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比纸带就能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量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刚开始要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来测量,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测量活动。
第一个活动要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要强调伸出大拇指和中指进行测量,才是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可以通过“量桌面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
第二个活动要让学生量课桌的高度。测量高度有点麻烦,用纸带来作为高度的替代物,学生就会在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
第三个活动是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预测。
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学生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2.合作。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但这一点正是学生的弱点。对于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不太懂得合作,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爱动手的抢着做,不爱动手的看别人做,或者游离在活动之外。因此,教师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时不能只停留在一句话、一个词上,要有具体的指导。如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要求:一个人用手量,另一个人检查是否首尾相连、画线、标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并在活动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
3.做“一拃”的手势。
部分学生做一拃会有些难度,总会和“一虎口”混淆,课堂上多练习,让两人互相检查,帮助同伴纠正不正确的手势。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们手的大小不同,每人的一拃都不太一样,为达到本课的目标埋下伏笔。
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
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如用青蛙跳远比赛引入新课,既与上一课进行衔接,复习了上一课“起点、终点、比量”等知识点,又用“这只冠军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的问题,开启了本课的研究。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小青蛙继续登场,让学生用“拃”量出小青蛙到底跳了多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的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地、一拃一拃地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难点:理解“预测”的作用和意义;会观察、比较纸带上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为每个小组准备:1条纸带、1把剪刀、1支油性彩笔。
为班级准备:班级记录表2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玩了一个“青蛙跳一跳”的游戏。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知道哪个青蛙跳得最远吗?
学生回答。
回答的要点:“画起跳线”“在纸带上画出青蛙跳了多远”“将纸带摆在一起,起点对齐,比一比哪个最长”等。
谈话:我们比出了哪只青蛙跳得最远,那么这只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怎么才能知道?
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过渡:如果手边没有尺子,你还有办法吗?
二、聚焦话题
谈话: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在用什么方法测量大树的树干有多粗?(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用手臂测量……
谈话: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板书课题)
1.认识“一拃”。
谈话: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像老师一样,跟着老师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叫做“一拃”。用“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试一试。
谈话:用拃量一量我们的活动手册。边试边思考,你打算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
3.说一说。
班级讨论:
从起点量到终点。
用同一只手量。
一拃一拃地量,画线。
首尾相连。
三、探究
谈话:大家都会用拃量物体了,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新的挑战——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1.预测: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高度,预测桌子的高度大约有多少拃。
2.指导记录:将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3.用纸带来帮忙。
谈话:用手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没办法做标记,很难做到首尾相连。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测量纸带来测量。
4.活动:用纸带比量桌子。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合作量出与桌子同高的纸带。
5.活动:量纸带。
谈话:请你提醒一下旁边的伙伴,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用同一只手测量。
前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量完一拃就在结尾处画线作为记号。
6.指导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