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负迁移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体现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负迁移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体现及
应对策略
摘要:英语写作是我国大学英语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而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本文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母语负迁移的体现,并探讨其应对策略,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负迁移;英语写作;应对策略
语言迁移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把母语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无意识地迁移到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去。
语言迁移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Lado(1957)在他的著作《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提出来的。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面干扰作用。
[1]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写出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但是都收效甚微。
写作能力既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CET四、六级作文按照总分15分计算,平均分一直在6-7分,由此可见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英语专业虽然把写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课程设置方案,与其他的课程平行,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开始直至结束,一直开设有写作课。
但是从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文章用词不准确、句型单一、不连贯、篇章逻辑混乱的情况层出不穷。
母语的知识和表达习惯无疑会负面地影响学生的英语表达。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因此分析母语在写作中的负迁移、探索其解决策略,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汉语对英语写作方面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词汇方面
1.1 词汇的原义和涵义
词的原义是指字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是用词语指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思想
概念所获得的意义。
涵义是指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所暗含的感情和想法,它是主观的。
英汉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词的内涵意义存在着差别。
中国学生在
遇到词汇问题的时候,习惯查字典来解决,而字典并不能对词的内涵意义做明确
界定。
很多内涵意义不相同的词,却有着相同的中文释义,或者是在汉语表达习
惯中,并没有区分词的差别。
殊不知在中英语言中,很难找到两个涵义绝对对等
的词。
例如,在汉语的表达中并没与明确区分“国家”这个词,因此中国学生在
任何时候都习惯用country来翻译“国家”。
其实,就汉语“国家”一词,英语
中可用country, nation和state三个词,并且各个词都有内涵意义的区别。
island country(岛国),country多指地区;peace-loving nation(爱好和平
的国家),nation多指“人民”;state-owned enterprise (国有企业),state
多指政府及组织机构。
另外,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拉
丁语、希腊语和法语词汇,因此英语中同义词近义词众多。
有些词在汉语中是同
义词,并没有明确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却必须用两个词,并表达截然相反的含义。
如“怀疑”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有suspect,doubt。
由于汉语没有明确区分,中国学生习惯混用,觉得是同义词,但是,这两个词却是反义词。
suspect意为“It is likely that…”; doubt意为“It is unlikely that…”。
可见汉语
的表达习惯和固化用词思维干扰了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1.2 词性误用
词性误用体现在语法层面,是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汉语没有词形
变化,仅从形态上并不能区分词性,同一个词,有不同的词性、不能的句法功能。
很多英语词汇有明显的词性标记,通过词缀来体现。
中国学生受汉语这种语法特
点的影响,对英语中词性变化的敏感度低,词性混淆的情况时时出现。
例如:
1)Faulty: She choice happiness instead of wealth.(她宁愿要幸福而
舍弃财富。
)
Revised: She chose happiness instead of wealth.
2 ) Faulty: No one against his proposal. (没有人反对这个提议。
)
Revised: No one is against his proposal.
第1句为最常见的名词动词误用,把本该用谓语动词的地方用名词来表达。
第2句学生只关注词义和忽略了词性,把介词against误用为谓语动词“反对”。
1.3 文化内涵误读
文化误读是指由于受本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面对另一种文化时,依据自己的熟知的文化进行解读。
这种误读会造成负面结果,如误解、对峙
甚至冲突。
[2]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
常常会出现文化误读现象。
如chatter like a magpie,在中国文化背景下,magpie(喜鹊)一直是人们喜欢的鸟类,是喜事与福气的象征。
由于喜鹊的叫声
一年四季,无论冷暖悲喜均为一个调,一种音,因此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要像
喜鹊一样恒常、坚毅、始终如一。
而为中国文人大为称颂的喜鹊,在英语中并不
讨喜,指的是像喜鹊一样饶舌、喋喋不休的人。
一些固定习语的表达当中,也使
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如as timid as a chicken, 译为“胆小如鼠”,as strong as a horse 译为“力大如牛”。
Chicken 与“鼠”, horse与“牛”在中英文中具有相似的内涵意义。
英语学
习者应注意文化误读而造成的汉语负迁移,以免造成沟通的失败。
2. 句法负迁移
2.1 时态方面
英语句子注重形合,各时态有固定的结构,动词的形式也会因时态和语态的
不同呈现相对应的变化。
汉语句子重意合,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句与句之间靠内
部逻辑结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形散而意合,以意统形的特点。
汉语的时态通
过一些标志性的附着词来实现。
如“已经”、“正在”、“就要”分别表示
完成时、进行时和将来时,而动词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学生往往不注意语法中的时态,从而写出有缺陷的句子。
1)Faulty: He choose not to go home until later.
Revised:He chose not to go home until later.
2) Faulty: It is raining heavily, so we could’t go to the Great Wall today.
Revised:It is raining heavily, so we can’t go to the Great Wall today.
第1句为第三人称单数主语跟动词原形搭配的主谓不一致错误。
从语境上来看,此句最好用过去时表达,因此,动词choose修改为chose. 第2句问题在于主从句时态不一致。
主句用一般现在时,从句也应该用现在时而非过去时。
学生对于时态结构及动词变化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尚需加强,对于第2句中的时态一致问题就更难察觉了。
2.2省略错误
汉语中如果句意可以准确传达而不产生歧义,可以忽略语法和逻辑结构的限制,省略一些元素。
英语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主句与从句都通过规范的连接结构组织在一起。
[3]很少出现省略相关句子成分和逻辑结构的情况,中国学生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省略句子主语、谓语和缺乏主句的情况。
1)Faulty: The class often starts late. For example,yesterday at a quarter past nie instead of at nine sharp.
Revised: The class often starts late. For example,yesterday it began at a quarter past nie instead of at nine sharp.
2) Faulty: After I learned the price of new cars. I decided to keep my old Lada.
Revised: After I learned the price of new cars, I decided to keep my old Lada.
汉语偏重主题而忽略主语。
在主位上的不一定时主语,也可以是主题;而英
语则主语突出,要求句中必须有明显的主语。
如例1第2个分句中,for
example后面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可以跟结构不完整的句子或短语,但却不符合
英语句子习惯。
For example后面也应跟结构完整的句子。
第2句是最常见的省
略主句情况,带有从属连词的句子,即便结构完整,也只是一个句子片段,必须
搭配主句才能实现语法正确、结构完整。
2.3重复
无论汉语与英语中都有用重复来强调观点的表现手法。
但在英语写作中,不
必要的重复并不能帮助清楚地表达观点,相反,会让读者更加迷惑。
换言之,要
用最少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语言要朴实简练,没有冗赘词句。
相反,
汉语行文中,重复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很多场合,只有通过重复某些词语,词义
才能准确,语气才能增强,表达才能生动。
例如:虽然她的外表很迷人,但却是一个相当愚蠢的人。
Wordy: She is attractive in appearance, but she is a rather
foolish person.
Concise: She is attractive, but rather foolish.
前一分句中attractive通常指的是外表,因此in appearance就是多余的。
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主谓重复,可省略,person也纯属多余。
这种重复的表达在
汉语中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在译为英语后,则会造成表述上的重复和累赘,导致
中式英语的产生,汉语的负迁移就显而易见了。
3.语篇的负迁移
语篇负迁移主要包括篇章结构和上下文衔接两个方面。
Robert B. Kaplan
在研究各民族思维时指出,东方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只要以螺旋式为主,凡事围绕
主题,以螺旋式展开;而西方人则采用直线型的思维模式。
[4]不同思维模式造就
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
中文的写作风格偏归纳式,先解释后总结,不直接
切入主题,而从各个侧面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点题,形成高潮。
英语语篇习惯
开门见山,直陈主题,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再具体分析论证。
因此,中国学生写英文文章时会给读者主题不鲜明,论述不清楚的感觉。
在语篇衔接方面,英语特别注重句与句之间的连贯与衔接,并通过各种手段
来达到目的,因此,英语过渡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汉语。
除此以外,还使用关系
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使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前后呼应。
汉语不需要借助语言形式来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衔接,而是通过语言内在含义
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衔接。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
往往注重意义的连贯而忽略形式上的衔接,给读者句与句之间关系松散,无逻辑
性的感觉。
4. 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4.1 转变传统词汇讲解模式,全方位输入词汇意义及用法
词是段落乃至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英语文章是否漂亮,词汇准确、恰当地
使用是决定性因素。
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多只关注词汇
的中文释义,直接造成学生用词单一或不当的问题。
英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但
却很难找到在意思和用法上完全一样的词。
他们在文体层次、强调程度、感情色彩、语气和搭配上总有点差别。
因此,英语教师应注重词汇的近义词辨析,分析
其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输入词汇的文化内涵。
多用英英词典或者同义词词典,
找出同义词的异同,改善写作中用词单一、不当的问题。
4.2 加强英汉语言和中西文化对比教学
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单纯就英语词汇、语法、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知识的讲解,
还需培养学生差异化意识,多讲授英汉语言各方面的异同。
如句法方面,可以通
过汉英翻译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从微观处着手,找出英汉语言在省略、重复、时
态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写出规范、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另外,从宏观
上面,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文化知识,并将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汉语的负迁移带来的文化误读,养成英语思维
习惯。
4.3 广泛地阅读和背诵
英语学习的秘密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杜甫曾写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可见读对于写的重大促进作用。
阅读输入是吸收新语言表达习惯的重要途径。
输入不仅限于课本知识和文字材料,而应全方位、多渠道大量输入,从而使学生积累正确的表达方式,为写作输出做好准备。
背诵是一种强化的输入手段,它可以丰富英语学习者的基础知识积累,促进语言规范化。
虽然在CET的写作考试中,背诵的范文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如果通过仿写、活用,使背诵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和目标语势必会存在语言形式、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的差异,从而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在谋篇布局上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外语学习者需要端正心态,正视差异性的存在,并通过学习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将汉语的负迁移最小化,提高英语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2.
佟秋华. 英语写作中汉语迁移的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48.
3.
岳鹏.英语写作中语法层面汉语负迁移错误分析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33.
4.
Robert B. Kaplan.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erceptual Approach by M. Singer, 1987
作者简介:苏小燕(198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