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要素指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
认为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四个,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 文化要素。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
• 孙本文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分析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界认识社会的基础,之后,很
构成、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非常丰富的内 涵。社会学对人口的考察常常从静态和动态 两个方面进行。
第十二页,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人口构 成等反映出来。
人口数量: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总和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含思想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下降了6.3%。“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
•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
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
•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因素。
第十九页,共54页。
(四)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要素与人类
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 主要表现:
• 数量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 素质上,在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
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 “六普”中各省人口总量的涨落,同样引起了专家关注。“六普”数据显示,按常
住人口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 广东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6.83%上升到7.79%,人口过亿。北京、天津、上海、
浙江均有大幅上升,可以看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三大人口聚集区的人口更为密集, 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格局的不均衡在10年间没有缓解,反而得以强化。人口过 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 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 “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 家庭等社会问题。
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
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
重。
•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
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在102~107之间)。
多社会学家沿用或发展了社会要素理论。
• 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四要素之说
• 劳动、环境和人口三要素或环境、人口和文化三要素之说 • 还有的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的构成要素,如地理与环境要素、人口要素、心理
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
• 在各种学术观点中,许多社会学家倾向于以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作
第九页,共54页。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 人的总称。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口本身固有的特征。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固有的社会特征:(1)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 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人们的劳动才能获得。 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另一方 面又彼此之间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制约人口的数量与质量。(2) 人口的繁育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进行的,而任何婚姻家庭制度 都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通过婚姻家庭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3)人口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 主体。
• 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
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 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
• 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
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页,共54页。
第一节 社会的空间——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
类社会则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 境提供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 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在处理社 会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类必须学会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它通过
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 人口社会变动: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
集团的变动。
第十四页,共54页。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 “0-14岁人口 2.22亿,占16.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
•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第十六页,共54页。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的发
展
第十七页,共54页。
(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的影 响
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
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当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遭遇强烈
的男孩偏好、B超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风险大大增加,为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埋下了重大
•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构对
人口的增长与结构产生影响。
• 自然条件主要指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良
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而恶劣的自然条 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则会抑制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年龄、 性别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通常 不是一下子就能反映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的,而 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才能反映出来。
第十页,共54页。
• 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而社会属性则是人
口的本质属性。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历史表明,构成人口自然属 性的生物学因素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认识人口需要明确人口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其一,人口是一个
隐患。
第十五页,共54页。
•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10年流动人
口约2.2亿人,未来将超过3亿人。“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
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40%都是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民说。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 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第十三页,共54页。
动态考察
•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
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
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人 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第二页,共54页。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
自然条件的总和。
• 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
• 生活在环境总体中的人类社会,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取
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不时地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相 抗衡又相适应,并通过劳动作用并改变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既是人类社 会赖以生存的条件,又受到人们劳动创造的影响。
造自然,社会学工作者把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 面:(1)开发:对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采和垦殖; (2)利用: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3) 改造:用加工好了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 境;(4)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不良 后果;(5)污染:把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排放到环境中,对生物或人类带来有害的影响;(6)治理: 对已经被破坏和被污染了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 (7)保护:对尚未被破坏或被污染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 行保护。
社会范畴。作为个体的人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必须与他人结合, 产生社会关系并形成群体,人口的增殖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 形式才能实现。其二,人口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人口并非个人, 也非抽象的人,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条件和一定社会 关系相联系的。
第十一页,共54页。
• 人口概念包含着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
第十八页,共54页。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为 整个社会的人口提供了物质生活保证,它决定了人口 的需要量和可能的最高数量界限。
• 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
•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关系。 • 文化因素影响着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
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 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 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 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 结构上,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城乡
第五页,共54页。
(三)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 然环境
• 人口数量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第六页,共54页。
• 人类今天已经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顺应自然并改
第三页,共54页。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
化习惯
第四页,共54页。
黑格尔: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
• 在《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
第七页,共54页。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积
极结果,也有消极后果。
•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高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 现的生态问题 。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八页,共54页。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 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口因素都具有极 其复杂的内容。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 素,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保持一个相对适当 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赖以持续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 人口因素本身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
• (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
• (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
• (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
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 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 种野蛮的本性。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
认为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四个,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 文化要素。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
• 孙本文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分析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界认识社会的基础,之后,很
构成、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非常丰富的内 涵。社会学对人口的考察常常从静态和动态 两个方面进行。
第十二页,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人口构 成等反映出来。
人口数量: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总和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含思想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下降了6.3%。“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
•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
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
•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因素。
第十九页,共54页。
(四)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要素与人类
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 主要表现:
• 数量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 素质上,在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
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 “六普”中各省人口总量的涨落,同样引起了专家关注。“六普”数据显示,按常
住人口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 广东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6.83%上升到7.79%,人口过亿。北京、天津、上海、
浙江均有大幅上升,可以看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三大人口聚集区的人口更为密集, 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格局的不均衡在10年间没有缓解,反而得以强化。人口过 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 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 “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 家庭等社会问题。
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
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
重。
•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
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在102~107之间)。
多社会学家沿用或发展了社会要素理论。
• 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四要素之说
• 劳动、环境和人口三要素或环境、人口和文化三要素之说 • 还有的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的构成要素,如地理与环境要素、人口要素、心理
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
• 在各种学术观点中,许多社会学家倾向于以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作
第九页,共54页。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 人的总称。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口本身固有的特征。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固有的社会特征:(1)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 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人们的劳动才能获得。 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另一方 面又彼此之间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制约人口的数量与质量。(2) 人口的繁育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进行的,而任何婚姻家庭制度 都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通过婚姻家庭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3)人口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 主体。
• 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
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 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
• 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
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页,共54页。
第一节 社会的空间——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
类社会则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 境提供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 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在处理社 会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类必须学会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它通过
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 人口社会变动: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
集团的变动。
第十四页,共54页。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 “0-14岁人口 2.22亿,占16.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
•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第十六页,共54页。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的发
展
第十七页,共54页。
(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的影 响
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
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当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遭遇强烈
的男孩偏好、B超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风险大大增加,为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埋下了重大
•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构对
人口的增长与结构产生影响。
• 自然条件主要指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良
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而恶劣的自然条 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则会抑制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年龄、 性别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通常 不是一下子就能反映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的,而 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才能反映出来。
第十页,共54页。
• 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而社会属性则是人
口的本质属性。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历史表明,构成人口自然属 性的生物学因素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认识人口需要明确人口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其一,人口是一个
隐患。
第十五页,共54页。
•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10年流动人
口约2.2亿人,未来将超过3亿人。“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
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40%都是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民说。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 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第十三页,共54页。
动态考察
•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
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
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人 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第二页,共54页。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
自然条件的总和。
• 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
• 生活在环境总体中的人类社会,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取
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不时地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相 抗衡又相适应,并通过劳动作用并改变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既是人类社 会赖以生存的条件,又受到人们劳动创造的影响。
造自然,社会学工作者把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 面:(1)开发:对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采和垦殖; (2)利用: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3) 改造:用加工好了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 境;(4)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不良 后果;(5)污染:把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排放到环境中,对生物或人类带来有害的影响;(6)治理: 对已经被破坏和被污染了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 (7)保护:对尚未被破坏或被污染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 行保护。
社会范畴。作为个体的人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必须与他人结合, 产生社会关系并形成群体,人口的增殖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 形式才能实现。其二,人口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人口并非个人, 也非抽象的人,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条件和一定社会 关系相联系的。
第十一页,共54页。
• 人口概念包含着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
第十八页,共54页。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为 整个社会的人口提供了物质生活保证,它决定了人口 的需要量和可能的最高数量界限。
• 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
•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关系。 • 文化因素影响着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
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 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 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 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 结构上,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城乡
第五页,共54页。
(三)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 然环境
• 人口数量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第六页,共54页。
• 人类今天已经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顺应自然并改
第三页,共54页。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
化习惯
第四页,共54页。
黑格尔: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
• 在《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
第七页,共54页。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积
极结果,也有消极后果。
•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高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 现的生态问题 。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八页,共54页。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 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口因素都具有极 其复杂的内容。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 素,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保持一个相对适当 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赖以持续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 人口因素本身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
• (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
• (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
• (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
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 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 种野蛮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