使地球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月球对地球生命的诞生和保护地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欧阳自远,有删改)(1)为什么说月亮是地球的“女儿”?
(2)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太阳一出来,月球表面的温度骤升至110℃到130℃,晚上则骤降至零下150℃到零下180℃,昼夜温差高达300℃左右,是一个死寂的世界。
(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科学家提取了地球和月球的“基因..”做“亲子鉴定....”。
这些“基因..
”就是组成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全部测定结果确证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月球在一场惊天动地而悲壮的“太空婚礼....”之后而诞生,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
②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
它的表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4个中国陆地版图的面积。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让脑电波“开口说话”
敖显奎
①霍金活着的时候,在坐上轮椅后,一开始还能通过手指敲打键盘来输出文字,后来手指无法运动了,曾想过利用眼球耕作和脑电波识别技术来帮助输出信息。
但最后由于病情和技术的问题,没能完成,转而使用红外探测眼镜,这已是当下最先进的语言合成技术了。
霍金直到最后都没能直接将自己的脑电波直接转换为语言,不过这一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到来。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继续探索“脑机接口”。
②要让脑电波开口说话,需要让脑电波与字母之间建立联系。
因此“打字”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清华大学研发的“动态窗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系统”向参赛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竞赛平台:将注意力集中到电脑屏幕上的虚拟键盘中的字母上,脑电波就会被捕捉,对应的字母就会显示在屏幕上。
③这种视觉打字系统是一种视觉诱发电位的打字系统,虚拟键盘中每一个目标字符在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特定的频率去闪烁,目标频率都不相同,当我们注视目标的时候,大脑的枕区视觉皮层附近,会产生对应闪烁频率的脑电波信号。
刺激不同,响应不同。
所以可以通过采集人的脑电信号,找到相对应的目标,从而实现打字。
该项目的主导人表示,这一系统平均正确率能达到91%.这种输入效率,大概等于正常人每分钟手写28个英文字母的水平,最快的人每分钟能打出60个字符。
号的,二者都是通过人对字母的强烈反应而实现语言的输出。
当然,霍金的红外眼镜设备成熟得更多,打字效率也就更快。
⑤“动态窗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系统”想要步入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还是“敏感度”的问题﹣﹣脑电波是非常敏感而且活跃的。
一方面人如果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系统就将很难对字母进行定位;另一方面人的大脑在看到字母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比如看到“c”会想到“copy”或者“car”等词,这也会对系统识别产生干扰。
另外,相比于英语,汉语还要经历更多的转换,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⑥目前业内的脑电波语言转化主要分为四大步骤:样本收集、信号转化、虚拟声道、输出。
⑦第一个步骤样本收集易于理解,它需要几率不同语言文字在大脑区域内的活动信号,建立一个数据库,以供后续的映射使用。
这一数据库的建立的“健全度”直接影响了脑电波转换语言的准确度。
这其中还得考虑同一单词的不同读音、语调等。
想要建立一个“通用”的数据库,难度十分巨大。
⑧第二步骤通过循环神经网络(RNN)的不断学习,研究者将大脑神经信号转换成了发音器官动作的信号,这些信号与发音器官的动作直接相关,比如嘴唇、下巴、舌头、喉咙等。
⑨不过,神经网络的学习问题一直都是让业界头痛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
目前普遍的现场是虽然语音输出的速度很快,但也只有一半的句子会被识别出来。
⑩第三步,虚拟声道。
虚拟不同声音所产生的声道运动,就像汉语中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等所需要调动的不同发音部位一样,正常来说,如果模拟的发音运动模式和人正常说话时一样,那么所发的音也一定是一样的。
这一步弄好了,接下来就可以输出了。
(选自《大众科学》2019.05)(1)阅读全文,本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③段介绍了视觉打字系统的打字过程。
请梳理这一过程,按先后顺序,准确地写出来。
(3)分析文章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捉信号的,二者都是通过人对字母的强烈反应而实现语言的输出。
(4)有人说,如果技术成熟了,真能让脑电波“开口说话”,那么人就成透明的了,所以,还是不要发展这项技术的好。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别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绪
①有人数葡萄干、有人看火神山直播造医院“云养叉车”、有人开窗喊楼、有人在家舞狮……无法出门探亲访友的这个春节,大家横着躺了竖着躺,过上了在家躺着给社会作贡献的“幸福时光”。
不过,也有不少人感觉自己不对劲了。
晚上睡不好,早上醒得早;没胃口,吃嘛嘛不香;时时刻刻刷信息,根本停不下来;坐立不安,无法集中精神。
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放松开心就气不打一处来,疑神疑鬼老觉得自己也有了感染症状……
②疫情当前,宅在家里的你我,预防“情绪疫情”同样重要。
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实验室中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过程很简单,被试大学生只需要待在一间特制的房间内,在舒适的床上躺着,不看、不听,限制感受,就能得到每天20美元。
听起来简单,但到了第三天,大多数人就坚持不住了。
虽然强制卧床很极端,不过实验确实表明,人在无能为力的环境里待久了,生理心理都会被影响。
③情绪是身体对环境的反应,分为正面、负面。
正面情绪对身体有正面影响,负面情绪有负面影响。
正面情绪可以去体验和回味,负面情绪则要让它尽快过去。
情绪来自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人类的祖先如果感受到天敌就会紧张,同时也会激发人的力量。
在疫情扩散快的情况下,人们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所难免适度紧张也能激发人的自我保护。
就好像遇到老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但这种情绪一般几分钟就解决了。
如果陷入持续紧张,就说明这个反应已经不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持续恐慌中的过度反应。
这样的情况会产生继发的一系列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变化,影响身体状况,免疫力降低。
④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会有一些典型的应激反应。
约有5%﹣10%的人可能会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例如老做噩梦、情感麻木、攻击性强、动不动就愤怒、过于敏感、不敢面对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