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1讲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文言文阅读
课内重点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
(一)《论语》十二章
《论语》
(2011课标篇目)
1.“论语”的“论”读lún,《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7)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
(8)不逾矩
..逾:越过矩:法度
(9)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11)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
(13)子在川.上曰川:河流
(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
(16)匹夫
..不可夺志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17)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8)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9)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于.我如浮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A.代词,学过的知识/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们的/句首语气词,表推测,大概;C.介词,凭借;D.介词,对,对于/介词,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却不可改变志气。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守,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5.(2017·德州)结合课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意深远,多为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6.下面关于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

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两句话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要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A.“博学而笃志”是谈学习方法的。

7.本文有几则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是儒家修身之言,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示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

修己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知识,求取新知识。

只有在生活中做到“三省”,才能不断进步。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出自《论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不少于两个。

【示例】①择善而从;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温故知新;④箪食瓢饮。

(二)诫子书
诸葛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
..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7)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
(8)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4.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并包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6.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三)狼
蒲松龄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诵节奏。

(每句限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止.有剩骨止:仅,只
(2)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从:跟从
(4)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5)屠大窘.窘:处境困迫,为难
(6)顾.野有麦场顾:看,视
(7)苫蔽
..成丘苫蔽:覆盖、遮盖
(8)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
(9)眈眈
..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10)少时
..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
..,一狼径去
(11)目似瞑.,意暇.甚瞑:闭上眼睛暇:从容、悠闲
(12)暴.起暴:突然
(13)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4)狼亦黠.矣黠:狡猾
(15)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变诈:巧变诡诈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副词,仅,只/停止;B.态度,神情/意图;C.动词,攻击/名词,敌人;D.“之”均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蒙辞以.军中多务B.可以.为师矣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自康乐以.来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

6.文中第②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文中第③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7.课文表现“狼亦黠矣”的句子有哪些?各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动作描写。

②“目似瞑,意暇甚。

”神态描写。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作描写。

8.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D)
A.文章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心存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七年级下册
(四)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
..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务
(3)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但.当涉猎
..
涉猎:粗略地阅读
(5)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6)卿今者才略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7)非复
..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8)即更刮
..目相待更:重新刮:擦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C.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D.蒙辞.以军中多务(言辞)(2016·永州)
【解析】D.“辞”是“推托”的意思。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学而时习之.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解析】A.助词,可不译;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016·黄石)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作为理由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016·永州)
志士分别了数日后,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5.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语言描写。

6.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7.说说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一】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示例二】我们要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五)卖油翁
欧阳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康肃公善.射善:善于,擅长
(2)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3)尝射于家圃.圃:园子
(4)释.担而立释:放下
(5)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但.微颔.之但:只颔:点头
(7)但手熟.尔熟:熟练
(8)康肃忿.然忿:气愤
(9)尔安.敢轻.吾射安:怎么轻:轻视
(10)以.我酌油知之以:凭、靠
(11)以钱覆.其口覆:盖
(12)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
(13)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
B.汝亦知射.乎尝射.于家圃
C.睨之久而不去.相委而去.
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
【解析】A.介词,凭借/用;B.名词,射箭的本领/动词,射箭;C.离开;D.自己/从。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A.而.钱不湿 B.相委而.去
C.释担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连词,表转折,其他三项是连词,表顺承。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徐/以杓/酌油/沥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吗?
(3)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4)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5)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6)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6.请依次写出陈尧咨的心理变化过程。

自矜(自傲骄横)——忿然(愤怒)——笑而遣之(心服口服)
7.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什么?
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8.文章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文章主要通过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酌油;而对陈尧咨射箭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一笔带过。

这样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示例】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人各有所长,但是即使在某方面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大。

(六)陋室铭
刘禹锡
(2011课标篇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灵验
(3)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4)往来无白丁
..
(5)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6)无案牍
..之劳形案牍:官府文书
2.下列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到室内)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中都是有功名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文章对陋室进行描写时,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交往之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情趣之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

用意:衬托陋室不陋。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以名人的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B.文章以反问句式结尾,突出主旨,强调陋室不陋。

C.文章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之德,“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

D.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

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之后写室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

7.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8.文章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二者结合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

(七)爱莲说
周敦颐
(2011课标篇目)
1.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只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4)亭亭
..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6)噫.!菊之爱噫:叹词,表示感慨
(7)宜.乎众矣宜:应当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析】A.少/新鲜;B.清幽/水清澈;C.贯通/通向;D.听说。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爱莲花,(因为)它从积存的污泥里生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017·滨州)
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填空。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中可以用来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托物言志(手法),借莲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像莲一样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他们都不随波逐流。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污浊,但要坚守高尚的人格。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
4 比较阅读
(2017·滨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释】①任:推荐。

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亭亭净植.植:竖立
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法律
D.将弃官去.去:离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辩。

12.【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莲”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与王逵争辩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不畏强权的特点。

附【乙】文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是道州营道人。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

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他人,我不做这样的事。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八)河中石兽
纪昀
(2011课标篇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
(4)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5)以为
..顺流下矣以为:认为
(6)曳.铁钯曳: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8)湮于沙上
(9)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10)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11)转转不已.已:停止
(12)遂反溯流
..逆上矣溯流:逆流
(13)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求二石兽于.水中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遂反.溯流逆上矣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
D.至.石之半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解析】A.“于”均为介词,在;B.介词,被/动词,成为;C.反而/反省;D.到/副词,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016·西宁)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016·常德)
依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2016·常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
众/服为确论。

5.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6.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7.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只需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8.(2016·西宁)文章中写到了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的主观臆断。

9.(2016·常德)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