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_二十一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
二
十
一
世
纪
人
口
与
资
源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博
士
后
周
毅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
明最发达的时代,但
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
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可持
续的经济畸形增长的生产模式和
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
严峻挑战。
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
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发展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
大,迅猛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二
是人口爆炸性增长,三是由于自
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导致
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
境恶化和生态失衡已成为20世
纪四大显性危机。
四者的恶性循
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了坟
墓,今后人类生存发展已不能单
凭土地租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
持,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不惜以
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
已走到尽头,国际社会不得不重
新审视发展历程。
1人类惨重的代价:地球生
物圈失衡
来自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令人
触目惊心。
现已证明地球形成已
有47亿年历史,生物圈在地球上
已存在34亿年之久。
经过生息繁
衍,优存劣汰,留存下来有竞争能
力的动植物品种不下数百万个,
其中以人类最为出类拔萃。
而从
猿到人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只不
过两三百万年,还不到整个生物史的千分之一,至近代的两三个世纪,又只及这千分之一中的万分之一。
大自然中的生物圈经过沧桑变化,方才出现了人类。
可是人类却在这千万分之一的时间里,运用其智慧技能对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使大自然扭曲变形。
地球生物圈的失衡大致表现在七方面:酸雨蔓延,“酸度”超常;温室气体变浓和全球变暖;同温层臭氧损耗加剧和紫外线辐射增强;森林资源锐减;大面积土地退化与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和清新空气成为奢侈品;固体废物与日俱增。
传统工业这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负效应。
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种种原因过早地走入了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
工业先天不足,布局规划不合理,工艺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是粗放的外延发展。
靠高收入、高消耗求得增长,结果物耗和污染非常大,中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
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排放源。
工业的原材料从根本上讲都是从大自然中索取,而大量的需求,加大了对本已脆弱的大自然的压力,矿物的开采破坏了地貌,大量的采矿废物占用更多空间。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的国内外压力很大。
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序在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对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不给予足够重视,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
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
在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问题。
这个巨龙新开发战略成败对其他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对许多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参与度超过人口大大少于自己的美国。
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极限状态时,也将不得不重新讨论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日本人口专家若林敬子指出“位于邻国、同为宇宙飞船地球号一员的日本乃至亚洲,在上述长期的潮流中,不得不将中国的人口、环境、粮食问题当作重大的难题进行认识。
”
自然生态环境仍呈恶化趋势二元经济结构下工业化的结果在发展初期就遇到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所有生态破坏中,以土壤侵蚀最为突出,集中表现为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张,比建国初期扩大了40%。
在1965年至1997年间,全国农业用地以年平均0.4%的速度递减,而森林和草地面积损失速度则高达0. 8%。
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
中国是世界少林国家之一,虽然每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存活率低,管理水平不高,森林破坏仍相当严重。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巴尔尼博士应邀来华作两周的学术报告,把中国的土壤和人口问题提高到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看待。
他把黄河平均每年流失16亿吨泥沙比作主动脉出血,大声疾呼:“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有185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50亿吨,养分流失量相当于5000万吨化肥。
不知你们想过没有,生产这些化肥需要多少资金?”上述数字估算,单是为生产化肥所需的煤炭,就要投资25亿元用20年的时间建设一二十个大型煤矿来提供,还不算化肥厂本身建设所需的投资。
以往森林的破坏和树木的砍伐引起了表土的严重流失,使嘉陵江清流化为浊流。
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已显现出其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
有研究预测,20世纪末到21世纪
’99・1・森林与人类・11
初将是气象灾害与天气灾害相当严重的时期。
根据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几十年内,中国将进入灾害群发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势必产生消极性甚至破坏性影响。
和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埃及古国,几千年前拥有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广阔的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滥用地力,终使沃壤化为瘠土,瘠土又化为沙漠。
目前,除了泥罗河两岸尚存绿色以外,离河不远,极目所见,只有沙漠。
前车可鉴,如果不植树,由祖辈劳动人民辛勤保存的土壤质量,很容易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里悄悄地丧失。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中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
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来自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威胁。
近50年来,中国已经有许多物种灭绝,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
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其中大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长江鲫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接近濒危状态,渤海毛蚶接近枯竭;注入渤海的9条河流中的湖河性鱼、虾、蟹有5种已经绝迹。
对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是破坏生物资源和倾覆生态平衡的犯罪行为。
大别山区原是原麝生活繁殖的宝地。
但据皖西5个县医药公司收购麝香的记录看,野生原麝已近于灭种。
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在国际上已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环境、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和尺度之一,可在中国却是少数人发家致富的途径。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污染排放量已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左右。
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大气质量标准。
即使是我国大气环境相对较好的广州和上海等城市,在世界上也属于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
有的城市如本溪市曾经一度成为“卫星
看不见的城市”。
污染主要来自煤产生
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以
及汽车尾气污染。
因二氧化硫污染导
致我国酸雨区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
29%。
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污染主要
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
中国本是个贫
水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工农业排污和
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使中国五湖四海
尤其是东部海洋陷于可怕的水污染困
境中。
北京、沈阳、太原被列为世界十
大污染城市。
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吗?人
们享受工业带来的方便和富足,就必
然要忍受它造成的污染吗?
2不堪负重的地球:人口扮演的
角色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所受到的与日
俱增的压力究竟来自何方?国际社会
普遍一致的观点认为,这都是无法持
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数量的空
前增长、贫困普遍的持续以及经济不
平等造成的。
由此可见,人类生存的危
机来自于人类自身行为,而人口则扮
演了重要角色。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仅就人口
因素讲,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
布等方面都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从
世界范围看,自二战结束以来,人口对
生态环境的威胁和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口的迅
速增长;其二是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迅
速集中。
在本世纪下半叶之初,世界人
口为25亿,37年后(1987年)翻了一
番,增加到50亿;而现在已达到了57
亿。
世界人口规模将继续以每年9000
万人的势头扩大,到2025年将达到85
亿人,2050年将达到110亿人。
即使
不考虑其它消费需求,仅从人类对淡
水、食物、燃料和住室的基本需求来
看,世界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势必会
给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从人口
增长的分布看,有一个更为严峻的事
实,即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
根据联合
国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
100亿,如果整个世界的资源消费届
时达到1988年美国水平,那么全世界
的铝、铜、锌等金属矿物储藏将会分别
在20年、45年和35年内耗尽,世界石
油和煤的储量,仅能维持45年和51
年。
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一是人口膨胀,会出现生育高峰和总
人口增长高峰,以及伴随出现的老年
人口增长高峰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
峰;二是人口老化,中国将步入老龄社
会;三是人口质量,既存在人口身体素
质积弱问题,又存在人口文化素质低
下的问题;四是人口与自然资源、环
境、生态、粮食等存在着尖锐矛盾;五
是就业与失业问题,剩余劳动力给社
会造成巨大压力。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
到我国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国民经
济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引起人口
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
还有一
个问题也值得重视。
人口增长快必然
会引起中国的城市迅速增加。
中国人
口问题的基本态势是“多”:人口数量
多,基数大;“快”:增长速度快;“低”:
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
这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
国家,同时又是近年来消费水平提高
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生活水平提
高的背后是人均资源消耗的提高,人
口与资源稀缺矛盾的加剧,需要重新
审视传统消费模式。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
步加剧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但庞大
的人口数量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无疑是
影响环境的基本因素。
当前中国环境
从总体上来说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
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由于人口
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势必对自然
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以水资源为例,全
国目前近300个城市缺水,严重缺水
城市100多个。
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
城市,30个缺水。
城市缺水的原因主
要是水资源缺乏、制水不足和水污染,
而这些无一不和人口急剧增长有关。
在沿海发达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体现
为严重的工业污染,尤其是乡镇工业
造成的污染;而在广大内地,环境问题
则主要体现为对生态的破坏,即对农
业资源、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人口结构比例局部失衡,并对社
’99・1・森林与人类・12
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其一,独生子女队伍的形成对整个社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自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以后,便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队伍,这支队伍与众不同的特点,会对现在和未来社会产生影响。
其二,人口素质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人口素质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迅速起飞的中国经济而言,目前的人口文化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并仍在产生新文盲。
对许多成年人来说,他们现有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因素。
建国以来中国致力于增进人民健康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水平较高国家相比,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
根据计算机仿真,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亿,下世纪20~30年代,总人口达到最高峰,人口规模下限为15亿,并有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人口群;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将趋向高龄化,204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约占当时中国人口的20%,15~64岁年龄人口在2020年也将指向最高峰,约10亿人,实际劳动供给人口在8~8.5亿之间,形成持久的劳动就业压力。
可以预见,下世纪2040年将成为我国人口三大高峰的进入阶段。
其三,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制约。
生活质量是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
生活条件包括环境、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文化乐、社会风尚、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方面内容。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也在提高。
比如,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更为拥挤、社会治安状况恶化,诸如此类的变化,只能归结为生活质量的降低。
3资源危机:剑拔弩张
自然资源可分成非更生性、可更生性和恒定性资源3类,而无论哪类资源均存在稀缺问题。
非更生性资源,
顾名思义,以不可更生、不可循环为特
点,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开采利
用后不能复得,自然随着人口的增加
而需求量的加大而减少,某些已亮出
“黄牌警告”。
土地、森林、牧场、渔业等
可更生性资源,面对人口膨胀的压力
其更生的速度和规模很不适应,过度
开发利用已使这类资源显示衰减态
势。
而包括太阳、潮汐、风、水、原子等
能源型恒定性资源,尽管数量巨大,但
是由于受到一定时间、空间和技术条
件的限制,一般仅能利用其中较小甚
至是极小部分。
相对人口增长和资源
消耗增加来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越
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据联合国提供
的资料,1960年~1997年世界人口由
30亿增加到60亿,增长一倍,同期世
界能源消耗增长两倍以上,最重要的
原因在于人均消耗能源增长所致。
中
国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
水平的1/2,且日益下降,影响中国长
远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方式的选择。
人
口过剩和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出。
可持
续发展支柱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
缺。
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均
值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
均草原面积不到1/2;人均矿产资源仅
1/2;人均淡水资源只有1/4,形成对
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可区分为总
体资源结构性短缺、同类资源结构性
短缺和开发利用条件结构性短缺3
种。
总体资源结构性短缺,指在全部资
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
中国煤炭资
源十分丰富,其余比较丰富的多为经
济建设需求量较少的金属和非金属矿
藏,某些重要资源尤其是关系到众多
人口生活消费的资源短缺。
同类资源
的结构性短缺,指在具有较强替代性
同类资源中,优质与劣质的质量结构
问题。
如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优质
能源所占比例低,煤炭等劣质能源所
占比例高。
开发条件的结构性短缺,指
资源开采利用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的高
低。
如目前草原面积3.1333亿公顷占
世界陆地的9.2%,人均面积也相当于
世界的43.0%,在各类广义农业资源
中算是比较丰富的,然而出于草场多
分布在降水量稀少的北部和西部,严
重影响到草场的载畜量。
从中国自然
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要注意到
资源总量和按人均占有量的绝对数量
短缺,而且要特别注意到3种形式的
结构性短缺。
人口绝对数量的日益庞
大对资源形成巨大压力,非更生性资
源呈绝对减少,可更生性资源也显出
衰竭态势,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将愈加
明显。
资源大国的重复一是大国主要
依靠开发本国资本来积累资本,为此
’99・1・森林与人类・13
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重复,而且地利条件不好,又增大了开发难度,提高了开发成本,许多资源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转化成物质资本,二是中国幅员广大,但可耕地少,资源匹配又极不均衡,地区差异明显,统一管理难度大,三是由于中国资源基本能自给自足。
因此建立了较为完善而独立的工业体系。
在国际经济发生变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各种资源加快自身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
后备资源供给不足,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扩张,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迅速拉动着资源、能源总需求量的急剧上升等。
上述资源特征综合一起,已构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刚性制约。
如果不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采取对策,中国资源状况难以支撑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资源短缺的加剧,粮食紧缺将变得突出。
中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这在农业栽培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情况下,农业资源短缺是不容忽视的。
其他资源情况也相类似,只是相对丰富的资源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强一些,相对贫乏的资源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弱一些而已。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80年代初形成之后,立即得到迅速传播,从生态环境研究领域扩展到整个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并成为左右发展决策的强有力理论体系。
早在1973年,联合国专门成立了环境规划署(UN EP),1983年又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任命挪威前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领导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并同时委任以布伦特
兰夫人为首的环境委员会和规划署合
作编制《环境前景》文件。
经过3年多
调查研究,该组织向1987年召开的第
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
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该报告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关
键概念,同时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
展”战略,得到了大会确认,从而为促
进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可持
续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
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此,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和
辩论,终于在1989年5月召开的联合
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达成共识,认
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
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
展。
这一共识包含:子孙后代的需要、
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
抗压力、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
容。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
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代
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
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
102位国
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
经
全体联合国成员共同努力,1992
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可持续发展”
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
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
件。
会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
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并加强合作,以推动《21世纪议
程》的落实。
正式确立了“可持续
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
详
尽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
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
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
此后,联合
国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协调各国执行《21世纪议程》行
动,同时还设立了“21世纪能力
建设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
要的财政资源,增强其加速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随后又在1994年
9月于开罗、1995年3月于哥本
哈根、1995年9月和1997年10
月于北京先后召开的世界环境与
发展大会以及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
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世界第四次
妇女大会和国际人口会议上进行了热
烈的讨论,可持续发展终于成为世纪
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
重大国际会议关注的焦点。
同时可持
续发展亦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
的重要范畴。
80年代中期至今,“可持
续发展”逐步完善为系统观念和系统
理论,并上升到全人类迈向21世纪的
共同发展战略而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
受和推行。
5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宋健在1996年2月28日《人民
日报》撰文谈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时指出,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
时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点是:其一,
发展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
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
境。
经济发展应包含数量增长和质量
提高两部分。
数量增长有限度,而依靠
科技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
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
其二,自然资
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
’99・1・森林与人类・14
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
协调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如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存和进步须臾不离的东西。
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判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可由5个基本要素衡量。
其一,资源承载能力。
通常被称为“生存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按人均资源数量,以及它对于该空间内人口基本生存支撑能力。
如果考虑资源世代分配问题,则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如不能满足,可以挖掘替代资源。
务求“生存支撑系统”保持在区域人口需求范围之上。
其二,区域生产能力。
通常被称为发展支持系统或福利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的总全水平,可以转化为人的不断增长需求及物质能量水平。
要求此种生产能力在不危及其它子系统的前提下,必须与人的需求同步增长。
其三,环境缓冲能力。
通常被称为“环境支持系统”。
人们对区域开发、资源应用、生产发展、废物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否则,发展将不可能持续。
其四,进程稳定能力。
通常被称为“过程支持系统”。
在整个发展轨迹上,不允许出现由于自然波动和经济社会波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避免系统出现崩溃状态,或出现不可逆的后果。
这里有两个途径可以选择。
一是培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二是增强系统的弹性,一旦受到干扰后恢复能力应当是强的,有迅速的系统重建能力。
其五,管理调节能力。
通常被称为“智力支持系统”。
它要求人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调节能力应适应于总体发展水平。
即人比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
袁方教授在1996年第二届亚洲社会学大会交流的学术论文中拟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考核社会反映能力。
他将其归为十大指标。
其一,社会稳定度。
主要用于衡量社会有序的保
持能力。
此种稳定不是一般意义下社
会运行,而是起初真实地体现安居乐
业的主动感受。
其二,社会安全度。
主
要表现为社会守法的自控能力。
此种
安全的最低标准是减少犯罪和暴力,
最高标准是组成社会的人的道德约
束。
其三,社会保障度。
体现了社会福
利的支持能力。
对于失业、养老、保障、
医疗卫生、教育设施、文化娱乐等社会
保险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福利体
现。
其四,社会舒适度。
可持续发展意
义下所带来的环境净化能力,人们生
活起居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应能提供
某种清新、愉悦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功
能。
其五,社会公益度。
是社会中的自
助互助能力。
它已将可持续发展下的
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扩大到人的精神
层次和道德层次。
其六,社会抗逆度。
是整个社会自救互救能力。
在突然灾
害袭来时,如何体现社会抗逆的物质
准备和精神准备,是检验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重要指标。
其七,社会满意度。
是指社会准则的认识能力。
其八,社会
文明度。
社会公德的约束能力。
其九,
社会控制度。
它是社会管理公共能力
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除
平行关系外,对于等级和有序维持水
平,是社会控制度的标志。
其十,社会
自立度。
理解为社会恢复重建能力。
6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国情
与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走上了恢复
和发展道路,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
显著成就,但在此期间制定国民经济
发展计划时,往往偏重于以经济总量
为主的观念。
从“一・五”到“五・五”,
5个5年计划都称为国民经济发展计
划,“六・五”计划时期以前的5个5
年计划采用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值”,
也称“社会总产品”。
它反映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物质生产发展的总成果,通
常包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农业、工
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5个部门总
产值的总和。
“六・五”计划开始将社
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提。
在制定国民
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
人口、劳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
育、社会、保障等内容的社会发展计
划。
社会发展作为5年计划的独立组
成部分,表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社会
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以精神生产、信息
交流、社会服务和某些物质生产等一
系列活动内容和形式来满足大众需要
的一种社会变迁。
其主要内容包括自
然环境、人口、婚姻、家庭、就业、劳动
力资源和劳动条件,居民收入与消
费、住房与生活服务、社会保障与社
会福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
体育、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治
安、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心
态、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等许多方
面。
在此期间,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渐
丰富,范围不断扩大。
先是“十大领
域”说。
这就是:环境、人口、经
济、居民生活、劳动、社会保障、卫
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社会
秩序。
再就是“十三大类”说。
这就
是国家统计局于1983年所制定的
《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包括13个
方面:自然环境、人口与家庭、劳
动、居民收入与消费、劳动保险与社
会福利、住房与生活服务、文化与体
育、生活时间分配、社会秩序与安
全、政治活动与社会参与情况。
稍
后,国务院领导在全国社会发展工作
会议上,提出了十四大类。
这就是:
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科学教育事
业、社会保障事业、缩减贫困、就业
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
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
护、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广播
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事业、城乡
公共设施建设、社会参与和社区建设、
民主与法制建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
罪、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
社会群体的保护。
从社会发展内容和
三次变化,除了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
发展的内容越变越具体、丰富以外,还
可以看出“十大领域”说不含政治参
与,后来补充进去了。
再就是“缩减贫
困”的问题后来也提出来了。
更主要的
是越来越接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人。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
’99・1・森林与人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