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北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创新模式【范本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湖北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创新模式
万涛黄黎
(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武汉 430063)
摘要:推进省级区域平台建设,整合优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完善统一发布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技术交易模式,打造技术转移“湖北模式”,突出湖北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三个一”创新机制;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条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通道,并通过提供技术交易全程服务促成更多的技术交易。
关键字:技术转移;技术合同;技术经纪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技术市场“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大力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全国统一大技术市场。
推进省级区域平台建设,整合优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完善统一发布标准、实现资源共享.
一、湖北省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的现状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科技创新资源多,成果供给多,市场需求强烈,全省建有各类高校122所,科研机构150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4家,“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创新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2011年以来,全省共实施成果转化类科技计划项目4000多项,总投入达到174.30亿元。
虽然近年来我省的科技成果推广、技术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技术转移仍然表现为数量少、效率低、成本高、覆盖面小,不能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上海、浙江、江苏、西安等科技成果转化先进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产出质量和转化率逐步提升,但总体转化率还不高.
2011-2013年,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获得的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占比分别1达1.万涛(1964 -) ,男,湖北武汉人,本科,主要从事技术市场研究。
到50%、40%以上,体现了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
但是,从总量来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仍不理想,2013年,高校、科研院所输出技术合同7601项,成交额68.5亿元,仅占全省16.4%。
(二)企业输出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双向提升,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013年,全省企业技术输出、技术吸纳合同交易额分别占全省的69.2%、67%。
但是,另一方面,近三年,我省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仅占其总授权专利数的12。
2%,显示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弱.
(三)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比例逐步与省外转化持平,但成交金额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到418.74亿,较上年同期增长78.51%。
从技术合同的流向来看,逐步改变了过去省外转化率明显高于省内转化率的状况,但是,从单项合同平均成交金额、总成交金额来看,省内合同仍与省外合同存在较大差距。
二、技术转移服务创新体系——湖北模式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指导思路,全方位集聚与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建设技术交易、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创新平台,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服务环境,依托湖北技术交易所,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丰富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创新技术交易模式,打造技术转移“湖北模式”,突出湖北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三个一”创新机制,即:一个虚实结合、功能完善的中心平台,一张覆盖全省的技术合同登记的组织网络,一支积极性高、能力过硬的技术服务、技术经纪机构和经纪人队伍.通过“三个一”创新机制的驱动,湖北技术转移服务将立足中部、服务全国、放眼全球,成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型科技服务集聚地。
(一)构建一个虚实结合、功能完善的中心平台
网络平台是中心平台运行的核心和基础,物理平台是中心平台建设的必备条件,是承载技术转移网络平台的所必需的实体.
中心平台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源头,利用信息化2.黄黎(1985 -),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研究。
手段为参与各方提供展示、沟通、参与、服务的资源和途径,实现各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为各项考核提供数据支持。
中心所有的工作将最终体现在网络平台中,形成各类业务数据.网络平台与物理平台中提供的各项服务一致,与实体产权交易同步互动.
中心平台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发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自愿无偿入会,构建湖北省的组织机构网络,并同步推进按产业链收储成果、遴选专家、采集技术需求等工作,构建组织机构的“湖北模式”。
1、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大学、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体系的整合,支持在产业或行业背景明显的大学科技管理部门或产业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2、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企业转化转移科技成果,支持大型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设立共性技术转移中心,协助中心平台征集、调研企业技术需求和研发状况,加大企业引进技术并进行应用的力度,创新企业技术转移的组织模式,推动企业以产业链集成创新为目标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新集群和技术联盟.
3、支持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整合现有科技服务机构,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创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设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站,围绕企业技术需求,通过中心平台协调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二)一张覆盖全省的技术合同登记的组织网络
自2011年以来,湖北省科技厅委托湖北技术交易所建立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体系,全省已设有登记处19家,登记站超过150家,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组织网络。
2013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909项,成交总金额达到418。
74亿元,稳居中部第一,全国排名由第八位升至第六位.启动“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武汉大学、省农科院、黄石市、襄阳市、荆门市等16场专场推介会,共推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项目2000余项,通过现场推介、拍卖、洽谈,成功促成1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校企合作,总成交金额超过1亿元。
有力推动了全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扩张.
(三)一支积极性高、能力过硬的技术服务、技术经纪机构和经纪人队伍
1、技术转移服务队伍
由于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要求,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体系将建立全方位的培训考核机制,为服务人员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辅以认定和考核机制,打造一支适应技术转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技术服务和经纪人队伍由高校、科研机构专门设立的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站等会员单位根据专员职责要求和本单位职工能力基础,优选并正式授权其为本单位的技术转移转化专员,报省中心平台备案,并实行业绩考核管理,确保每个会员单位至少有一名专职服务人员.
2、技术经纪机构和经纪人队伍
根据《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北省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发展规划精神,我省加快了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了相关服务业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促进了我省技术经纪人快速发展.2014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三场技术经纪机构暨经纪人培训班,2015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两场技术经纪机构暨经纪人培训班,经过两年培训到2016年,全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经纪人3000名以上,其中省级1000名,各地市区1000名,在高新及创新型企业培养1000名以上技术转移专职人员。
后期为技术机构和经纪人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培训和相关资料下载。
在先期实体培训基础上,按技术经纪人培训“四统一、一放开”的行业普遍原则,将培训的统一的大纲、教材相关内容放置在网上,并通过购买精品课程和本地化制作的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课件,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三、湖北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展望
湖北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是基于“三个一"的创新模式,以企业为技术转移的主体,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条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通道,并通过提供技术交易全程服务促成更多的技术交易,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展望未来我们的路还有很长,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还需要挖掘更多的创新模式。
(一)着力强化产业链专家团队服务
存在于专家和团队大脑中的知识、经验、能力是科技创新最宝的贵资源,挖掘和展示专家和团队的科技能力,为企业提供智力能力服务是我们提供的特色服务之一,也将是最直接有效的科技服务企业创新的模式。
(二)建立科技成果分析评价机制
通过对成果收储获得的大量成果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甄别。
建立统一的成果评价体系,包括团队转化服务能力、技术成熟度、转化重点投入(如试验仪器设备、产品化开发、生产工艺装备配套等)、产品定价、目标客户群、市场规模效益、综合估价等指标。
参考文献
[1]顾宁.江苏省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构想[J],科技创业月刊,2012(8)。
[2]傅正华,林耕。
建设北京创新型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构想[C],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2007(4). [3]马秀兰。
技术合同的认定和登记[J],科技与经济,1995第3期。
[4]俞俭,喻珮。
一改科技成果“东南飞”窘况湖北由技术输出大省变为吸纳大省[N],新华网,2013(2)。
[5]王来春,熊文生。
再谈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12第21期。
[6]陈旭明,李黎红。
浙江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作用探析[M],今日科技,2011(11)。
[7]原毅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与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8]席芙蓉.上海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J],华东科技,2013(6).
[9]饶馨。
关于构建浙江省技术经纪人体系的建议[J],科技资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