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哪些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哪些优
越性
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要
新中国65年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说,新中国不但站稳了脚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且正在崛起,走向新的辉煌。
铁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研究一个社会,首要的是研究其制度。
在当代,制度通常有三种含义: 一是宏观上的社会制度,二个中观上的制度体制,三是微观上的规章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确立了研究社会制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社会制度的实质是把人们在一定生成、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财产
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地位关系等问题规范化、秩序化、法律化,以明确个人、群体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活动标准。
胡锦涛在2011年发表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从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辩证统一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制度,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制度体制,即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自身的公共性、权威性和秩序性特点的外在表现,也是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一个描述事物表层的经验性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概念。
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把两种社会制度的表层现象简单加以类比的结果,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创立新社会的要求不是建立在某种绝对真理或者道德理由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归根到底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战后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一种对抗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为错综复杂,有时还十分尖锐。
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机制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适应,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或减弱其强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某种新趋势。
正是资本主义在当前的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的最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危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这几年全球经济萧条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优越更加突出。
2008年9月份以来,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减缓。
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同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在剧烈动荡中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
从国际金融危机进程和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可能持
续较长时间。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是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近10%,2008年以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仍保持在9%以上,划出一道坚定的“上行线”。
而此时美国的经济增速仅为2.5%。
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1.6%,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2%,中国经济增长9.2%。
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发达国家增长1.9%,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为5.6%,中国的增速为8%;而到2013年,前三者的增速分别为3.9%、1.9%和5.9%,而中国的增速则为8.5%。
而到2013年,前三者的增速分别为3.9%、1.9%和5.9%,而中国的增速则为
8.5%。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逆势中仍然如此稳定地增长,不外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在抵御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仍然是代表了极少数人利益的畸形发展模式,其实质仍然是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
可以说,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这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政府支持的企业如房利美、房地美等,给居民过度消费和金融产业的过度膨胀提供了不恰当的支撑,
刺激经济实现了近期的和表面的繁荣。
金融产业的无序发展、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近乎为零的居民储蓄率使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这种潜在的危机被眼前的繁荣所遮盖,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随着房地产产业信用链条的断裂而彻底爆发。
与此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高度强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直重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把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在国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3],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大调整。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体制的转轨、阶层的分化、文化的多元化、国外势力的不断渗透及其他非政府政治性组织的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
意。
既然面临挑战,我们就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我们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创新,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形成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五、参考文献
[1]/view/0918a6a30029bd64783e2cce.ht ml [2]马克思,恩
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 卷( 上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3]路爱林.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J].求实,
2009,(7) .
篇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个代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
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优越性首先要体现在能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劣的最根本的标准。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二十多年,尽管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起旧中国来说,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多年,经过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我国的生产力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要用一二百年才能达到的水平,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六位。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将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确实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显着标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
先进文化是指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
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个部分,就其内容来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文化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
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动舞人,通过思想和文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一切,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终体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多方面的表现,但最终要体现在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宗
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还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及一切阶级社会最本质的区别。
毛泽东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几种不同的表述,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的宗旨。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上还存在着贫富差距,还存在着少量的剥削现象,在生活水平上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短时期难以完全避免的,而且有些问题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合理的差距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我们现在存在的差距,不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体制改革不配套等原因造成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合理现象会逐步减少。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
在两个奥运会的筹办和赛事组织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两个奥运会的圆满成功,集中展示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制度体系、组
织能力和精神状态,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基本特征,彰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和时代风貌。
从规模盛大的火炬传递,到百万志愿者的培训、参与;从数十个奥运场馆的建设,到高科技辅助器材的研发、制造;从开闭幕式大型舞台的布置,到数千名演职人员的选拔和节目的排练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人员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两个奥运的巨大成功,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管理体制的高效率。
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涉及到比赛组织、大型仪式、安全保卫、赛会服务、城市运行与管理、应急保障等各个方面。
良好的体制、机制,在两个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交通、通讯、安全、环保等相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了综合协调的优势,使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两个奥运会,主人翁意识充分得到体现。
两个奥运会举办过程中,全社会广泛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处处体现。
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这些宝贵的精神成果,是长期的文明积淀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展现。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1、从体制层面上分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是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例如,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10项措施,到2010年底以前将投资4万亿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为任务,而不是“唯利是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特性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充分可能性,它可以避免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衰退。
这种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2、从市场需求层面上分析。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低下同其市场需求疲软直接相关。
从消费需求来说,我国有13亿人口,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人只要有一点新需求,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就会拉动经济增长。
3、从物质基础层面上分析。
西方国家广大消费者手中的是大量债务,而我国广大消费者手中的则是大量储蓄。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己高达20万亿人民币,这笔巨额资金不论用于发展生产或用于满足生活需求,都是十分可观的。
特别是我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一个相当大的支撑力量。
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彰显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地震发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举国动员迅速展开一场世人瞩目的抗震救灾攻坚战,“反应快速、有效组织、周密部署、切实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大多数主流媒体和政治理论学者给予中国积极评价,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了正面肯定。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创造性地把指挥部设在灾区,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各种救援队伍火速赶赴灾区展开救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为了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紧急调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救援,数量巨大的帐篷衣物、食品药品、机械设备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这种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全民动员、军地结合、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动员能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可能具备,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
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中国制度模式显示出强大生机与活力,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抗震救灾的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时能够举全国之力办大事,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2、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它既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
在地震灾害中,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得到了体现,也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在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四川大地震一发生,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坚定不移的救生决策,明确指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尽百倍努力。
决不抛弃,决不放弃。
为了救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全力抢救被困人员,一遍又一遍地
展开“地毯式”搜救。
3、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胡锦涛在全国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党和人民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中去,众志成城。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人民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全民参与,万众一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用群体力量共同塑造了伟大而坚韧的民族之魂。
年轻一代在今年这场“充满韧性的战斗”中,用理性、责任与坚定表现向人们展示了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有的风采。
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沿的年轻军人、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以及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大多都是在所谓的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成为了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
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明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共生的道德力量,是中国政治制度始终保持独特优越性的重要因素。
如何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无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司法制度。
它积极吸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既包括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成就,又包含国外法治的有益成份,因而显示出比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更博大的包容性和更明显的优越性。
在政治上,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体现出彻底的人民性,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坐庄制;中国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西方国家则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议会制,各党派集团往往注重的是争权夺利;中国的“一府两院”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而西方国家大都以“三权鼎立”作为权利分割的平台,因彼此制约而不惜互相拆台。
由于这些根本不同的差别,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在运行机制上大相径庭。
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