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地理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18日援法新社报道称,斯里兰卡连下3天暴雨引发泥石流,当地时间5月18日,搜救人员发现17具遭掩埋的遗体。

灾难发生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东北方山区凯格勒(Kegalle)的两座小村庄,近日水灾和泥石流共夺走36条人命。

斯里兰卡红十字会表示,有200多户家庭下落不明,他们可能遭泥石流活埋。

思考探究:(1)什么是泥石流?
提示: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泥石流会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以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多。

(2)形成条件⎩⎪⎨


广阔的暖洋面,海水蒸发量大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4)极端形式——台风。

①判定: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②结构及影响:
组成 天气 天气特征
A :外围大风区 风速由外向内增加
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是一种破坏
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B :旋涡风雨区 产生最强烈的降水
C :台风眼
无风、少云和干暖
7~11月最为频繁。

2.干旱 (1)干旱:
①定义: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成因:由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

③分布:时间上,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空间上,地域广泛,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2)旱灾:
概念
在某些地区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酿成旱灾
特点 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分布
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非洲
最严重 (1)概念: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2)成因:高纬的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3)分布⎩⎪⎨
⎪⎧
时间: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4)影响: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要素:(如下图)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称里氏震级。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③A 震源:地球内部引起震动的地方。

④B 震中: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⑤C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⑥D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⑦E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⑧F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分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较差
③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2)泥石流:
①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气象灾害 1.台风的形成条件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形成条件有: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 ℃ 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②对流层垂直方向上各层面的风速变化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③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旱灾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1)成因: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可将其归纳为两个条件:
(2)分布:
(3)危害:一是因为气温高、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

3.寒潮及其影响因素
在冬半年里,高纬地区接受太阳热量很少,北极和高纬地带被大量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大,气温低,干冷空气在此堆积,形成了密度大的冷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成为寒潮的发源地。

其影响因素如下图:
二、地质灾害
1.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如下图所示:
2.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滑坡泥石流
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的地质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
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①岩体破碎;②地势起伏大;③植被
覆盖较差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特点破坏力略小冲刷、淤积量大,破坏力强
危害
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
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理解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对烈度的影响如下图: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

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2.中新网2016年1月18日电日本关东甲信与东北南部地区本月18日迎来降雪。


降雪影响,公共交通系统出现大面积混乱。

到19日,日本海沿岸山区为主雪势将增强。

截至19日早晨6点的24小时降雪量东北已达80 cm。

读日本地形图,简要说明日本海一侧冬季多降雪的原因及降雪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日本强暴风雪灾害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影响。

日本海一侧冬季多降雪的原因可从地形和季风两方面进行分析。

降雪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在日本西海岸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有利影响:净化当地空气;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土壤墒情。

不利影响:阻碍交通;影响居民生活;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等。

[教材问题提示]
P13思考提示 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2.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3月30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显示:2015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0次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72.62亿元。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6次,全部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2.18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44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思考探究:(1)什么是风暴潮?
提示: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提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类型:
①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②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2)分布地区:
①从气候因素看,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从地形因素看,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直接威胁区。

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风暴潮
(1)定义: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分类:
①台风风暴潮⎩⎪⎨⎪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影响地区: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②温带风暴潮⎩⎪⎨⎪⎧
发生季节:春秋季节
发生地区: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特点: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二、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分类⎩⎪⎨⎪⎧
农作物病害: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
烟草炭疽病等
森林病害: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
桐丛枝病等
(2)发病原因⎩⎪⎨⎪

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的 抗病力下降
外来病原体入侵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
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啃食植株,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导致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形成条件:有害生物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概念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

2.世界上的两大自然灾害带
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洪涝和风暴潮的成因
1.洪水的成因
暴雨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如下图所示:
2.风暴潮的成因
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比较
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

主要的自然
灾害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
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山
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成因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风暴潮不同气候带边缘→水旱灾害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受灾体特性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中低纬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2)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
———————应用体验不可少——————
1.(福建高考)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读图可知,该省超警戒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即夏、秋季节,该季节风暴潮多发既与台风多发有关,也与入海河流的顶托作用有关。

防御风暴潮危害的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1)季节:主要集中夏、秋季节。

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2.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
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答对三点即可)
[教材问题提示]
P14思考提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P17思考提示
大洲名称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

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

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
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

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

西海岸主要
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一、选择题
水分在地表结冰而不能渗入土壤,会使麦苗窒息或遭受冻害。

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中央气象台适时发布北方冬小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

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年2月20日~24日的预报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地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地形 D.海陆位置
2.可推断该区域该年2月前期遭受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地震 D.热带气旋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否适宜灌溉主要取决于水分在地表结冰的程度,由此推断影响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第2题,根据题意可知,北方冬小麦受旱区需要灌溉,容易推断出该灾害是干旱。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3~4题。

3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4.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解析:3.B 4.A 第3题,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第4题,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201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发生蝗虫灾害。

截至7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 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 473.6万亩。

蝗虫灾害除与人类活动有关外,还与气象灾害有密切关系。

据此回答5~6题。

5.与此次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最可能是( )
A.寒潮 B.干旱
C.风暴潮 D.洪涝
6.造成虫害增多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
A.土壤水肥条件改变
B.大棚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C.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化
D.长期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5.B 6.C 第5题,蝗虫繁殖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干湿季分明,且旱灾多发。

第6题,害虫大量繁殖主要是气候的变化和天敌的减少造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7.在下图所示的某山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及成因中,①~⑥依次是( )
A.①地震②岩石破碎③植被破坏④滑坡⑤多暴雨⑥地壳活跃
B.①地壳活跃②地震③岩石破碎④多暴雨⑤植被破坏⑥滑坡
C.①地壳活跃②地震③滑坡④岩石破碎
⑤多暴雨⑥植被破坏
D.①地震②地壳活跃③多暴雨④滑坡⑤岩石破碎⑥植被破坏
解析:选C 由图可知,诱发泥石流的因素是岩石破碎、多暴雨和植被破坏,而工程建设易导致植被破坏,故⑥为植被破坏;断裂发育,易诱发滑坡,而工程建设可预防滑坡,故③为滑坡,④为岩石破碎,从而⑤为多暴雨;地震使断裂发育,而断裂发育又易诱发地震,故②为地震,①为地壳活跃。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2016年3月3日表示,2015/2016年冬季气温阶段性起伏波动大,全国共有703站发生极端低温事件,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70站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记录。

(1)受低温天气影响,会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分析低温天气给我国南方造成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考查低温灾害的危害,低温灾害主要对农作物和交通等造成影响,另外,可能导致疾病流行,最终导致人员死亡。

第(2)题,低温灾害在我国南方的影响程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南方纬度较低,正常年份气温较高,缺乏对低温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另外,南方的越冬作物较多,低温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答案:(1)导致农作物开花、成熟期推迟,造成减产等;低温多雾,出行不便;低温天气导致疾病流行。

(2)南方地处低纬地区,正常年份冬季气温较高,缺乏对低温天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南方地处亚热带,生长期长,越冬作物多,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9.(全国卷)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根据图文资料,崩塌、滑坡的原因既要考虑黄土本身特点及暴雨诱发的自然原因,还要考虑人工开挖等人为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山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附:高中地理怎么学习,才能提高成绩
1、更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首先得明确,为什么人类要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地理学科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这与初中地理是不一样的,初中地理多为“是什么,在哪里”。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思路的转变,不能停留在初中简单的两问上。

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算是最难的一门,它跟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还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
自然地理:理科学习方法。

重理解,重运用,联实际,解问题。

多练习,重思路,多画图,熟知识。

人文地理:文科学习方法,理解后记忆。

多看书,熟要点;善总结,形己见。

2、会用地图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地图可以容纳无数的地理知识(或叫地理信息),学会看地图、用地图,会使你的地理学起来很轻松,这也是基本。

(1)地理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利用地图归纳总结该地区的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

由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衍生到人文地理,这也是高考出题者常有的出题思路。

(3)做题的时候,题目出示了读图,首先要读出图的主题,然后看清地图,注意细节。

3、理解地理原理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学们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地理问题。

这就好比做数学题要用公理或公式一样。

4、勤动手写或表达,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地理毕竟属于文科,具备文科的特点,要求同学们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地理问题。

因此,平时要勤动手写,熟练课本中的语言和老师的地理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