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5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诵】伤寒论第195条
第195条
阳明病,脉迟,⾷难⽤饱,饱则微烦头眩,必⼩便难,此欲作⾕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
⾦·成⽆⼰《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脉迟,则邪⽅⼊⾥,热未为实也。

⾷⼊于阴,长⽓于阳。

胃中有热,⾷难⽤饱,饱则微烦⽽头眩者,⾕⽓与热⽓相搏也。

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便难。

利者不能发黄,⾔热得泄也。

⼩便不利,则热不得泄,⾝必发黄。

疸,黄也。

以其发于⾕⽓之热,故名⾕疸。

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

经⽈∶脉迟尚未可攻。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病不更⾐,已⾷如饥,⾷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

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所以虽饥欲⾷,⾷难⽤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

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便难。

⾷郁湿瘀,此欲作⾕疸之征,⾮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

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
⽅有执⽈:迟为寒不化⾕,故⾷难⽤饱。

湿郁⽽蒸,⽓逆⽽不下⾏,故微烦头眩。

⼩便难也,疸,黄病也。

⾕疸,⽔⾕之湿蒸发⽽⾝黄也。

张璐⽈: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反害之⽿!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腹痛,尤当急下。

独此⼀证下之,腹满必如故者,缘脉迟则胃⽓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结热当下之⽐也。

可见脉迟胃虚,不但下之⽆益,即发汗利⼩便之法,亦不可⽤,惟当⽤和法,如⽢草⼲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可也。

程应旄⽈: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

此则⾕⽓不得宣泄,属胃⽓虚寒使然,下之益虚其虚矣。

故腹满如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脉浮⽽弦⼤,为中风。

若脉迟,为中寒,为⽆阳矣。

⾷难⽤饱,因于腹满,腹满因于⼩便难,烦眩⼜因于⾷饱⽿。

⾷⼊于胃,浊⽓归⼼,故烦。

阳虚不能化液,则清中清者不上升,故⾷⾕则头眩;浊中清者不下输,故腹满⽽⼩便难。

胃脘之阳,不达于⼨⼝,故脉迟也。

《⾦匮》⽈∶“⾕⽓不消,胃中苦满,浊⽓下流,⼩便不通,⾝体尽黄,名⽈⾕疸,”当⽤五苓散调胃利⽔,⽽反⽤茵陈汤下之,腹满不减,⽽除中发哕所由来矣。

所以然者,盖迟为在藏,脾家实则腐秽⾃去。

⾷难⽤饱者,脾不磨也。

下之则脾家愈虚,不化不出,故腹满如故。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阴盛则脉迟。

阳虚胃逆,饮⾷不⽢,故难以⾄饱。

饱则脾不能化,中焦郁满,浊⽓不降,故⼼烦头眩。

⼟湿⽊郁,必⼩便艰难。

此欲作⾕疸,缘⾕⽓陈宿,是以郁⽽发黄也。

虽下之,⽽腹满不减,以其阴盛⽽脉迟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胃底肝胆之液,并能消⾕。

若胃中虚寒,肝胆之液不⾜,则其脉必迟。

迟者,虚寒之脉也。

太阳篇云:「脉数者当消⾕。

」为其禀肝胆之⽓也。

夫数为客热,尚然不能消⾕,何况乎迟。

以故⾷难过饱,饱即⽓壅湿聚⽽⽣内热,⽓逆于上,则为头眩。

湿壅于下,则⼩便难。

此寒热不⾷,⾷即头眩,⼼胸不安,所以久久发为⾕瘅也。

加以⼩便既难,其腹必满,此证⾮去其寒⽽⾏其湿,虽下以茵陈蒿汤,其腹满当然不减。

窃意当于茵陈蒿汤内重加⽣术、⽣附以⾏之。

所以然者,则以胃虚脉迟,中阳不运,⾮如胃实之⾕瘅,脉见滑⼤者,可以⼀下⽽即愈也(此条并见《⾦匮》,予亡友丁⽢仁遇此证每⽤茵陈蒿汤加附⼦,曾于治⾦⼦久病见之)。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讲寒湿郁滞欲作⾕疸的脉证及治疗禁忌。

湿邪发黄有两种,⼀个是湿热,⼀个是湿寒。

阳明病脉迟,⾷难⽤饱。

饱则微烦,头眩,迟脉属于寒湿之脉,阳明病是个阳病、腑病,迟脉是见了太阴的脉,阳病⽽见了太阴之脉,等于太阳病应当脉浮反见少阴脉的脉沉,阳明病脉迟是见了湿寒,阳虚有湿有寒的脉了。

胃虚有寒湿,故⾷难⽤饱,饱则微烦,头眩。

吃东西不敢吃饱,⾷难⽤饱,就是难以吃饱,不是不能吃,这个⼈他能吃,但是不敢吃饱,要是吃饱了,饱则微烦,头眩,饱了⼼⾥就烦,头也眩晕。

少吃⼀点⼉还好⼀些,⼀吃多了,饱则微烦,头眩。

为什么?因为有寒湿,胃⽓虚,⼀吃饱了,胃⽓就被⾕⽓所挤,不能腐熟⽔⾕了,上焦不⾏,所以就要微烦,头眩。

微烦,头眩和胃⽓的消化功能是有关系的。

⾕⽓不得消磨,在胃⾥不下,但是胃⽓还得要消化⽔⾕,它有腐熟⽔⾕的作⽤,但是⼜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胃⽓低迷,胃⽓郁遏,就出现了微烦,头眩,这些上焦之⽓不⾏的⼀些证候。

必⼩便难,因为脉迟,有寒有湿,所以它⼩便还要困难。

⼩便难的底下还应该有腹满两个字,肚⼦还胀满,为什么胀满?因为脾胃虚、有寒湿。

此欲作⾕疸,这个病要发黄,由于胃⽓不能消⾕,⽔⾕不能变成精微⽽成湿邪,所以成了⼀种寒湿性的黄疸,是叫做⾕疸。

胃虚不能够消⾕,这样就叫⾕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

肚⼦胀满,⽤泻下之药治疗,他的肚⼦胀满如故。

如故就是不消,原来有腹满、⼩便难,这种胀满是寒湿的,不是燥热的,所以泻下,腹满还是如故。

为什么?因为泻下是祛实,这是⼀种虚寒、寒湿,所以越是泻下肚⼦越是胀满。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为什么腹满如故?就是它脉迟。

脉迟属于脾胃⽓虚⽽有寒湿,寒湿之邪使脾胃之⽓不运,肚⼦胀满,所以这个病不能⽤泻下法,应该⽤温中的⽅法。

上⾯⼀个讲湿热黄疸,⼀个讲寒湿黄疸。

这个病虽然是阳明病,⽽属于太阴脾,见了太阴脾脉的迟脉,所以肚⼦才有胀满,胀满和太阴的寒湿分不开。

所以这⼀条⼜透出来⼀个问题,中寒⼀般不能吃东西,不能⾷谓之中寒,能⾷则为中风吗,也有这样⼀种情况,虽然是脉迟、有寒,他还能吃,但是不能吃饱,⼀吃饱了就微烦头眩,这个实际上还是不能吃。

胃不能腐熟⽔⾕,⼀吃多了,就消化不了。

⾕⽓在胃⾥得不到消磨,在那⾥积蓄了,上焦不⾏就出现了微烦、头眩的这些症状。

同时它有湿,所以⼩便就难。

湿邪使脾⽓不利,所以肚⼦就发胀,寒湿之邪加上⾕⽓不化,所以要作⾕疸,要发黄。

这种发黄是寒湿发黄,不是湿热发黄。

如果医⽣⽤泻下之法,因为肚⼦胀满,就泻⼀泻吧,下之,腹满如故。

为什么,因为它脉迟啊,脉迟属于寒,属于湿啊。

脉迟不能够泻下。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脉迟为有寒,这个胃虚有饮,同时也有寒,所以脉也迟。

⾷难⽤饱,胃虚有饮不能吃,所以⾷难⽤饱。

要是勉强吃⽽且吃到撑,要是饱的话,就微烦、头眩,⾥头有停饮,所以头晕,⾥头热,⼈就烦,同时必⼩便难。

头眩是什么道理呢?是胃⾥停饮,饮是因为⽔不下⾏,⼩便难。

此欲作⾕疸,此种情形势将要发作成⾕疸,古⼈把黄疸分⾕疸、酒疸、⼥劳疸三种,⾕疸是消化不良类,胃有热有湿,在《⾦匮》是这样说的,「⾕疸之为病,寒热不⾷」,发热恶寒⽽不能⾷,「⾷即头眩,⼼胸不安」,不安就是烦,这就叫⾕疸,⽤茵陈蒿汤。

这⾥也是⼀样,胃虚停饮不能⾷,⾷难⽤饱,要饱了,则⼼胸不安,就是烦,同时头眩,胃虚不任湿,受不了⾕物,消化不了⾕物,消化不了就有郁热,就烦,有热⼜有湿,湿热相因就发黄。

这就发⽣了胃虚不能化⾕的这种情况,所以古⼈叫⾕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实者可攻,虚者不可攻,否则更满。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这脉迟就是胃中虚冷,所以阳明病出现脉迟,虽然是实证,你也不能乱攻,⾥头还有湿,你⼀攻下,就虚其胃了,这后头还有。

⼦恒试注
患阳明病,本应脉⼤⽽现脉迟,脉迟主寒,寒则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减弱,寒则⽓滞,从后⽂推知当有腹胀⼀症,腹胀所以不敢吃饱,饱则中焦⽓机郁滞更甚,清⽓不升,故见微烦晕眩;浊⽓不降,⽔饮停聚于胃,故见⼩便不利。

⽔⾕之⽓阻于胃中,⽇久则化湿热,发为⾕疸。

虽⽤攻下之法,⽆实可出,但胃阳更虚,⽓机更郁,所以腹胀不减。

【注】
古同“疸”,黄疸病。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部分内容摘⾃《刘渡⾈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中《⼦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提要
第174条:伤寒⼋九⽇,风湿相搏,⾝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涩者,桂枝附⼦汤主之。

若其⼈⼤便硬,⼩便⾃利者,去桂加⽩术汤主之。

第175条:风湿相搏,⾻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便不利,恶风不欲去⾐,或⾝微肿者,⽢草附⼦汤主之。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有寒,⽩虎汤主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复来者,名⽈结。

⼜脉来动⽽中⽌,更来⼩数,中有还者反动,名⽈结,阴也。

脉来动⽽中⽌,不能⾃还,因⽽复动者,名⽈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第179条: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便已,胃中燥烦实,⼤便难是也。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第181条:问⽈:何缘得阳明病?答⽈: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便,此亡津液,胃中⼲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内实,⼤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第182条:问⽈:阳明病外证云何?答⽈:⾝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第183条:问⽈:病有得之⼀⽇,不发热⽽恶寒者,何也?答⽈:虽得之⼀⽇,恶寒将⾃罢,即⾃汗出⽽恶热也。

第184条:问⽈:恶寒何故⾃罢?答⽈:阳明居中,主⼟也,万物所归,⽆所复传,始虽恶寒,⼆⽇⾃⽌,此为阳明病也。

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汗,呕不能⾷,⽽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第186条:伤寒三⽇,阳明脉⼤。

第187条:伤寒脉浮⽽缓,⼿⾜⾃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当发黄;若⼩便⾃利者,不能发黄;⾄七⼋⽇,⼤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濈然微汗出也。

第189条:阳明中风,⼝苦咽⼲,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便难也。

第190条:阳明病,若能⾷,名中风,不能⾷,名中寒。

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便不利,⼿⾜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不别故也。

第192条:阳明病,初欲⾷,⼩便反不利,⼤便⾃调,其⼈⾻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解者,此⽔不胜⾕⽓,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戌上。

第194条:阳明病,不能⾷,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本虚,攻其热必哕。

⾃我测验
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难⽤饱,饱则微烦头眩,必⼩便难,此欲作⾕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