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真题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效,不予评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

每⼩题2分,共40分)
1.⻄⽅古代以其雄辩和与⻘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多德
D.德谟克⾥特
2.新课改倡导分配课程的课时容量,适当减少“主课”的课时,增加⾳、体、美等学科的容量,体现了新课程改⾰的(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基础性
D.选择性
3.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给我们的教学启⽰是教育必须要( )。

A.抓关键期
B.量⼒⽽⾏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4.“教学相⻓”“及时⽽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我国的( )。

A.《中庸》
B.《⼤学》
C.《论语》
D.《学记》
5.很多学⽣都认为只要他们有较⾼的学习动机,就能取得好成绩。

但其实。

动机强度与⼯作效率之间是( )。

A.倒U型曲线关系
B.U型曲线关系
C.线性关系
D.W型曲线关系
6.能对观察资料进⾏定量分析和对⽐研究的是( )。

A.⾃然情景观察
B.实验室观察
C.结构式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把⾃⼰当成学⽣,把学⽣当成⾃⼰”这句话所体现的⼼理机制是( )。

A.移情
B.从众
C.期望
D.顺从
8.⼈们平时所说的“第⼀印象”是指( )。

A.晕轮效应
B.刻板效应
C.⾸因效应
D.近因效应
9.⺩⽼师观察到。

在若干次探究性⼩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环节中.孙丽同学⾃⼰总是拿不定主意,要靠同伴拿主意。

这说明孙丽的学习⻛格属于( )。

A.场独⽴型
B.冲动型
C.沉思型
D.场依存型
10.“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1.熟悉了杯⼦是喝⽔⽤的,却看不到杯⼦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

这属于( )。

A.定势
B.功能固着
C.缺乏⽣活经验
D.粗⼼⼤意
12.教师让学⽣“即兴回答问题”,这是调动学⽣的( )。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逻辑思维
13.借助于内部语⾔在头脑中进⾏认知活动的⽅式是( )。

A.操作技能
B.智⼒技能
C.⼀般技能
D.特殊技能
14.表现在个体⾏为⺫的性、果断性⽅⾯的特征属于性格的( )。

A.认知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为特征
15.“开其意,达其辞”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6.下列观点,不属于⼉童中⼼课程理论的是( )。

A.⼉童是课程的核⼼
B.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
D.课程内容应该与⼉童的经验相结合
17.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是为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讨论法
18.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差的地⽅,认为学⽣⽆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的原则。

A.统⼀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B.对学⽣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9.⼀年⼀度的教师资格考试属于( )考试。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20.为发展学⽣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开设的课程是( )。

.
A.必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课程
D.选修课程
⼆、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l0分,共30分)
21.⼩学⽣⾝⼼发展的⼀般规律有哪些?
22.简述教育⺫的的层次结构。

23.简述流体智⼒和晶体智⼒。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材料:
语⽂课堂上有蝴蝶⻜进来,学⽣乱作⼀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恢复平静后,⼀班的陈⽼师灵机⼀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篇作⽂。

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师满脸堆笑。

⼆班的杨⽼师⾯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孔,维持纪律,让学⽣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

⽽学⽣却余兴未⽌,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师的做法有何不同?(10分)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状况你会怎样处理?(10分)
25.材料:
林⽼师为了上好《⾃然与科学》⼀课,精⼼制作了PPT,并准备了植物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

课前林⽼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上吸引了许多学⽣围观。

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了植物标本,因为标本过⼩,后⾯的同学伸⻓脖⼦也看不清:然后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

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

课后学⽣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师讲什么没听清,⽽且有的PPT⽩⾊背景上浅⾊的字很模糊。


问题:
(1)材料中的林⽼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10分)
(2)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知识直观的效果。

(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有3⼩题,请任选1⼩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题计分,40分。

考⽣可按照所学专业⽅向,选择作答。

26为中⽂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体育。

)
26.请认真阅读下⽂,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的写作特点。

(8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标,设计新授环节。

(22分)
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介绍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运算时的注意事项。

(8分)
(2)如指导⾼年级学⽣学习本⽂,试拟定教学⺫标。

(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22分)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跨越式跳⾼是跳跃类教学主要训练内容之⼀,不仅可以提⾼学⽣的跳跃能⼒,⽽且对促进学⽣的下肢肌⾁、关节、韧带及内脏器官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对提⾼学⽣的灵敏、速度、⼒量等⾝体素质也有促进作⽤。

因此,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

但跨越式跳⾼在⼩学教学中也是⼀个⽐较复杂的内容。

要想完成技术动作也确有⼀定的难度。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跨越式跳⾼”的教学重点、难点。

(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标,设计“跨越式跳⾼”的练习⽅法并说明理由。

(20分) ⼀、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叫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在和学⽣问答的过程中,让学⽣获得知识的⼀种⽅法。

包括三步:第⼀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2.【知识点】新课改课程结构的特点
【答案】A。

【解析】在课程改⾰的⺫标中,倡导合理分配不同科⺫的课时⽐重,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知识点】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案】C。

【解析】“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之间是参差多态的,体现了⼈的⾝⼼发展规律中的个别差异性,给我们的教学启⽰是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

4.【知识点】《学记》
【答案】D。

【解析】《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也。

”《学记》中最早提出了“教学相⻓”和“及时⽽教”的教育思想。

5.【知识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案】A。

【解析】动机强度与⼯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种线性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6.【知识点】教育科学研究
【答案】C。

【解析】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定量分析和对⽐研究,常⽤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7.【知识点】移情
【答案】A。

【解析】移情主要是指⽼师能设⾝处地地站在⼩学⽣的⾓度,理解他们的感受。

“把⾃⼰当成学⽣.把学⽣当成⾃⼰”体现的是移情。

8.【知识点】印象形成效应
【答案】C。

【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称为⾸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9.【知识点】学习⻛格
【答案】D。

【解析】孙丽思考问题时依赖环境、依赖外界,因此是场依存型的认知⻛格。

10.【知识点】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的概率。

题干中描述的挨骂是厌恶刺激.撤销厌恶刺激属于负强化。

11.【知识点】功能固着
【答案】B。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它在其他⽅⾯的作⽤。

看不到杯⼦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典型的功能固着。

12.【知识点】思维的分类
【答案】A。

【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即兴回答问题”,就是直觉思维的体现.
13.【知识点】技能的分类
【答案】B。

【解析】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知活动⽅式。

14.【知识点】性格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的⼼理活动时表现出的⼼理特征。

⾃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制⼒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15.【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C。

【解析】孔⼦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的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词也由此⽽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解释:“愤者,⼼求通⽽未得之意:悱者,⼝欲⾔⽽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说当学⽣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故选C。

16.【知识点】课程理论
【答案】B。

【解析】“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是学科中⼼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

17.【知识点】教学⽅法
【答案】B。

【解析】发现法是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18.【知识点】德育原则
【答案】D。

【解析】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德育要调动学⽣⾃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盾的转化。

19.【知识点】教学评价类型
【答案】A。

【解析】绝对性评价⼜称为⺫标参照性评价,是运⽤⺫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的学习成绩进⾏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的学业成绩。

判断学⽣是否达到了教学⺫标的要求,⽽不以评定学⽣之间的差异为⺫的。

教师资格考试属于绝对性评价。

20.【知识点】课程的类型
【答案】D。

【解析】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的特点与发展⽅向,允许个⼈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的个性差异⽽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的良好个性。

⼆、简答题
21.【知识点】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1)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2.【知识点】教育⺫的的层次结构
【参考答案】
教育⺫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标、教师的教学⺫标。

(1)国家的教育⺫的。

国家的教育⺫的是国家对培养⼈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标。

培养⺫标是教育⺫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标。

教学⺫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阶段(如⼀节课、⼀个单元或⼀个学期)⼯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的预期变化。

24.【知识点】流体智⼒和晶体智⼒
【参考答案】
流体智⼒是指在信息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

流体智⼒较少地依赖于⽂化和知识的内容,⽽决定于个⼈的禀赋。

⼀般⼈在20岁以后.流体智⼒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降低。

晶体智⼒是指获得⾔语、数学等知识的能⼒,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智⼒在⼈的⼀⽣中⼀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三、材料分析题
24.【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师⾓⾊与教学⾏为的转变
【参考答案】
(1)陈⽼师展现了⾃⼰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的求知欲。

杨⽼师的教学⽅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的兴趣和需要。

(2)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创⽣与开发的过程.⽽且应该“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成性和开放性”。

⾸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要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材料中的陈⽼师就做到了这⼀点.抓住学⽣被“蝴蝶”深深吸引这⼀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其次,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为本”,关注学⽣的需要。

遇到偶发事件,应当把学⽣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观察⼒的活教材,引导学⽣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成性,更多地关注学⽣⽽⾮学科.从⽽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5.【知识点】直观教学
【参考答案】
(1)林⽼师的直观教学⼿段存在如下问题:
第⼀,直观教具的选⽤不恰当。

⾸先是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

林⽼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好后,就引起了学⽣的围观,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分⼼;其次,直观教具⽤的时间太⻓,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

第⼆。

直观教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先是标本太⼩.导致学⽣⽆法看清,直观效果难以显现;其次,PPT上的字体颜⾊与背景颜⾊没有遵循差异律,不能将对象与背景进⾏有效的区分,学⽣看不清。

第三,直观⼿段的运⽤缺乏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林⽼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在教学中,提⾼知识直观的效果,要从以下⼏⽅⾯做起:
第⼀,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段。

第⼆,直观只是⼿段,⽽不是⺫的,⼀般在学⽣对教学内容⽐较⽣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直观。

第三,直视⼿段的运⽤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教师要重视运⽤语⾔直观,善于运⽤⽣动形象的语⾔.帮助学⽣掌握知识。

并结合学⽣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例。

第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提⾼认识。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写作特点
本⽂是⼀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

作者⽤⾊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

整篇课⽂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很适合低段⼉童的朗读训练。

(2)教学⺫标
①知识与技能⺫标:会认课⽂中出现的8个⽣字,会写8个⽣字。

②过程与⽅法⺫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

能够仿照课⽂中出现的句式,⽤⾃⼰喜欢的⽅式来表现秋天。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新授环节设计:
⼀、整体感知,合作识字
1.⼤家看到课⽂下⾯的“苹果”了吗?“苹果”⾥的“⽣字宝宝”都躲在课⽂⾥⾯.等着你去寻找呢!现在请你⾃由朗读课⽂,找
到“⽣字宝宝”,拼⼀拼,圈⼀圈,把⽣字读准确,把句⼦读通顺。

2.课件出⽰⽣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1)你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认读。

(3)开⽕⻋认读。

(4)帮⽣字宝宝找到⾃⼰的家(游戏)。

(5)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朗读课⽂。

感悟秋天
1.多媒体朗读课⽂,⼀边听⼀边想:这幅秋天的图画画的是哪⾥?画了哪些景物?⽤横线画出来。

2.⼩朋友们听得真认真,谁能告诉⽼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
⽣:画的是⼭野(板书:⼭野)
3.课件出⽰第⼀句:“秋天来啦。

秋天来啦。

⼭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1)指名读;评议:你听出了什么?(⾼兴、快乐)
(2)指导⽤⾼兴、兴奋的⼼情读句⼦。

4.多么美丽的⼭野啊!是什么让⼭野变得那么美呢?⼭野上有什么?
(1)根据学⽣的回答,课件出⽰梨树、苹果、稻海、⾼粱。

(板书)
(2)课件出⽰秋天的梨树、苹果、稻海、⾼粱图⽚,直观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

你能⽤⼀句话或⼀个词介绍⼀下吗?
(3)课⽂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读⼀读。

(4)根据学⽣找到的,课件出⽰“梨树挂起⾦⻩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的波浪。

⾼梁举起燃烧的⽕把。


(5)指名读。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点拨、理解句⼦,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的勃勃⽣机,抓住颜⾊的词语,体会“秋天的图画”⾊彩的美丽。

(6)配合动作“挂、露、翻、举”读⼀读。

(7)⽐赛读,看谁把⼭野读得美!
(8)同桌⽐⼀⽐,选⼀个最喜欢的句⼦来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试着把这⼏个句⼦背⼀背。

三、再读课⽂,感悟喜悦
1.秋天的⼭野,梨树挂起了⾦⻩的灯笼。

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了⾦⾊的波浪,⾼粱举起了燃烧的⽕把,好⼀派丰收的景象啊!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兴奋,我们喜悦!但是你知道吗?有⼈⽐我们更兴奋,更喜悦。

因为,这美丽的图画正是他们描绘出来的。

2.继续往下读课⽂,从⽂中找⼀找,是谁呢?
3.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朗读第三、四句。

(课件出⽰句⼦)
(2)看,蓝天上的⼤雁排成了⼀个⼤⼤的“⼈”字,好像在说——
(3)理解“勤劳”,知道有⼈们的勤劳才有⼭野的丰收。

(4)你想对勤劳的⼈们说些什么呢?
4.带着⾃⼰的感悟读句⼦。

27.【参考答案】
(1)含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份时,就可以⽤有余数的除法来表⽰。

注意事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定要⽐除数⼩。

(2)教学⺫标
①知识与技能⺫标: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除数⼩的道理。

②过程与⽅法⺫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在⾃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教材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3.教师⼩结,揭⽰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动⼿操作,探究意义
(⼀)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6个草莓图:把草莓每2个摆⼀盘.摆⼀摆。

2.学⽣交流获取信息。

3.利⽤学具实际操作。

4.⽤算式表⽰操作的过程。

5.⼩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的意思。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7个草莓图:把下⾯这些草莓每2个摆⼀盘,摆⼀摆。

(2)学⽣利⽤教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法。

(1)学⽣⽤算式表⽰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的意思,7、3、2、1各表⽰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的认知结构。

(1)⽐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物品⼏个⼀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做⼀做”第1题。

(1)学⽣独⽴完成。

(2)师引导:第1⼩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哪个部分?分别表⽰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做⼀做”第2题。

(这⼀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较发现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步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较,发现关系
(⼀)合作探究
在实物投影仪上⽤4根⼩棒摆出⼀个正⽅形。

学⽣观察思考⽤4根⼩棒可以摆出⼏个正⽅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1.⼩组合作:⽤8根、9根、10根……15根、16根⼩棒摆出独⽴的正⽅形。

看看能摆出⼏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2.根据摆出的⼩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的回答,将结果展⽰在⿊板上。

(三)观察对⽐,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举例验证。

3.教师⼩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

学⽣独⽴完成,教师讲评。

明确“余数要⽐除数⼩”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法。

2.填⼀填:()÷6=7……⼝。

思考:⼝⾥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

明确根据“余数要⽐除数⼩”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28.【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助跑有节奏,起跳有⼒。

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紧密结合。

(2)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标:改进跨越式跳⾼助跑和起跑相结合的动作⽅法,发展跳跃能⼒。

过程与⽅法⺫标:通过游戏教学发展⾝体协调能⼒和⾝体平衡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的⼯作态度,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和创造⼒。

(3)练习⽅法及理由
①助跑起跳击掌
⽅法:学⽣两⼈⼀组,彼此观察对⽅助跑起跳击掌的练习,从⽽对彼此的练习动作提出意⻅和建议。

理由:通过学⽣之间的合作与指导,实现学⽣彼此对短距离助跑,最后⼀步节奏要快,起跳有⼒的理解。

同时,实现两臂经体侧向前上⽅击掌,以带动⾝体积极向上的练习。

②利⽤学校⾃然环境发展学⽣弹跳⼒
⽅法:有效利⽤操场周边杨树垂下来的枝条,让学⽣根据⾃⼰的⾝⾼及弹跳⼒,⾃由选择⼀个可以⽤⼿触得到的枝条。

理由:培养学⽣善于观察⾃然环境因素的能⼒,实现课堂与⽣活的结合,从⽽在⽣活中也能实现学⽣助跑与起跳的练习。

③利⽤场地器材开展跳四⽅⽪筋
⽅法:对学⽣进⾏分组,利⽤准备好的四⽅⽪筋,进⾏分组练习。

理由:⽤设定的条件,使学⽣在练习中⽤有⼒脚起跳,摆动腿积极上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