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203215
[作者简介]段二明(19782),山西太谷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2006年1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 .,2006 
第35卷 第6期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
Vol .35 No .6
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
段二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等诸多方
面,但总的来说,该领域的研究重复现象严重,开创性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1949年以来;民国;西北开发;述评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6)S220204203
民国北京政府提出的开发西北计划,未能有效实施。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七七事变”的爆发坚定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决心,政府对西北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等进行全面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现代史论文论著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近代史研究〈1987-2004〉》以及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得到有关民国时期西北开发的论文328篇,论著60部。

其中1979年以前的论著仅3部,论文仅21篇。

1980年以来,论文论著急剧增加,著作57部、论文307篇。

最近20余年,研究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有关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的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深化、细化。

纵观大陆学界50余年的研究成果,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民国西北开发史的研究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贸易等方面。

(一)交通建设研究
交通建设研究成果最多。

1949年以来,出版的专著有《内蒙古公路交通史》、《甘肃公路交通史》等11部;史料类有《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兼论著作有《中国公路史》、《中国近代邮电史》等10部①。

关于该主题的学术文章有44篇,学者们或以整个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时间段论述;或以某个时期某省(或几省)的交通建设为研究对象,较全面介绍当时的各项交通建设情况。

该领域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基本肯定西北交通建设
的历史作用,认为交通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1],[2]。

有的学者全面分析了西北交通建设在抗战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认为抗战爆发前后公路承担着工业内迁、军品西运、疏散难民等项任务,抗战相持阶段的公路建设和运输直接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后期公路建设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起了相当作用[3]。

还有学者肯定了西北交通建设在加强民族交往、抵制苏联染指西北方面所起的作用[4]。

二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集中分析了交通建设失败的原因,认为为战争服务、资金短缺、西北政局动荡不安等导致西北交通建设没有取得更大成绩[5]。

(二)农业开发研究
农业开发的研究成果仅次于交通建设。

据统计,专论著有《内蒙古垦务研究》、《宁夏农业史》等15部②,文章38篇。

研究内容涉及农业资源的开发、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业政策的分析等方面。

此外,有的学者还着眼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三农”问题的关系来审视当时的西北开发,以期为现实服务。

研究结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本肯定农业资源开发的历史作用,认为其促进了国统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产力[6]。

有的学者认为国民政府农业开发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7]。

有的学者则专题论述共产党的边区农业政策,认为开荒、兴修水利、减租减息等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边区农业的发展,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8]。

二是在肯定其历史作用的同时,集中探讨了农业开发失败的原因,认为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既无长期开发的决心,又无长远的开发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建设,最终导致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9]。

有的学者认为国民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农业的

002・
发展,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推广地域、推广内容不均衡的不足[10]。

有的学者认为土地所有制的局限性使得开发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1]。

(三)工矿业建设
民国时期西北工矿业建设是传统的研究领域。

据统计,该领域专著或兼及的著作有《西北近代工业史》、《陕甘近代经济研究》等6部,史料书籍有《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5部③,文章有40篇。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的勘测与开发、国营、民营企业、兵工企业、工厂西迁、工矿业建设政策的探析等。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分两部分:
1.关于工矿业建设历史作用的宏观把握有两种:一是对共产党的边区工业建设基本持肯定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工矿业建设成绩完全归功于党的重视和正确领导和艰苦创业精神等[12]。

二是对国民政府工矿业开发的评价存在分歧。

有的学者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对推动西北地区的近代化、坚持抗战起了积极作用[13]。

而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当时的工矿业建设有许多积极作用,但由于是为战争服务的,缺乏协调、持续的长效规划,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最终走向失败[14]。

2.关于工矿业开发政策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就国营、民营经济在开发中的作用,工厂西迁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有的学者们认为政府在西北的投资对西北的工业起到了骨干、促进和示范作用[15];有的学者认为鼓励民营企业,其他方面补充了西北工业的发展[16];还有的学者认为工厂西迁加速了西北地区近代化的进程[17]。

(四)金融业、商业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此问题的著作有《西北商业概况》、《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等10部④。

论文有31篇,内容涉及货币、金融、财税、投资、商贸、走私等方面。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使该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加强。

该领域的研究结论分两部分:
11对金融业的评价有两种,一是对国民政府的西北金融开发持公允的评价,认为西北金融业对于调剂西北地方金融和支援抗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西北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8]。

有的学者则认为近代银行的出现,实现了金融机构和组织由传统向近代化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实业开发的需要[19]。

二是对共产党的边区金融开发予以肯定,学者们认为边区金融业的发展解决了边区的财政困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20]。

21对西北商业开发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进步性表现在:(1)支援抗战。

(2)促进社会发展。

(3)实现了生产关系及生产力格局大调整。

(4)开拓了中国参与并利用国际合作的空间。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国统区的商业的短暂性[21]。

(2)边区的工商业经营目标不明确、经营作风不端正、经营水平不高[22]。

(五)文教事业
民国时期西北的文教事业也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关于此主题的论著有《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料选》、《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等6部⑤;文章有38篇。

内容涉及教育发展、教育政策、学校内迁、文化事业(包括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发展等。

以上成果各有建树,但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存有分歧:一种是基本持肯定的观点,认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是甚为突出的。

它不但为此后乃至今日该地区文教事业得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23]。

另一种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有的学者认为其在开发民智、加强各民族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讲,当时的教育非常落后,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24]。

有的学者则认为当时的边疆教育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教育体制却正在形成[25]。

(六)社团组织研究
史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比较晚,成果不多且集中于论文。

关于此主题的文章有20篇。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间组织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关系、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开发思想、考察活动等。

该领域的研究结论有四点:(1)民间组织宣传、考察活动,促进了国人对于西北的认识,为政府开发西北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撑[26]。

(2)民间组织和人士的开发思想为国民政府的开发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改良政治”的解决方案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27]。

(3)有许多思想主张并不切合实际,加之国民政府不重视,以及资金、技术、人才、战乱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这些思想流产[28]。

(七)新兴领域研究
由于近年来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细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当时西北开发中的社会变革、城镇发展、农村医疗等问题的研究。

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它毕竟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新的领域,对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西北开发、指导今天的西部开发大有裨益。

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存在的不足
民国西北开发研究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1不平衡性突出。

首先,研究主题不平衡。

即研究农业、交通等传统领域占2/3,研究人口经济、城镇开发等新兴领域少;其次,研究地域的不平衡。

研究陕甘新地区经济开发约占80%,而关于宁夏、绥远、青海却凤毛麟角;最后,研究时段不平衡。

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多,研究北洋政府时期少。

21理论深度不够。

学者们在收集整理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其不足之处是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摆脱传统史学简单罗列历史资料的方法。

31重复研究现象严重[29]。

以交通建设为例,虽然在选题上略有差别,但大多属于重复性研究。

41热点问题关注不够。

近年来,许多热点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但其研究的规模、范围、角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譬如,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社会保障”等主题在当时的西北开发中已有涉及,但是,此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历史学界应有的关注。

51人物研究有待加强。

以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仅为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傅作义、阎锡山等军政实力派人物。


1
2

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政大员的西北开发思想,一种是西北地方实力派的开发活动。

对于宋子文、翁文灏、范长江等人物的开发思想、考察活动的研究却为少见。

61国防建设值得关注。

目前,对于西北国防建设,学者们仅把其作为西北开发的原因和目的,而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来研究。

注 释:
① 专著有韦胜章主编的《内蒙古公路交通史》(远方出版
社,1993),甘肃公路交通史编写委员会编《甘肃公路交
通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等;史料类书
籍有马千里的《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中国铁道出
版社出版(1881—1981),1983.10)、宓汝成主编的《中
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龚
云《铁路史话》(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兼论著
作有刘承先的《中国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
社,1990),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
邮电出版社,1984。

)等。

② 杨新才《宁夏农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刘海源
《内蒙古垦务研究》,内蒙古出版社,1990。

梁冰《伊克
昭盟的土地开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③ 《西北近代工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陈舜卿
《陕甘近代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

甘肃省机械
工业志编辑室编,《甘肃近代机械工业史料》:1872-
1949,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重庆市档案馆等编,《抗
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8。

陕甘宁边
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
济史料摘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④ 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编,《西北商业概况》,1952。


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编,《陕甘宁边区金融史》,中国金
融,1992。

袁远福,《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3。

⑤ 解玉田,《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料选》(太原宝色印刷
厂,1987。

);唐生芝《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
出版社,2004。

[参 考 文 献]
[1] 田震.抗战时期的陕西驿运[J].西北大学学报,1997,
(3).
[2] 张文琳.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及其
作用[J].抗日战争研究,1997,(1).
[3] 赵守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5).
[4] 邱从强1抗战前西北公路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
2002,(4).
[5] 刘正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J].中国史研究,
1999,(2).
[6] 魏宏运.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J].史学
月刊,2001,(1).
[7] 邱松庆.简论抗战时期的后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原
因[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2)1
[8] 阎庆生,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
[J].西北师大学报,1999,(9).
[9] 张奇,杨红伟.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
开发[J].甘肃社会科学,2002,(4).
[10] 马建昌,张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农业科技活动
述略[J].甘肃科技,2004,(7).
[11] 吴伟荣.论抗战时期后方农村的土地问题[J].档案
史料与研究,1990,(3).
[12] 阎庆生.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
[J].西北师大学报,1997,(2).
[13] 虞和平.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探与开发[J].近代史研
究,1998,(3).
[14] 李云峰,曹敏.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J].
抗日战争研究,2003,(3).
[15] 曹敏.民国时期省外资本对陕西工业的投资[J].宝
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16] 肖向龙.抗战时期的后方民营企业[J].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1999,(2).
[17] 林建曾.一次异常的工业化空间传动———抗战时期
厂矿内迁的客观作用[J].抗日战争研究,1996,(3).
[18] 李云峰,赵俊.1931-1937年间西北金融业的恢复和
发展[J].民国档案,2004,(1).
[19] 赵珍.近代青海的商业、城镇和金融[J].青海社会科
学,2002,(5).
[20] 黄正林.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
业———边钞问题研究之一[J].近代史研究,1999,
(2).
[21] 何平.抗日战争(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
区商业问题研究[J].2004,(5).
[22] 陈志杰.论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经营运作[J].山
东社会科学,2002,(1).
[23] 赵长林.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
图书与情报,1995,(4).
[24] 苏发祥.民国时期藏区教育概述[J].民族教育研究,
1999,(3).
[25] 周泓.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制度[J].民族教育研究,
2000,(4).
[26] 王荣华.抗战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1
[27] 杨丽萍.1927-1937年知识分子开发西北的主张
[J].青海社会科学,2003,(1)1
[28] 岳文莉.西北开发协会的成立及其对西北建设的影
响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1
[29] 李清凌.1980年以来西北开发史研究[J].中国边疆
史地研究,2004,(3).
[责任编辑 张晋海]

2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